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民校考试联盟2022-2023高一下学期5月阶段测试(四)历史试卷(答案)
上饶市民校考试联盟2022-2023学年下学期阶段测试(四)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5.DDABA 6—10.CDCBA 11—16.DDBCDB
17.(1)主张:信仰得救;人人可以阅读《圣经》;人人可以与上帝对话。(6分,每点2分)
(2)办法:三权分立(2分)
(3)内容:从人性(人文主义)到理性(主义);从反宗教束缚到反君主专制。(4分)
18.答案:观点: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是破坏性和建设性。(12分)
阐述:①破坏性使命:殖民国家向殖民地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造成殖民地自然经济解体和经济发展落后。
②建设性使命:经济方面,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入殖民地,客观上推动了殖民地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化。政治思想方面,西方民主思想与近代社会政治理论的传播,促使殖民地先后兴起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双重使命。建设性的使命就是对殖民地社会发展客观上起的推动作用,破坏性的使命就是对殖民地的危害和破坏。从这两个角度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即可。
19. (1)特点:采用机器生产;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2分)
积极影响:推动了机器的普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催生了近代企业管理制度。(4分,写出其中2点给4分)
消极影响:带来环境污染、工人权益受损等社会问题。(2分)
(2)历史使命: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2分)
时代背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显露;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等。(3分,每点1分)
(3)工人运动应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2分)
20(1)苏联:纵容日本的侵略;保护苏联利益;避免受到欧美的攻击(3分,每点1分)
日本:不断扩大侵略;避免苏联对其侵略行为的反对;拒绝与苏联结盟;避免招致欧美等国的反对。(4分,每点1分)
(2)影响:助长了日本法西斯侵略气焰和步伐,日军大肆进攻,占领东三省,建立伪满洲国;对中国发起全面侵华(或对中国展开大肆进攻和烧杀掠夺);对亚洲及太平洋领域展开进攻。(6分,每点2分,共三点6分)
【解析】
(1)从苏联方面看:苏联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没有进行干涉,为了维护自己在东北的利益而放弃甚至纵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根据材料“因为他担心苏联在中国东北间题上的激烈反应可能会引起列强的不满”可知,苏联的出发点是为了避免西方列强的不满。从日本方面来看:日本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直至彻底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同时竭力避免与苏联冲突;在苏联提出缔结互不侵犯条约时,出于反共的目的而拒绝等;(2)根据材料“日本彻底占领中国东三省后,苏联丧失在远东的战略主动权。从主动选择‘不干预政策’蜕变为被迫放弃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客观上也加快了日本对华侵略的节奏。”可知,消极影响在于使日本迅速占领了整个东三省,并扶植建立伪满洲国;进一步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并向亚洲太平洋地区扩张。上饶市民校考试联盟
2022-2023学年下学期阶段测试(四)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希腊人常在重大场合及庆典活动中举行竞技比赛以展示男性的力量和勇气,优胜者将获得橄榄枝花冠来彰显父辈和城邦的荣耀,他们会获得城邦人民的敬重、塑立雕像和唱颂赞歌。这表明( )
A. 竞技精神是人文主义的体现 B. 成年男性是城邦政治的核心
C. 英雄人物塑造源于竞技比赛 D. 公共活动能够凝聚城邦力量
2.17世纪,西欧诸国大力扶持本国商人、限制外商特权,信奉对外贸易是增加财富的通常手段,他们时时谨守: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消费外国人的更多。这反映出当时( )
A.资本竞争激化了国家矛盾 B.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C.自由贸易成为财富的来源 D.政府干预有利于资本积累
3.16-17世纪,大批西班牙天主教教士来到拉丁美洲,成立了众多教会,组织印第安人迁入传教区进行劳动以获得上帝福音,还为原住民们建立医院和大学。由此可知( )
A.文化殖民具有隐蔽性 B.宗教改革具有进步性
C.拉美经济具有落后性 D.西欧文明具有包容性
4.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 )
A. 国会地位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
B. 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
C. 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
D. 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5.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极力推崇中国文化,以中国文化抨击欧洲宗教的黑暗和专制,并大声感叹:“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他主要利用儒家思想中的( )
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6.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人发明玻璃镜风靡欧洲。相比之前的铜镜,玻璃镜让人们能够看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极大地影响了个人的自我认同,这反映了( )
A. 禁欲观念的消亡 B. 实用主义的流行
C. 人文主义的兴起 D. 启蒙思想的传播
7.17-18世纪,英国部分贫穷的女性因为无力支付足够的嫁妆被迫独身,富裕的女性则因不愿失去经济独立而选择独身,优良的就业前景使反对婚姻生活的独身观念逐渐在近代早期社会中萌芽成型。这种现象( )
A. 得益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B. 延缓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C. 不利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D. 反映了生产力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8.英国最初的工厂大都建在河流和山谷附近,后来工厂开始逐渐向人口集中的城镇迁移,向各行各业扩展。促成这一变化的关键条件是( )
A. 珍妮机的问世 B. 电力的广泛应用
C. 改良蒸汽机的推广 D. 交通工具的革新
9.19世纪中期以前,欧美最高的建筑只有6层。1871 年,芝加哥保险公司大厦是世界上第一幢现代钢框架高层建筑,开摩天大楼先河,共10层。19世纪末,美国出现29层118米高的建筑。20世纪初,纽约建成了屋尔华斯大厦,已达52层241米。高层建筑首先在美国大量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第一次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资本 B. 充分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 城市化商业化带来城市地价飞涨 D. 为满足工业化后人们的住房需求
10.1824年,欧文在美国买下1214公顷土地,建立“新和谐公社”。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民主管理,共享劳动成果等原则。这一举动( )
A. 是解决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问题的一种尝试
B. 是成熟的思想理论在现实中的一次成功实践
C. 为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可行案例
D. 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11.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的官吏“把自己居留殖民地的时期看做他们一生永远不会再有的幸福时代。如果这些年代里不置下财产,就会成为笑柄”。这句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拉美地区物产丰富 B.西、葡两国在拉美的殖民机构非常腐朽
C.殖民者的贪婪 D.拉美地区遭受西、葡殖民者的疯狂掠夺
12.“18世纪60到80年代,印度商人被排斥在收购手工业商品的活动范围之外。东印度公司规定,印度织布工人在未完成公司订货之前,不得为其他人和其他市场工作。”这表明印度纺织业( )
A.商人与工人之间矛盾尖锐 B.在印度国民经济中占据特殊地位
C.受到荷兰等殖民国家的控制 D.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3.“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人民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的根本前提是( )
A.封建经济进一步崛起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C.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D.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14.列宁认为:“凡尔赛和约不过是高唱凯歌的帝国主义者的表面胜利”。这主要是因为( )
A.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B.美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C.大国之向矛盾尚未消除 D.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5.1920年,苏维埃政府颁布了租让法令,外国资本家可通过独资、合资及提供技术援助等方式获得矿产、森林等经营权,产品实行分成。美国哈里曼公司是较大的租让企业之一。这反映了( )
A.美苏利益的趋同 B.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C.战时政策的完善 D.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
16.丘吉尔在他的《二战回忆录》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丘吉尔这句话的意思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没有必然性 B.二战的发生绥靖政策有重大责任
C.小国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是法西斯
二、材料分析题(共四大题,52分。其中17题12分,18题12分,19题15分,20题13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经历重大转折。
材料一
路德认为,只有信仰基督,才可得到上帝的恩典;只要心存信仰,人的获救就无需教士的中介作用,不必求助教皇和教会…路德新教所推崇的权威《圣经》,也不是如天主教解释的那样,是一本只有教皇可以解释的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教条主义的经典,而是一本人人可以阅读和解释的,并在其中得到人与上帝交流的福音书。
——李平晔《人的发现一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材料二
孟德斯鸠不但抨击暴君政体,而且他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按照他的看法,只有划分国家的权カ,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政的出现。
——吴于廑《世界史 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丁· 路德的主要思想主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孟德斯鸠的“具体办法”。(2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重大变化的主要内容。(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摘自[德]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试用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相关知识阐述马克思的这一观点。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一 工厂主将工人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固定在某一处,随着机器的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工厂主对工人的进厂、离厂、吃饭、喝水甚至大小便的时间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工人进厂、出厂和饮食都是在钟声所指示的一定的时间进行的。在工厂的内部,每人都有指定的位置和严格限定的老是一样的任务。”
--摘编自保尔 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材料二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厂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厂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分析《共产党宣言》诞生的时代背景。(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关于“工人革命”(工人运动)有什么认识?(2分)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斯大林电告莫洛托夫等人:“不能进行军事干涉,外交干涉现在也不合适”,因为他担心苏联在中国东北问题上的激烈反应可能会引起列强的不满,“不能使帝国主义者联合起来,而对我们有利的是让他们争吵起来”。
1月19日,苏联外长李维诺夫与日本大使广田会面时表示:它(指苏联政府)重视维护和巩固与日本现存的关系,对各国间的冲突奉行严格的不干涉政策。它期待日本政府努力维护现存的两国关系,并在自己的行动和命令中应考虑不要破坏苏联的利益。1932年11月9日,苏联提出与日本缔结互不侵犯条约,而且欲与伪满洲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并提议马上就此问题进行协商。日本出于反共反苏的立场,予以婉拒。日本彻底占领中国东三省后,苏联丧失在远东的战略主动权。从主动选择“不于预政策”蜕变为被迫放弃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客观上也加快了日本对华侵略的节奏。
——摘编自《斯大林与“九一八事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苏联与日本各自政策及出发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对日本所持政策造成的消极影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