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2-2023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古人赞颂大运河的历史功效:“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反映了大运河(  )
A. 连接了不同水系 B. 促进了经济交流 C. 有利于实现统一 D. 导致了隋朝灭亡
2. 唐太宗谓侍臣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这说明唐太宗(  )
A. 体恤民情,轻徭薄赋 B. 勤于政事,减轻刑罚
C. 知人善任,广纳贤才 D. 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3. 在唐朝都城长安,居住着成千上万的“胡人”,有外交使者,也有商人、僧人、学生,到处都是“胡音”、“胡服”、“胡妆”、“胡舞”。上层妇女相当开放,喜穿“胡服”(边疆少数民族和外国人的服饰)。长安实际上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会。这说明了唐都长安(  )
A. 商业繁荣 B. 风气开放 C. 布局规整 D. 市坊分离
4. 他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余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中华文化。“他”是(  )
A. 张骞 B. 鉴真 C. 玄奘 D. 郑和
5. 澶州之战后,北宋与辽议和,双方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当时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宋辽和平,使边界贸易兴旺,交流频繁,这说明宋辽议和(  )
A. 使得宋朝财产损失巨大 B. 使辽与西夏获巨大利益
C. 促进了民族间经济交流 D. 导致宋辽隔阂完全消除
6. 2023年春节期间,电影《满江红》热映,“精忠报国”的精神在影片中得到充分体现。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岳飞抗击金军 B. 戚继光抗击倭寇 C. 霍去病破匈奴 D. 文天祥抗击元军
7. 如图显示了西汉至南宋时期北方与南方户数的变化情况,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民族交融加强 B. 疆域面积扩大 C. 经济重心南移 D. 君主专制强化
8.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称蒙古族的英雄铁木真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
A. 率军攻灭南宋 B. 开发江南地区 C. 完成全国统一 D. 统一蒙古草原
9. 元朝某机构“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与中书省等同为四大中央政府机构,官吏铨选,机务处理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经过中书省,遇吐蕃有重大问题,则派此机构长官前往该地处理,该机构(  )
A. 安西都护府 B. 宣政院 C. 澎湖巡检司 D. 驻藏大臣
10. 东京城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城乡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此生活景象反映了(  )
A. 唐朝经济繁荣,白昼通夜 B. 宋朝商业繁荣,坊市不分
C. 明朝贸易兴盛,社会开放 D. 清朝商贸发达,物资丰富
11. 1380年,朱元璋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并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是(  )
A. 控制言论 B. 提高行政效率 C. 强化皇权 D. 防止诸侯割据
12. 它记述了中国古代具有先进水平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就是(  )
A. 《本草纲目》 B. 《天工开物》 C. 《农政全书》 D. 《资治通鉴》
13. 如图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④处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4. 如图所示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郑成功纪念币,郑成功的主要历功绩在于(  )
A. 捍卫东南海疆安全
B. 加快收复台湾进程
C. 强化闭关锁国政策
D. 驱逐荷兰殖民势力
15. 自明朝中期起,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商业联系,也引起了农业各部门与手工业部门之间的连锁反应和相互依赖,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
A. 商品经济十分活跃 B. 大型商帮开始出现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分)
16. 李白的诗歌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因此享有“诗圣”的美誉。
判断:______;改正:______。
17.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
错误______
改正______
18. 到了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判断: ______
改正: ______
19. 清代小说创作大放异彩,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窦娥冤》。
判断: ______
改正: 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3.0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 材料一图片所示的是哪一朝代的何种农具?
材料二:

(2) 材料二中的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三项科技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岭外代答》《诸蕃志》的记载,当时来南宋通商的国家有五十多个。这些国家的商人每年夏至以后乘海船前来,十月以后陆续起航回国。南宋商人去海外贸易的国家有二十多个。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对外贸易的特点。宋朝设置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材料二:明初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宋,元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明代对外关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为了发展对外关系,明成祖特派遣郑和率船队下西洋,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奉命七下西洋,历时29年,郑和船队下西洋带动了亚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赏和贸易。
——摘编自未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2) 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船队远航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最远到达的地方,并概括郑和船队下西洋的影响。
材料三: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在陆上只有恰克图与外国通商……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3) 材料三反映出清政府实行什么政策?分析该政策产生的消极影响。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对外交往的认识。
22. 制度创新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 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指的是什么?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实行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2) 材料二中的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哪个朝代的行政制度?简要评价图二行政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
——摘编自《元史 地理志》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朝代。该朝代为加强管理开创了何种制度?
(4) 综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总体趋势。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605年起,隋炀帝下令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反映的是大运河开通的促进了经济交流,B符合题意;连接了不同水系、导致了隋朝灭亡都属于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AD;大运河开通时,隋朝已经完成统一,589年隋朝统一全国,排除C。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
2.【答案】A
【解析】唐太宗谓侍臣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这说明唐太宗体恤民情,轻徭薄赋。唐太宗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明唐太宗体恤民情,轻徭薄赋,不能说明唐太宗勤于政事,减轻刑罚、知人善任,广纳贤才、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唐太宗体恤民情,轻徭薄赋。
3.【答案】A
【解析】A.据材料“在唐朝都城长安,居住着成千上万的“胡人”,有外交使者,也有商人、僧人、学生,……长安实际上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会。”及所学可知,唐都长安居住着大量胡人,是一个国际性大都会,体现了唐代商品经济繁荣的景象,故A正确。
B.材料并不是强调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不符合主旨,排除B。
C.材料未涉及唐代长安城布局规整特点,排除C。
D.材料未涉及市坊分离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唐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唐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答案】C
【解析】A.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凿通了“丝绸之路”,排除A。
B.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排除B。
C.据材料“他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余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中华文化”及所学可知,叙述的是唐太宗时期高僧玄奘西行天竺的历史信息,故C正确。
D.明成祖时期,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玄奘西行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玄奘西行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答案】C
【解析】据“……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宋辽和平,使边界贸易兴旺,交流频繁”可知,宋辽议和使边界贸易兴旺,交流频繁,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交流,C项正确;“使得宋朝财产损失巨大”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A项;“使辽与西夏获巨大利益”与“宋辽和平,使边界贸易兴旺,交流频繁”不符,排除B项;“完全消除”说法过于绝对,与题干内容也不符合,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宋辽议和的影响,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澶渊之盟的相关史实。
6.【答案】A
【解析】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故A符合题意;戚继光抗击的是倭寇,排除B;霍去病抗击的是匈奴,排除C;文天祥抗击的是元军,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岳飞抗金的事迹。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岳飞抗金,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7.【答案】C
【解析】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完成。题干“西汉至南宋北方和南方人口户数的变化”反映出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说明经济重心逐步南移。故选项C符合题意;题干图示反映的是从西汉到南宋南北方经济发展,而民族交融加强、疆域面积扩大、君主专制强化在题干图表中不能体现,排除选项AB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重心逐步南移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经济重心逐步南移的相关史实。
8.【答案】D
【解析】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被尊为“成吉思汗”。故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功绩是统一蒙古草原,D符合题意;率军攻灭南宋是忽必烈,排除A;成吉思汗与开发江南地区无关,排除B;忽必烈于1279年,完成全国统一,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成吉思汗功绩。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蒙古统一的相关知识。
9.【答案】B
【解析】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宣政院的设立反映了元朝对西藏的管辖。元朝的宣政院“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与中书省等同为四大中央政府机构,官吏铨选,机务处理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经过中书省,遇吐蕃有重大问题,则派此机构长官前往该地处理。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B项正确;安西都护府是唐朝时期设立的管辖西域的机构,排除A项;澎湖巡检司是元朝设立的管辖澎湖和琉球的机构,排除C项;驻藏大臣是清朝时期设立的管辖西藏的机构,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时期设立的宣政院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宣政院的职能的相关史实。“元朝某机构”“掌释教僧徒及吐蕃”“遇吐蕃有重大问题,则派此机构长官前往该地处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时期对边疆的管辖的相关史实。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东京城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城乡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东京是北宋都城,材料反映了宋朝商业繁荣,坊市不分。故B符合题意;唐朝都城是长安,明朝、清朝都城是北京,与东京城无关,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宋朝商业繁荣,坊市不分。
11.【答案】C
【解析】A.明朝通过八股取士来控制思想和言论的,排除A。
B.提高行政效率考查的是作用而不是目的,排除B。
C.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的权力,在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其中在中央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故明太祖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强化皇权。C符合题意。
D.材料与诸侯割据无关,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知道明太祖在中央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的内容、目的、影响要准确掌握,对君权的加强要作出正确的评价。
12.【答案】B
【解析】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朝三部科学巨著的有关史实,关键信息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明代《天工开物》内容和地位。
13.【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长河里一个重要阶段,其典型的历史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清朝时期,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B项符合题意;A项是隋唐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是秦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时代特征,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清朝时期历史阶段特征,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
14.【答案】D
【解析】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故D符合题意;郑成功的主要历功绩在于驱逐荷兰殖民势力,不是捍卫东南海疆安全、加快收复台湾进程,排除AB;强化闭关锁国政策的是清政府,与郑成功无关,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郑成功的主要历功绩在于驱逐荷兰殖民势力。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全国各地区的商业联系,也引起了农业各部门及其手工业部门之间的连锁反应和相互依赖。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可知,明清时期商业的主要特征是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农业、手工业具有商业性;由区域贸易扩展为全国性贸易,因此A项正确;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政府政策的变动,排除C项;材料与对外贸易和对外政策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需要考生掌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特点及表现。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16.【答案】×,把“诗圣”改为“诗仙”
【解析】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诗圣”改为“诗仙”。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把“诗圣”改为“诗仙”。
本题主要考查李白的诗歌的相关史实。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歌创作空前繁荣,流传下来的诗歌有近5万首。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李白的诗歌的相关史实。
17.【答案】纪传体;编年体
【解析】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将近三百卷。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故答案为:
错误:纪传体;改正:编年体。
本题主要考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相关史实。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的相关史实。
18.【答案】√,√
【解析】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明朝时期,有了很大发展,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剧种,代表作有汤显祖的《牡丹亭》。到了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
本题考查了昆曲。明朝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清朝时期的戏剧,剧种不断增多,内容丰富多彩,流派风格争奇斗艳。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昆曲的传世之作。
19.【答案】×,《窦娥冤》改为《红楼梦》
【解析】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初名《石头记》,曹雪芹以毕生的精力进行艰苦的创作,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0回。后来经高鹗整理续写了后40回,题名《红楼梦》,在乾隆晚期时排印面世。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窦娥冤》改为《红楼梦》。
本题考查曹雪芹。清代的文学艺术取得很大的成就,小说创作大放异彩,《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解答本题要把握曹雪芹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20.【答案】【小题1】唐朝;曲辕犁;筒车。
【小题2】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火药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
【小题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要大力发展科技,培养科技人才。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农业工具,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唐朝时期的农业工具,识记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1.【答案】【小题1】交往国家多;贸易时间长,对外港口多等。市舶司。
【小题2】明初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宋、元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小题3】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小题4】交流(开放)促发展,树立开放意识,坚持对外开放(交流)。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等相关史实。
22.【答案】【小题1】科举制;进士科的创立;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加强封建专制。
【小题2】图一:唐朝(隋朝);图二:宋朝;宋朝的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但也造成了政府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人浮于事等。
【小题3】元朝。行省制度。
【小题4】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或皇权不断加强)。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示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度的确立标志以及实行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三省六部制、宋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元朝的疆域、元朝的行省制度、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总体趋势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度的确立标志以及实行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三省六部制、宋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元朝的疆域、元朝的行省制度、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总体趋势等知识。
第1页,共1页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