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辽宁省新民市高级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无答案)

2023—2024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9 月) 月考 历史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 16 小题 每小题 3 分 共 48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最符合题 目要求)
1 . 王旭东在 先秦史研究 中写道 :“ 在西方文明发源地的古希腊地区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以及 基于这种差异性的物产种类的多样性 使得从事不同生产经营的各原始部落之间 很早就发 展起频繁的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又促进了社会分化 并最终迅速地'炸毁'了血缘 纽带 奴隶制国家采取以契约性的互补关系为纽带的古典民主政治制度 作为综合多种利益 与整合政治秩序的制度手段 ” 上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 商品经济导致西方奴隶制国家产生 B. 商品经济导致西方越过血缘政治
C. 地理环境产生了古典民主政治制度 D. 地理环境影响区域性文明的形成
2. 5000 年文明启示录 中指出 一些人高高在上 使唤农民耕种收获、上缴余粮 供给士兵、祭 司、工匠、船员、驼队、矿工、伐木工 及其他从事专业技艺的人员 随着这些人数量渐增 技艺
日精 一个我们称之为 “ 文明 ” 的社会由此形成 材料表明( )
A. 人类文明从分散走向联系 B. 社会分工推动了文明起源
C. 武力扩张促进文明的发展 D. 帝国统治扩大文明的范围
3. 下图是世界七大古文明示意图 这反映出早期人类文明( )
A. 大致兴起于同一历史时期 B. 区域涵盖世界各大洲
C. 发展程度受制于地理因素 D. 独立发展且自成体系
4. 考古发掘表明 位于西亚巴勒斯坦的耶利哥遗址原是一处猎人村 到公元前 7000—6000 年间 发展成为一村镇遗址 其中有圆形竖穴居室、用雕琢规整石块垒的城墙和望楼等 最能解释 这一变化的应该是( )
A. 地理因素决定文明发展 B. 农业革命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C. 人口增加推动村镇建设 D. 西亚是人类文明的最早起源地
5. 下图所示历史事件( )
A. 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B. 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C. 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D. 加快了印刷术的西传进程
6.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 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 还可广泛援引谚语 比 如 “ 勿因黑猩猩丑就杀死它 ” “ 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 ” 等 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
优势 有学者认为 当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 据此可知( )
A. 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 B. 风俗习惯奠定立法基础
C. 程序公正助推法律进步 D. 遵循先例成为审判原则
7.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阅读下表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区域 名称 发展历程 主要成就
中 美 洲 玛雅 文明 公元前 4 世纪前后兴起 3- 15 世纪 兴盛 15 世纪中期衰落 城市建筑宏伟 陶器制作精美 数学和天文历法先进
阿兹特 克文明 14 世纪兴起 16 世纪初达到鼎盛 农业经济发达 都城水渠和道路 纵横交错
南美洲 印加 文明 12- 13 世纪兴起 15 世纪末 16 世 纪初达到鼎盛 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 道路系统 发达
1 . 美洲文明具有多源共生的特点 B. 中南美洲产生了世界最早的文明
C. 美洲文明都有完善的国家治理 D. 自然环境决定美洲文明的独特性
8. 下表是 11- 15 世纪欧洲兴起的大学数量及地域分布 推动这一 时期大学兴起的主要因素是
( )
国家地区 意大利 法国 英国 苏格兰 西班牙 葡萄牙 德意志 匈牙利
大学数量 20 18 2 3 13 1 16 3
(
B.
城市经济的发展
D.
近代科学的兴起
)A. 全球航路的开辟
C. 宗教改革的扩展
高三(9 月)历史 第 1 页(共 7 页)
高三(9 月)历史 第 2 页(共 7 页)
9.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学习 全球航路的开辟 时捜集的部分材料 对此解读不准确的是( )
材料内容描述 材料出处
① 仰析二位陛下尽早圣断 ,将彼等变成基督徒 黄 臣认为 ,一旦发轫 , 毋须多久 ,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 ,二位陛下即能取得 大片领土和财产 ,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 黄 哥伦布著 ,孙家堃 译《航海日记》
② “ 城乡间、地区间 、国家间 、贸易区间 、东西方间的商品流通 、交 换、物资交流都比较广泛、频繁 ,而且品种多、数量大、价值高 黄 ” 张箭《 地理大发现 研 究 ( 15 — 17 世 纪)》
③ 随着蒙古帝国的崩溃 , 中亚的局面变得非常混乱 ,1340 年以后 , 北部的商路实际上已堵塞 黄 此后 ,大部分产品汇集到那时以前受 控于穆斯林商人的南部的海路 ,顺海路运往各地 黄 ……尽管有蒙 古帝国衰落和奥斯量帝国兴起的诸多干扰 ,但十分重要的香料贸 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黄 斯塔 夫 里 阿 诺 斯 《 全球通史》
A . ①对揭示哥伦布进行大航海冒险的动机极具价 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
B . ①是一手史料 ②③是二手史料 一手史料的可信度一定高于二手史料
C . ③与教材观点冲突 需通过其他史料进行辨析 一步求证历史的真相
D . ①②③便于我们运用多重证据互证、多角度考近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原因
10. 1556-1665 年是西班牙政治、神学、法律、经济、地理、古典文学等各种著作频出的时代 英国
诗人哈勒姆评论说 :“ 菲利普二世治下的西班牙 在学术上远超出伊丽莎白统治下的英国 ” 这表明当时( )
A . 启蒙思想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B . 西班牙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 .海外扩张开阔了学者研究视野 D . 西欧浪漫主义流派开始盛行
11 .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许多思想家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如 :达 .芬奇所画的 蒙娜丽莎 的 背景被认为是中国的山水画 薄伽丘的 十日谈 里也有关于契丹的故事 近代欧洲实验科 学的鼻祖—培根也在书中多处描绘中国 是最早提出中国 “ 三大发明 ” 传入并推动欧洲发
展的西方人 这可以用来佐证( )
A . 古代中西方交流推动了西方文化的发展
B . 中国 “ 三大发明 ” 奠定欧洲近代文明的基础
C . 培根促进了东西方早期文明的对接
D . 中国文化刺激西方探索东方的欲望
12. 有学者认为 洛可可艺术风格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契合 其秘密即在于这种纤细入微的情调 以淡色的瓷器 色彩飘逸的闪光丝绸的美化的表现形式 在温文尔雅的十八世纪欧洲社会面
前 揭露了一个他们乐观地早已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 由此可见 当时
A . 欧洲社会生活水平低下 B . 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C . 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交流 D . 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
13 .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作家柯南 .道尔写就的一系列侦探小说的合集 小说中福尔摩斯思维缜密、逻辑清晰、观察敏锐 甚至利用化学原理来验证犯罪行为 这一
形象得到了同时期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体现了维多利亚时代( )
A . 小说逐渐成为文学主要形式 B . 城市化进程导致犯罪率提高
C . 工业革命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D . 科学理性观念获得民众认同
14. 中国孤儿 是 1775 年伏尔泰所著的剧本 在 中国孤儿 中 伏尔泰借成吉思汗之口表达了 对中国帝王的崇敬之情 中国帝王被赋予开明家长的角色 我看到他的文化 教育了整个人 类 他的君王的权力建筑在以德临民 为了驯服四邻 制定了优良礼法 治国不需要征诛 治
人只凭着风化 伏尔泰意在( )
A . 极力推崇中国文化 B . 宣扬中国君主专制
C . 打击法国割据势力 D . 讽刺法国专制王权
15 . 独立宣言 中写道 :“ 人人生而平等 …… 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有破坏作用时 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 ” 人权宣言 中写道 :“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除非 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 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 否则任何人的财产不 能被剥夺 ” 这两个文件都( )
A . 促使封建专制束缚被打破 B . 体现出启蒙运动弘扬的理性精神
C . 利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D . 奠定了欧洲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
16. 海国图志 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 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 “ 所见亦有暗合 者 ” “ 真可谓海外同志 ” 另一 日本学者感慨道 :“ 使海内尽得观之 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
矣!” 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A . 有了 “ 开眼看世界 ” 的意识 C . 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二、非选择题(共 4 题 52 分) 17.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 B . 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D . 掀起了 “ 师夷长技 ” 的社会运动
材料一 公元 1-2 世纪 ,罗马帝国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 黄 帝国前期 ,意大利和行省的手工
业也得到显著的发展 黄 在西部 ,罗马和高卢商人沿莱茵河 、多瑙河到达北海和波罗的海 ,在 不列颠和斯堪的纳维亚进行贸易 黄 东部的希腊和埃及商人则驶出红海 ,经阿拉伯到达印度 和斯里兰卡进行贸易 ,以金银换取东方的香料、宝石、精致的工艺品和纺织品 黄 在屋大维统 治时期 ,罗马人开始利用季节风远航印度 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古代史编》 (上卷)
高三(9 月)历史 第 3 页(共 7 页)
高三(9 月)历史 第 4 页(共 7 页)
材料二 7 世纪初 在穆罕默德的带领下 阿拉伯帝国建立并形成了阿拉伯民族 有统一 的 宗教和语言 阿拉伯人在吸收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交流东西方文化中创造出辉煌的阿拉伯 文化 在公元 750 年建立的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 其百货齐全的商场里 既有各种本地的 产品 也有各国商人运来的中国的丝绸和珠宝、印度的钻石和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欧洲 的琥珀和玛瑙 阿拉伯手工艺人调配的香水世界闻名 他们打出的刀、剑也非常锋利 此 外 在叙利亚、埃及和北非各地也还有许多有名的手工业城镇
—摘编自禹田 图说世界五千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帝国的相似之处 (4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别指出罗马帝国晚期与阿拉伯帝国信奉的主要宗 教 并说明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所起的重大作用 (8 分)
18.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16 分)
材料一 孔子的理想社会是西周殁西周以前的时代 他一生都在为重建西周时期的社会和 政治而努力 他认为如果以 “ 仁 ” 和 “ 礼 ” 为核心的价值和美德能够恢复 那么西周这样的理 想社会就能重建 在孔子所设想的社会中 A 与 A 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家庭内部关系 比法 律更为重要 如果社会中人人都对己坦率 与人仁爱 这就是一个好的社会 作为理想社会 的统治者 光有粮食和军队是不够的—成功的统治者必须还要树立某种道德楷模供臣民
模仿
—摘编自傅乐成主编 中国通史 材料二 理想国 一 书包含了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的看法 首先 他相信人类只有在城邦内 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 柏拉图相信人的灵魂由三部分组成 :理性、欲望和激情 灵魂的 每一部分都在柏拉图的理想社会中有着对应的阶级 :军人代表着激情的部分 人数最多的 “ 生产者 ” (手工业者和商人)代表着欲望的部分 而理性部分则更多地表现在 “ 护卫者 ” ( 统 治阶级) 身上 如同在一个和谐的个体中那样 在一 个和谐的城邦中 所有组成部分必须一 起起作用 但理性部分必须控制其他两个部分 “ 护卫者 ” 应由一 个 “ 哲学王 ” 来领导 因为 他们 “ 具有知识 ” 接受过专门训练 经历过特殊社会生活
—摘鳊自( 美)沃尔夫 夫人物和大问题 :那些影响历史的人和事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二 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理想社会的特点 (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理想社会观念产生的背景 (8 分)
19.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 教会认为黑夜代表罪恶和危险 每当夜色降临 欧洲各地城市会实施 宵禁 16、17 世纪 人们对黑夜有了新认识 赌博、跳舞等晚间娱乐活动已是宫廷贵族日常 生活 17 世纪中后期 城市普通市民也开始享受夜晚生活 英国咖啡馆、餐厅 、小酒馆可以 通宵开放 18 世纪是欧洲城市夜晚急剧变化的时期 一 些城市夜晚也不再关闭域门 甚至 连城墙都推倒了 进入 19 世纪 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 巴黎最有特色的夜生活在 拱廊 夜晚的拱廊遍布汽灯 灯火辉煌 是巴黎最大的购物场所 伦敦也出现了斯特兰德广 场、莱斯特广场和皮卡迪利广场三大夜生活商贸中心
材料二 进入 18 世纪后期 夜晚劳动的行业比比皆是 1816 年英国棉纺织厂的女工和童
工的日劳动时间长达 14- 18 小时 其间用餐时间只有 40 分钟 类似的状况引发了劳工群体
的抵抗 在这一 时期 劳动时间向夜晚不断延伸 出现了轮班工作和 “ 三班制 ” 劳动方式 夜 间劳动从此成了劳动制度的组成部分
材料三 人类在黑夜的很多活动其实都具有经济意义 无论是夜生活的兴起 还是夜间劳 动 本质上都是夜间的经济活动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俞金尧 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的变化趋势 并分析其变化的 主要原因 (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 18- 19 世纪欧洲夜间生产劳动的主要特点 (4 分)
高三(9 月)历史 第 5 页(共 7 页)
高三(9 月)历史 第 6 页(共 7 页)
20.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12 分)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 政治妥协在人类政治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政治离不开妥协 阅
读下列材料 完成要求
国别 事例 材料出处
英国 在西方民主政治中 妥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 它是 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 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 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 英国人便承袭了典型的妥协 传统 钱乘 旦 “ 说 ” 与 “做 ” 的悖论一英 国议会选举与政 党政治解析
美国 美国宪法是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 在美国两百多 年的历史上 不同的利益集团根据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 利 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 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 “ 公共 ” 利益 的定义和定位 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 王希 原 则 与 妥 协
法国 法国大革命后的近百年 法国 一 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 中 社会持续动荡 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 工业化进程缓 慢 直到 1870 年后 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 由对抗转为妥 协 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 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及逐 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王希 原 则 与 妥 协
中国 通过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 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 和低程度的震 推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 较为顺利地 达到了 “ 不流血而贯彩共和之目的 ” 制度变革的目标 辛亥 革命的妥协之所以成立 一方面是卷入革命的各种政治势力 发挥了政治智慧 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革命的共和底线确立及 其大势所趋所逼 国家没有陷入民族战争、领土分裂的局 面 薛恒 辛 亥 革 命 中的三大妥协及 其历史遗产
选取上述材料中的两个典型事件 以 “ 政治妥协 ” 为主题 自拟论题 并加以论述 (要求 :论
题明确 史实准确 论证充分 表述清晰)
高三(9 月)历史 第 7 页(共 7 页)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