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2-2023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联盟校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联盟校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34.0分)
1. 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请问这种机制是(  )
A. 分封制 B. 科举制 C. 重文轻武 D. 君主专制
2. “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
A. 经济发展 B. 吏治清明 C. 人才济济 D. 生活奢侈
3. 如表列出了部分外国人在唐朝任官情况,这一材料可以用来研究唐朝()
国家 日本 新罗 印度 波斯
姓名 晁衡 崔致远 瞿昙罗 骆元光
官职 秘书监 翰林学士 太史 节度使
A. 发达的商业贸易 B. 兼容并包的风气 C. 和睦的民族关系 D. 等级森严的社会
4. 做笔记是历史学习方法之一。有同学学习某历史人物时在笔记中写到“君舟民水”“天可汗”“贞观之治”,由此判断该历史人物是()
A. 唐高祖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5.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陵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下面哪位历史人物亲自经历了如此险恶的状况(  )
A. 玄奘 B. 鉴真 C. 一行 D. 法显
6. 如图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俑,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可以获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  )
A. 艺术的繁荣状况 B. 农业的发展状况 C. 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D. 开放的社会局面
7. 以下关于唐朝盛世繁荣时社会风貌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  )
A. 国人饮茶之风盛于唐朝,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B. 妇女以穿着男装、幼年缠足、骑马出游为时尚
C. 各民族的音乐和舞蹈在中原受到追捧
D. 长安城里云集边疆各族和世界许多国家的留学生
8. 杜甫描述自己某段生活时期的社会现象写到:“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与此相关的史实是(  )
A. 秦朝暴政 B. 贞观之治 C. 安史之乱 D. 开元盛世
9. 宋太祖曾说,五代十国时候,地方割据残暴不仁,百姓深受他们的祸害,我现今挑选文臣能人一百多人,分别去治理各地城镇,即使他们都贪污受贿,也是不能比过一名武将的祸害。这里反映出宋初的一个基本国策是(  )
A. 重文轻武 B. 休养生息 C. 重内轻外 D. 裁减冗员
10. 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人们休养生息,牛羊遍布田野,白发老迈的人,都不识打仗的武器了)这说明(  )
A. 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 B. 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 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 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11. 2022年6月8日,习jp zsj 在四川眉山考察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三苏祠,了解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一门父子三词客”中苏轼的成就是(  )
A. 开创了豪迈飘逸的词风 B. 编写了《资治通鉴》
C. 《清明上河图》是其传世绘画作品 D. 写了《梦溪笔谈》一书
12. 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  )
A. 城市发展,商业繁荣 B. 社会动乱,战争频繁
C. 中外交流日益增多 D. 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13.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如图示意图所示历史现象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B. 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
C. 民族交融的深化 D. 民族关系有战有和,和是主流
14. 《元史 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材料说明了(  )
A. 元朝建立遍布全国的驿站 B. 元代海上交通发达
C. 元代海外贸易兴盛 D. 元代航海技术发达
15. “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这句诗写于元末,它反映了元朝(  )
A. 统一全国,疆域辽阔 B. 文化事业发展
C. 中外交往频繁 D. 民族融合发展
16.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此材料反映的科技成就是(  )
A. 活字印刷术 B. 雕版印刷术 C. 造纸术 D. 火药
17. 2022年3月5号,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2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六颗通讯卫星和一颗商业遥感卫星,实现了“一箭七星”的任务。火箭的出现渊源于下列哪一古代重大发明?(  )
A. 火药 B. 指南针 C. 印刷术 D. 造纸术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0分)
1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
材料二 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 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2) 根据材料一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归纳唐朝能够出现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3) 根据材料二,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
(4)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
(5) 唐朝盛衰的历史给后人以何启示?
19.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1) 材料一中“朕”是谁?他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史实说明唐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 材料二中的“契丹”和“拓跋”分别建立了什么政权?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
(3) 材料三图片共同反映了对哪一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图一、图二各体现了哪一措施?
(4) 写出以上材料和分析蕴含的民族关系的道理。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唐朝中晚期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宋初,北方人口仅100多万户,而南方人口有230多万户,是北方的两倍多。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同时,湖南、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忽必烈即位后,“以农桑为急务”,使百姓“安业力农”。为此,他多次下令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
(1) 材料一中的农具出现在哪一时期?其主要用途是什么?
(2) 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3) 概括材料三中忽必烈所采取的措施。这一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意思是科举考试可以让人平步青云。隋朝创立了科举制,不重家世门第,通过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才能是选拔官吏的标准。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考查科举制的意义。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分析与理解。
解答本题要把握科举制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做出正确的答案。
2.【答案】A
【解析】“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经济发展。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使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故选:A。
本题考查唐玄宗时期的情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3.【答案】B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有部分外国人在唐朝任官,如日本人、新罗人、印度人、波斯人等,说明了外国人受到比较平等的对待,外国文化受到尊重与接纳等。由此可知,这体现了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或兼容并包的对外政策,所以这一材料可以用来研究唐朝兼容并包的风气,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在表格中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流相关史实,解题的关键是对“部分外国人在唐朝任官情况”的解读。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流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唐太宗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他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戒奢从简,合并州县,改革吏治,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他还常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告诫后人不可轻视人民的力量。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和西域的首领来到长安,尊奉他为各族的“天可汗”。唐太宗统治时期年号“贞观”,因此,他开创的治世局面是“贞观之治”。故“君舟民水”“天可汗”“贞观之治”与唐太宗有关。
故选:B。
本题以“君舟民水”“天可汗”“贞观之治”为切入点,考查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唐太宗的有关知识点。
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元年,玄奘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历经磨难,终于到达天竺,成为了著名的佛学家.材料描述的就是玄奘在取经途中经历的困难险阻.鉴真是东渡日本,一行是唐朝天文学家,法显是东晋的名僧.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玄奘西游的有关内容.
注意准确识记玄奘西游的有关内容.
6.【答案】B
【解析】该图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俑是著名的唐三彩之一,唐三彩是唐代陶瓷业的代表之一,属于唐代手工业的重要行业之一。从”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可以分析出唐朝时一个开放的社会,其作品精湛反映了当时唐朝艺术的繁荣,此题不涉及农业。
故答案选B。
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经济发展的知识点,应把握唐三彩的内容。
本题通过对唐三彩的分析,考查的是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选项ACD都是唐朝盛世繁荣局面的表。B、妇女幼年缠足的陋习开始于宋朝时期。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盛世繁荣的知识点.
本题以唐朝的盛世繁荣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唐朝盛世繁荣局面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8.【答案】C
【解析】杜甫描述自己某段生活时期的社会现象写到:“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与此相关的史实是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安史之乱的时间与影响。
9.【答案】A
【解析】由材料“我现今挑选文臣能人一百多人,分别去治理各地城镇,即使他们都贪污腐化,也是不能比过一名武将的祸害”可知,这体现了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这项措施有效杜绝了武将兵变的发生,切实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形成重文轻武的局面。这反映出宋初的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故选:A。
本题以宋太祖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北宋初期实行的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注意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识记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10.【答案】B
【解析】由材料“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可知,这说明了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1005年1月北宋与辽在澶州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宋辽订立的和议后,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故选:B。
本题以“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为切入点,考查澶渊之盟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辽、西夏和北宋并立和宋金对峙的相关知识。
11.【答案】A
【解析】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书法方面,苏轼是“宋四家”之一、以行书名世,宋词方面,苏轼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绘画方面,苏轼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开创了豪迈词风,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司马光著有《资治通鉴》;张择端的绘画《清明上河图》;沈括著有《梦溪笔谈》。
故选:A。
本题以父子三词客为依托,考查苏轼。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宋词的相关史实。
12.【答案】A
【解析】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都市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他们休闲娱乐场所就日益形成规模;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和杭州。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出现早市、夜市;而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述了东京汴河沿岸的繁荣景象,体现了北宋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故选: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的绘画艺术成就.
理解和识记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1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0世纪初北方的辽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北宋,11世纪初期西夏建立,辽、西夏、北宋同时并存。后来金灭辽,金、西夏、北宋同时并存,1127年金又灭掉北宋,南宋建立,1276年元朝灭亡南宋,1279年完成国家统一。这体现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由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渐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B符合题意;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只是材料反映的一部分历史,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的深化,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关系有战有和,和是主流,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民族政权的并立和辽宋夏金元时期由分裂到统一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民族政权的并立和辽宋夏金元时期由分裂到统一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A
【解析】《元史 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材料说明了元朝建立遍布全国的驿站。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知道题干材料说明了元朝建立遍布全国的驿站。
本题考查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D
【解析】“胡人”在古代指少数民族,此诗简意“有少数民族懂汉语,汉人有懂少数民族的乐器的。”这反映元朝时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其他边疆少数民族同汉族杂居相处,经过长期生活,已经没有什么区别。此诗反映了蒙汉人民的融洽关系。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民族融合发展.
本题以诗句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元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16.【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科技成就是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的。他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制版时,在一块四周有框的铁板上撒上松脂、石蜡和纸灰等,将烧制好的字模在铁板上排成版,用火将铁板中的松脂熔化,将字版压平,这样就可以印书了。印完之后,再将松脂熔化,泥字拆开,然后又可以再次排版。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知道材料反映的科技成就是活字印刷术。
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箭的发明与古代的火药有关;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末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故A项正确;指南针是辨别方向的仪器,印刷术和造纸术是文化方面,BCD项与火箭没有关系。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重点掌握火药的发明与应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火药的发明与应用。
18.【答案】【小题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小题2】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
【小题3】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小题4】社会危机严重。
【小题5】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解析】1. 本题考查唐太宗和唐玄宗在位的盛世统治,要求识记基础史实。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
2. 本题考查唐朝出现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一“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的图表可知,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等是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3. 本题考查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二“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汉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统治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唐玄宗统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4. 本题考查唐玄宗后期统治,要求运用所学归纳总结问题。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后期统治社会危机严重。
5. 本题考查唐朝盛衰的历史给后人的启示,要求运用所学归纳总结问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19.【答案】【小题1】“朕”:唐太宗。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文成公主入藏。
【小题2】政权:辽(或契丹);西夏。时代特征:政权并立和民族交融。
【小题3】地区:西藏。措施:元朝设宣政院;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
【小题4】道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交融、民族团结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我们要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等。
【解析】本题以两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唐朝民族交融的方式、辽和西夏的建立等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唐朝的民族政策、唐朝民族交融的方式、辽和西夏的建立等知识。
20.【答案】【小题1】宋朝时期;插秧方便快捷,而且提高了插秧的效率,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小题2】现象: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小题3】措施:注重农业发展,重视农桑;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作用:这些措施使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秧马的用途、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原因、忽必烈发展经济所采取的措施以及作用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秧马的用途、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原因、忽必烈发展经济所采取的措施以及作用等知识。
第1页,共1页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