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湖南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一)历史试卷(部分含解析)

湖南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一)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资料中,最能印证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是( )
A.《史记·殷本纪》 B.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
C.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D.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耕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其表现是( )
A.出现了曲辕犁 B.使用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
C.开始刀耕火种 D.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
3、“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描述的是( )
A.秦亡教训 B.汉承秦制 C.文景之治 D.贞观之治
4、在魏晋南北朝近四个世纪中,先后出现过30个政权。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征是( )
A.政治变迁与门阀士族相关
B.分裂和动乱孕育着统一因素
C.民族冲突和民族交融并存
D.政治制度承袭秦汉而有所损益
5、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 )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
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6、宋太祖赵匡胤道:“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下列措施能体现他这一主张的是( )
A.文臣出任知州 B.实行更戍法
C.设立参知政事 D.设立转运使
7、有位思想家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是( )
A.王守仁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8、“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疾首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材料涉及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瑷珲条约》 D.《北京条约》
9、晚清时期,国家陷人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社会各阶层为寻求国家出路进行了探索。以下时间轴展示了其中的四件大事,方框处应填入( )
A.虎门销烟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义和团运动 D.武昌起义
10、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这标志着( )
A.武昌起义爆发 B.封建帝制结束
C.中华民国成立 D.北洋政府成立
11、红船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源于( )
A.遵义会议 B.八七会议
C.中共一大 D.中共七大
12、“卢沟桥,狮子吼,宛平城头浴血战”,该事件标志着( )
A.全面抗战的开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日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13、“上海(嘉兴)一瑞金一遵义一延安一西柏坡一北京”,对这条近代革命路线整体概括最恰当的主题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
B.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C.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D.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4、1955年4月,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由此可知,这次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中印两国代表会谈
C.万隆会议 D.中美建交谈判会议
15、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科书插图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工人头戴工作帽,身穿工作服,在工厂劳动:农民头包白毛巾,身穿圆领对襟单衣,在农田、果园劳作;妇女一改此前的纤弱形象,呈现出劳动妇女的健康美。此举意在( )
A.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B.塑造社会的新风尚
C.贯彻“双百”方针 D.响应“科教兴国”战略
16、1978年12月,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会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7、古代各族人民创造了璀璨的文明成就。下列属于古埃及文明的是( )
A.楔形文字
B.《汉谟拉比法典》
C.莎草纸
D.60进制
18、早期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这段话阐释的是早期殖民扩张的( )
A.原因 B.条件 C.过程 D.影响
19、下图为17世纪英国国王与议会权力对比示意图,天平由①到②的变化,表明英国( )
A.君主立宪制确立 B.共和国建立
C.责任内阁制形成 D.两党制成熟
20、“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这里“种种有利力量”应该包括( )
①代议制立宪政体的确立
②圈地运动的开展
③机器工厂的出现
④海外市场的扩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④ D.①②③④
21、自诞生之日起,它就被各代革命人物视为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在现代社会的第一次大爆发,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终究为未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孕育了火种。“它”是( )
A.英国宪章运动 B.工业革命 C.俄国十月革命 D.巴黎公社
22、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人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
A.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现代化强国
B.是两极世界的重要一极
C.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D.获得了各同盟国的援助
23、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说:“(1962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他谈到的事件是( )
A.德国分裂 B.古巴导弹危机
C.“北约”成立 D.第一次柏林危机
24、20世纪40一70年代,欧美国家脑力劳动者人数迅速增加,从1508万人增加到5105万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间阶层的出现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社会结构的变化 D.社会运动的推动
25、进人21世纪,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一部手机走天下”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出行时选择的方式。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 )
A.社会信息化 B.文化多样化
C.世界多极化 D.区域经济集团化
二、材料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摘编自任怀国等著《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历代的统一政权,尤其是清朝的统一,无疑对现代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清朝能够最终确立统一中国的政权,完成这一巨大的历史性工程,与它成功地实行了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葛剑雄著《统一与分裂》
清朝统治者的治边思想既有继承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治边思想大成的一面,又有根据时代需要和自身民族特点创新发展的一面,颇具特色,且自成体系。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以秦、唐、明为例,写出与“独相”“群相”“兼相”相对应的制度名称,并指出“兼相”对应的制度是由哪个皇帝设立的以及该制度的性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采取民族政策的原则。对于不同的少数民族,清朝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新疆、蒙古、西藏分别采取的管理措施。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材料中的“扬梦”和“梦碎”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梦碎”中的“界碑”是指什么
(2)根据材料“寻梦”,分析在寻梦路上我国众多仁人志士进行了哪些探索
(3)从“扬梦→梦碎→寻梦→追梦”的曲折发展之路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8、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滞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中华文明起源漫天星斗八方雄起,是指印证中华文明起源的材料极其丰富,重点是考古发现,而不是史记记载.B.三皇五帝的传说,不能够作为历史确凿的证据.C.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只能说明中华文明商朝时期的历史不能推导出中国夏朝和夏朝以前的历史.D.中华文明的发源多元化,主要得益于近50年以来各地的史前文明遗址不断的被发现和证实.故选D.
2、答案:D
解析:生产力的发展体现在生产工具上,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是西汉时期出现,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曲辕犁则是唐代的发明,只有铁农具和牛耕是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正确,排除ABC。故选:D。
3、答案:C
解析:孝文,孝景指的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根据”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蘸摩”“可知体现了议代文帝和景帝时期的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所以描述的是文景之治,而非秦亡的数训、汉承秦制和贞观之治,故选C,排除ABD。
4、答案:B
解析:根据“在魏晋南北朝近四个世纪中,先后出现过34个政权。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可得出这一时期是分裂的
时代,但在各政权争斗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统一,如西晋的统一,前秦的短暂统一等,反映出分裂和动乱孕育着统一因素,B项正确;A项是东晋时期特征,排除A项:C项是宋辽时期,排除C项;D项是秦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B.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大运河打通了南北渚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古以来,世界各地城市的发展都有一个特殊的现象,那就是靠近河流的地方,往往会有繁荣城市的兴起。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沿河两岸许多城市的发展,在这些城市中,最典型的就是扬州。扬州地理位置优越,它扼守着长江和大运河的两大水系交汇处,南唐大运河开通之后,扬州成了我国重要的水利枢细,所以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B项正确;隋唐大运河的开通并未改变南北经济格局,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断定隋唐大运河的开通加快了南朝的统一进程,排除C项;材料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A
解析:A.题干“联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体现了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结合所学可知,文臣出任知州体现了重文轻武政策,A项正确;B.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才实行更戍法,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C.设立参知政事是为了削弱相权,和重文轻武无关,排除C项;D.设立转运使是为了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
7、答案:C
解析:
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近代中国从广州一口通商发展为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的条约是《南京条约》,A项正确;《天津条约》开放了汉口等十个通商口岸,排除B项;《瑷珲条约》与五口通商不符,排除C项;《北京条约》规定增开天津为商埠,并非五口通商,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晚清时期,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社会各阶层为寻求国家出路进行了探索”并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武昌起义,D项正确;1839年虎门销烟,A项排除;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排除B项;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排除C项。故选:D.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标志着封建帝制的结束,B项正确;武昌起义爆发于1911年10月10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10月6日在北京当选正式大总统,标志着北洋政府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船”是指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中共一大曾于此召开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因此“红船精神“源于中共一大,故C项正确;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卢沟桥,狮子吼,完平城头浴血战”可知,材料指的是卢沟桥事变,它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A项正确;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B项;武汉会战的结束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排除C项;武汉会战宣告了日本对华速战速决战略的最终破产,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上海(嘉兴)一瑞金一遵义一延安一西柏坡一北京”可知,材料中地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成熟再到成为执政党的历史,因此最恰当的主题是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B项正确;A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只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排除D项。故选:B。
14、答案:C
解析:材料所涉及的是万隆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圆满成功,C项正确;A项是在1954年,排除;B项是1953年,排除;D项是70年代,排除。故选:C。
15、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教科书提倡尊重和热爱劳动的理念,以此塑造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风尚,B项正确;2006年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间不符,排除A项;“双百”方针是新中国关于文艺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才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78年12月,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会议”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ABC项。故选:D。
1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莎草纸是为古埃及人广泛采用的书写载体,它用当时盛产于尼罗河三角洲的纸莎草的茎制成,C项正确;
18、答案:D
解析:一件事的影响是在这件事结束后发生的,“早期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体现的是早期殖民扩张后带来的一些现象,所以应该是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D符合题意。一件事的原因、条件是在这件事之前发生的,原因、条件与材料信息不符,AB排除。一件事的过程是在这件事进行中发生的,过程与材料信息不符,C排除。故选:D.
19、答案:A
解析:天平由A到B的变化体现了议会成为中心,表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A正确;BCD均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
20、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到18世纪,英国政治上君主立宪制确立,国内圈地运动提供了资金与劳动力,海外市场的扩大提供国际市场,这是工业革命产生的根本动力,故②②④正确,A项符合题意;机器工厂的出现是工业革命的结果,并不是原因,③错误,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其无产阶级专政原则和革命精神,为未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孕育了火种,D项正确;英国宪竟运动并非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排除A项;工业革命的最大受益者是资产阶级,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是成功的革命,排除C项。故选:D。
22、答案:C
解析:材料“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说明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具有很强的优势,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2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结合所学可知,赫售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的事件是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10月,美国指责苏联在古巴部警导弹,苏联否认。巴导弹危机爆发,继而美苏军队进入战备状态。但美苏双方对危机的处理十分谨慎,通过秘密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双方理性地解决了危机,使世界避免了一次核战争的威胁,B项正确;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分裂,此时苏联正值斯大林时期,排除A项;“北约”成立于1949年,此时美国总统是杜鲁门,排除C项。第一次柏林危机发生在1948年6月,起因是柏林西占区单独实行币制改革,引发苏联不满,苏联封锁了西柏林与外界的联系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4、答案:B
解析: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对脑力劳动者的需求量增加,B项正确;脑力劳动者数量增加促成了中间阶层阶层出现,排除A项;社会结构变化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C项;社会运动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
25、答案:A
解析:
26、答案:(1)“独相”:秦朝三公九卿制;“群相”:唐朝三省六部制;“兼相”:明朝内阁制。皇帝:明成祖。性质: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2)原则:因俗而治。新疆: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蒙古: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置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西藏: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27、答案:(1)“扬梦”:郑和下西洋。 “梦碎”: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界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或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实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发动了辛亥革命;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一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新道路。(3)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要走适合自己的革命道路;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28、答案:(1)做法: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特点:国家干预经济。(2)经济对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3)措施: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