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新教材)2023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历史试卷(答案)

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新教材)2023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图是中心位于安庆潜山的薛家岗文化(距今约5000年——6000年)和中心位于钱塘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年一前2000年)陶器对比图,据此可知( )
A.薛家岗文化是良渚文化的分支
B.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C.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D.良渚文化被动传承薛家岗文化
2、东汉初年在朝议和讨论重要事项时,往往为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特设专席,以示重视和优隆,称为“三独坐”。“三独坐”的设立表明,汉代( )
A.广纳贤才以共襄国是 B.健全官员的选拔制度
C.实行“内外朝”制度 D.强化监察机构的作用
3、宋金往来的使臣分为常使和泛使,前者有“贺生辰国信使”、“告哀使”、“贺尊号国信使”等,后者指临时有事专门派遣的使者,如"通问使"、"祈请使"。使者从见面到送别有一整套的礼仪规定。材料表明,宋金时期( )
A.形成了成熟的交往制度
B.中原文化对周边辐射作用增强
C.频繁战争促进对外交往
D.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政治交往
4、目睹一些世家大族把经商定为一种基本能力,鼓励子弟从商的社会现象,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叹道“你听一声声卖花,把读书声差"。材料反映( )
A.经济领域孕生全新的生产关系
B.市民阶层扩大促进文学世俗化
C.士农工商的四民结构发生逆转
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社会价值观
5、1863年容阅应邀到安庆,目睹“怀才之士,凡法律、数学、天文、机器等专家无不毕集。几乎举全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如徐寿、华蘅芳、容闽、龚芸棠、吴嘉廉、徐建寅、黄冕等皆荟萃于安庆。当时中国第一流科技知识人才毕集安庆是因为( )
A.安庆成为华东五省的政治中心
B.建设近代军事工厂的需要
C.争夺安庆以控制天京上游门户
D.安庆引领西学东渐的潮流
6、.下表为民国时期刊载西夏研究文章的主要报刊。
报刊名称 类别 刊物性质 办刊地
《史学杂志》 期刊 刊发史学研究论文 南京
《说文月刊》 期刊 抗战时期唯一的国学刊物 上海
《华文月刊》 期刊 文化类学术刊物 成都
《国闻周报》 报纸 时政类报纸 上海
《同声月刊》 期刊 诗词创作和研究的学术期刊 南京
《文藻月刊》 期刊 综合文化类期刊 南京
《行健月刊》 期刊 流亡北平的东北青年知识分子创办刊物 北京
(天津益世报》 报纸 天主教会在华出版的中文日报 天津
根据上表可知,民国时期对西夏的研究( )
A.适应了民主革命斗争的需要
B.折射了民国时期的文化版图
C.反映了西方文化殖民与侵略
D.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7、1949年8月21日东北人民代表会议在沈阳正式召开。会议选举出了东北人民政府委员和候补委员,东北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会议通过了东北人民政府施政纲领,提出了进行经济、政权和文化建设的任务。这次会议的召开( )
A.结束了东北地区无政府混乱状态
B.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开创
C.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积累了经验
D.以苏联国家政治经济制度为蓝本
8、下图为2008年—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根据下图可知,2008年以来( )
A.农村经济改革发挥引领作用
B.城乡一体化建设基本完成
C.农村人均收入呈现相对优势
D.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
9、古巴比伦人的任何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当事人双方都要签订契约或类似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在没有文sj 录的情况下,任何形式的财产买卖和转让都是无效的。材料表明,当时西亚地区( )
A.契约的成文化和法律化 B.古代奴隶制文明的成熟
C.文字的发展走向体系化 D.商品经济成为支柱经济
10、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宁愿忍受细腰引起的肠胃不适和呼吸问题,也要穿上符合男性审美的显瘦的紧身衣。一战期间她们发现在工作时穿着紧身衣十分不便,与此同时,宣传海报中身着工装的女性形象伴随"每一个战士都是一个女工人"的宣传语大受欢迎。材料表明,一战期间,女性( )
A.改变以男性的视角约束自我的旧观念
B.获得了国家公民身份
C.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发生颠覆性变化
D.掀起女权运动的浪潮
11、美国社会党领导人德布斯在总统选举失败后,不但不再强调暴力斗争,而且也很少使用阶级斗争的概念。他说道:社会党的任务不同于任何其他政党,社会党是要取消工资奴隶制,不仅解放工人阶级,而且要解放资产阶级,最后取消阶级统治。材料反映,美国( )
A.社会主义运动的策略性调整 B.资产阶级政党尔虞我诈的斗争
C.政治权力架构发生微妙变化 D.经济危机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12、后疫情时代下,国际权力结构变迁下的国际秩序“漂流”、机制碎片化加剧下的全球治理“肌无力”以及国际共识弱化下的"价值基石"瓦解等要素的交织共振,将催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材料说明了( )
A.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B.现存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合理性
C.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D.亚非拉民族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围圈起来的城市逐渐难以适应人口的增长。19世纪工业化带来经济社会的急剧丰富和扩展,城市边界迅速开放。20世纪,新的经济空间与行政边界未必重合,形成了嵌入式的城市区域,城市亦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网络。除去战争等特殊情况,城市在社会安全、外来人口管理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尤其越来越多干预救济和教育领域。
——摘编自孟亚莉《1870-1940年欧洲城市化进程析论》
材料二 各种优质公共资源主要向大城市集中的过度配置,吸引人口过度集中,造成这些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病”已人所共知。农村资本和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被吸引流向城市,造成农业生产劳动力和资金短缺、公共服务贫乏落后等各种“农村病”。目前中国约有2亿多处于半城市化状态的农民工,他们大都从事最底层的体力劳动,难以真正融入城市,也得不到城市居民的户籍。“半城市化”造成了农村1.5亿的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
——摘编自王桂新《城市化基本理论与中国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
材料三 英国通过消灭小农土地占有制并积极确立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用50年的时间把城市化率从33.8%提高到50.2%。我国农村经营方式要积极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将农民逐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同时,积极推行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为农村剩余人口的转移做准备;还应该尽可能采取措施降低运输成本,促进区域之间各要素的自由、顺畅流动,通过各区域之间的投入产出联系,实现中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摘编自吴老二等《欧洲城市化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欧洲城市化的特征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如何有效、合理地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众多的文化维度理论中,六大价值取向理论最为经典。该理论最初是为了研究二战时期不同民族文化的价值、民心和士气,战后又加强了对文化价值的研究。该理论认为,人类共同面对六大问题,而不同文化中的人群对这些问题的观念、价值取向和解决方法的不同正体现了这些群体的文化特征。通过这些文化特征可以描绘各个文化群体的文化轮廓,从而将不同的文化区分开来。这六大问题是:对人性的看法、人们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们与其他人的关系(等级观念)、行动取向、人们的空间观念和人们的时间观念。
——摘编自高洁《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
选取上述材料中所述的一个或多个维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尊重基础上的交往,使得实力强盛的唐朝能够实现涵育式的拓展,即在军事和政治控制向外发展的同时,建立起不同模式的超越零和博弈的混合体制。大量出土的外来器物包括拜占庭和波斯的钱币、玻璃器以及粟特金银器等,都表明唐朝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对外来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凡蕃客至,鸿胪讯其国山川、风土,为图奏之”、“使绝城者还,上闻见及风俗之宜”。唐朝对外交往的繁荣,体现了一种世界主义的胸怀,在唐朝生活的外国人,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介入深广。《唐律》对涉外案件的处理作出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摘编自刘后滨《唐朝对外交往的世界格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繁荣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薛家岗文化出现时间早于良渚文化,故A错误;薛家岗文化和良渚文化仅仅是众多古文化中的两例,对两者的分析很难形成关于中华文明总体特征的合理认识,不选B;两种文化在地理上和时间上都存在差异,但陶器特征上有着众多相似处,最好的解释是两者互动的结果,故选C;良渚文化受到薛家岗文化的影响,但又是独立发展的文化,不选D。
2、答案:D
解析: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都是监察官员,对他们的重视体现了监察机构地位的凸显,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官员选拔和招纳,故不选A和B;“内外朝”制度主要施行于西汉武帝时期,且制度核心是内朝与三公九卿的分权,故不选C。
3、答案:A
解析:从“常使和泛使”、“使者从见面到送别有一整套的礼仪规定”等可以看出政治交往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故选A;材料没有阐释宋金往来中的制度设计源于何处,故不选B;C项中的战争和经济交流在材料中都没有直接体现,故不选;D项中的经济文化交流及其与政治交往的逻辑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目睹一些世家大族把经商定为一种基本能力,鼓励子弟从商”和“把读书声差”,可以看出商业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轻视商人的价值观念,故选D;明代“全新的生产关系”一般默认为资本主义萌芽,材料没有体现,故不选A;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C项违背史实。
5、答案:B
解析:1861年设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是中国第一个近代企业,开启了中国工业近代化的进程,由于大量引进西方机器和技术,故而集聚了大量中国第一流科技知识人才,选B;A项和D项违背基本史实;科技人才聚集安庆和对安庆的争夺无关且1863年安庆已被清政府重新掌控,不选C。
6、答案:B
解析:根据表中报刊的办刊地情况和民国时期文化的地理格局史实,可以得出B项的结论;对西夏的研究和“民主革命”以及“西方侵略”没有直接联系,不选A和C;D项中的“百家争鸣”指的是学术领域的研究多元繁荣的局面,材料勉强可以呈现学术繁荣现象,但却无法呈现“争鸣”,不选D。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人民代表会议”、“人民政府委员”、“东北人民政府”和“东北人民政府施政纲领”等内容与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政协会议内容之间的诸多共通性,可以得出前者对后者具有积极影响的结论,故选C;A项违背基本史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创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不选B:这次会议的基本内容与苏联不同,故不选D。
8、答案:D
解析:图中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一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故而缩小了原有的差距,选D;“农村经济改革发挥引领作用”在材料中得不到有效支撑,不选A;收入增长率的优势不等同于收入的优势,事实上城镇收入相对更高,不选C;B项不符合基本史实。
9、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古巴比伦人的任何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当事人双方都要签订契约或类似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在没有文sj 录的情况下,任何形式的财产买卖和转让都是无效的”分析可知,古巴比伦非常注重契约,注重契约的成文化和法律化,A正确;B.材料体现的是对契约的重视,不能看出奴隶制文明的成熟,排除;C.材料不涉及文字的发展,C项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农耕经济是古巴比伦的经济支柱,排除。故选:A。
10、答案:A
解析:从“宁愿忍受细腰引起的肠胃不适和呼吸问题”也要满足男性的审美要求到身着工装和认可“每一个战士都是一个女工人”,女性倾向“活出自我”,故选A;“国家公民身份”和“女权运动的浪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B和D;C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中也没有涉及女性政治地位的变化。
11、答案:A
解析:从“社会党”、“阶级斗争”以及“解放工人阶级”可以判断其为社会主义运动,从“不再强调暴力斗争”等可以看出其策略性调整,故选A,不选B;“政治权力架构”和“经济危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C和D。故选:A。
12、答案:C
解析:材料呈现了“全球治理中秩序‘漂流’”、“机制碎片化”和“肌无力”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有待于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故选C,不选B;多极化在当前主要表现为中国、欧洲和日本等力量的成长以及其对传统国际格局的冲击,故不选A;材料没有涉及亚非拉民族国家的发展状况和国际地位的变化,不选D。
13、答案:答案:(1)特征:城市边界迅速开放;经济空间与行政边界交错;形成动态网络;城市功能增加。
原因: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影响;人口的流动;国家政策的调整等。
(2)问题:城市人口过度集中、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农村劳动力流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重城市轻农村,拉大了城乡差距;农民工缺乏相关技术和科学文化素质,城市化深层次推进受限;城市流动人口体量大,城市治安和管理任务重;半城市化造成社会不平等及家庭分离等若干重大社会问题。
(3)改革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将农民逐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以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有效城市化需求;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区域间协同发展;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14、答案:
示例1:中西方传统文化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差异
在人与人的关系维度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本就是由各种社会关系来定义的,家庭、族群、社会都有严格的秩序。儒家所推崇的“仁”、“三从四德”、“三纲五常”都是道德伦理思想的体现。西方文化偏向个体主义,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去定义外部的社会关系,而非中国文化中由社会关系来定义个人。普罗泰戈拉强调“人(个体的感受)是万物的尺度”;近代肇端的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泛滥;宗教改革也秉持“人人都有自己解读圣经的权利。”从姓名的排序上就可以看出,西方人将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中国则相反。西方普遍来说对于家庭关系、集体组织、社会层级不像中国这般紧密与稳固,呈现出松散的特征。
示例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观
每一种文化都要探讨人的本性,对人性的认识也是区分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在中国的思想史上,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观点都出现过。战国初期,孔子的再传弟子世硕最早提出人性善恶的看法,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为“善,隐、羞恶、恭敬、是非”这“四心”是人生来就具有的。而荀子则主张“性恶”论,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汉代置仲舒发展了人性论,将人性分为三等:“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宵之性”,大多数人属于“中民”,其特征是“有善质,而未能善”,需通过教化使其向善。宋代的理学家则将人性的本质定为“至善”,性善说从此成为统治阶级正统法定的人性论。
示例3: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上,由于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与外隔绝,平原广阔,气候温和,是农业文明发展的先决条件,农业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析。因此中国文化天然就秉持了一种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态度,讲求天人一体,也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中庸平和的民族性格。中国人的宇宙观也是以人间为陕照的,人间与神界、世俗与神圣是相互感应的。自然与人融为一体,就像中国的山水画,人是走入自然的,而非站在画外审视。
15、答案:(1)涵育式的拓展;对外交往的范围广泛、规模大;具有世界主义的胸怀;有出有进,双向互动;物质贸易与文化交流双向展开。
(2)富足强大的综合国力;开放进取的社会心态;多元包容的社会结构。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