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中考一轮历史 七下第一单元 考点必刷题(含答案解析)
【备考2024】中考一轮历史 七下第一单元 考点必刷题
一、单选题
1. 宋代学者李纲曾这样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文中的“混南北为一区”是指隋文帝( )
A.夺权北周,建立隋朝 B.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C.强化集权,编订户籍 D.开科取士,传承文明
2. 学习中国古代史要善于抓住“朝代更替”这条主线。如图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③相对应的朝代是( )
A.隋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3. “直到隋唐时期,统治者们才摸索出一套防止富室贵族垄断权力的官僚制度。”材料中的“官僚制度”是( )
A.行省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4.如果文物会说话,青州博物馆的馆藏状元卷会说( )
A.带你学习造纸工艺 B.伴你领略唐代书法
C.和你品味最美诗歌 D.陪你探究科举考试
5.它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它正式确立于最目的故()
A.隋文帝时 B.武则天时 C.隋炀帝时 D.唐太宗时
6. 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体现出“盛唐气象”。历史上唐朝鼎盛时期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皇之治” D.“开元盛世”
7.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对其描述最恰当的是()
A.贞观之治创唐荣 B.国力强大进入鼎盛时期
C.强化皇权废丞相 D.“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8.“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材料所反映的经济发展盛况是在()
A.唐太宗时期 B.武则天时期园中孜
C.唐玄宗在位的前期 D.唐玄宗在位的后期内
9.唐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的这首经典诗歌主要描述了开元盛世时期的( )
A.政治清明 B.科技发展 C.民族融合 D.经济繁荣
10.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隋文帝编订户籍,武则天重视发展生产……古代帝王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增加财政收入 B.巩固统治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重农抑商
11. 据史料记载:筒车(如图)“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从材料中我们看出筒车( )
A.就地取材,设计精妙 B.美观大方,便于参观
C.低处舀水,灌溉庄稼 D.分洪泄水,减少灾害
12.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反映了唐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 )
A. B.
C. D.
13.“刘禹锡在《百花行》中这样描写当时唐都人的赏花盛况: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材料描写的都市是()
A.长安的繁荣景象 B.咸阳的繁荣景象
C.开封的繁荣景象 D.大都的繁荣景象
14.下面两首诗歌共同反映出唐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共同发展 B.胡乐盛行,名家辈出
C.政局稳定,繁荣开放 D.战乱不断,国破家亡
15.新化县某同学对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进行了如下归纳,符合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16. “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孤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诗歌中的“你”最有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 )
A.鉴真 B.马可 波罗 C.玄奘 D.阿倍仲麻吕
17.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访印度。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至少也在80万以上。阿拉伯旅行家麦斯俄迭说:“广府城人烟稠密,仅仅统计伊斯兰教人、基督教人、犹太教人和火袄教人,就有20万。”材料意在说明唐朝()
A.中外交流频繁 B.政治清明稳定
C.唐朝人口众多 D.民族交融加强
18. 唐朝以宽广的胸怀,吸收东西方各种文化的成就,东西方文化的汇聚使得唐朝文化更加绚丽多彩。下列史事最能反映唐朝吸收外来文化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 D.鉴真东渡
19. 公元628年的秋天,一位僧人从长安出发,开始了茫茫的西行之旅……19年的时间,5万多里的行程,大唐,西域,中亚和印度,100多个国家见证了他的身影,这位唐代僧人是( )
A.释迦牟尼 B.鉴真 C.法显 D.玄奘
20.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唐朝( )
A.海外贸易繁荣 B.水陆交通发达
C.经济文化领先 D.民族关系和睦
21. 907年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等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等九个政权,加上北方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其实质是( )
A.安史之乱造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B.唐末农民起义产生的直接后果
C.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唐末以来民族政权并立的现象
22. 据《旧唐书》所载:“既一朝有变,天下离心,巢之起也,人士从而附之。”材料中的“巢之起也”对唐朝的影响是( )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B.使唐朝由盛转衰
C.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D.导致唐朝灭亡
23.如下示意图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
24.“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的《垂老别》,此诗作于759年3月,诗句反映的史实是()
A.秦朝暴政 B.赤壁之战 C.贞观之治 D.安史之乱
25.绘制结构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资料卡片,“ ”处应填入的关键词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五代十国 D.靖康之变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隋朝大运河开通后, 加强了南北经济的融合……到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可谓并驾齐驱……与南北朝相比,都城总体上向南迁移……这种发展趋势为南宋建都东南奠定了基础。”
——《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 移原因的再思考》
(1)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其中邗沟连接下列四条河流[黄河、长江、淮水(淮河)、浙江(钱塘江) ]中的哪两条河流。
(2)依据材料,提炼大运河开通的影响。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他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鳊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三:“寂寞天宝后,固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举出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
(2)材料二描绘了唐朝历史上哪位皇帝统治前期开创的哪一盛世局面?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一战乱景象?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2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了科举制并加以完善,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班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材料二: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随行的还有很多手工工匠,他们在逻些(今西藏拉萨)修建了小昭寺,并参与修建大昭寺。此举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材料三: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他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
材料四: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唐朝建立后的二百年间,日本正式的遣唐使来中国的共12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遣唐使组织完备,成员有翻译、医师、玉生、锻生、铸生、船匠、舵师、水手等,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多人。遣唐使给唐朝带来珍珠、琥珀、玛瑙等贵重礼品。唐王朝也回送一些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等。
(1) 依据材料一说出中国古代在哪方面发生了变化?
(2) 材料二中体现的民族交往的方式是什么?
(3) 材料三所描述的内容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4) 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5) 综合以上材料,说说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有何特点?
29.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
材料四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五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依据材料一,概述唐太宗的执政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的执政思想实施的结果。
(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为加强友好交往,唐与吐蕃之间采取了哪种方式?举一例说明。
(3)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三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是?
(4)材料四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5)材料五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的哪一部书,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6)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唐朝繁荣昌盛的原因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3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利用黄河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开凿,纵贯南北,沟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联系。有诗赞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二如果没有唐初以来百余年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唐玄宗是无法成为盛世之君的。他深知“治民必先治吏”的道理,罢免了大量中宗时期通过特殊关系委任的官员。还屡次下诏限制土地买卖,大力发展生产。他的杰出之处还在于不固执己见,不墨守成规,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作出正确的选择。
--摘编自阎守诚《唐玄宗与开元盛世》材料三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学者、僧侣等人员,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当时有 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遗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中外交流达到鼎盛。
——摘编自胡柏翠《兴盛的唐朝旅游活动及其历史影响》材料四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向唐朝络绎不绝地派出“遣唐使”。他们当中留学生和学问僧占了相当比例,大批留学生和学问僧,广泛收集各类图籍,拜师交友,学习知识。学成后的留学人员一批一批地返回日本,在日本全面推行以唐朝为样本的改革,建设“律令制”国家,大起唐式伽蓝①,以位于今日奈良的平城京和位于京都的平安京为代表,八九世纪的日本简直就是唐朝的翻版。
——选自《遣唐使与学问僧》注:①伽蓝:佛寺。
(1) 写出材料一中这条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的名称。
(2) 根据材料二,写出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盛世名称,并概括其出现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写出两点即可)
(4) 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是指统一全国。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B项正确;
隋文帝夺取北周,建立隋朝时,并没有统一全国,排除A项;
强化集权,编订户籍是隋炀帝巩固统一的措施,与“混南北为一区”无关,排除C项;
开科取士,传承文明,目的是为选拔人才,与“混南北为一区”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熟记581年建立隋朝,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可知,③相对应的朝代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再次实现国家统一,而继承其统治的是唐朝,因此③相对应的朝代是隋朝。结合所学知识,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隋朝二世而亡,代之而起的是唐朝,A项正确;
宋朝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明朝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清朝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隋唐时期”“防止富室贵族垄断权力的官僚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确立了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科举制采取考试方式,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这就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行省制出现于元朝,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A;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B;
郡县制是秦朝开始推行的地方制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科举制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4.【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 青州博物馆的馆藏状元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状元卷是参加科举考试的第一名的考卷,与科举考试有关,D项正确;ABC项与科举考试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相关内容的掌握。
5.【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C项正确;
隋文帝时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武则天时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唐太宗时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影响。
6.【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D正确;
“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初年,排除A;
“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时期,排除B;
“开皇之治”出现在隋文帝时期,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开元盛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D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放假所学可知可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得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故“政启开元奠基础,治宏贞观续发展”描写的是武则天,符合题意,D项正确;
贞观之治创唐荣描写的是唐太宗,排除A项;
国力强大进入鼎盛时期描写的是唐玄宗,排除B项;
强化皇权废丞相描写的是宋太祖,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武则天的统治措施及历史地位。
8.【答案】C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 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可知,开元是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所以材料中经济的繁盛局面应该是在唐玄宗前期,C项正确;
ABD选项中的时期都不符合材料中年号的特点,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可知,杜甫的这首诗的意思是,开元盛世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农业获得了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由此可知,杜甫的这首经典诗歌主要描述了开元盛世时期的经济繁荣,D项正确;
诗歌主要描述了开元盛世时期的经济繁荣,材料未涉及政治清明、未涉及科技发展,未涉及民族融合,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开元盛世局面的认识。
10.【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唯物史观的知识可知,根本目的应从阶级立场及巩固封建统治的角度思考,B项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封建帝王的根本目的。
11.【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说明筒车低处舀水,灌溉庄稼。筒车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C项正确;
题干材料说明筒车低处舀水,灌溉庄稼,不能说明筒车就地取材,设计精妙,排除A项;
题干材料说明筒车低处舀水,灌溉庄稼,不能说明筒车美观大方,便于参观,排除B项;
题干材料说明筒车低处舀水,灌溉庄稼,不能说明筒车分洪泄水,减少灾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经济繁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筒车低处舀水,灌溉庄稼。
12.【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手工业发展水平很高,如文明中外的唐三彩,A项正确;
鸡冠壶属于契丹族的,B项不正确;
陶俑属于元墓中出土的,C项不正确;
青花扁壶属于明代的,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手工业水平的认识。
13.【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可知,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百花行》描写了唐朝一个大都市人们赏花的盛况,反映了唐朝前期,社会经济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这座繁华的大都市是唐都长安。长安城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长安城市坊分开。长安城商业活动的特点:商业区与居民区分开;商业活动有时间限制等。边疆各族和外国商旅云集,店铺林立,繁华异常。A项正确;
咸阳的繁荣景象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开封的繁荣景象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大都的繁荣景象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唐都长安的特点以及繁华,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4.【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称呼。由此可知,两首诗歌反映了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民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因此,题干两首诗歌共同反映出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共同发展”,A正确;
胡乐的盛行只是民族交融的表现之一,排除B;
唐朝政治稳定、繁荣开放是民族关系融洽的原因,且诗歌没有反映唐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排除C;
题干两首诗歌均没有涉及战争的内容,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是“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洛阳家家学胡乐”、“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15.【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我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科技发达,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生产力比较发达,对外贸易活动频繁,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C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排除A项;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是明清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的相关史实。
16.【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
依据“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孤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可知,材料中的“你”是玄奘。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今印度),促进了中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玄奘是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C符合题意;
鉴真东渡日本,排除A;
马可 波罗是元朝时期意大利的旅行家,排除B;
阿倍仲麻吕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玄奘西游,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
17.【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至少也在80万以上。阿拉伯旅行家麦斯俄迭说:广府城人烟稠密,仅仅统计伊斯兰教人、基督教人、犹太教人和火袄教人,就有20万。”可知,材料反映唐朝时期,中国人官方使节频繁出访,中外文化、商贸活动频繁,说明唐朝对外交往活跃,A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族政策,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中外交往,无法体现经济文化繁荣,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中外交往,无法体现社会风气开放,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流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8.【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唐朝吸收外来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之后回国,把佛教文化传播到中国,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张骞出使西域,不符合题意;
B.文成公主入藏,不符合题意;
D.鉴真东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9.【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公元628年的秋天,一位僧人从长安出发,开始了茫茫的西行之旅”可知,题干中的唐代僧人指的是玄奘。唐贞观初年,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法,是把印度佛经、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D项正确;
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排除A项;
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排除B项;
法显,后秦、东晋高僧,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玄奘西行天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0.【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遣唐使;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可知,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根本原因之处在于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政策开放,与外交往频繁,C项正确:海外贸易繁荣、水陆交通发达是唐朝与外交往频繁的因素,但不能作为根本原因,排除AB项;民族关系和睦属于盛唐气象,与对外交往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将唐朝对外交往相关的历史知识合在起来考查,综合性强。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根源及决定性因素的考查。
21.【答案】C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u是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造成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根源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C项正确;
755年至763年安史之乱使唐朝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节度使朱温907年灭唐,中国进入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排除A项;
唐末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但并没有推翻唐朝统治,排除B项;
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大部分是汉族人,不是少数民族首领,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熟记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22.【答案】A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巢之起也”指的是唐末黄巢起义,它对唐朝的影响是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A符合题意;
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排除B;
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排除C;
朱温灭亡唐朝,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黄巢起义的影响。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3.【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D项正确;
文景之治是指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41年的汉朝初期,A项不正确;
开皇之治是隋文帝在位期间的盛世局面,B项不正确;
唐玄宗之位前期所开创的盛世局面,史称“开元盛世”,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安史之乱发生时间的准确掌握。
24.【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由此可知诗句反映的是安史之乱,D项正确;
秦朝暴政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赤壁之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贞观之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的过程与影响。
25.【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唐玄宗后期,节度使势力膨胀,最终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故A符合题意;
黄巢起义瓦解了唐朝统治,五代十国出现在唐朝灭亡以后,靖康之变北宋灭亡,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安史之乱。
26.【答案】(1)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淮水(淮河)与长江。
(2)南北经济的融合;促进南方经济发展,并逐渐赶上北方;推动都城(政治中心)南移;为南宋建都东南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其中邗沟连接淮水(淮河)与长江。
(2)据材料一“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加强了南北经济的融合……到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可谓并驾齐驱……与南北朝相比,都城总体上向南迁移……这种发展趋势为南宋建都东南奠定了基础。”可知,材料一认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经济的融合,促进南方经济发展,并逐渐赶上北方;推动都城(政治中心)南移;为南宋建都东南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淮水(淮河)与长江。
(2)南北经济的融合;促进南方经济发展,并逐渐赶上北方;推动都城(政治中心)南移;为南宋建都东南奠定了基础。
【点评】 该题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的理解,根据题意对应选项进行选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难度适中。
27.【答案】(1)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
(2)唐玄宗。 开元盛世。
(3)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尤其是广大北方地区田地荒芜,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知识点】“开元盛世”;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 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 ”“ 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如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汉藏两大民族的友好。
(2)材料二描绘了唐朝历史上唐玄宗开创的开元盛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中后期的安史之乱,这场战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尤其是广大北方地区田地荒芜,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材料分析能力,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8.【答案】(1)选官制度方面。
(2)和亲。
(3)玄奘西游天竺。
(4)唐朝与日本交往频繁。
(5)繁荣与开放。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这就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发生的变化;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汉族的公主嫁到了吐蕃,这属于民族交往的和亲;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太宗时期的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教真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4)依据材料四信息,可以看出,日本在唐朝时期,多次派使者到唐朝,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说明了 唐朝与日本交往频繁 ;
(5)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唐朝时期,民族关系融洽,中外交往频繁,这是一个繁荣和开放的时代;
故答案为:(1)选官制度方面;
(2)和亲;
(3)玄奘西行天竺;
(4)唐朝与日本交往频繁。
(5)繁荣和开放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材料含义,再结合题干的提问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3)(4)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5)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综合所给的材料,看出这些材料属于哪些方面的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9.【答案】(1)民本思想、 贞观之治
(2)开明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入藏)
(3)曲辕犁 筒车
(4)科举制 开创殿试、武举
(5)玄奘 《大唐西域记》
(6)①重视人才;②关注民生,③发展生产④勤于政事⑤对外开放 等(两点即可)
【知识点】“贞观之治”;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经济的繁荣;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可以看出,唐太宗认为需要体恤百姓,这就是民本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唐太宗统治期间,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意思是自古以来都是看重汉族,轻视少数民族,只有我对待他们一视同仁,这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为加强友好交往,唐与吐蕃之间采取了和亲,比如 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入藏) ;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显示的是唐朝出现的曲辕犁和筒车;
(4)依据材料四信息“ 风吹金榜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显示的是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时期,开创了殿试制度和武举制度;
(5)依据材料五信息“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朝高僧玄奘,他西行天竺求取佛经,最终学成回国;回国之后, 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大唐西域记》,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6)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 ①重视人才;②关注民生,③发展生产④勤于政事⑤对外开放 等(两点即可)
故答案为:(1) 民本思想、 贞观之治
(2) 开明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入藏)
(3)曲辕犁 筒车
(4) 科举制 开创殿试、武举
(5) 玄奘 《大唐西域记》
(6) ①重视人才;②关注民生,③发展生产④勤于政事⑤对外开放 等(两点即可)
【点评】(1)(2)(4)(5)属于同一类型,第一问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这是文言文,需要读懂其含义,在紧贴这些信息回答;第二问是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看懂图片工具,结合所学知识识记回答;
(6)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30.【答案】(1)隋朝大运河。
(2)开元盛世;唐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整顿吏治,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个人的优秀品质等。
(3)人员构成多元,交往频繁,交往国家多,交流人数多,交流内容广泛,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
(4)唐朝对日本影响深远。
【知识点】“开元盛世”;大运河的开通;遣唐使;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一中这条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隋朝大运河;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 唐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 , 整顿吏治 , 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 个人的优秀品质等 ;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人员构成多元,交往频繁,交往国家多,交流人数多,交流内容广泛,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
(4)依据材料四信息,可以看出,这些材料显示的是唐朝对日本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1)隋朝大运河;
(2)开元盛世;唐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整顿吏治,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个人的优秀品质等。
(3)人员构成多元,交往频繁,交往国家多,交流人数多,交流内容广泛,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
(4)唐朝对日本影响深远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进行概括回答;
(3)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概括回答;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紧贴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材料信息分析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