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2-2023辽宁省本溪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本溪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冲破我国东西水系自然地理的限制,解决了开辟水源和改造地形等难题;其卓越运能的实现,展示了我国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这体现了(  )
A. 江南地区的开发 B. 运输工具的改进 C. 劳动人民的智慧 D. 计算能力的提高
2. 陈旭麓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这种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察举制
3. 唐太宗告诫大臣:“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下面最能体现唐太宗这种理念的措施是(  )
A.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B. 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C. 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 D.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4. 历史图片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图片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高超的青铜工艺 B. 悠久的历史文明 C. 先进的科技成就 D. 独特的建筑技术
5.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  )
A. 755年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
B. 唐朝时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
C. 武则天的统治为“开元盛世”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
D. 唐朝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6. 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  )
A. 创立了殿试制度 B. 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
C.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 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
7. 宋初,大臣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此建议针对的问题是()
A. 农民起义 B. 积贫积弱 C. 外族入侵 D. 君弱臣强
8. 某同学在学习中绘制了四幅中国古代史上政权并立局面示意图,其中绘制正确的是(  )
A. B.
C. D.
9. 假如你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场景中的一位市民,你向能做的事情是(  )
A. 欣赏蹴鞠表演 B. 观看京剧演出 C. 购买《红楼梦》 D. 品尝烤红薯
10. 从秦朝的“半两钱”到汉朝的“五铢钱”,再到宋朝的“交子”,货币发生了由笨重到轻便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都市生活的繁华 B. 商业贸易的发展 C. 造纸技术的成熟 D. 冶铸工艺的进步
11. 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应为(  )
A. 实行盐铁官营 B. 订立“澶渊之盟” C. 在地方设行省 D. 在地方设“三司”
12. 《元史·地理志》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元朝政府这样做的初衷是()
A. 便利赋税征收 B. 改善民族关系 C. 促进物资交流 D. 加强各地联系
13. 南宋时期,一位外国商人运送一批货物到广州销售,他抵达广州后应该到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
A. 市舶司 B. 澎湖巡检司 C. 宣政院 D. 广州十三行
14. 明朝戚继光赋诗明志:“水落尚存秦代石,潮平不见汉时槎。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来自(  )
A. 西北地区 B. 长城边境 C. 东南沿海 D. 北方要塞
15. 如图为太和殿,是明清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位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是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殿前设有广场,可容纳上万人朝拜庆贺。这种建筑理念反映出(  )
A. 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的
B. 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
C.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D. 北京是由宫城、皇城、京城三大部分组成的
16. 央视一套《典籍里的中国》激发了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一位同学对中国古代书籍进行了分类,其中____处可选的是(  )
历史类:《史记》《资治通鉴》
医药类:《千金方》《____》
文学类:《三国演义》《红楼梦》
A. 《梦溪笔谈》 B. 《农政全书》 C. 《天工开物》 D. 《本草纲目》
17.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对历史学习有独特价值。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空白处应填的关键词是(  )
A. 君主专制 B. 经济发展 C. 思想控制 D. 边疆管理
18. 如图是清代的开荒执照,这一文物用于研究清代(  )
A.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B.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君主专制的强化 D. 市民文化的繁荣
19. 清朝建立后,制定并执行“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易其宜”的民族方针。下列举措中最能体现这一方针的是(  )
A. 设西域都护府 B. 设立军机处 C. 实行金瓶掣签 D. 设置中书省
20.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的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解读如图中国历史时间轴,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是秦汉时期,时代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②是隋唐时期,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③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 ④是明清时期,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社会变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凝结着丰富的历史智慧。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礼德文化育人铸魂】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1) 两则名言体现的是哪个学派的思想?此学派如何成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
材料二
四大发明
图一
图二
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图为南宋持罗盘陶俑。
图三
图四
(2) 请根据材料二,回答下列问题。
推动欧洲社会变革的发明是: ______
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发明是: ______
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发明是: ______
【医学瑰宝彰显医德】
材料三:他自幼嗜好医学,少年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东汉末年,南阳一带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钻研《内经》《难经》等古代医书,博采众方,并结合个人临床实践经验,写成《伤寒杂病论》。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3) 材料三介绍的是哪位人物?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后世对他有何称呼?
(4) 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2.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和交融,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某小组从不同角度研读历史,请你帮助完成问题。
【表格梳理】
材料一:下表是某次改革的部分情况。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丘穆陵 陆
——摘编自义务教育《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1) 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这种趋势达到高潮的原因?
【史料研读】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摘编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史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史事有何积极影响?
【地图解史】
(3) 依据材料三写出该地图代表的朝代?图片中“①”地区统辖机构的名称。
(4)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归纳促进民族关系发展的方式有哪些?
23.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中外交往交流在范围、内容、方式、影响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某校一历史兴趣小组欲探究“中国历代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请你参与其中。
【沟通中外的汉】
材料一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远销各地,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丝织品大量远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开放兼容的唐】
材料二
A.唐朝墓葬出土的大食人俑和非洲黑人俑 B.《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
——9世纪新罗人崔致远撰写(注:于慎微生平不详,或为唐朝官员) C.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
——整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第二册)》
D.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E.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
(2) 在研究唐朝对外关系时,该小组搜集了上述材料,选出符合研究该主题的材料:材料A、材料 ______ 和材料 ______ 。
(3) 为进一步研究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除了已有材料所示的历史事件以外,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再帮助他们补充两个相关的历史事件。
【繁荣发展的宋】
材料三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的商船。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4) 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荣耀扬威的明】
材料四在 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道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
——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5) 材料四中“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闭守自封的清】
材料五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海岛居住耕种者,均以通贼论,处斩……凡官吏、士兵私自与海外诸岛交易或出洋者,亦以反叛通敌论罪。
——摘编自《大清律例》
(6) 清朝这一闭关锁国政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7)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此你有何历史感悟?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冲破我国东西水系自然地理的限制,解决了开辟水源和改造地形等难题;其卓越运能的实现,展示了我国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这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正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才解决了隋朝大运河开凿中的许多难题,使隋朝大运河顺利开通。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知,这种制度是科举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它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各级政府任职。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科举制的相关知识。
3.【答案】B
【解析】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欲望,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还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他任用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他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曾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故选:B。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知道唐太宗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知道唐太宗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答案】B
【解析】图片分别是商朝铸造的司母戊鼎、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的都江堰、隋朝李春主持建造的赵州桥、秦始皇陵兵马俑,图片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悠久的历史文明。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明,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C
【解析】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武则天的统治为‘开元盛世’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这句话是对武则天统治的认识和评价,属于历史观点,C项正确;选项ABD都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描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观点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区别历史史实和历史观点的方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观点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根据“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可知,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是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故B符合题意;武则天创立了殿试制度,排除A;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C;题干反映的是宋朝提高了进士的录取名额,没有体现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科举制度的完善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科举制度的完善等知识。
7.【答案】D
【解析】针对五代以来君弱臣强的局面,大臣赵普向宋太祖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故选:D。
本题考查北宋的政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北宋的政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038年元昊建立的西夏在我国的西北,1115 年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在东北黑龙江流域,1125 年金灭辽后,1127年靖康之变消灭北宋,同年南宋建立,定都临安,D项正确;三国时期的魏也叫曹魏,北魏是鲜卑族建立,排除A项;南宋建立时辽已经灭亡,排除B项;西晋被灭亡后建立了东晋,而不是同时存在,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史上政权并立局面等知识,重点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权并立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重点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权并立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9.【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东京卞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蹴鞠表演在北宋时期是比较受到欢迎的活动,A项符合题意;京剧和《红楼梦》都是清朝时期出现,排除B、C两项;红薯是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掌握相关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宋代的社会生活相关知识。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国的“半两钱”到汉朝的“五铢钱”,再到宋朝的“交子”,货币发生了由笨重到轻便的变化,从金属货币到非金属货币,方便了流通,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商业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都市生活的繁华不一定是货币发生变化的原因,排除A项;造纸技术的成熟和冶铸技术的进步不能是货币由重到轻便的原因,排除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货币的发展,重点掌握货币发展变化的原因。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货币的发展,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依据“图片①元世祖”可知,与元朝的行省制度有关。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以实现其对中国辽阔疆域的稳固统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的行省制度的相关史实。
1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元朝疆域辽阔,为加强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反映的正是元朝建立遍布全国的驿站,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元朝建立遍布全国的驿站加强各地联系,便利赋税征收、改善民族关系、促进物资交流与题干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交通等知识,重点掌握元朝的驿站制度以及目的等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交通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3.【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广州、泉州;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南宋时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到市舶司办理手续。A项正确;澎湖巡检司是元朝设立的管理澎湖和琉球(台湾)的机构,排除B项;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管理西藏地区事务的机构,排除C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控制海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宋代市舶司。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宋朝政府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14.【答案】C
【解析】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抵御倭寇、维护国家安定的抱负。故诗句中“危”是指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故选:C。
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的史实。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和理解戚继光抗倭的历史作用。
15.【答案】B
【解析】故宫按照“前朝后殿”的古制,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帝皇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整个布局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气魄雄伟,规划严整,处处体现着大一统国家的宏伟气派和博大精深。故宫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据“太和殿是明清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位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是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殿前设有广场,可容纳上万人朝拜庆贺。”可知,这种建筑理念反映出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太和殿的建筑理念的相关史实。故宫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太和殿的建筑理念的相关史实。
16.【答案】D
【解析】根据题目医药类看,可知需要选择一个医学著作,D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重点掌握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相关知识。
重点掌握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7.【答案】A
【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宋朝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清朝设立军机处。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北宋的政治、明清时期强化皇权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北宋的政治、明清时期强化皇权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的战争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清初统治者积极鼓励垦荒,重视农业发展,“清代的开荒执照”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是研究清代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重要文物,A项正确;题干图片“清代的开荒执照”反映的是清朝农业发展情况,它不适合用来研究手工业、君主专制和市民文化,故排除BCD三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时期农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图片。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时期农业的发展。
1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易其宜”表明清政府尊重西藏的风俗习惯,结合所学可知,金瓶掣签是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实行金瓶掣签尊重了西藏选取灵童转世的方式,C项正确;西域都护府是西汉设置的管理西域的机构,排除A项;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排除B项;中书省,中国古代中枢官署之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隋朝时开始设置,不是清朝设置的,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措施。
2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时间政权分立的局面。隋朝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创立了科举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继起的唐朝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因此繁荣与开放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故B符合题意;早期国家建立是夏商周时期,排除A;明清时期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排除C;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唐时期时代特征。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
21.【答案】【小题1】火药(火器;火药武器;图四)
【小题2】造纸术(图一)或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图二)
【小题3】指南针(罗盘;图三)
【小题4】
【解析】(1)两则名言体现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法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故推动欧洲社会变革的发明是火药(火器;火药武器;图四);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故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发明是造纸术(图一)或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图二);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故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发明是南针(罗盘;图三)。
(3)材料三介绍的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4)结合以上材料可知,我们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保护、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故答案为:
(1)儒家(儒家学派);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火药(火器;火药武器;图四);造纸术(图一)或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图二);指南针(罗盘;图三)。
(3)张仲景;医圣。
(4)保护、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本题考查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四大发明、张仲景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四大发明、张仲景等相关史实。
22.【答案】【小题1】趋势:民族交融。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各民族与汉人错居杂处,学习农业生产、学习汉族的制度,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畜牧经验等。
【小题2】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小题3】元;宣政院。
【小题4】联姻(和亲)、改革、设置机构、册封。(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孝文帝改革以及影响、文成公主入藏以及意义、元朝的疆域、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措施、促进民族关系发展的方式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孝文帝改革以及影响、文成公主入藏以及意义、元朝的疆域、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措施、促进民族关系发展的方式等知识。
23.【答案】【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小题6】
【小题7】
【解析】(1)根据材料一“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远销各地……”概括可知,汉代丝织品大量远销的主要原因是汉代纺织业技术先进,丝织品品质高;丝绸之路的开辟。
(2)在研究唐朝对外关系时,该小组搜集了上述材料,选出符合研究该主题的材料:材料A、材料B和材料C;材料B反映的是新罗与唐朝的交往;材料C反映的是日本遣唐使来华。
(3)为进一步研究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史实还包括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印之间的友好交流;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和唐朝文化,加强了中日之间的友好往来。
(4)根据材料三“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的商船”概括可知,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是政府政策支持、范围广。
(5)根据材料“在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道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中“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指的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7)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可知,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发生的变化是由开放到封闭;对此我的感悟是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弱。
故答案为:
(1)汉代纺织业技术先进,丝织品品质高;丝绸之路的开辟。
(2)B、C。
(3)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4)政府政策支持、范围广。
(5)郑和下西洋。
(6)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言之有理即可)
(7)由开放到封闭。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弱。(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以五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汉代丝织品大量远销的主要原因、唐朝的对外交往以及相关史实、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郑和下西洋、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发生的变化以及启示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代丝织品大量远销的主要原因、唐朝的对外交往以及相关史实、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郑和下西洋、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发生的变化以及启示等知识。
第1页,共1页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