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2022-2023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历史试题(答案)
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测试试卷八年级 历史
(考试时间:60 分钟 满分:50 分 考试形式:开卷) 友情提醒:所有答案请写在提供的答题卡上,否则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相 应的答题栏内。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
1.1949 年《人民日报》刊发《首都十月一日之夜》一文,文中记载了记者对在现场观看典礼市民的采访,受访的市民说这是“万年不遇的大喜事”。“大喜事”是指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实现了民族独立
C.实现了全境解放 D.完成了统一大业
电影《上甘岭》插曲(节选):“这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体现了中国人民
A.热情好客,彰显礼仪风范B.士气旺盛,武器装备精良C.爱好和平,打击外来侵略D.努力生产,踊跃支援前线
一个没有现代工业的国家,是永远强大不起来的,1953 年的第一天《人民日报》社论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从此,中国人寻求一个世纪的梦想起步了。这个“新名词”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抗美援朝
C.西藏和平解放 D.一五计划
4.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 1.5 亿人参与讨论,提出 118 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B.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推动了工业化建设 D.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
大生纱厂是近代实业家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20 世纪 50 年代国家对其第一、第三纺织公司实行公私合营。这是由于
A.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B.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C.“大跃进”的需要 D.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中共八大”“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共同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A.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D.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7.图 1 为 20 世纪 50 年代的宣传画,反映了当时
A.工农业生产持续高速发展B.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完成C.对客观的经济规律的忽视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图 1
在 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中,一位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领导河南兰考人民艰苦奋斗治理流沙的县委sj 的先进事迹感动着亿万中国人,他是
A.王进喜 B.雷锋 C.焦裕禄 D.邓稼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倡导的国际关系准则,在话语结构中包含了 4 个“互”字,被称为“互”之秩序。这一秩序强调了
A.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关系 B.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C.各国之间的“求同存异”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10.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指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四中全会
C.十四届三中全会 D.十六届六中全会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这充分显示了
A.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 B.制度保障的强大力量
C.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 D.独立自主的强大力量
12.1980 年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深入安徽、四川农村体验生活,满怀激情地谱写经典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他选择赴上述农村体验生活的最主要理由是
A.当地山川峻美,风景秀丽宜人 B.同属革命老区,富有红色传统C.率先包产到户,农民生活改善 D.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丰富
深圳、珠海等地是我国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A.实行了特殊的经济政策 B.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C.对外关系可以独立自主 D.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表 1 是“江苏省对外开放大事记”,从中可以看出江苏省对外开放的特点是
(
1984
年把
南通、连云港开放为沿海港口城市
1985
年长江三角洲划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1990
年制定了开发建设沿江经济带的总体规划
)
表 1
A.以建立经济特区为开端 B.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C.由沿海向沿江逐步扩展 D.步步走在全国的最前沿
英国《金融时报》称:自 1978 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 1984 年、
1992 年和 2001 年。其中催生中国企业第三次创业高潮点的原因是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建立浦东开发区 D.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相当严峻。1991 年,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国际复杂局势使国内一部分干部和群众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此段材料描 述的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
A.内容 B.结果 C.背景 D.影响
“打虎”“拍蝇”“猎狐”,这些出现在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的新名词,主要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从严治党
C.全面深化改革 D.全面依法治国
图 2 反映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3 年成立)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5 年成立)
图 2
A.创新宏观调控方式 B.加快推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C.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D.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描述的是 1984 年青岛电冰箱厂的状况。由此可见,当时的国有企业亟需
A.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B.缩减生产经营的规模
C.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D.获得更多的政府拨款
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土列尔村建于四川横断山脉上,是大范围连片特困地区。2017 年政府建成 2556 级钢梯以方便村民出行,并逐步实现水电和网络供给,至 2020 年悬崖村整体脱贫。悬崖村整体脱贫
A.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体现 B.保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C.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D.体现对各民族宗教信仰的尊重
21.1992 年被人们称为中国 30 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这样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作出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
C.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D.确定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22.中央政府持续推进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在支持澳门中葡平台建设、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支持澳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等方面深化合作。这些事实充分体现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 B.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
C.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实现 D.“一国两制”方针的持续推进
23.2022 年 6 月 17 日,中国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福建舰成功下水,使人民海军迈进了“三航母”的新时代。这一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是我国
A.对外交往的现实需要 B.海权意识的日益增强
C.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 D.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史料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素材。第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如果我们要研究“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以下可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A.电影《钱学森》 B.钱学森的日记
C.图书《钱学森传》 D.某同学的笔记
由图 3 可知,改革开放以来
图 3
A.城乡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B.农村居住环境明显好转
C.城市缺房问题彻底解决 D.室内设备设施大为改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 26 题 8 分,27 题 9 分,28 题 8 分,共 25 分。)
26.(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安徽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
——摘编自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以及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的原因。(3 分)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凤阳农民为获得丰收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该措施对农村与农民的影响。(3 分)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改革的看法。(2 分) 27.(9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 世纪 50 年代,亚洲发生了两大事件。一件以东北亚的朝鲜为焦点,一件以东南亚印尼的避暑城镇万隆为中心。新中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这两个事件。一个是战争方式,其结果是东北仍然是中国人的,未受侵犯,中国的国际威信由此大为提高。一个是会议协商,它促使亚洲和非洲的政治家们连续来北京作友好访问。
——摘编自《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 年)
材料二 70 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这一突破性大发展的出现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这个时期,中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
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而且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前提,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件大事”的名称,概括中国参与这两个事件的方式。(4 分)
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这一时期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4 分)
据材料,指出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1 分) 28.(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蒿素的发现之旅
1967 年 5 月 23 日,国家科委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召开全国疟疾防治药物研究会议,开展全国疟疾防治药物研究的大协作,称为“523”项目。
1969 年 1 月,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研发抗疟疾药物的任务,屠呦呦担任研究组组长。
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团队研究了超过 2000 种的中药,但初期研究并非一帆风顺,最初的实验结果并不十分理想。后从西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描述中获得灵感,从中筛选出了最有希望的青蒿。
1971 年 10 月 4 日,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历经 380 多次试验,产生 190 多个样品后,
终于在 191 号样品中发现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抗疟成分,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1972 年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从青蒿中提取到一种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1973 年起,青蒿素开始用于临床验证,青蒿素片剂效果不理想。后又研发青蒿素口服剂、注射剂、栓剂等,临床效果显著提升。
2015 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消息传来,全球华人无不为之振奋!
——摘编自王路《青蒿女神屠呦呦》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屠呦呦及其团队研究青蒿素成功的原因。(2 分)
据材料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 史论结合,条理清楚)(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