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高三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
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士谱是记载士族门第的凭籍,庶族是不入士流的。但庶族地主为了抬高身价,往往杜撰身世伪造士谱,以跻身士流。此风始自魏晋,降及唐初依然未息。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时,一开始就提出“质诸史籍,考其真伪”的要求。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唐初( )
A.士族权力受到抑制 B.庶族政治地位提升
C.门阀观念依然浓厚 D.史学重视考据方法
2.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文馆招考范围扩大为:不分满汉,年在十五至二十五岁、文理业已通顺者;满汉之举贡生监,平日讲求天文、算学、西国语言文字者。于是“投考者颇不乏人”,甚至高达394人,是十年前同文馆首次招考的四倍,最后录取108名。这反映了( )
A.社会风气和思想眼界的逐步开放 B.近代教育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C.洋务运动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D.新式学堂建立推动了满汉间的交融
3.下图为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的主要内容。《决定》的通过( )
A.指明了农村经济改革的方向途径 B.揭开了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C.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的创造精神 D.有利于破除传统农村体制的束缚
4.1935年,有人认为“逃避了现实躲向‘天鹅’‘人鱼’等的乐园里去,这是安徒生童话的特色。”还有人认为“处于苦难的中国,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忘记现实,一味飘飘然的钻向神仙贵族的世界里。”这些观点反映了( )
A.东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 B.中华传统文化地位逐步提升
C.儿童教育受到政府的关注 D.民族危机影响教育价值取向
5.下表反映了美国不同时段农场数目及经营规模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变化( )
年份 农场数目(个) 农场平均经营面积(公顷)
1930年 629.5 63.5
1970年 295.4 1510.9
A.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B.提高了农业经济竞争力
C.推进了农业专业化发展 D.适应了农业机械化推广
6.公元1世纪时,在一位讲希腊语的埃及佚名商人撰写的《红海回航记》中,首次提到了阿克苏姆王国。苏姆扼红海通往印度洋的咽喉要冲,雄强富足,竟被当时的罗马作家誉为世界四大强国之一,同波斯、罗马和中国并列。由此可见,阿克苏姆王国的繁荣( )
A.展示了希腊化时代的成就 B.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C.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D.反映出西非文明的兴起
7.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人中流行的一首歌曲唱道:“有位残忍无情的国王,超出了诗人的想象;一位暴君自天而降,白人奴隶都熟知,此无情的国王就是蒸汽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英国( )
A.生产工具改进强化了等级观念 B.工业革命造成阶级分化和对立
C.工人阶级觉醒并登上历史舞台 D.工人运动急需科学理论的指导
8.1961年3月,美国总统肯尼迪签署命令成立了“和平队”,选拔大学毕业生向亚非拉落后国家和地区提供技术及人力资源援助,致力于当地的经济增长,帮助实现社会的民主化、社会革命的和平化。这说明( )
A.冷战范围走向扩大 B.国际局势有所缓和
C.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D.美国战略重心转移
9.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
国别 贷款 法国 荷兰 南斯 拉夫 智利 捷克斯 洛伐克 丹麦 伊朗 卢森堡 墨西哥 波兰 巴西
申请额 5.0 5.35 5.0 0.4 3.5 0.5 2.5 0.2 2.09 6.0 1.0
批准额 2.5 1.95 0 0.16 0 0.4 0 0.12 0.341 0 0.75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10.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该文件( )
A.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
C.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 D.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11.下表是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
12.18世纪初,小麦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纽约率先成为小麦主产区,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那里的劳工和奴隶都喜欢吃面食。19世纪初,伊利运河被疏通后,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说明( )
A.大西洋贸易促进非洲物种的传播 B.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C.工业革命提高了粮食生产商品化 D.现代交通工具助推小麦产业兴起
13.据记载,汉长安城在整体布局上呈现“由内而外,由小到大”的网状结构,使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网络清晰,层次分明,覆盖范围广,从而保证了整个城市排水的通畅。由此可见,汉长安城排水系统的成功布局( )
A.有助于城市手工业合理分布 B.满足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得益于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 D.为各地城市市政建设提供了样板
14.瘟疫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等级观念,也冲击了现实中的等级制度。瘟疫造成人口大量减少……雇主不得不用提高工资方式来招募劳动力,这样一来,不仅构成了劳动力的转移,而且使农民与封建主之间的依附关系向货币关系转化,从而加速了庄园经济的衰落与瓦解。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
A.黑死病客观上促进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B.这场瘟疫削弱了教会的权威性
C.庄园经济的衰落与瓦解导致了西欧城市的兴起
D.黑死病的流行促进了西欧农奴制的解体
15.在20世纪头十年,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意大利人和爱尔兰人前往纽约、波士顿和费城;葡萄牙人去普罗维登斯和新贝德福德;德国人和波希米亚人去芝加哥、密尔沃基和费城;波兰人去芝加哥和底特律。这些移民( )
A.故变了全球劳动力布局 B.均衡的分布在美国的各地
C.助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D.使美国文化形成多元格局
16.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继承了马其顿王位。两年后,他开始了著名的东征。在东征途中,他一路上建立希腊式的城市,并把许多马其顿人和希腊人强行安置在其中,这些城市多位于商贸要道上。其中最大的是埃及的亚历山大城。这一举措( )
A.客观上改变了希腊文化的落后面貌 B.加速了横跨东西方的民族迁移
C.促进了帝国内部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D.打破了东西方之间的阻隔状态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17.历史上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经历等存在争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明史》是清代官修正火,自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编纂到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历时94年。《明火》中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整理如下:
次数 出发时间 返回时间
第一次 永乐三年(1405) 永乐五年(1407)
第二次 永乐六年(1408) 永乐九年(1411)
第三次 永乐十年(1412) 永乐十三年(1415)
第四次 永乐十四年(1416) 永乐十七年(1419)
第五次 永乐十九年(1421) 永乐二十年(1422)
第六次 永乐二十年(1422)
第七次 宣德五年(1430)
材料二 1930年,在福建长乐县城南山发现《天妃灵应之记》碑(注:天妃即妈祖)。该碑立于宣德六年(1431年),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使西洋的情况。碑文摘要如下:
第一次 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在今印度西南部)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回。
第二次 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在今印度西南部)、暹罗(今泰国)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
第三次 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其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
第四次 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在今伊朗东南)等国。其苏门答剌国(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有伪王苏干剌寇侵本国,其王安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阙陈……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
第五次 永乐十五年,统舟师往西域。……(各国)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赍捧金叶表文朝贡。
第六次 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师者,悉还本国,其各国王益修职贡,视前有加。
第七次 宣德六年,仍统舟师,往诸番国,开读赏赐。驻泊兹(长乐)港,等候朔风开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助佑之功,如是勒记于石。
(1)关于郑和下西洋时间的不同记述,你认为哪则材料可信度更高,为什么?(4分)
(2)试对《天妃灵应之记》碑的历史价值做出说明。(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起,英国正式拉开了革新吏制的帷幕。1853年,斯坦福·诺斯科特和查理·屈维廉爵士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痛陈了当时政府官吏制度的痼疾,同时提出了改革的原则性建议:(一)建立公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二)根据不同的教育程度,把文官分为高级和低级两大类;(三)对各部的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各部文官可以互相转调;(四)严加考核文官平素的工作,根据他们的工作成绩和勤奋程度加以擢升。1855年,内阁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决定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选事宜。1870年,内阁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制度的枢密院令,一切文官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方能录用。至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形成。
——摘编自顾新生《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
材料二 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
——摘自【英】玛格丽特·撒切尔《唐宁街岁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及其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玛格丽特·撒切尔观点的理解。(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瑞典的死亡率与人口情况图
——摘自《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户分离人口情况
——摘自王金营等《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现状、特征、影响和挑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以来瑞典人口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显著特征并简析其成因。(10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人口迁移对文化产生的共同影响。(2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以下是14世纪—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世界重大历史事件
1307—1321年 但丁在流放期间用意大利方言写成了长诗《神曲》
1609年 伽利略用自制望远镜观测到了月球环形山和大阳黑子
1776年 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1783年 英国人瓦特改进蒸汽机,使其成为一切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万能的原动机”
1789年 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
1825—1826年 英国有70多家银行破产,破产的工商企业达到3500多家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
1879年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用棉线烧成碳丝,试制成功了白炽灯泡,使民用电力照明得以实现
1911年 德国3425人的平均财富为532400马克,而另外1608050人的平均财富为23295马克
1914年 共有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摘编自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从表中挑选两个史实,并对其提炼出一个共同主题,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对这一主题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1.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初门阀观念,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庶族“杜撰身世伪造士谱”“降及唐初依然未息”,说明当时门阀观念突出,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时提出要“质诸史籍,考其真伪”,旨在把混入士流的庶族地主清除出去,这反映了对士族的维护,表明当时门阀观念依然浓厚,故选C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庶族政治地位提升,故排除B项;“质诸史籍,考其真伪”是统治者维护民族身份的具体措施,并非史学重视考据方法的体现,故排除D项。
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同文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的素养。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文馆“投考者颇不乏人”,是十年前同文馆首次招考的四倍,这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思想眼界的逐步开放,故选A项;B项的“满足了”表述绝对,故排除B项;同文观教习外文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是向西方学习,不能体现中外文化交流,故排除C项;满汉间交融材料没体现,也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
3.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不得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强制社、队执行”“因事因地制宜,保障他们在这方面的自主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对内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决定》有利于破除传统农村体制的束缚,故选D项;材料“因事因地制宜,保障他们在这方面的自主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仅强调保障农民自主权、主动性,但材料未明确具体怎么改,排除A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实行改革开放,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排除B项;《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不是法律文件,而且材料主旨是保障农民自主权、主动性,而不是肯定农民的创造精神,排除C项。
4.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主要矛盾,有人认为应逃避现实,也有人认为处于苦难的中国不能让孩子们忘记现实,体现了当时民族危机深重,对当时不同人的教育倾向产生了影响,故选D项;当时有人主张逃避现实,且提到安徒生童话,但并未说明东西文化差异,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批判,且材料主张面对现实,与传统文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只说明教育倾向,未说明政府对这些教育倾向的态度,排除C项。
5.
【答案】B
【解析】分析表格可知,1970年与1930年相比,美国农场的规模更大,这既有利于大型机械的耕作,也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竞争力,B项正确。农场规模越大越易进行机械化,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排除A项;专业化是指区域农业生产的专门化,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早在工业革命时期就开始,“适应”的说法不合适,排除D项。
6.
【答案】B
【解析】据材料“阿克苏姆扼红海通往印度洋的咽喉要冲,雄强富足”可知阿克苏姆王国之所以雄强富足,主要是因为其地理位置处于红海通往印度洋的咽喉要冲,从而发展出繁荣的贸易和经济,故选B项;阿克苏姆王国在公元1世纪时已经崛起,而希腊化时代距离公元1世纪较远,对阿克苏姆王国的繁荣没有直接影响,排除A项;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但材料只体现了阿克苏姆王国的繁荣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并不能体现受益于哪条交通线路,排除C项;阿克苏姆王国位于东非地区,不能反映出西非文明的兴起,排除D项。
7.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白人奴隶都熟知,此无情的国王就是蒸汽机”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人将蒸汽机视为无情的国王,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人阶级利益遭受削弱,他们表达出维护自身利益的需求,故选D项;工业革命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等级观念而非强化,排除A项;工业革命造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分化与对立,但材料仅涉及到工人对于蒸汽机的敌视态度,没有明确对于资产阶级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白人奴隶都熟知,此无情的国王就是蒸汽机”工人阶级把受剥削压迫的根源归结于机器,说明工人阶级还没有“觉醒”,排除C项。
8.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社会的民主化”“社会革命的和平化”可知,美国成立“和平队”的目的是阻止亚非拉落后国家和地区发生社会主义革命,这实际上是在亚非拉地区推行冷战政策,说明冷战范围走向扩大,A项正确。美国的举措必然遭到苏联的反击,进而使国际局势进一步紧张,排除B项;材料中现象虽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但不能说明“兴起”,排除C项;此时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排除D项。
9.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家很多,但是得到批准的国家有限,且批准的基本是资本主义国家,结合世界银行成立时正值美苏冷战时期,说明世界银行决策行为受到冷战思维影响,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是战后欧洲经济复兴计划,与材料内容无关,逻辑推理错误,排除A项;成功获得世界银行贷款的是西欧资本主义性质的发达国家,排除B项;世界银行是全球性国际组织,而非地域性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不能偷换概念,排除D项。
10.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可知加冕宪章明确规定了王权与贵族之间的权限关系,对王权的权力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体现了有限王权的观念,故选B项;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的时间是在光荣革命之后,当时的英国依然处于封建专制时代,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加冕宪章实际上对王权、教会和贵族的权限进行了清晰的界定,有利于规范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客观上有利于缓和王权与教会的矛盾,排除C项;加冕宪章只能一定程度上减轻王权对市民阶层利益的侵犯,但是无法保证贵族和教会对市民阶层利益的侵犯,排除D项。
11.
【答案】D
【解析】据图表信息,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中,高门士族占比大幅增加,说明当时士族门阀政治盛行,专制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和削弱,故选D项;士族门阀最早盛行于北方地区,两晋时期北民南迁后,最典型的门阀士族依然集中于北方地区,排除A项;豪强地主是两汉时期的地方割据势力,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高门士族占比的增加说明当时门第选官比较盛行,客观上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在当时的盛行,排除C项。
12.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小麦在新航路开辟后传入美洲,在18世纪成为北美重要经济作物,“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19世纪伊利运河被疏通后,北美西部小麦通过伊利运河运往美洲中部和美洲东部,推动了“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反映了小麦在美洲的传播推动了美洲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中小麦贸易的路线有两条,自北美洲通过船队运往中美洲,自北美西部通过伊利运河运往美洲中部和美洲东部,均与大西洋贸易无关,排除A项;18世纪初工业革命尚未爆发,但此时小麦已经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并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排除C项;18世纪初工业革命尚未爆发,所以18世纪运送小麦的船队应属于传统交通工具,并非现代交通工具,排除D项。
13.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网状结构……保证了整个城市排水的通畅”可知,在长安城的建设当中,既有整体规划也有高标准施工,这需要对人力物力强大的组织能力,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汉代对手工业严格管控,长安作为都城,手工业生产被设置在长安城固定的一个区域,因而遍布长安城的排水系统的布局与手工业分布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排水系统首先满足的是城市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排水系统不用于交通运输,因而与商品经济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据材料“据记载,汉长安城”可知,体现了对长安城的记载,不能说明其他城市按照长安的模式进行了排水系统的布局,因而无法判断长安是否为各地城市市政建设提供了样板,排除D项。
14.
【答案】C
【解析】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较有效的利用;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瘟疫……等级制度”说明瘟疫导致了人们对社会秩序和人生观念的反思,即黑死病客观地为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创造了条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教会在瘟疫期间无法有效地拯救信徒的生命,削弱了教会的权威性,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农民与封建主……衰落与瓦解”说明黑死病的流行使劳动力短缺,农民地位上升,农奴制逐渐瓦解,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5.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可知大量高素质的欧洲移民前往美国,为美国经济发展补充了大量技术工人和欧洲新技术,故选C项;全球劳动力布局广泛涉及欧亚非美各个大洲,欧洲和美国之间的移民变化无法改变全球劳动力布局,排除A项;材料中不同国籍的欧洲人前往美国不同的城市,在地域、文化和数量上都具有差异性,排除B项;美国文化的多元格局是长期移民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是一个渐进的沉淀过程,排除D项。
16.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明的交往,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根据材料,亚历山大在东征途中建立一系列希腊城市,并安置移民,促进了帝国内部的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故选C;希腊文化处于领先地位,排除A;选项B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打破了东西方的阻隔状态,不符合史实,排除D。
第Ⅱ卷(非选择题)
17.(12分)
【答案】
(1)材料二更加可信。材料一是后人的历史记述,距离郑和下西洋年代久远;材料二的碑文属于实物史料,是郑和本人所立。(4分,只作判断不得分。)
(2)碑文的记述真实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一些事实,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碑文明确了下西洋的时间、次数,纠正了《明史》中不准确的记述;明确了所经过和到达的国家、地区,印证了下西洋所及范围;记述了下西洋时与各国的人员、经济、政治交流,以及维护和平等政治、军事行动,反映了明代对外交往的情况;碑文也体现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文化信仰。(8分)
【解析】
(1)据材料一“《明史》是清代官修正火”“自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编纂到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历时94年”可得材料一是后人的历史记述,距离郑和下西洋年代久远,真实性有待考证;据材料二“在福建长乐县城南山发现《天妃灵应之记》碑”“该碑立于宣德六年(1431年),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使西洋的情况”可得材料二的碑文属于实物史料,是郑和本人所立,更具有真实性,因此,材料二更加可信。
(2)据材料二,从碑文记录郑和下西洋事件的历史研究价值、碑文实物史料对后世记载郑和下西洋事件的参考修正价值等角度分析,如:碑文的记述真实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一些事实,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碑文明确了下西洋的时间、次数,纠正了《明史》中不准确的记述;明确了所经过和到达的国家、地区,印证了下西洋所及范围;记述了下西洋时与各国的人员、经济、政治交流,以及维护和平等政治、军事行动,反映了明代对外交往的情况;碑文也体现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文化信仰。
18.(12分)
【答案】
(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旧官吏制度的弊端。(4分)
特征: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职位分类,重视考核;专设机构,统一管理;渐进改革,日益完善。(4分)
(2)观点:高度赞扬和肯定文官制度。(1分)
理解:文官制度规范了官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持续和高效;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3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管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复杂,亟需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同时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这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对文官制度确立的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后,出现了所谓的“政党分肥制”,这种做法不但造成腐败泛滥,还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这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旧官吏制度的弊端对文官制度确立的影响。第二小问特征,据材料一“建立公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可知,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据材料一“把文官分为高级和低级两大类”、“严加考核文官平素的工作”可知,职位分类,重视考核;据材料一“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可知,专设机构,统一管理;据材料一“19世纪50年代起,英国正式拉开了革新吏制的帷幕”、“1855年……决定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1870年,内阁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制度的枢密院令”可知,渐进改革,日益完善。
(2)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二“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可知,玛格丽特·撒切尔高度赞扬和肯定文官制度。第二小问理解,据材料二“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及所学知识可知,文官制度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持续和高效;此外,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官制度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19.(18分)
【答案】
(1)原因: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水平提高,人口死亡率下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福利国家”的建立);中立国的政治立场使瑞典免受两次世界大战波及;外来人口的流入。(5分)
(2)特征:人口流动性增强。(2分)
成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运输的便捷;教育水平提高;国家政策的影响。(任意四点,8分)
(3)影响:促进了文化交融;增强了文化认同;推动了文化多样性。(3分)
【解析】
(1)据材料一“瑞典的死亡率与人口情况图”可知1824年至1999年,瑞典的人口总数一直呈上升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4年至1999年,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使得瑞典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生活水平提高;1749年至1999年瑞典的死亡人数一直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医疗水平提高,导致人口死亡率下降;并且二战之后,瑞典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福利国家”的建立),也是导致人口死亡率下降的原因之一;结合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可知,中立国的政治立场使瑞典免受两次世界大战波及;1945年至1999年,瑞典的净移民数总体处于上升趋势,说明外来人口的流入,增加了瑞典的总人口数。
(2)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二“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户分离人口情况”可知,与2010年相比,2020年人户分离人口数量、省际流动人口数量、省内流动人口数量、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数量均大幅增长,得出人口流动性增强。第二小问成因,据材料二“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户分离人口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0年至2020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运输的便捷;教育水平提高;国家政策促进人口流动。
(3)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人口迁移对文化产生的共同影响有促进了文化交融;增强了文化认同;推动了文化多样性。
20.(10分)
【答案】
示例
史实: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主题: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便利,也造成了一些问题。
论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电力进入民众生活;石油的开采和冶炼使人类找到了新能源,推动了工业迅猛发展;德国人发明了四轮汽车、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交通工具革新,新的通信技术也促进了信息传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一切都说明科技进步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科技进步也是一把双刃剑。帝国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工业实力向外殖民扩张,激起了被压迫民族的反抗;帝国主义瓜分世界不均引发的矛盾,最终酿成了世界大战;新技术用于战争,使战争造成的伤害升级。这说明科技成果使用不当,也会造成恶果。
由此可见,人类文明在演进的过程中有复杂性的特点,但是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评分细则:史实1分,主题1分;论述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6分;结论2分)
【解析】
首先,选择史实,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选择相对熟悉的史实即可,如选择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其次,拟定主题,结合所学可知,爱迪生发明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重要成果,结合所学可知,其表明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便利,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再者,进行论述,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科技成果的作用即可,如积极方面,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电力进入民众生活,石油的开采和冶炼使人类找到了新能源,推动了工业迅猛发展,德国人发明了四轮汽车、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交通工具革新,新的通信技术也促进了信息传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一切都说明科技进步具有积极意义;消极方面,科技进步也是一把双刃剑,帝国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工业实力向外殖民扩张,激起了被压迫民族的反抗,帝国主义瓜分世界不均引发的矛盾,最终酿成了世界大战,新技术用于战争,使战争造成的伤害升级,这说明科技成果使用不当,也会造成恶果。最后总结,如人类文明在演进的过程中有复杂性的特点,但是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