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同步练习(含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国语·齐语》中记载,管仲曾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粗、夷、斤,试诸壤土。”由此可知( )
A.制造农具大量使用青铜 B.金属制品买卖频繁
C.铁制造业十分发达 D.铁工具开始用于生产
2.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诸侯国数目大量减少。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据上判断,春秋争霸客观上有利于
①经济发展 ②全国统一 ③制度变革 ④民族交融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3.下面对我国春秋时期的社会面貌,最为恰当的概括是( )
A.社会动荡 B.分封盛行 C.改革变法 D.民族交融
4.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 D.铁器与牛耕的出现
5.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A.秦穆公 B.楚庄王 C.齐桓公 D.晋文公
6.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以“尊王攘夷”的名义展开激烈争斗。他们争斗的最主要目的是(  )
A.争夺霸主地位 B.臣服于周天子
C.提高军事实力 D.建立统一国家
7.春秋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A.纺织业的发展 B.商业活动的活跃 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深耕细作
8.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9.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 B.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10.山戎(春秋时期的少数民族)特有的“戎菽”(大豆),因为齐桓公征伐山戎而布于天下。这反映出齐桓公的征伐
A.导致了山戎的灭亡 B.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交流
C.实现了局部的统一 D.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11.据史sj 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此记载反映了
A.西周灭亡 B.三家分晋 C.诸侯争霸 D.经济发展
12.春秋早期,绝大多数诸侯的称谓是“公”,如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等。战国开始,大多数的诸侯以“王”相称,如魏惠王、秦惠文王、齐威王等。上述变化表明( )
A.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冲击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完全形成
C.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增强 D.百家争鸣颠覆了传统的等级制
13.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14.《诗经·卫风·木瓜》中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A.牧野之战 B.春秋争霸 C.武王伐纣 D.王室衰微
15.“东周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从春秋到战国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其中最深刻的变革体现在( )
A.礼乐崩坏,百家争鸣 B.追求功利,实力竞争
C.由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 D.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的革新和推广
二、综合题
16.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今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准则,用来确定君臣关系。
——《礼记·礼运》摘译
(1)材料一反映的是“公天下”还是“家天下”的局面?有人认为“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一种退步,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材料二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
——《左传》
(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由材料二可知,这项制度推行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材料三下图为西周时期社会等级结构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周社会等级中属于统治阶层的A和B分别是什么?
材料四 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西周史》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朝实行的这一制度的作用?
材料五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多,然后属疏远,相攻击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所涉及的制度最终走向没落的原因。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这一变化有何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材料一到材料二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材料中“美金”指铜,“恶金”指铁。由材料“恶金以铸粗、夷、斤,试诸壤土”,说明铁工具开始用于生产,故排除A项,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金属制品买卖频繁,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铁制造业发达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解析】
【详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利于经济发展,排除①;由材料“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诸侯国数目大量减少”,可知春秋争霸客观上有利于全国统一,故②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的信息,排除③;由材料“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可得出春秋争霸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融,故排除①③,②④符合题意。故排除ACD,B项正确。故选B项。
3.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社会动荡,A项正确;分封盛行于西周,排除B项;改革变法盛行于战国时期,排除C项;“民族交融”概括不全,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解析】
【详解】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显著进步,表现为铁器牛耕使用出现并推广使用。铁器牛耕普遍使用从而使个体农耕成为可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各国开始进行社会变革。因而春秋战国时期引发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普遍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D项正确;诸侯争霸出现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表现,排除B项;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 为相,实行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军制,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C符合题意;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都是在齐桓公之后而称霸中原的,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于是出现了春秋五霸,A项正确;臣服于周天子是表面现象,提高军事实力才能争霸,“尊王攘夷”体现的主要目的是政治上取得领导地位而不是建立统一国家,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7.C
【解析】
【详解】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推广运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故选C;纺织业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活跃不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表现,排除AB;深耕细作是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不是生产力提高的标志,排除D。
8.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东周时期……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社会变革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C项正确;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变革的促进因素,但不是根本因素,排除ABD项。故选C项。
9.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因此出现了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现象,故B项正确;周王室衰微,与其领土缩水财政困难有关,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林立,经过数百年战争之后,被秦国统一,建立 了大一统的国家,排除C项;秦完成统一后,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解析】
【详解】
山戎(春秋时期的少数民族)特有的“戎菽”(大豆),因为齐桓公征伐山戎而布于天下,这反映出齐桓公的征伐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交流,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山戎的灭亡,排除A项;材料无关局部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无关新、旧制度的更替,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解析】
【详解】
据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知,周平王在位时期,诸侯之间强国兼并弱国,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 前771年在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排除A项;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而是强调诸侯争霸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解析】
【详解】
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春秋争霸,周王室衰微诸候不听从天子命令,天子反而依附强大的诸候,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诸候之间不断进行战争,争当霸主,表明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冲击,A项正确;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王室衰微,排除C项;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互相争霸。因此材料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D项符合题意;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A项;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通过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所以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B项正确;牧野之战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战役,排除A项;武王伐纣是周武王与商纣之间的战役,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王室衰微,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是多方面的,属于最深刻的变革属于经济领域的变革,其他领域的变革均建立在经济领域变革基础之上,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的革新和推广推动了生产的极大发展,D项正确;礼乐崩坏,百家争鸣指的是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变革,排除A项;追求功利,实力竞争体现在军事上的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排除B项;由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6.(1)局面:家天下。不同意,理由:“公天下”处于原始社会,“家天下”时进入到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进步,这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分封制;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3)A:诸侯;B:卿大夫
(4)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5)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强大,不再听从王命;诸侯之间存在矛盾,相互攻击;
【解析】
(1)
(1)根据材料一“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家天下”的局面。“公天下”处于原始社会,“家天下”时进入到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进步,这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家天下”说明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提高,产品出现了剩余,产生了阶级变化,与”公天下”相比较是一种进步。故不同意题干说法。
(2)
根据材料二“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根据材料“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可知,分封制的依据是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3)
依据材料三“西周时期社会等级结构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通过分封制,周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所以A是诸侯;B是卿大夫。
(4)
根据材料四“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5)
根据材料五“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多,然后属疏远,相攻击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制度是分封制,最终走向没落的原因是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强大,不再听从王命;诸侯之间存在矛盾,相互攻击。
17.(1)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制作简单的玉器或原始乐器。
(2)由集体耕作到租佃制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3)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走向封建社会。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可得出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根据所学知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的例子:制作简单的玉器或原始乐器。
(2)根据材料二“……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耕作方式由集体耕作到租佃制出现。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春秋时期这一耕作方式的变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3)根据材料一河姆渡聚落到材料二中春秋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材料一到材料二社会形态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走向封建社会。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