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2-2023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30.0分)
1. 2022年7月18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青田开幕,我国多处稻作系统项目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下列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
A. 元谋人 B. 半坡人 C. 河姆渡人 D. 北京人
2.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如图所示文物铸造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3.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成为中华民族的治国理念和处世之道。他是(  )
A. 老子 B. 孔子 C. 孟子 D. 韩非
4. 史料记载,战国时期在秦国:“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这反映出秦国治国遵循的原则是(  )
A. 民贵君轻 B. 以德治国 C. 无为而治 D. 以法治国
5. “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材料中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促进文化发展 B. 增强军事力量 C. 扩大选才范围 D. 巩固国家统一
6. 西汉王朝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他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统一铸造五铢钱北击匈奴。使这个“新的朝代”达到鼎盛的帝王是(  )
A. 汉高祖 B. 汉景帝 C. 汉武帝 D. 汉光武帝
7. 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东汉张仲景发展了“治未病”思想,华佗创制出了“五禽戏”。这些成就反映出中医注重(  )
A. 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B. 手术治疗,中西结合
C. 望闻问切,辨证施治 D. 针灸理疗,用药简易
8. “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该战例可能是(  )
A. 涿鹿之战 B. 长平之战 C. 赤壁之战 D. 安史之乱
9. 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学习中收集到某个王朝推行“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措施的资料。他研究的事件是(  )
A. 商鞅变法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王安石变法 D. 郑和下西洋
10. 古人赞颂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 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B. 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 加强了南北地区经济交流 D. 结束分裂割据,实现统一
11. 史诗互证是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与盛唐气象相对应的是(  )
A.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C.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D.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 “历来盛世重谏臣,一面明镜照古今。大唐自从魏公去,朝上谏书轻三分。”诗中“魏公”一生向唐太宗进谏200多次,他是(  )
A. 房玄龄 B. 杜如晦 C. 魏征 D. 姚崇
13. 如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它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汉藏民族友好情谊的见证。它的内容能够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玄奘西行 B. 鉴真东渡 C. 文成公主入藏 D. 张骞出使西域
14. 宋代出现“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现象。这反映了宋代(  )
A. 农业技术趋于成熟 B. 商业贸易鼎盛发达 C. 南方经济地位重要 D. 朝廷偏安江南一隅
15. 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反映了(  )
A. 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 B. 英勇不屈的报国情怀
C. 飘逸洒脱的浪漫风格 D. 闲适自由的乐观精神
16.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它开创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 郡县制度 B. 分封制 C. 行省制度 D. 三省六部制
17. 2023年3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强调,台湾是中国的台湾,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 澎湖巡检司 B. 枢密院 C. 北庭都元帅府 D.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18. 戚继光被称为民族英雄的史实依据是(  )
A. 收复台湾领土 B. 荡平东南倭寇 C. 平定和卓叛乱 D. 抗击沙俄入侵
19. 明朝建于1368年,亡于1644年,统治长达276年。标志着明王朝统治被推翻的历史事件是(  )
A. 吴三桂降清 B. 努尔哈赤率军与明朝交战
C. 清兵入关 D. 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
20. 宋朝“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等措施的实施,其共同目的是(  )
A. 强化君主专制 B. 加强边疆管理 C. 促进民族交融 D. 推动经济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历史小组开展主题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科举制”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共同完成任务。
【初步建立】
材料一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逐渐完善】
材料二唐代诗歌在中国古代,一枝独秀……科举制度在唐朝走向完备。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展沿革】
材料三宋太祖还通过扩大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满足用文官取代武将当地方官的需要。在他统治的二十多年内,科举考试登第的有近万人。
【走向僵化】
材料四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1) 根据材料一回答隋朝选拔官员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回答科举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回答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写出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完善科举制?
(3) 根据材料三回答宋朝的科举考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根据所学分析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当时哪一政策有关?
(4) 材料四反映出明朝科举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这种选官制度有何消极影响?
(5) 根据上述材料,总结中国古代科举制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字解史】
材料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居,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实物正史】
材料二
【图片解史】
材料三

【地图绘史】
材料四

(1) 材料一中的“贵国”“余”分别指的什么?后来清政府是如何对台湾进行管理的?
(2) 材料二中的两枚金印反映了清朝与哪个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举出清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对这一区域的管理?
(3) 材料三反映的史实与哪一位皇帝相关?平定叛乱之后,清朝设立哪一官职管辖这一地区?
(4) 材料四清朝疆域A、B分别指哪里?
(5) 上述探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沿着以丝绸之路命名的中外交往通道,古代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由此展开。
【丝绸之路】
材料一丝绸之路,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都是中国开放沟通、拥抱世界的证明。

【四大发明】
材料二中国古代有许多举世闻名的创造,享誉世界。

【外贸繁荣】
材料三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航海壮举】
材料四郑和七下西洋,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是名副其实的和平友谊之旅。
【闭关锁国】
材料五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逐渐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
(1) 材料一中B指欧洲的大秦,请写出A点代表的城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作用。
(2) 材料二中古代四大发明是经由什么人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的?其中哪一项发明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3) 材料三中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哪一朝?
(4) 材料四中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了哪里?为什么称郑和远航是和平友谊之旅?
(5) 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有何消极影响?通过以上材料的分析和学习,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全面总结了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使中国的药物学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学习和研究中国医药学的必读经典,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为世界医药学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东方药学经典”。
材料二清朝的时候,有位外国使节来到中国,他先声明自己不会向中国的皇帝下跪。但当他走到太和殿前时,这位使节“扑通”地跪在了地上。他说:“我跪的不是中国的皇帝,我跪的是中国伟大的建筑。”
材料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深。
材料四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 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这部被称为“东方药学经典”的名称、作者。
(2) 材料二中的“中国伟大的建筑”是指哪一建筑?它建于哪一位皇帝在位时期?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红楼梦》的作者和朝代。这部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的巨著有何世界影响?
(4)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写出我国最主要的剧种京剧被誉为什么?其分布地以哪里为中心?
(5) 明清时期我国科技文化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不是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排除。
B.半坡人种植粟,排除。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是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他们过定居生活,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符合题意。
D.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不是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农耕,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和生活状况,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答案】B
【解析】图片所示文物是商朝铸造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青铜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青铜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B
【解析】A.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
B.根据材料“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可知,叙述的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故B正确。
C.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排除C。
D.韩非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答案】D
【解析】A.民贵君轻是儒家思想不受秦国重视,排除A。
B.以德治国是儒家思想不受秦国重视,排除B。
C.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不受秦国重视,排除C。
D.根据所学和材料“法令至行,公平无私”可知,这体现的是以法治国,D正确。
故选:D。
本题以秦国治国思想为依托,考查诸子百家治国思想。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诸子百家治国思想。
5.【答案】D
【解析】A.为促进文化发展,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因此,选项只涉及了材料中的“书同文”,具有片面性,排除A。
B.修直道、开灵渠,有助军队调动速度,因此,选项只涉及了材料中的“车同轨”,同样具有片面性,排除B。
C.材料没有涉及官吏选拔的内容,排除C。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目的和意义有深层关联,事件的意义,其实就是目的的实现。题干材料涉及的措施是:设置郡县、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宽度、统一文字。郡县制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统一车辆和道路宽度,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巩固了中央集权。据此可知,这些措施的实行,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国家统一的巩固。因此,这些措施是秦始皇为了巩固国家统一,而推行的一系列措施,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大一统的相关措施,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秦朝巩固大一统的相关措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答案】C
【解析】A.汉高祖是西汉的开国皇帝,排除。
B.汉景帝和汉文帝一起使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排除。
C.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北击匈奴,使西汉王朝到达鼎盛时期,符合题意。
D.光武帝是东汉的建立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张仲景提出了“治未病”理论,华佗创编出了“五禽戏”。这些医学成就皆反映出古代中医非常注重预防疾病,强身健体。A项正确;手术治疗,中西结合是华佗的外科手术,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望闻问切,辨证施治是扁鹊提出的,排除C项;针灸理疗、用药简易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张仲景与华佗的医学成就,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汉末年的医学成就。
8.【答案】C
【解析】由材料“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可知,这描述的是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军队与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交战。赤壁之战孙刘联军采用火攻的方法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符合题意;涿鹿之战与材料“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不符,排除A项;长平之战与“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不符,排除B项;安史之乱与材料“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中国古代重要战役及其影响。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控制。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他进-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故B项正确;商鞅变法与“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无关,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与“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无关,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与题干的汉化措施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重点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等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等知识。
10.【答案】C
【解析】A.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但材料内容没有强调隋朝大运河在世界的地位,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A项。
B.隋朝大运河是国内的运河,不能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排除B项。
C.根据材料“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可知,隋朝大运河为隋炀帝时期修筑,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修筑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因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地区经济交流,C项正确。
D.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而不是隋朝大运河结束分裂割据,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提取信息,题中的“北通涿郡”、“南运江都”是关键信息,据此可见说的是大运河南北转运功能,南北转运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本题以京杭大运河为背景考查其相关的知识点,考核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分析、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课本知识,解题时应注意准确掌握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通过的地区和影响。
11.【答案】A
【解析】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绘的是唐朝盛世的社会局面,即“开元盛世”,正确。
B.“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暗喻了黄巢在科举落榜后率领农民起义的未来,排除。
C.“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的不满,排除。
D.“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描绘的是隋朝大运河在经济上发挥的作用,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盛唐的气象,解答的关键是识记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盛唐气象的认识。
12.【答案】C
【解析】房玄龄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善于谋略,和杜如晦并称为“房谋杜断”,排除A项;
杜如晦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敢于决断,和房玄龄并称为“房谋杜断”,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使得贞观一朝,人才济济,朝臣进谏成风,他重用著名的谏臣魏征,魏征敢于犯颜直谏,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他死后,唐太宗称自己失去了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题干诗中“魏公”是魏征,C项正确;
姚崇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的宰相,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太宗的统治措施,重点掌握唐太宗任用的贤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太宗的用人史实。
13.【答案】C
【解析】A.玄奘西行,是指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排除。
B.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排除。
C.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品《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情景,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正确。
D.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C
【解析】A.“农业技术趋于成熟”表述有误,材料体现不出农业技术进步的信息,排除A。
B.材料未涉及宋代商业发展的状况,排除B。
C.根据材料“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及所学可知,宋代南方经济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了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故C正确。
D.“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属于南宋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答案】B
【解析】A.材料与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无关,排除A。
B.材料反映了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的报国精神,故B正确。
C.材料与飘逸洒脱的浪漫风格无关,排除C。
D.材料体现不出乐观闲适的精神,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的精神价值,准确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认识查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的精神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16.【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元朝设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元朝时在全国设立了10个行省。行省制度有利于对全国的管辖,以后各朝基本沿续下来,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代,故C符合题意;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故A不合题意:西周实行分封制,故B不合题意;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行省制度。理解行省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抓住题干关键词“元朝、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地方行政制度’是解题的关键,行省制度有利于对全国的管辖,以后各朝基本沿续下来,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代。
17.【答案】A
【解析】A.依据所学,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可知,A项正确。
B.枢密院是元朝在中央设置管理军事的机构,排除B项。
C.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排除C项。
D.元朝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西藏,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加强对台湾地区管理的措施,重点掌握澎湖巡检司的设置。
本题主要考查了澎湖巡检司的设置,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8.【答案】B
【解析】A.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排除A项。
B.根据所学可知,明朝中期,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根据题意,B项正确。
C.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排除C项。
D.康熙帝时,命令清军抗击沙俄入侵,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识记戚继光抗倭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历史概念民族英雄,反抗外国入侵的人是民族英雄,戚继光反抗的是日本的倭寇所以是民族英雄,岳飞是抗金英雄,要加以区分。
19.【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D项正确;B项使明朝北部受到严重威胁,但没有推翻明王朝,排除B项;吴三桂降清、清兵入关发生明朝灭亡后,排除A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灭亡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朝的灭亡的相关史实。
20.【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明太祖在地方上废除元朝的行中书省制,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制,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清朝雍正帝创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皇帝集权发展到顶峰。宋朝“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明朝废除宰相和清朝设立军机处的相同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A项正确;材料所述三个朝代采取的措施的共同目的是加强君权,与边疆管理、民族交融和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加强君权的措施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加强君权的措施等知识。
21.【答案】【小题1】从重视门第高低到重视才学(符合题意即可);隋炀帝创立进士科。
【小题2】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定。
【小题3】扩大录取范围,名额增加。重文轻武。
【小题4】变化:八股取士或考试内容空疏、形式呆板(符合题意即可)。消极影响:八股取士脱离实际,束缚了人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符合题意即可)。
【小题5】要注重人才的选拔,完善考试制度,避免考试内容格式化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四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度的诞生标志与选拔官员的标准、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史实以及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宋朝科举制度的变化以及重文轻武政策、明朝的八股取士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度的诞生标志与选拔官员的标准、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史实以及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宋朝科举制度的变化以及重文轻武政策、明朝的八股取士以及影响等知识。
22.【答案】【小题1】荷兰;郑成功;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小题2】藏族;设置驻藏大臣、设立噶厦、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金瓶测签等。(任意一点即可)
【小题3】乾隆皇帝;伊犁将军。
【小题4】南海诸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小题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解析】本题以四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府的设置、清朝管理西藏和新疆地区的措施、清朝的疆域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23.【答案】【小题1】长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小题2】阿拉伯人;指南针。
【小题3】元朝。
【小题4】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公平交易,互通有无。(符合题意即可)
【小题5】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发展潮流;特点:由开放到保守。(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本题以五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的路线以及开通的历史意义、四大发明的外传以及影响、元朝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以及影响、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以及开通的历史意义、四大发明的外传以及影响、元朝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以及影响、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等知识。
24.【答案】【小题1】名称:《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
【小题2】建筑:紫禁城(故宫);皇帝:明成祖。
【小题3】作者:曹雪芹、高鹗;朝代:清朝;影响: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小题4】被誉为:“国粹”或“国剧”;中心:北京。
【小题5】原因:政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经济上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文化交流对外交往的频繁,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了本草纲目、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红楼梦》、京剧等相关知识。第一问,结合材料回答名称以及作者;第二问,依据材料指出建筑的名称;第三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红楼梦》的作者和朝代;第四问,结合京剧产生的过程进行分析;第五问,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考查了本草纲目、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红楼梦》、京剧等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材料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