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辽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出土的农具主要是用于锄耕的耒耜;龙山文化遗址中多次发现石犁残块;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三角形石犁。由此可知,新石器时代
①牛耕技术开始萌发②精耕细作农业形成
③土地耕种效率提高④犁耕技术运用较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隋文帝废除汉代以来州郡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吏都要经中央的吏部任免考核。地方官及僚佐不许在本地任职。同时规定“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不得连任。这表明,当时
A.官员选任标准发生变化B.中央集权局面得以强化
C.科举制扩大了录取名额D.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完善
3.德川幕府时期,有日本学者指出,《礼记·乐记》中的“灭天理而穷人欲”一语,强调礼乐作为节制人欲的工具,而程朱理学“主张遏绝人欲以存天理”是模仿佛教“断无明、显佛性”所立之妄说。这反映了
A.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B.佛教在日本的本土化
C.阳明心学对日本的影响 D.中日文化的深度关联
4.中医经络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强调经络遍布全身,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并借以运行气血,营养机体。由此可知,中医经络学说
A.强调辨证施治 B.注重整体思维C.成果丰富多元 D.吸纳临床经验
5. 1898年1月,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引述当时波兰、埃及、土耳其、缅甸等国由于守旧不变遭到分割或危亡的险境,请求光绪帝决定变法。他提出翻译乃“强国第一义”,应“择书布译”,并提倡“广译”。这体现了晚清时期
A.文化救国思想的兴起B.翻译思想的深远影响
C.仿洋改制的变法思想D.翻译活动的文化功能
6.民国初年,上海德大纱厂创始人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并建立植棉试验场,他编写的《植棉改良浅说》一书在纺织界流传。不久,上海工商界名流联合发起成立中华植棉改良社,积极引进并推广优质棉种。这说明当时
A.资产阶级政党关注经济建设B.列强侵略加速自然经济解体
C.民族工业发展促进农业改良D.西学东渐内容发生显著变化
7. 1930年9月17日,鄂豫边特委发布征税文件,其中规定“对雇农绝对不征收”,“对贫农也绝对不征收”。1931年8月10日,鄂豫皖苏区政府公布了《粮食收集储藏暂行条例》,规定“牺牲了之红色战士家庭概不收集”。这些规定旨在
A.贯彻土地革命的基本精神B.调动苏区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
C.建立统一的苏区共和政府D.应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急剧变化
8.图1所示为1947年《申报》上的一则广告。该广告可印证当时
A上海市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B.西方大国加强对中国文化侵略
C.西式餐饮文化已融入市民生活
D.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占据优势
9.据图2和图3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
A.生产关系发生变革 B.三大改造成效显著
C.人民乒现真正当家作主 D.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奠定
10.1979年,中共中央指出:“我们尊重台湾的现实,台湾当局作为一个地方政府拥有它自己的权力,就是它可以有自己一定的军队,同外国的贸易、商业关系可以继续,民间交往可以继续,现行的政策、现在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变,但必须是在一个中国的条件下。”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A.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B.形成了“一国两制”构想
C.放弃了使用武力统一的政策D.主张在台湾实行高度自治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城市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逐步建立起从文物保护到城市、村镇保护再到历史街区保护的三级保护体制。这说明我国
A.注重维护历史真实性和人文性B.民众遗产保护的意识相当浓厚
C.对历史特色景区维护不够重视D.开始关注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
12.几乎各类反映阿拉伯文化的书籍中都有提到:公元9世纪,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麦蒙在巴格达设立的智慧馆,是宏伟的学术中心,在这里聚集了来自各地的学者,除了穆斯林,还有基督教教徒、犹太教教徒、祆教教徒等。这说明当时阿拉伯文化
A.兼容并包 B.领先世界 C.宗教信仰多元 D.源自西方文明
13.马克思认为《拿破仑法典》以资本主义绝对的私人财产所有制代替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和等级制度,把消灭了封建专制主义之后“刚刚诞生的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译成了“司法法
规的语言”。马克思在此强调,该法典
A.摧毁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 B.根除了欧洲的封建基础
C.是拿破仑对法国的最大贡献 D.捍卫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14.德意志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大部分地区完成工业革命前,以电能、内燃机动力以及新兴化学为主的工业在德意志已异军突起。这反映了德意志
A.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B.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地
C.仿照英国的工业化模式D.国家统一加快工业革命进程
15. 1906年10月,伊朗第一届议会开幕,12月颁布宪法。宪法规定,议会是全体人民的代表,有权决定法律预算和借款、租税等问题。政府对议会负责。人民有受教育、出版、集会和结社自由等权利。该宪法的颁布表明伊朗
A.资产阶级革命获得成功 B.西方启蒙思想得到传播
C.民主共和制取代了封建专制 D.资产阶级统治从此得到巩固
16.表1所示为1994~1996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会议情况。据此可知,亚太经合组织
A.大力推进机构运行的制度化 B.成为亚太地区新经济增长点
C.遵循自主自愿和渐进性原则 D.重塑了该区域经济发展秩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唐德宗时期实施两税法,税收以钱计征,市场上的货币不足,从而出现“钱荒”问题。在钱重物轻的形势下,农民只能贱卖绢帛以换钱交税。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繁荣,国内铜钱大量“泄之四夷”。由于各种原因,铜钱的实际购买力长期低于其实际价值,民间往往将铜钱融铸成器皿,或是直接储藏起来。铜矿的贫乏使得铸币的原料长期短缺,政府铸钱成本则长期居高不下,唐代时铸钱1000文需1200文的成本,至南宋初年进一步增至2400文。尽管宋代
铸币量达唐代的几十倍,但东南地区的“钱荒”问题仍十分严重。 ’
——摘编自葛金芳等《宋代“钱荒’’成因再探》
材料二
针对钱荒的现象,唐代政府除努力增加铸币量外,还实行铜禁和钱禁,“除铜镜外,一切不得买卖私造(铜器)”,不得销融钱币,“所有私贮现钱,并不得过五千贯”。同时,唐代政府又“禁钱不得过岭南”。此外,唐政府还努力维持钱帛并用的复本位货币制度,鼓励用帛支付。到了宋代,政府又发行交子、会子以缓解钱荒问题。但直到明代白银货币化之前,钱荒
问题一直存在。
一摘编自徐恒泰<唐代钱荒刍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钱荒出现的原因并分析其危害o(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唐宋政府应对钱荒的措施。(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
材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走过波澜壮阔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实践发展,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日益显现,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敢于啃硬骨头…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部署,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
一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党的十八
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似之处。(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意义。(5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决策者对苏联力量的增强颇感担忧,将其视为战后最主要的威胁。美国内部有人主张使用核武器对苏联发动预防性战争,并且强调突然袭击的重要性。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军方高层表示,美国一直遵循着除非遭受进攻,否则决不先发制人的传统,但在今后必须改变。参谋长联席会议宣称,原子弹以及其他一些新式武器的出现使得突然袭击比以往价值更大。核武器的巨大毁灭力使其从一开始就成为美国对苏战略的核心要素。基于战争时期美国对德、日“战略轰炸”的经验,美国军方普遍认为,原子弹可以有效抵消苏联的人力优势,从而成功摧毁其城市与工业目标。美国深知,采取这一冒险行动无疑要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且结局难以预料。鉴于此,美国政府制定的对苏核打击计划终成纸上谈兵。
——摘编自赵学功《美国对苏联的预防性核打击计划及其流产(1945-1949)》
(l)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美国对苏联预防性核打击计划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制定对苏联预防性打击核计划的原因。(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抗战时期,无论是国统区还是根据地的教科书都加入了有关抗日战争的内容。各种算术课本的目录上,大都以战争术语作为标题,如“做兵”“做子弹’’“排枪炮”“打靶”等,以所学知识为副标题。各种战时国语教科书内容几乎都涉及时事讨论,救国演讲等,有救国运动的文电和诗歌,救国运动的戏剧和故事,民族英雄传记,少年爱国故事,民族英雄抗战史实;等等。学生作文包括翻译重要救国文电为通俗大众文,拟为救国运动告民众书,拟致各国儿童宣布中华民国解放运动的信件,拟募捐启示,拟救国演讲词,订救国运动标语,记救国运动的事实;等等。写字包括写标语、宣传、图表、布告、壁报、民众课本等。
——摘编自袁文静《抗战时期国统区特殊教科书简析》
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一点或整体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高二考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D 2.B 3.D 4.B 5.C 6.C 7.B 8.C 9.A 10.D 11.A 12.A 13.D 14.A
15.B 16.C
17.(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税收的货币化;海外贸易发达,铜钱不断外流;民间储存、融毁铜钱;铜矿产量不足;铸币成本较高。(4分,答出两点即可)
危害: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加重了农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措施:增加铸造币量;实行铜禁和钱禁;维持钱帛并用的货币制度;发行纸币。(6分,答出三点即可)
18.(1)历史背景: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国主要社会矛盾逐渐发生变化;以习jp 为核心的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形成;人民群众希望更好地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5分,答出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
相似之处:都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讨论国家发展问题;都彰显了党的政治勇气
和政治智慧;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意义: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明确、具体的部署;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
代;促进了习jp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加快了我国从站起来、富起
来到强起来的进程;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借
鉴。(5分,答出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1)特点:战略规划起步较早;强调突然袭击的重要性;主张先发制人;注重核武器和新式武器的威慑作用。(8分)
(2)原因:二战后美国实力空前膨胀;美国垄断核武器;美苏战时合作基础的瓦解,两国矛盾的不断激化;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国基于谋求世界霸权的考量,把苏联视为称霸世界的主要障碍。(6分,答出三点即可)
20.示例
论题:全民族抗战时期的教科书内容变化对人民坚持抗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分)
阐述: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日本侵华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共两党实现第二
次合作,实现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挺进敌后,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与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战;当时国统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教科书服务于抗战的需要,都加入了有关抗日战争的内容,如各种战时国语教科书内容几乎都涉及时事讨论、救国演讲、民族英雄传记、少年爱国故事等,注重宣扬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实战经验和各种应战、备战能力。(8分)
总之,抗战时期的教科书内容,适应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国人从思想上和能力上
满足持久抗战的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