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秦汉时期——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综合检测(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先秦至秦汉时期——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下面是先秦时期关于龙凤玉器的出土文物,据此可知( )
A.先秦龙凤形象大体一致 B.玉器加工技术有所退步
C.玉石文化具有承袭特征 D.玉饰品越发注重实用性
2.夏王以家长制身份君临天下,国王之下有“百吏”,主要官吏有羲氏、和氏掌管政教和农业;有牧正、庖正、车正等分管畜牧、膳食、车服等事;六卿掌军事。又有法律、刑罚和监狱等。这 ( )
A.体现出夏朝国家机器成熟 B.表明夏朝的政治经济繁荣
C.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雏形 D.为后世政治架构奠定基础
3.《礼记·王制》云:“……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据此可知,西周封建( )
A.消弭了地域间的文化差异 B.源于自然风土民情
C.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 D.以神权政治为核心
4.西周前期的述作,记述了周族初期的诞生、周人先公时期的发展壮大和文王、武王建立周王朝的过程。其中所表述的主题均关涉整个周人群体的发展以及周王朝的建立等,并将周王的世代与功业放在显著位置。这一做法( )
A.限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推动了周王权威的构建
C.维护了宗族内部的团结 D.反映了分封制度的衰落
5.如表为黄帝到春秋战国时期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情况,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反映了( )
时代 部落 语言方言
黄帝 万国 万语
夏代 诸侯三千 地域性方言
西周 诸侯八百 若干方言区域形成
春秋战国 列国几十 秦代“书同文”
A.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B.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发展
C.铁犁牛耕的使用 D.贵族等级体系瓦解
6.春秋战国时,出现了翻土垦荒的犁(替代了耒耜),铲土、耘苗、松碎表土的铲,除草、间苗的锄,平地、起肥用的耙,开沟、做垄的锸,收割谷物的镰等多种农具系列。这一现象( )
A.体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B.巩固了规模化农业生产秩序
C.形成了完整的农耕生产分工 D.促进了牛耕技术在全国推广
7.孔子曾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孔子在《春秋》中进行的“华夷之辨”,把文化(礼乐)放在了区分标准的第一位,大诗人韩愈在《原道》中曾评论“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至中国则中国之。”可见孔子重文化的主张利于( )
A.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遏制诸侯割据势力的发展
C.推动各族人民的互动认同 D.推动礼乐制度形成与发展
8.老子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孟子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墨子则倡导“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司马谈评价诸子虽“言之异路”,但他们“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表明诸子百家( )
A.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 B.提出的思想主张趋同
C.关注社会的志向相近 D.思想融合的趋势加强
9.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或神明也称“皇”。“帝”则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的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秦始皇此举是为了( )
A.用人间最高统治者权威震慑臣民 B.借助神的神秘力量吓阻不法臣民
C.融合了君权神授与人身隶属关系 D.利用民众信仰神化君权维护统治
10.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统一六国之后,政府所属的“祠官”对全国山川的官方祭祀进行了统一安排,关东地区列入官方祭祀的对象有山五川二,关西地区则是山七川四。秦朝这安排( )
A.强化了秦人的统治地位 B.体现了儒学影响力扩大
C.改变了祭祀的社会功能 D.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差异
11.汉武帝制定了“刺史六条问事”,(注:刺史秩六百石)“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记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这表明汉武帝在监察上( )
A.以强化中央集权为目的 B.注重平衡皇权和相权
C.以解决王国问题为核心 D.注重建立完整监察体系
12.两汉时期,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边郡。在边郡辖区,既设置太守、边郡都尉等流官,又设置侯王、将相等土官;边郡太守缴纳境内的田赋和口赋等赋税,可减可免;同时要求蛮夷君长解纳土贡,形成了边郡“以其故俗治,无赋税”的局面。这些措施( )
A.推动了土司制度的确立 B.加强了汉王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C.确保了民族关系的稳定 D.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时个体小农家庭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颇为平等,家庭暴力受到法律的遏制。妇女由于广泛从事社会生产活动,承担徭役,其家庭地位不会低于男子多少。秦律有翔实的婚姻法,男女成婚、离婚必须报官备案,以受法律承认和保护。秦时女子有择婚拒嫁、夫死再嫁和弃夫再婚的自由,并视为良妇,不得歧视。
——摘编自任树民《秦汉时期的婚姻家庭》
材料二 从杨树达先生《汉代婚丧礼俗考》及现存汉朝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汉朝的婚姻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夫多妻制;有礼法应允的聘婚制,即一夫一妻制;其他如父死妻其后母、兄亡妻嫂的收继婚、同姓血缘婚、交换婚、入赘婚等,并行不悖。汉朝人在择偶标准上,“女不必贵种,要之贞好”;在婚姻选择上,有“由女子自主之者”“有夫家弃其妇者”“有妇或妇家求绝者”。据史sj 载,汉初丞相陈平之妻张氏在五次守寡后嫁给陈平;平阳公主初嫁曹寿,再嫁夏侯颇、后又卫青。由此可见,在汉朝女子再嫁是不受约束、不失体面的。
——摘编自徐丽君《略论秦汉婚俗的自由开放性》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两朝在婚姻礼俗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朝婚俗进行简要评价。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刺史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古代官僚监察制度的一大创制。与其他监察制度相比,它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首先,文帝到武帝初期,刺史是没有固定治所的,所以,采取“秋分行部”。到了武帝元封五年,“刺史假印绶,有常治所”。其次,武帝时规定,刺史监察范围为六条,在监察官员的时候,刺史只能质询六条所规定的内容,不能超出其范围。最后,从文帝“遣丞相史出刺”,到成帝“罢刺史,更置州牧”前,刺史都是六百石的官员,但权限很大,能监察“二千石以下至墨绶”的官员。
——摘编自张文渊《西汉刺史制度的形成及其特征》
材料二 刺史的主要职责在于司察,所以法律不准许他们插手地方上的具体行政事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汉中后期刺史越权现象时有发生,西汉末期,刺史甚至可以任命地方官吏和决断刑狱。元帝以后,刺史不但开始有了固定的掾属、幕僚,还有了选官用人权。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秩提到二千石。东汉光武帝即位起即“不复委任三府,而权归刺举之吏”“有所劾奏,变加退免”,从此,州牧的权任大大提高了一步,事实上也成为郡国守相的上司,州成为刺史的上级。汉灵帝中平五年(188),“改刺史,新置牧”,“选列卿、尚书为州牧,各以本秩居任”。
——摘编自陈长琦《汉代刺史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刺史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西汉中后期到东汉时期刺史制度的变化及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先秦文化的发展。图示中不同时期雕琢的龙凤玉石的造型具有相似的特征,即首尾呼应,盘成圆形。因此,先秦时期,我国的玉石文化具有承袭的特征,答案选C。龙和凤是两种不同的祥瑞物,各有各的造型,玉石的形状不等于龙和凤的形象,排除A。战国玉龙表面上的加工工艺虽然不如前者,但不能因个例就断定玉器加工技术退步了,排除B。三件出土文物都没有体现出实用性,即没有提及它们有何功用,而且饰品重在审美而非实用,排除D。
2.答案:D
解析:结合题意可知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有“百吏”,吏有分工,有法律有监狱,初具“国家”模式,政治制度初建雏形,因此有利于后世的继承和发展,D项正确。夏的政治制度相对于后世而言至多是起步不可能是成熟,A项排除;题目主旨含义是百吏有分工,涉及政治、经济等方面,但不能体现政治经济因此而“繁荣”,B项排除;题意中并未提及宗族和分封制,C项错误,排除。
3.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沿袭(顺应)他们(被征服的异族者)的宗教信仰,而不强行改变他们的习俗;将政令合并统一(于统治者手上)但不变更他们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以达到天下即地方,地方即天下,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西周前期的述作,记述了周族初期的诞生、周人先公时期的发展壮大和文王、武王建立周王朝的过程。其中所表述的主题均关涉整个周人群体的发展以及周王朝的建立等,并将周王的世代与功业放在显著位置”可知西周前期的述作,将周王的世代与功业放在显著位置,体现了周王顺应天命,建立功德威望,是理所应当的天下共主,推动了周王权威的构建,B项正确;关于西周历史的述作不能限制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关于西周历史的述作主要是强调周王的权威,并未对宗族内部秩序作出完善规定,维护宗族内部团结主要依靠宗法制,排除C项;西周初期分封制仍然比较稳固,排除D项。故选:B。
5.答案:A
解析:根据黄帝到春秋战国时期,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从“万语”到最后秦朝统一文字,反映出统一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强调语言的统一,而不是华夏认同,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工具,排除C项;贵族等级体系瓦解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较为完整的农具系列,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A项正确;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私田日益出现,农业生产由大规模的集体生产逐渐转变为小块土地的家庭劳作,B项错误;“完整”一词表述太过绝对,从生产农具种类也无法得知生产分工的完整性,C项错误;西汉时期牛耕在全国推广,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从材料看,孔子认为“夷”与“夏”相对立相区别的主要特征是文化礼仪上是否一致,主张以自身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德行对夷进行感召;这种重文化主张促进了中华各民族人民的互动认同,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统治者的态度,A项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西周已经形成礼乐制度,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道家、儒家和墨家都关注社会现实,C项正确。诸子百家代表不同的社会阶级、阶层,提出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案也各不相同,A、B两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思想融合趋势加强,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秦始皇用“皇帝”的称谓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更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产生,利用民众的信仰来实现自己的统治,所以D项正确。A项没有谈到“帝”,即失神,排除;守法的臣民也要统治,排除B项;C项只是提示特点,没有谈到美目的,排除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关东地区列入官方祭祀的对象有山五川二,关西地区则是山七川四”可知,关西地区列入官方祭祀的对象要多于关东地区,而秦人发源于关西地区,秦朝的都城也在关西地区。这一做法强化了秦人的统治地位,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对祭祀的安排,没有体现儒学的影响力,且秦朝焚书坑儒,儒学并不受到重视,排除B项;材料仅仅描述了秦朝对全国官方祭祀对象的安排,并体现祭祀的社会功能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关东地区和关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A
解析:A项.汉武帝时期加强了对地方豪强及地方高级官更的监察,这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表明汉武帝在监察上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非皇权和相权的关系。C项.材料未涉及王国问题。D项.“注重建立完备监察体系”由材料无从得出。
12.答案:D
解析:A项,“土司制度”不合时空,土司制度形成于元朝。故A项错误。B项,“地方”范围扩大了,题干侧重西南边疆地区。故B项错误。C项,“稳定”不合史实,两汉时期汉朝与匈奴等少数民族间的战争频繁。故C项错误。D项,据题干可知,两汉时期,政府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边郡,政治上既有中央直接控制的流官,又有侯王、将相,经济上也实行两套制度,这有利于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13.答案:(1)相同:婚姻男女都有自由、平等权力;宽容与开放,妇女改嫁、再嫁不受歧视;都存在一夫一妻制。
不同:秦朝妇女从事社会生产,家庭地位与男子平等;婚姻受法律保护。
汉朝婚姻形式多种多样;择偶标准并不注重门第和等级
(2)汉代婚姻礼俗的自由与开放性,反映了汉代婚俗在经先秦婚姻礼俗漫长演变,以及“周礼”的初步规范之后,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保持着先秦时代的自由精神。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尚的宽容与开放,所谓的“吃人”的封建礼教在汉代尚未完全成型。人类的婚俗的发展,总是服从或附属于某一特定的文化要求和氛围。
解析:(1)关于概括秦汉两朝在婚姻礼俗上的异同,相同方面,根据材料一“秦时个体小农家庭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材料二“汉朝的婚姻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夫多妻制”得出都存在一夫一妻制;根据材料一“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颇为平等”材料二“由女子自主之者”“有夫家弃其妇者”“有妇或妇家求绝者”得出婚姻男女都有自由、平等权力;根据材料一“秦时女子有择婚拒嫁、夫死再嫁和弃夫再婚的自由,并视为良妇,不得歧视。”根据材料二“在汉朝女子再嫁是不受约束、不失体面的。”得出宽容与开放,妇女改嫁、再嫁不受歧视。关于不同方面,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妇女从事社会生产,家庭地位与男子平等;婚姻受法律保护。汉朝婚姻形式多种多样;择偶标准并不注重门第和等级。(2)关于对汉朝婚俗进行简要评价,根据材料二“汉朝的婚姻形式多种多样”“女不必贵种,要之贞好”“在汉朝女子再嫁是不受约束、不失体面的。”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婚姻礼俗的自由与开放性,反映了汉代婚俗在经先秦婚姻礼俗漫长演变,以及“周礼”的初步规范之后,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保持着先秦时代的自由精神。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尚的宽容与开放,所谓的“吃人”的封建礼教在汉代尚未完全成型。人类的婚俗的发展,总是服从或附属于某一特定的文化要求和氛围。
14.答案:(1)特点:治所从无到有;监察范围明确;监察方式以轻御重。影响:有利于澄清吏治;促进了古代国家政治体制的成熟;在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后世政治制度尤其是监察制度的发展影响深远。
(2)变化:刺史地位和权力日益扩大,由监察官员逐渐变成了地方行政官员(或逐步地方官化)。影响:推动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二级向州、郡、县三级转变;为东汉末年的地方割据埋下了伏笔。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文帝到武帝初期,刺史是没有固定治所的……到了武帝元封五年,‘刺史假印绶,有常治所’”可得出“治所从无到有”;根据“刺史监察范围为六条,在监察官员的时候,刺史只能质询六条所规定的内容,不能超出其范围”可得出“监察范围明确”;根据“刺史都是六百石的官员,但权限很大”可得出“监察方式以轻御重”。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从刺史制度对当时的政治制度、国家统一及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进行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