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同步练习(含解析)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同步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单选题
1.1904 年,《东方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面对瘟疫,最可靠的防疫举措不外乎以下三种∶一曰设传染院·一曰行隔离之法.一曰扫除法。这表明
A.建立近代卫生防疫成为共识 B.传统卫生管理弊端显现
C.国民健康纳入国家施政要务 D.积极的防疫观念已出现
2.据《左传》记载,春秋时秦国有一医家医和,倡论阴、阳、风、雨、晦、明为“六气”,认为六气太过,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疾病。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医药学取得了重大突破 B.出现了中医病因说
C.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D.开始出现职业医生
3.在预防“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多地发布了“中医药防治方案”。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早在东汉时,“医圣”张仲景就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路、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旧病)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他的诊疗方法( )
A.确立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 B.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
C.说明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较为严密 D.证明中华医学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4.“药王”孙思邈在谈及行医准则时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这反映出孙思邈的行医准则( )
A.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 B.彰显了民本主义的色彩
C.蕴含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D.体现出阴阳辨证的哲学
5.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以下关于中医药学说法错误的是( )
A.《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是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B.《伤寒杂病论》提出辩证施治的原则,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C.《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D.《千金方》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6.殷商甲骨文中有卜问枣水治疟的记载,《神农本草经》载:“牡蛎味咸平,主伤寒寒热”,《伤寒杂病论》载有百合鸡子汤方,此类史料甚多。这表明中国( )
A.传统医药学领先世界 B.药食同源文化源远流长
C.中医学重视经验积累 D.辨证施治原则初步确立
7.王延庆在《瘟疫与西罗马帝国的衰亡》一文中指出,罗马历史上有三次记录详细的瘟疫:公元65年的瘟疫、皇帝马可·奥勒留统治期间的“安东尼瘟疫”(又称“盖伦医生疫病”)和公元250年的西普里安瘟疫。当然,除了这三次瘟疫外,罗马还发生过多次瘟疫。瘟疫对罗马的影响有
①导致罗马帝国人口大量减少和人们体质下降②导致了罗马经济的衰退
③严重削弱了罗马的军事实力④造成罗马帝国政局的动荡和混乱
⑤改变了以后西方的医学史⑥导致西罗马帝国走向灭亡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①②③④
8.清代医家黄元御(1705—1758年)因感于“魏晋以来,至于今日,疫疠之杀人多矣”又发现“仲景先师,创内外感伤之法,而未言疫疠”,于乾隆十八年撰成《四圣悬枢》五卷。这说明黄元御( )
A.重视医学成果的收集 B.对医学理论有所创新
C.揭示了疫病爆发根源 D.完成了中医体系构建
9.《唐六典》中记载:“按摩博士掌教按摩生,以消息引导之法,以除人八疾:一曰风,二曰寒,三曰暑,四曰湿,五曰饥,六曰绝,七曰劳,八曰逸。”材料反映了唐代
A.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医疗体系 B.中医按摩疗法注重实用功效
C.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中医依赖 D.中医理念和治疗领先于世界
10.古今中外有很多人物或著作因其伟大的成就被冠以“百科全书”的称号。下列项中有此称号的是( )
①亚里士多德 ②《医典》 ③《千金方》 ④《唐本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古罗马曾发生过多次瘟疫,当时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的惩罚联系起来,而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据此推知,古罗马人( )
A.创立巴氏消毒法 B.重视修建饮水道、下水道等
C.修建复合式公寓 D.逐渐普及自来水与排水系统
12.在尚未有特效西药和疫苗的情况下,中医药在抗疫中的显著疗效,引起世人对传统中医的高度关注。以下属于中医药瑰宝的有( )
A.《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 B.《本草纲目》《齐民要术》
C.《伤寒杂病论》《天工开物》 D.《天工开物》《黄帝内经》
13.下表为1912~1937年上海、广州、南京、杭州、北京、天津、重庆西医报刊创刊量比较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城市名称 期刊总数 1912~1927年 1928~1937年
上海 135 33 62
北京 58 17 27
南京 32 2 22
杭州 26 9 12
广州 22 8 10
天津 10 1 8
重庆 18 0 1
A.西医传播呈现多中心格局 B.口岸与内地医疗水平差距大
C.西医东渐的风气日益繁盛 D.西方对华文化侵略的隐蔽化
14.1960年卫生部在《关于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经验交流座谈会情况的报告》中指出,“不少疑难病症如晚期血吸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聋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有显著的效果,其中有些的治疗效果已高于国际先进水平”。材料旨在说明( )
A.医疗防治体系得以健全 B.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C.医学发展需要借鉴交流 D.西医学习中医才能发展
15.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医学工作者积极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救治病人,充分证明了中医的巨大魅力。为后世中医临床学奠定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
A.《伤寒杂病论》 B.《本草纲目》 C.《齐民要术》 D.《九章算术》
16.汉代史sj 载:“夏至日浚井改水,可去瘟病。”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告诫人们“凡果落地,隔夜尚不可食,而况虫蚊食者乎?见之者切不可会。”据此可知在当时( )
A.已产生疫病预防的观念 B.封建迷信意识广为流传
C.传统中医药学领先世界 D.民众普遍关注食品安全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伦敦于 1499—1665 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
务。为防控疫情,1518 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 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 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
材料二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 1580 年、1639 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1643 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 7 个月时间,就造成了 20 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扬《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防疫观念产生的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
——王世贞《〈本草纲目〉原序》
根据材料,谈谈对《本草纲目》体例特点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据题意可知,在1904年的《东方杂志》上就提出了较为可靠的的防疫措施,这说明积极的防疫观念已经出现,D项正确;“成为共识”和“纳入国家施政要务”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C项;材料反映的是当时防疫观念的发展,没有体现传统卫生管理的弊端,排除B项。故选D项。
2.B
【详解】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秦国名医医和提出了著名的“六气病源”的病因学说,该学说“认为六气太过,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疾病”,被后世称为病因理论的创始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时期中国出现了关于致病因素的学说,没有表明医药学取得了重大突破,排除A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职业医生早在医和之前就已出现,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据材料可知,张仲景辩证地分析病情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带有辨证施治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中张仲景治救病人的原则和自然界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材料表述的是张仲景个人的诊治方法不能代表整个传统医学,也不能以此作为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严密的依据,排除C项;材料反映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方法,与中医地位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材料中“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体现了道家的思想,材料中“恻隐之心”体现了儒家的思想,材料中“大慈”“普救含灵之苦”“至于爱命,人畜一也”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戒杀生的思想,这些反映出孙思邈的行医准则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A项正确;民本主义属于儒家思想范畴,B项没有完整概括出孙思邈行医准则中受佛道影响的方面,排除B项;天人合一思想属于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范畴,C项没有完整概括出孙思邈行医准则中受佛家影响的方面,排除C项;阴阳辩证的哲学确实运用于中医治病,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可知,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的是《本草纲目》而非《千金方》,D项符合题意;据所学,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的《黄帝内经》,的确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排除A项;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的正是《伤寒杂病论》,该书中提出了辩证施治原则,排除B项;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的确是《唐本草》,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依据材料“卜问枣水治疟……《伤寒杂病论》载有百合鸡子汤方”,可以看出我国利用食物作为药物治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B项正确;无数据对比,无法得出传统医药学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药食同源文化,并未涉及中医学重视经验积累,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辩证施治,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⑤是对西方医学史的影响,不符合题干设问“对罗马的影响”,排除;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排除⑥;①②③④都是瘟疫对罗马的影响,故D正确,排除ABC项。
8.B
【详解】解读材料可知,清代医家黄元御认为自魏晋以来因疫情传播导致死亡率上升,而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中没有关于疫情防疫的相关论述,所以在乾隆十八年的时候,创作了《四圣悬枢》五卷,是论述瘟、疫、痘、疹之专书,对医学理论有所创新,B项正确;《四圣悬枢》是对医学理论的创新而非收集,排除A项;材料并未揭示疫病爆发的根源,排除C项;创作《四圣悬枢》五卷并不代表对中医体系的构建已完成,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唐代《唐六典》中记载,按摩人员用“消息引导”法,努力消除风、寒、暑、湿、饥、绝、劳、逸等八类疾病,反映了当时中医按摩疗法注重实用功效,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唐代“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医疗体系”,A项错误;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中医依赖”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中医理念和治疗“领先于世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10.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所学可知,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①符合题意;《医典》是中世纪阿拉伯医学百科全书式的著作,②符合题意;《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③符合题意;《唐本草》是一部以政府名义编纂的药典,④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可见,古罗马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重视修建饮水道、下水道等,B项正确;巴氏灭菌法亦称低温消毒法,由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明的低温杀菌法,排除A项;复合式公寓与卫生清洁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普及自来水与排水系统与卫生清洁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著有《本草纲目》一书,全书共收1892种药物,附药方11000多则,插图1160幅,被誉为“东方医学宝典”。因此,同属于中医药瑰宝的有《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A项正确;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业科学著作,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均不属于医学著作,排除B、C项;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不是医学著作,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12~1937年,西医报刊创刊量在中国主要城市越来越多,这体现了当时西医东渐的风气日益繁盛,C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这些城市都成为西医传播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是关于西医报刊创刊量的信息,无法说明内地与口岸医疗水平差异大,排除B项;西医东渐不属于西方对华文化侵略的范畴,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我国中西结合治疗许多疑难杂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主要说明了医学的发展需要借鉴交流,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我国的医疗防治体系,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不仅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排除B项;“才能发展”说法错误,材料主要是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编著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A项正确;《本草纲目》涉及的主要是药物知识,排除B项;《齐民要术》是农学著作,排除C项;《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排除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根据题干汉代史书中对如何“去瘟病”有相关的记载,东汉时期张仲景的著作中也对不吃落地果实预防疾病有相关记载,可知当时已经产生疫病预防的观念,A项正确;汉代史书和张仲景著作中的记载有科学成分,并非封建迷信,排除B项;题干并不能体现传统中医学领先世界,排除C项;题干不能反映民众普遍关注,排除D项。故选A项。
17.(1)特点:英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防疫工作制度化;防疫措施科学、进步。
(2) 背景:明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政府腐败社会动荡;小农经济占主导;思想观念落后、愚昧。影响:导致疫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可以得出,英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根据材料“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可知,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根据材料“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可知,防疫工作制度化;根据材料“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政府积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可知,防疫措施科学、进步。
(2) 背景:根据材料涉及的时间是明朝后期,此时明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政府腐败社会动荡;结合所学知识,在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导,这种经济的封闭性,导致对瘟疫没有正确的认识;根据材料“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可知,思想观念落后、愚昧。
影响:根据材料“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1643 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 7 个月时间,就造成了 20 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可知,明朝防疫观念导致疫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进而导致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18.全书框架一目了然;体例完备,大纲、条目、解释、辨误、图像、功用全面;重视前代医学家的研究成果;作者深入临床实践,辨析真伪,裨补缺漏。
【详解】依据材料“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体例特点:全书框架一目了然;体例完备,大纲、条目、解释、辨误、图像、功用全面;重视前代医学家的研究成果;作者深入临床实践,辨析真伪,裨补缺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