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广东省深圳市富源学校2022-2023高一下学期历史5月调研考试试卷

广东省深圳市富源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5月调研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答案】C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A项属于政治方面,不符合材料的经济主题;市场经济是1992年提出的概念,时间不符,B项错误;四川、安徽、广东等地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为1978年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提供了借鉴,C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自1978年开始,时间不符,D项错误。
【点评】在复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要注意关键时间点的整理和记忆。如1953-1956年三大改造、1953-1957年一五计划、1956年中共八大、1958年三面红旗、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1960年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2.(2019·浙江)1954年6月29日,中国和缅甸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称:“两国总理同意这些原则也应该是指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声明中的“这些原则”是指(  )
A.“一个中国”原则 B.结伴而不结盟原则
C.“求同存异”原则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知识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及缅甸总理等信息可知:该原则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答案为D
A错误,一个中国是针对台湾问题的,在80年代开始出现;
B错误,结伴而不结盟原则是2001年提出的;
C错误,求同存异原则是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针对中印和中缅关系提出的,内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2022高二上·咸阳月考)1962年下半年起,我国国民经济开始稳步增长。1963年,国家在财力尚有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改善职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分别提高26.7%、20.1%和22.5%。这反映了我国(  )
A. 落后面貌的彻底改变 B.调整发展的重要成果
C.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D.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
【答案】B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调整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1962年后国民经济稳步增长、职工待遇改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等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材料所述数据变化反映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重要成果,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三年困难时期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落后面貌彻底改变”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
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错误;
20世纪60年代我国依旧是计划经济体制,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国民经济调整的措施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2019·江苏)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答案】C
【知识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中叶,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极大的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因此中美关系缓和的世界环境指的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C选项符合题意。
中国重返联合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美苏对峙格局,A选项排除。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不会消除,B选项排除。
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的说法明显错误,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准确把握,20世纪中叶,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极大的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5.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承包运动”,个人首创精神带来了农业生产的大幅度增长。关于这场“承包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传统平均主义色彩 B.改变了我国土地所有制的形式
C.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D.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举措
【答案】C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承包运动’”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承包运动”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改变了农村面貌,C项正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强调按劳分配,不是平均主义,A项错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坚持公有制为主导,B项错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是在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1956年,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通过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承包运动’”并结合所学判断出这场“承包运动”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然后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浙江义乌“鸡毛换糖”源于清代乾隆年间,每年农闲季节,农民肩挑糖担走村串巷,用自己熬制的红糖上门换取禽兽毛骨、废铜烂铁,博取微利。1980年义乌县政府颁发了7000余份《小百货敲糖换取鸡毛临时许可证》,允许农民从事该活动。这一做法反映了当时(  )
A.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 B.市场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C.农村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D.国家对商业活动的严格限制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义乌县政府颁发了7000余份《小百货敲糖换取鸡毛临时许可证》,允许农民从事该活动”,可知政府允许“鸡毛换糖”的经济活动实际上表达了政府对个体私营经济的认可,体现了当时政府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尝试性突破,故选A项;
我国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时间是1992年,排除B项;
“鸡毛换糖”的做法只是乡村个体经济的表现,不属于乡镇企业的范畴,排除C项;
政府对“鸡毛换糖”的活动采取支持态度说明国家对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减弱,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2023·红桥一模)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倡议,此后其核心理念逐步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区域组织等有关文件中。这反映出(  )
A.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立 B.美国无力主导世界格局
C.中国为世界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D.全球意识形态对抗淡化
【答案】C
【知识点】“一带一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倡议,此后其核心理念逐步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区域组织等有关文件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逐步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区域组织等有关文件中,说明中国为世界发展在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故C项正确;
一个经济合作倡议,一般情况下,代表不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排除A项;
目前世界格局仍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材料中没有体现美国主导世界格局信息,排除B项;
全球意识形态对抗淡化,与材料中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在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希腊一马其顿人作为统治民族,力图保持自己的希腊性,并将自己的文明强加于被统治民族之上。但面对具有数千年传统的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他们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当地文明的氛围之中。这主要反映了(  )
A.区域间文明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B.不同地区间文明的交融互鉴
C.大亚历山大帝国被东方文明征服
D.古代东西方文明呈现开放性
【答案】B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与亚历山大远征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在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希腊—马其顿人,一方面力求保持自己的文化特性,同时还接受了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等先进的文化,这表明不同地区间文明的交融互鉴,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不同地区间文明的交融互鉴,不是区域间文明具有多元化的特征,A项错误;
亚历山大帝国一方面固守自己的希腊性,同时接受了亚非先进的文化,“被东方文明征服”的说法错误,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区域间文明的交融与互鉴,不能说明古代东西方文明呈现开放性,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亚历山大东征和帝国统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亚历山大帝国统治的措施及其特点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西欧中世纪庄园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同时也发展手工业,他们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据此可知,庄园是(  )
A.西欧的司法审判机构 B.西欧的民主政治组织
C.西欧独立的政治单位 D.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答案】D
【知识点】西欧庄园与农奴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他们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可知,庄园中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这说明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D项正确;
材料并未提及庄园法庭,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庄园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而且庄园不是民主政治组织,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庄园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不能说明庄园是西欧独立的政治单位,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古时期西欧的庄园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他们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结合庄园制的特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0.(2020·新课标Ⅱ)15世纪中叶,西尔维乌斯在《论自由教育》一文中,强调培养身心俱健的人,要求通过体育、军事训练与合理饮食来强健身体,通过文学、哲学和文艺的学习来丰富精神世界,使人拥有信仰、美德、知识和智慧。这一主张(  )
A.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B.重申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
C.强调信仰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D.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
【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是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其核心是人文主义。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5世纪中叶”、“通过文学、哲学和文艺的学习来丰富精神世界,使人拥有信仰、美德、知识和智慧”可以判断出是西尔维乌斯这一主张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A正确;
启蒙运动发生时间是17、18世纪,B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未涉及信仰对教育的作用,C排除;
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与上帝直接对话的主张,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影响了教育领域。
11.(2022·潍坊一模)有学者对近代某一历史事件作了如下描述:“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的信心与现实主义结伴而行,而不是乌托邦空想的表征”“这是一个执着探索和批判的世纪,一个关注社会改革的世纪”“这是人的觉醒与现代秩序诞生的时代”。这一事件是指(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答案】C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的信心与现实主义结伴而行,而不是乌托邦空想的表征”、“这是一个执着探索和批判的世纪,一个关注社会改革的世纪”、“这是人的觉醒与现代秩序诞生的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时期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批判封建专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构造了蓝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是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束缚,这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的过程,这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的信心与现实主义结伴而行,而不是乌托邦空想的表征”、“这是一个执着探索和批判的世纪,一个关注社会改革的世纪”、“这是人的觉醒与现代秩序诞生的时代”及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
12.(2019·天津)“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  )
A.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 B.普选权的推行弊端众多
C.专制独裁有了新的土壤 D.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答案】D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1832年议会制度改革前应该的议员和议席分配存在漏洞,所以导致贿选的现象屡见不鲜,说明民主制度尚待完善,D符合题意;
A错误,光荣革命后即确定了议会的权利中心的地位;
B错误,通过材料可知当时并没有实行普选制度;
C错误,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英国的1832年议会制度改革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通过材料可知议员和议席分配的不合理使得改革成为必须。 
13.(2017高二下·梁河月考)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讨论中,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甚至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将联邦体制——对政府的不同层次、不同部门权力进行特别划分——视为防止过多国家集权的保障。它反映(  )
A.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 B.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
C.立法与行政的职权之争 D.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
【答案】D
【知识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据材料“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美国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故D选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故A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也没有体现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故B选项错误;立法与行政之争,属于三权分立的表现,与材料无关,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与联邦制的相关知识,学生容易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等概念混淆从而错选C选项,复习和考试训练中应该加强有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14.罗伯斯庇尔及其领导的雅各宾派都是卢梭的忠实信徒,既崇尚纯粹民主,也力图为实现这种民主而建立一种斯巴达式的没有大贫大富的平等社会。而史学家托克维尔对革命期间的毫不节制的暴力、激进、狂热却深感困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法国大革命(  )
A.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B.率先把卢梭的思想付诸于实践
C.凸显和平渐进的特点 D.政治理想与革命现实反差巨大
【答案】D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期间,雅各宾派力图建立卢梭推崇的纯粹民主、平等社会,但在史学家托克维尔看来是“毫不节制的暴力、激进、狂热”,这反映出法国大革命政治理想与革命现实反差巨大,D项正确;
法国大革命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A项错误;
率先把卢梭的思想付诸实践的是美国,B项错误;
法国大革命凸显的是暴力革命,而非和平渐进的特点,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局限性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2018·全国Ⅰ卷)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答案】B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对于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观点,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视角逐步的拓展而趋于全面,故B项正确;
AD项错误,对于历史事件,从不用的视角看往往会得出不同的观点,难说那个更可靠可信,故排除;
C项从材料无法看出,材料主要是从英国的角度进行分析问题的,故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对历史史实与历史评价的认识,难度较大。关于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工业革命是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标志,因此也是考试的重点,它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的逐步的积累而发展起来的,而不断扩大的市场的需求是技术变革的最主要的动力。蒸汽机的使用是重要的标志。常考的地方有工业革命的原因、成果、特点等,此外和工业革命有关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世界市场的问题也需要掌握。
16.(2021·全国甲卷)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后,当时在巴黎的俄国革命者拉甫罗夫说:这次革命“与其他革命迥然不同”,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法国最有名望的人物所不敢做和不能做成的事情”,这些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
A.建立了稳固的工农联盟 B.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
C.体现工人政权鲜明特征 D.深受俄国革命的影响
【答案】C
【知识点】巴黎公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与其他革命迥然不同”“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这些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等信息分析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倡导的革命运动,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C正确;
A错误,巴黎公社并没有建立稳固的工农联盟;
B错误,巴黎公社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错误,俄国革命发生在1917年,时间不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侧重于考查巴黎公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7.1884年,美国某公司推出一则主题为“给非洲带去文明”的香皂广告。此后近30年间,该公司的广告经常宣称,使用其香皂可以让非洲人皮肤变白,变得文明。同时期,法国和希腊的老牌香皂公司也声称其产品能“让黑人变白”。这主要体现了西方(  )
A.推广欧美生活方式 B.存在着固有的种族偏见
C.重视争夺非洲市场 D.旨在推动非洲文明进步
【答案】B
【知识点】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给非洲带去文明”、“让黑人变白”可以看出反映的是西方国家对非洲黑人的歧视,存在种族歧视的偏见,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西方存在种族歧视的偏见,不是强调推广欧美生活方式,A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争夺欧洲市场,C项错误;
材料中西方旨在维护西方国家利益,而非推动非洲文明进步,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列强瓜分非洲,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给非洲带去文明”、“让黑人变白”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8.(2021高一下·蚌埠月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被称为“亚洲的觉醒”,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其“新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  )
A.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作用
B.斗争目标在于追求自由与平等权利
C.用资产阶级共和制取代君主立宪制
D.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紧密结合起来
【答案】D
【知识点】亚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另一方面,亚洲各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在这种情况下,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即“亚洲的觉醒”运动,“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紧密结合”是其呈现出的新的时代特征,故 D项正确;
选项A,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作用,不是"亚洲的觉醒”的新的时代特征,故排除A;
选项B,斗争目标在干追求自由与平等权利,不是"亚洲的觉醒”的新的时代特征,故排除B;
选项C,用资产阶级共和制取代君主立实制,都不是"亚洲的觉醒”的新的时代特征,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注意将材料分析与所学知识结合,解题的关键在于注意题干中“新的时代特征“一句,再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判断。
19.(2019高二下·江门月考)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B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同点。依据所学,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质是,改革旧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故选B。
20.(2022高一下·荆州月考)丘吉尔在《危机中的世界》中描述了20世纪初弥漫于世界的一种奇怪情绪: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几乎每个地方都燃起了熊火,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这材料可用于论证世界大战的爆发(  )
A.与疯狂的军备竞赛有关 B.与文明的冲突有关
C.与极端的思想观念有关 D.与经济的低迷有关
【答案】C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可以看出丘吉尔认为一战的爆发是由于民族极端主义发展迅速,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疯狂的军备竞赛、文明的冲突、经济的低迷,AB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的主旨,结合一战爆发的原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21.法制建设和法治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是一部简单、保守、代表农业民族的成文法。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能再满足需要。……尤其是考虑到当时存在这样的观念:一个民族无论去何处,总携带它自己的法律。罗马人设立专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件。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即国际法。他们认为这部法律对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皆可适用。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649年,克伦威尔等下议员之所以选择公开审判查理一世的程序,不仅仅是为了遵守普通法传统、防止未来的暴政,更是为了让全世界见证他们进行的是正义的事业。
审判查理一世的庭审节录:
国王查理一世:“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这是古老的、合法的世袭权力,我绝不会违背这项托付的。我也不会对新的非法权威作出回应,这违背了上帝对我的托付:所以你要先告诉我你们的权力来源,否则我无可奉告。”
法官布拉德肖:“法庭现在以英国人民的名义要你答复,因为英国人民把你选为国王的。……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国王的即位宣誓就意味着契约的开始履行。当然,先生,这一约束是相互的,你是他们忠实的君主,他们是你忠实的国民”。
——摘编自杰弗里·罗伯逊《弑君者: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的人》
材料三:
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一)立法权力;(二)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力;(三)有关民政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
……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引自1748年首次出版的法国某启蒙思想家代表著作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十二铜表法》“保守”的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使罗马人制定《万国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查理一世和布拉德肖的观念冲突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审判查理一世的背景,并指出上述审判对其后世法律发展产生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评价材料三所反映的主要学说。
【答案】(1)主要表现:掺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如“同态复仇”);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
主要因素:商业和帝国发展导致生活日益复杂;民族法律观念下外事裁判官的长期司法实践结果;需要部分承认被征服地区民族利益或给外邦人以必要的法律保护。
(2)冲突之处:查理一世主张君权神授,王权神圣不可侵犯;布拉德肖主张主权在民,君民按照社会契约相互制约。
背景: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反对国王,并在内战俘虏国王;启蒙运动的兴起。
影响:传播了社会契约、法律至上、人民主权等思想;推动资产阶级法治时代的到来。
(3)评价:三权分立学说是古代希腊、罗马政治理论的发展;它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知识点】启蒙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权利法案》;《十二铜表法》
【解析】【分析】(1)主要表现:结合《十二铜表法》的局限性解答,如掺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如“同态复仇”);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主要因素:依据材料“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能再满足需要”可知,商业和帝国发展导致生活日益复杂;依据“尤其是考虑到当时存在这样的观念:一个民族无论去何处,总携带它自己的法律。罗马人设立专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件。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即国际法。他们认为这部法律对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皆可适用”可知,民族法律观念下外事裁判官的长期司法实践结果;需要部分承认被征服地区民族利益或给外邦人以必要的法律保护。
(2)冲突之处:依据材料“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这是古老的、合法的世袭权力,我绝不会违背这项托付的。我也不会对新的非法权威作出回应,这违背了上帝对我的托付:所以你要先告诉我你们的权力来源,否则我无可奉告”可知,查理一世主张君权神授,王权神圣不可侵犯;依据“法庭现在以英国人民的名义要你答复,因为英国人民把你选为国王的。……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国王的即位宣誓就意味着契约的开始履行。当然,先生,这一约束是相互的,你是他们忠实的君主,他们是你忠实的国民”可知,布拉德肖主张主权在民,君民按照社会契约相互制约。背景:依据材料“1649年,克伦威尔等下议员之所以选择公开审判查理一世的程序,不仅仅是为了遵守普通法传统、防止未来的暴政,更是为了让全世界见证他们进行的是正义的事业”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反对国王,并在内战俘虏国王;依据“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国王的即位宣誓就意味着契约的开始履行”并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的兴起。影响:依据材料“法庭现在以英国人民的名义要你答复,因为英国人民把你选为国王的。……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国王的即位宣誓就意味着契约的开始履行。当然,先生,这一约束是相互的,你是他们忠实的君主,他们是你忠实的国民”并结合所学可知,传播了社会契约、法律至上、人民主权等思想;依据“克伦威尔等下议员之所以选择公开审判查理一世的程序,不仅仅是为了遵守普通法传统、防止未来的暴政,更是为了让全世界见证他们进行的是正义的事业”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资产阶级法治时代的到来。
(3)评价:依据材料“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结合三权分立学说的影响可知,三权分立学说是古代希腊、罗马政治理论的发展;它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启蒙运动。第一问,表现:结合《十二铜表法》的局限性解答;因素: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经济、实践、民族等角度分析;第二问,冲突之处:依据材料二“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这是古老的、合法的世袭权力,我绝不会违背这项托付的。我也不会对新的非法权威作出回应,这违背了上帝对我的托付:所以你要先告诉我你们的权力来源,否则我无可奉告”、“法庭现在以英国人民的名义要你答复,因为英国人民把你选为国王的。……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国王的即位宣誓就意味着契约的开始履行。当然,先生,这一约束是相互的,你是他们忠实的君主,他们是你忠实的国民”分析;背景: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思想等角度分析;影响: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思想、法治等方面的影响分析;第三问,依据材料三,结合三权分立学说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2.文艺复兴的主要成果是“人和世界的发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文艺复兴开始,“再生”和新生的思想就作为一种纲领和追求,伴随出现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各个方面……“再生”这个概念所肯定和颂扬的东西,却恰恰是重新返回对古代、古典、希腊和罗马价值观的有计划研究。文艺复兴开始,文化的觉醒就首先表现在从艺术到文明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对人、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肯定。所以,从初始阶段起,作家和历史学家们最关心的题材就是人、人的世界和人们在世界上的活动……在这样的现实中人的历史、人的命运、人的形象和人的身体成为关注的中心。
——(意)欧金尼奥·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材料二
在谈到文艺复兴的主要成果时,恐怕没有比“人和世界的发现”这句话说得更为精辟了。它是150年前由法国史学家米什莱首先提出来的……在此卷(《法国史》第7卷)开头明言:“16世纪是从哥伦布到哥白尼,从哥白尼到伽利略,从地球的发现到天上的发现。人还发现了他自己,探测了他自己的深奥复杂的人性。”此言一出,立即传遍欧洲,成为赞誉文艺复兴最响亮的口号……文艺复兴作为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变革乃至革命的意义,也就可用“发现”两个字代表了。
——刘明翰等《欧洲文艺复兴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中“再生”概念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米什莱在研究文艺复兴时提出的“人和世界的发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答案】(1)内涵:复兴古典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
历史背景: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新兴资产阶级)的成长;教会压抑人性(宗教文化钳制思想) 。
(2)观点: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共同推动欧洲的历史进步。
阐释: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文艺复兴,其实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文艺复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实世界。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并从中赚取丰厚利润,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因此,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新航路的开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们从不同方面推动了欧洲的历史进步,也推动了"人和世界的发现"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1)内涵:依据材料“却恰恰是重新返回对古代、古典、希腊和罗马价值观的有计划研究”可知,内涵是复兴古典文化。历史背景:结合文艺复兴的背景从经济、阶级、思想等角度分析,即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新兴资产阶级)的成长;教会压抑人性(宗教文化钳制思想。
(2)小论文:依据材料“16世纪是从哥伦布到哥白尼,从哥白尼到伽利略,从地球的发现到天上的发现。人还发现了他自己,探测了他自己的深奥复杂的人性”并结合所学可知,人和世界的发现分别是指,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因此结合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以得出观点是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共同推动欧洲的历史进步。然后结合文艺复兴的实质和影响、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阐释。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是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新航路的开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们从不同方面推动了欧洲的历史进步,也推动了"人和世界的发现" 。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第一问,内涵:依据材料一,结合文艺复兴形式特点解答;背景:结合文艺复兴的背景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等方面分析;第二问,首先理解“人和世界的发现”的含义,然后结合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广东省深圳市富源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5月调研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2.(2019·浙江)1954年6月29日,中国和缅甸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称:“两国总理同意这些原则也应该是指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声明中的“这些原则”是指(  )
A.“一个中国”原则 B.结伴而不结盟原则
C.“求同存异”原则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2022高二上·咸阳月考)1962年下半年起,我国国民经济开始稳步增长。1963年,国家在财力尚有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改善职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分别提高26.7%、20.1%和22.5%。这反映了我国(  )
A. 落后面貌的彻底改变 B.调整发展的重要成果
C.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D.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
4.(2019·江苏)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5.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承包运动”,个人首创精神带来了农业生产的大幅度增长。关于这场“承包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传统平均主义色彩 B.改变了我国土地所有制的形式
C.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D.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举措
6.浙江义乌“鸡毛换糖”源于清代乾隆年间,每年农闲季节,农民肩挑糖担走村串巷,用自己熬制的红糖上门换取禽兽毛骨、废铜烂铁,博取微利。1980年义乌县政府颁发了7000余份《小百货敲糖换取鸡毛临时许可证》,允许农民从事该活动。这一做法反映了当时(  )
A.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 B.市场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C.农村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D.国家对商业活动的严格限制
7.(2023·红桥一模)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倡议,此后其核心理念逐步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区域组织等有关文件中。这反映出(  )
A.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立 B.美国无力主导世界格局
C.中国为世界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D.全球意识形态对抗淡化
8.在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希腊一马其顿人作为统治民族,力图保持自己的希腊性,并将自己的文明强加于被统治民族之上。但面对具有数千年传统的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他们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当地文明的氛围之中。这主要反映了(  )
A.区域间文明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B.不同地区间文明的交融互鉴
C.大亚历山大帝国被东方文明征服
D.古代东西方文明呈现开放性
9.西欧中世纪庄园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同时也发展手工业,他们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据此可知,庄园是(  )
A.西欧的司法审判机构 B.西欧的民主政治组织
C.西欧独立的政治单位 D.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10.(2020·新课标Ⅱ)15世纪中叶,西尔维乌斯在《论自由教育》一文中,强调培养身心俱健的人,要求通过体育、军事训练与合理饮食来强健身体,通过文学、哲学和文艺的学习来丰富精神世界,使人拥有信仰、美德、知识和智慧。这一主张(  )
A.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B.重申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
C.强调信仰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D.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
11.(2022·潍坊一模)有学者对近代某一历史事件作了如下描述:“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的信心与现实主义结伴而行,而不是乌托邦空想的表征”“这是一个执着探索和批判的世纪,一个关注社会改革的世纪”“这是人的觉醒与现代秩序诞生的时代”。这一事件是指(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12.(2019·天津)“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  )
A.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 B.普选权的推行弊端众多
C.专制独裁有了新的土壤 D.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13.(2017高二下·梁河月考)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讨论中,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甚至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将联邦体制——对政府的不同层次、不同部门权力进行特别划分——视为防止过多国家集权的保障。它反映(  )
A.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 B.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
C.立法与行政的职权之争 D.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
14.罗伯斯庇尔及其领导的雅各宾派都是卢梭的忠实信徒,既崇尚纯粹民主,也力图为实现这种民主而建立一种斯巴达式的没有大贫大富的平等社会。而史学家托克维尔对革命期间的毫不节制的暴力、激进、狂热却深感困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法国大革命(  )
A.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B.率先把卢梭的思想付诸于实践
C.凸显和平渐进的特点 D.政治理想与革命现实反差巨大
15.(2018·全国Ⅰ卷)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16.(2021·全国甲卷)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后,当时在巴黎的俄国革命者拉甫罗夫说:这次革命“与其他革命迥然不同”,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法国最有名望的人物所不敢做和不能做成的事情”,这些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
A.建立了稳固的工农联盟 B.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
C.体现工人政权鲜明特征 D.深受俄国革命的影响
17.1884年,美国某公司推出一则主题为“给非洲带去文明”的香皂广告。此后近30年间,该公司的广告经常宣称,使用其香皂可以让非洲人皮肤变白,变得文明。同时期,法国和希腊的老牌香皂公司也声称其产品能“让黑人变白”。这主要体现了西方(  )
A.推广欧美生活方式 B.存在着固有的种族偏见
C.重视争夺非洲市场 D.旨在推动非洲文明进步
18.(2021高一下·蚌埠月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被称为“亚洲的觉醒”,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其“新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  )
A.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作用
B.斗争目标在于追求自由与平等权利
C.用资产阶级共和制取代君主立宪制
D.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紧密结合起来
19.(2019高二下·江门月考)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0.(2022高一下·荆州月考)丘吉尔在《危机中的世界》中描述了20世纪初弥漫于世界的一种奇怪情绪: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几乎每个地方都燃起了熊火,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这材料可用于论证世界大战的爆发(  )
A.与疯狂的军备竞赛有关 B.与文明的冲突有关
C.与极端的思想观念有关 D.与经济的低迷有关
二、非选择题
21.法制建设和法治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是一部简单、保守、代表农业民族的成文法。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能再满足需要。……尤其是考虑到当时存在这样的观念:一个民族无论去何处,总携带它自己的法律。罗马人设立专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件。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即国际法。他们认为这部法律对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皆可适用。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649年,克伦威尔等下议员之所以选择公开审判查理一世的程序,不仅仅是为了遵守普通法传统、防止未来的暴政,更是为了让全世界见证他们进行的是正义的事业。
审判查理一世的庭审节录:
国王查理一世:“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这是古老的、合法的世袭权力,我绝不会违背这项托付的。我也不会对新的非法权威作出回应,这违背了上帝对我的托付:所以你要先告诉我你们的权力来源,否则我无可奉告。”
法官布拉德肖:“法庭现在以英国人民的名义要你答复,因为英国人民把你选为国王的。……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国王的即位宣誓就意味着契约的开始履行。当然,先生,这一约束是相互的,你是他们忠实的君主,他们是你忠实的国民”。
——摘编自杰弗里·罗伯逊《弑君者: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的人》
材料三:
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一)立法权力;(二)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力;(三)有关民政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
……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引自1748年首次出版的法国某启蒙思想家代表著作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十二铜表法》“保守”的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使罗马人制定《万国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查理一世和布拉德肖的观念冲突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审判查理一世的背景,并指出上述审判对其后世法律发展产生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评价材料三所反映的主要学说。
22.文艺复兴的主要成果是“人和世界的发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文艺复兴开始,“再生”和新生的思想就作为一种纲领和追求,伴随出现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各个方面……“再生”这个概念所肯定和颂扬的东西,却恰恰是重新返回对古代、古典、希腊和罗马价值观的有计划研究。文艺复兴开始,文化的觉醒就首先表现在从艺术到文明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对人、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肯定。所以,从初始阶段起,作家和历史学家们最关心的题材就是人、人的世界和人们在世界上的活动……在这样的现实中人的历史、人的命运、人的形象和人的身体成为关注的中心。
——(意)欧金尼奥·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材料二
在谈到文艺复兴的主要成果时,恐怕没有比“人和世界的发现”这句话说得更为精辟了。它是150年前由法国史学家米什莱首先提出来的……在此卷(《法国史》第7卷)开头明言:“16世纪是从哥伦布到哥白尼,从哥白尼到伽利略,从地球的发现到天上的发现。人还发现了他自己,探测了他自己的深奥复杂的人性。”此言一出,立即传遍欧洲,成为赞誉文艺复兴最响亮的口号……文艺复兴作为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变革乃至革命的意义,也就可用“发现”两个字代表了。
——刘明翰等《欧洲文艺复兴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中“再生”概念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米什莱在研究文艺复兴时提出的“人和世界的发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A项属于政治方面,不符合材料的经济主题;市场经济是1992年提出的概念,时间不符,B项错误;四川、安徽、广东等地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为1978年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提供了借鉴,C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自1978年开始,时间不符,D项错误。
【点评】在复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要注意关键时间点的整理和记忆。如1953-1956年三大改造、1953-1957年一五计划、1956年中共八大、1958年三面红旗、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1960年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2.【答案】D
【知识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及缅甸总理等信息可知:该原则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答案为D
A错误,一个中国是针对台湾问题的,在80年代开始出现;
B错误,结伴而不结盟原则是2001年提出的;
C错误,求同存异原则是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针对中印和中缅关系提出的,内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答案】B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调整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1962年后国民经济稳步增长、职工待遇改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等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材料所述数据变化反映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重要成果,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三年困难时期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落后面貌彻底改变”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
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错误;
20世纪60年代我国依旧是计划经济体制,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国民经济调整的措施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中叶,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极大的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因此中美关系缓和的世界环境指的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C选项符合题意。
中国重返联合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美苏对峙格局,A选项排除。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不会消除,B选项排除。
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的说法明显错误,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准确把握,20世纪中叶,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极大的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5.【答案】C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承包运动’”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承包运动”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改变了农村面貌,C项正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强调按劳分配,不是平均主义,A项错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坚持公有制为主导,B项错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是在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1956年,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通过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承包运动’”并结合所学判断出这场“承包运动”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然后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义乌县政府颁发了7000余份《小百货敲糖换取鸡毛临时许可证》,允许农民从事该活动”,可知政府允许“鸡毛换糖”的经济活动实际上表达了政府对个体私营经济的认可,体现了当时政府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尝试性突破,故选A项;
我国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时间是1992年,排除B项;
“鸡毛换糖”的做法只是乡村个体经济的表现,不属于乡镇企业的范畴,排除C项;
政府对“鸡毛换糖”的活动采取支持态度说明国家对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减弱,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一带一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倡议,此后其核心理念逐步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区域组织等有关文件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逐步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区域组织等有关文件中,说明中国为世界发展在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故C项正确;
一个经济合作倡议,一般情况下,代表不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排除A项;
目前世界格局仍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材料中没有体现美国主导世界格局信息,排除B项;
全球意识形态对抗淡化,与材料中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与亚历山大远征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在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希腊—马其顿人,一方面力求保持自己的文化特性,同时还接受了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等先进的文化,这表明不同地区间文明的交融互鉴,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不同地区间文明的交融互鉴,不是区域间文明具有多元化的特征,A项错误;
亚历山大帝国一方面固守自己的希腊性,同时接受了亚非先进的文化,“被东方文明征服”的说法错误,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区域间文明的交融与互鉴,不能说明古代东西方文明呈现开放性,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亚历山大东征和帝国统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亚历山大帝国统治的措施及其特点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西欧庄园与农奴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他们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可知,庄园中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这说明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D项正确;
材料并未提及庄园法庭,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庄园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而且庄园不是民主政治组织,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庄园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不能说明庄园是西欧独立的政治单位,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古时期西欧的庄园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他们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结合庄园制的特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0.【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是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其核心是人文主义。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5世纪中叶”、“通过文学、哲学和文艺的学习来丰富精神世界,使人拥有信仰、美德、知识和智慧”可以判断出是西尔维乌斯这一主张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A正确;
启蒙运动发生时间是17、18世纪,B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未涉及信仰对教育的作用,C排除;
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与上帝直接对话的主张,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影响了教育领域。
11.【答案】C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的信心与现实主义结伴而行,而不是乌托邦空想的表征”、“这是一个执着探索和批判的世纪,一个关注社会改革的世纪”、“这是人的觉醒与现代秩序诞生的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时期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批判封建专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构造了蓝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是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束缚,这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的过程,这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的信心与现实主义结伴而行,而不是乌托邦空想的表征”、“这是一个执着探索和批判的世纪,一个关注社会改革的世纪”、“这是人的觉醒与现代秩序诞生的时代”及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
12.【答案】D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1832年议会制度改革前应该的议员和议席分配存在漏洞,所以导致贿选的现象屡见不鲜,说明民主制度尚待完善,D符合题意;
A错误,光荣革命后即确定了议会的权利中心的地位;
B错误,通过材料可知当时并没有实行普选制度;
C错误,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英国的1832年议会制度改革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通过材料可知议员和议席分配的不合理使得改革成为必须。 
13.【答案】D
【知识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据材料“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美国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故D选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故A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也没有体现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故B选项错误;立法与行政之争,属于三权分立的表现,与材料无关,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与联邦制的相关知识,学生容易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等概念混淆从而错选C选项,复习和考试训练中应该加强有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14.【答案】D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期间,雅各宾派力图建立卢梭推崇的纯粹民主、平等社会,但在史学家托克维尔看来是“毫不节制的暴力、激进、狂热”,这反映出法国大革命政治理想与革命现实反差巨大,D项正确;
法国大革命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A项错误;
率先把卢梭的思想付诸实践的是美国,B项错误;
法国大革命凸显的是暴力革命,而非和平渐进的特点,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局限性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答案】B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对于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观点,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视角逐步的拓展而趋于全面,故B项正确;
AD项错误,对于历史事件,从不用的视角看往往会得出不同的观点,难说那个更可靠可信,故排除;
C项从材料无法看出,材料主要是从英国的角度进行分析问题的,故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对历史史实与历史评价的认识,难度较大。关于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工业革命是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标志,因此也是考试的重点,它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的逐步的积累而发展起来的,而不断扩大的市场的需求是技术变革的最主要的动力。蒸汽机的使用是重要的标志。常考的地方有工业革命的原因、成果、特点等,此外和工业革命有关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世界市场的问题也需要掌握。
16.【答案】C
【知识点】巴黎公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与其他革命迥然不同”“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这些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等信息分析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倡导的革命运动,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C正确;
A错误,巴黎公社并没有建立稳固的工农联盟;
B错误,巴黎公社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错误,俄国革命发生在1917年,时间不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侧重于考查巴黎公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7.【答案】B
【知识点】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给非洲带去文明”、“让黑人变白”可以看出反映的是西方国家对非洲黑人的歧视,存在种族歧视的偏见,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西方存在种族歧视的偏见,不是强调推广欧美生活方式,A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争夺欧洲市场,C项错误;
材料中西方旨在维护西方国家利益,而非推动非洲文明进步,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列强瓜分非洲,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给非洲带去文明”、“让黑人变白”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8.【答案】D
【知识点】亚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另一方面,亚洲各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在这种情况下,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即“亚洲的觉醒”运动,“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紧密结合”是其呈现出的新的时代特征,故 D项正确;
选项A,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作用,不是"亚洲的觉醒”的新的时代特征,故排除A;
选项B,斗争目标在干追求自由与平等权利,不是"亚洲的觉醒”的新的时代特征,故排除B;
选项C,用资产阶级共和制取代君主立实制,都不是"亚洲的觉醒”的新的时代特征,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注意将材料分析与所学知识结合,解题的关键在于注意题干中“新的时代特征“一句,再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判断。
19.【答案】B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同点。依据所学,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质是,改革旧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故选B。
20.【答案】C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可以看出丘吉尔认为一战的爆发是由于民族极端主义发展迅速,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疯狂的军备竞赛、文明的冲突、经济的低迷,AB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的主旨,结合一战爆发的原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21.【答案】(1)主要表现:掺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如“同态复仇”);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
主要因素:商业和帝国发展导致生活日益复杂;民族法律观念下外事裁判官的长期司法实践结果;需要部分承认被征服地区民族利益或给外邦人以必要的法律保护。
(2)冲突之处:查理一世主张君权神授,王权神圣不可侵犯;布拉德肖主张主权在民,君民按照社会契约相互制约。
背景: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反对国王,并在内战俘虏国王;启蒙运动的兴起。
影响:传播了社会契约、法律至上、人民主权等思想;推动资产阶级法治时代的到来。
(3)评价:三权分立学说是古代希腊、罗马政治理论的发展;它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知识点】启蒙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权利法案》;《十二铜表法》
【解析】【分析】(1)主要表现:结合《十二铜表法》的局限性解答,如掺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如“同态复仇”);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主要因素:依据材料“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能再满足需要”可知,商业和帝国发展导致生活日益复杂;依据“尤其是考虑到当时存在这样的观念:一个民族无论去何处,总携带它自己的法律。罗马人设立专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件。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即国际法。他们认为这部法律对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皆可适用”可知,民族法律观念下外事裁判官的长期司法实践结果;需要部分承认被征服地区民族利益或给外邦人以必要的法律保护。
(2)冲突之处:依据材料“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这是古老的、合法的世袭权力,我绝不会违背这项托付的。我也不会对新的非法权威作出回应,这违背了上帝对我的托付:所以你要先告诉我你们的权力来源,否则我无可奉告”可知,查理一世主张君权神授,王权神圣不可侵犯;依据“法庭现在以英国人民的名义要你答复,因为英国人民把你选为国王的。……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国王的即位宣誓就意味着契约的开始履行。当然,先生,这一约束是相互的,你是他们忠实的君主,他们是你忠实的国民”可知,布拉德肖主张主权在民,君民按照社会契约相互制约。背景:依据材料“1649年,克伦威尔等下议员之所以选择公开审判查理一世的程序,不仅仅是为了遵守普通法传统、防止未来的暴政,更是为了让全世界见证他们进行的是正义的事业”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反对国王,并在内战俘虏国王;依据“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国王的即位宣誓就意味着契约的开始履行”并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的兴起。影响:依据材料“法庭现在以英国人民的名义要你答复,因为英国人民把你选为国王的。……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国王的即位宣誓就意味着契约的开始履行。当然,先生,这一约束是相互的,你是他们忠实的君主,他们是你忠实的国民”并结合所学可知,传播了社会契约、法律至上、人民主权等思想;依据“克伦威尔等下议员之所以选择公开审判查理一世的程序,不仅仅是为了遵守普通法传统、防止未来的暴政,更是为了让全世界见证他们进行的是正义的事业”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资产阶级法治时代的到来。
(3)评价:依据材料“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结合三权分立学说的影响可知,三权分立学说是古代希腊、罗马政治理论的发展;它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启蒙运动。第一问,表现:结合《十二铜表法》的局限性解答;因素: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经济、实践、民族等角度分析;第二问,冲突之处:依据材料二“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这是古老的、合法的世袭权力,我绝不会违背这项托付的。我也不会对新的非法权威作出回应,这违背了上帝对我的托付:所以你要先告诉我你们的权力来源,否则我无可奉告”、“法庭现在以英国人民的名义要你答复,因为英国人民把你选为国王的。……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国王的即位宣誓就意味着契约的开始履行。当然,先生,这一约束是相互的,你是他们忠实的君主,他们是你忠实的国民”分析;背景: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思想等角度分析;影响: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思想、法治等方面的影响分析;第三问,依据材料三,结合三权分立学说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2.【答案】(1)内涵:复兴古典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
历史背景: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新兴资产阶级)的成长;教会压抑人性(宗教文化钳制思想) 。
(2)观点: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共同推动欧洲的历史进步。
阐释: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文艺复兴,其实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文艺复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实世界。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并从中赚取丰厚利润,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因此,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新航路的开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们从不同方面推动了欧洲的历史进步,也推动了"人和世界的发现"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1)内涵:依据材料“却恰恰是重新返回对古代、古典、希腊和罗马价值观的有计划研究”可知,内涵是复兴古典文化。历史背景:结合文艺复兴的背景从经济、阶级、思想等角度分析,即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新兴资产阶级)的成长;教会压抑人性(宗教文化钳制思想。
(2)小论文:依据材料“16世纪是从哥伦布到哥白尼,从哥白尼到伽利略,从地球的发现到天上的发现。人还发现了他自己,探测了他自己的深奥复杂的人性”并结合所学可知,人和世界的发现分别是指,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因此结合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以得出观点是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共同推动欧洲的历史进步。然后结合文艺复兴的实质和影响、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阐释。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是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新航路的开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们从不同方面推动了欧洲的历史进步,也推动了"人和世界的发现" 。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第一问,内涵:依据材料一,结合文艺复兴形式特点解答;背景:结合文艺复兴的背景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等方面分析;第二问,首先理解“人和世界的发现”的含义,然后结合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