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明清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专练(含解析)——2024届高中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明清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真文渊阁,参预机务。……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材料反映了明代内阁( )
A.实际掌控宰相的行政权力 B.逐渐发展为中央决策机构
C.成为六部的法定上级机构 D.地位提高但职能基本未变
2.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3.法国学者朗索瓦德勃雷在《海外华人》一书中记载了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的一段话:“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据此判断,这说明郑和( )
A.七下西洋实践了“天朝上国”的理念
B.船队主要用于扩大经商和控制南洋
C.具有海洋开放、财富、主权和忧患意识
D.这一言论和日益严重的东南边患有关
4.1570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1571年,在其妻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明朝开放互市,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这反映出明朝( )。
A.北方丝路开通符合人民的心愿 B.册封制度有效安定了北方秩序
C.民族政策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 D.南北和平取决于三娘子的劝说
5.崇祯年间,马懋才上书崇祯皇帝,陕西自然灾害后,“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则剥树皮而食……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地方官员“严为催科(严征苛捐杂税)”,侥幸活下来的百姓“转相逃,则转相为盗”。这一材料反映明末( )。
A.天灾人祸交织 B.土地兼并严重 C.边防危机四起 D.君主不理政事
6.据《台湾府志》记载,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这一变化说明( )
A.清朝在台湾设府管理
B.大陆移民垦荒是台湾开发的重要力量
C.清朝时台湾盛产糖谷
D.国家统一促进了台湾地区的繁荣发展
7.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写道:“(康雍乾时期)学者渐惴惴不自保,凡学术之触时讳者,不敢相讲习。”当时举报之风大盛,只要有创作文字被附会触及“时讳”,就可能会招来满门抄斩之祸。由此可以看出,清代前中期( )。
A.文化立法过于严密 B.社会教化流于形式
C.学术活动基本停滞 D.思想文化控制强化
8.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某同学整理了清朝开拓、巩固疆域的具体成就,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金瓶掣签制度加强对新疆的管理 B.《尼布楚条约》规定中俄边界
C.实行土司制度管理西南各民族 D.郑成功收复台湾,在台湾设省
9.“在新疆、云南、贵州等地,盛产铜、锡、银、铅等矿,从康熙中叶到乾隆中叶,上述地区的矿业得到较大发展,商品经济也日益活跃”。这( )
A.与清朝政府的边疆开发密切相关 B.是清朝边疆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
C.反映了清朝的边疆防御日渐松弛 D.体现了清朝边疆政策趋于完备
10.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地区)地处草原丝绸之路,连通西域与中亚、西亚。清朝政府统一新疆以后在此建立了许多台站,便利了中外交通,繁荣了地方商业贸易,使其成为重要的国内外商品交易市场。这一举措的深远意义是( )
A.西域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 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推动了改土归流的大规模开展 D.因地制宜加强中外交流
11.清朝政府规定,一切外国进口货物一律由官方特许的“十三行”承销,内地出口货物也由十三行代购,进出口货物的价格概由十三行决定。外商不得和官府直接交涉,一切命令、文书都由十三行转达。这一规定( )
A.适应了西方开拓中国市场的需求 B.放宽民间船只出海贸易的限制
C.严格约束外商在广州活动与贸易 D.导致中国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
12.明代的《水程图》共84帖,是目前稀见的展现大运河全线实景的写生画稿,不同于当时套用流行图式在画室内创作的绘画作品。该作( )
A.反映了山水画创作的新发展 B.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
C.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 D.利用工笔技法呈现了大运河风貌
13.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薄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14.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驰
C.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D.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
15.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成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反映出流入( )
A.推动了东北民族融合 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
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 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
16.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汉武帝为了独揽大权,一方面采取措施大大削弱丞相的权力,如从建元元年到建元六年,短短六年之内,就罢免了卫绾、窦婴、许昌三位丞相;剥夺丞相“主臣”“除吏(任免官吏)”的人事大权等。另一方面,为了弥补因削弱相权而带来的空缺,汉武帝提拔了一批出身低微但又才华横溢的文人、近臣,并让他们参与朝政,从而培养出了一批紧密团结在自身周围而又能与以丞相为首的官员分庭抗礼的内朝官。
——郜金山《汉武帝时期朝议制度的研究》
材料二 明成祖永乐初年,阁臣的地位还较低,大都是些编、检、讲读之官,没有官署,行政上与诸司没有从属关系——“不得专制诸司”,阁臣主要奉皇帝旨意办事。……自宣宗后,入职文渊阁的大臣均相继晋尚书,且日后大学士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这些都标志着内阁成员地位的提高,也为阁权在其强势时期凌驾于部权之上提供了契机。内阁根据上谕草拟诏敕,但如果内阁认为上谕有假或不妥,则可以封还上谕,等皇帝再示明白之后方可草拟。
——张海英《明代内阁制度的盛与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设立内朝的原因及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内朝与明代内阁的共同点,并分析明代内阁制度的变化。(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且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荆楚、检猊,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及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清]雍正帝编纂《大义觉迷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思想”的具体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雍正帝的民族观,并阐述清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6分)
19.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一大主题,中国历代王朝也都十分重视对地方和边疆的治理与管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华帝国进入了蒙古时期,与之前的历史时期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中国”变大了,统一而且超大的,是元朝。……事实上,尽管明帝国并没有真正对西藏和辽河以北地区进行有效控制,但至少在当时人民的心目中,青藏高原与东北地区已不再是绝域,不再是礼乐教化难以到达的地区,而是“中华”的一部分。
——摘编自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铁血蒙元》
材料二
“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划前朝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十八个行省;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置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方管理的角度说明元明两代青藏高原与东北地区是“中华的一部分”的重要史实。(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经略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及特点。(6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福建省是16世纪中期后种植玉米,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玉米首先在山区广泛栽培,成为人民的主要粮食。据记载明嘉靖、万历以前,原产巴西的花生传入我国,称“香芋”,初从海路至闽广。花生传入后,很快传播于闽东南沿海地区。番薯原产于美洲,引进福建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明万历年间到吕宋(今菲律宾群岛)经商的漳州人,把烟种携回月港(今龙海市海澄镇),先在石码镇种植。但由于种烟能够带来大笔利益,人们大量种烟取利,甚至有些地方的耕地的十分之六七都是种植烟草。
——摘编自林立杰《明清时期福建农业发展与农业商品化》
材料二 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摘编自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变化,并简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4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大臣由“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到“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的变化,体现了其地位的提高,但职能没有发生变化,D项正确;明代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掌握宰相的行政权力,排除A项;明代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或行政机构,“逐渐发展为中央决策机构”说法错误,排除B项;内阁不能统辖六部,排除C项。故选:D。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可知,朝鲜和日本的请赐行为,说明两国以明朝政权为其宗主国,欲借助明朝赐书的行为,来强化自己政权的权威,D项正确;材料与儒家学说的发展无关,强调的是朝鲜、日本的政府行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官方行为,与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请求赐书是为了强化政权的权威,非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C
解析:“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体现了郑和重视海洋开发、开放和主权意识,“财富取之海洋”体现了郑和希望借助海洋获取财富的财富意识,“危险亦来自海上”体现了郑和担忧来自海上侵略的忧患意识,故选C项。郑和七下西洋客观上加强了亚非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排除A项。郑和船队的远洋航行主要以和平交往为主,排除B项。明朝初年的东南边患主要来自东部地区的日本,与郑和远航的方向不符,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投附明朝”“接受明朝册封”“明朝开放互市”说明民族政策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C项正确;明代互市贸易不属于北方丝路贸易,排除A项;女真族仍然威胁北方边疆秩序,排除B项;D项说法片面,排除。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末期,陕西大旱,官府、地主照旧催收租税,天灾人祸交织,故选A项;土地兼并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说明天灾人祸使盗贼四起,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君主不理政事,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由“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可知,国家统一对台湾地区的发展意义重大,促进了台湾地区的繁荣发展,故选D项。材料所述的是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在台湾设府,使得台湾得到了较快发展,A项以偏概全,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统一台湾促进了台湾的发展,并没有提到哪种力量对台湾进行了开发,排除B项。“糖谷之利甲天下”强调的是台湾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台湾盛产糖谷,排除C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康雍乾时期)学者渐惴惴不自保……不敢相讲习”可知,清代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专制进一步加强,导致学者人人自危,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立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不是教化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学者的担心,没有提到学术活动,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材料主旨是清朝开拓、巩固疆域的具体措施,《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故选B项;金瓶掣签制度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排除A项;清朝通过改土归流加强对西南的管理,排除C项;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省,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从康熙中叶到乾隆中叶,新疆、云南、贵州等地的矿业得到较大发展,商品经济也日益活跃,这说明边疆地区得到了开发,经济发展较好,这与清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密切相关,故选A项。材料仅提到边疆地区的矿业及商品经济发展,并未提到与雇佣关系相关的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提到的是边疆经济开发相关的信息,而不是边疆防御方面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仅限于经济方面,所以不能体现边疆地区的政策是否趋于完备,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清朝政府统一新疆以后在塔尔巴哈台建立了许多台站,便利了中外交通,繁荣了地方商业贸易,使其成为重要的国内外商品交易市场,说明清政府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促进了中外之间的交流,故选D项。西域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是在西汉时期,排除A项。清政府建立许多台站的举措,促进了中外之间的交流,而不是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B项。改土归流是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实行,而塔尔巴哈台地区是在我国西北,排除C项。
1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处通商,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与贸易,都受到严格约束,故选C项。中国闭关锁国的规定不适应西方开拓中国市场的需求,排除A项。民间船只出海贸易受到严格限制,排除B项。这一规定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全线实景的写生”“不同于当时套用流行图式在画室内创作的绘画作品”可知《水程图》的创作有了新发展,故选择A.从材料及图片中看不出该画作有体现文学、书法、篆刻,故排除B.体现市民阶层审美情趣的是世俗画,故排除C.《水程图》作为山水画,他的典型特征是“以形写意”,追求意境,而非工笔技法,故排除D。
13.答案:A
解析:材料“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体现的是打击士子应考时的投机取巧,故A项正确;据材料“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说明书商刊刻时文牟利只是士子投机的条件,不是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排除B项;据所学,明代儒学仍旧处于正统地位,排除C项;材料“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强调的是士子自身的问题,且题目设问没触及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题干中江南地区除农业、渔业之外,还有采石、造器等营生,体现了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兴盛,可得出经济社会多元发展,故A项正确;明代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出现明显松弛,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朝廷对社会的控制放松,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男妇并工”“妇女收人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说明传统的男尊女卑的家庭伦理关系有所冲击,不是强化,故D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有的还指导修订地方志,反映出流人推动了东北文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民族交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谪戍东北地区的流人推动该地文化发展,并未体现带动人口迁徙,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流人对东北文化发展的推动,不是稳定社会秩序,故D项错误。
16.答案:A
解析:A项正确:由题干可知,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众多,这些瓷器来自江西、浙江、福建等多地,且广州等地还出现了瓷窑“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的现象,联系所学知识可以说明当时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B项颠倒事实: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中部分行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出口瓷器是地方名窑的产品和贸易瓷,不属于官营手工业。C项答非所问:材料显示中国瓷器在制造工艺上改进以适应国外市场,不能说明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D项颠倒事实:清朝时期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削弱。
17.答案:(1)原因:丞相权力扩大严重威胁了皇权专制;削弱相权导致了中枢权力的空缺。
特点:内朝官员出身与职位低微;内朝官员皆是皇帝的亲信近臣;内朝官员可以直接参与国家决策;内朝官员可以制衡以丞相为首的官员。
(2)共同点:成员出身低微,服务于皇权专制。
变化:内阁大臣由只备皇帝顾问到可以草拟诏令;从无权管理六部到凌驾于部权之上。
解析:(1)关于原因:依据材料“一方面采取措施削弱丞相的权力”“为了弥补因削弱相权而带来的空缺”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丞相权力严重威胁了皇权专制;削弱相权导致了中枢权力的空缺。关于特点:依据材料“汉武帝提拔了一批出身低微但又才华横溢的文人、近臣,并让他们参与朝政”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内朝官员出身与职位低微;内朝官员皆是皇帝的亲信近臣;内朝官员可能直接参与国家决策;内朝官员可以制衡丞相为首的官员。
(2)关于共同点:依据材料“汉武帝提拔了一批出身低微但又才华横溢的文人、近臣,并让他们参与朝政,”“阁臣主要奉皇帝旨意办事”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服务于皇权专制。依据材料“阁臣主要奉皇帝旨意办事”“内阁根据上谕草拟诏敕,但如果内阁认为上谕有假或不妥,则可以封还上谕,等皇帝再示明白之后方可草拟”等结合所学知识化归纳如下:内阁大臣由只备皇帝顾问到可以草拟诏令;从无权管理六部到凌驾于部权之上。
18.答案:(1)时代精神:“大一统”。
作用: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措施: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或“焚书坑儒”;汉朝:“尊崇儒术”。
(2)民族观:华夷一家。
意义: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奠定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有利于清代的繁荣稳定;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推动新的民族观念形成。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可得秦汉文化蕴含的时代精神是“大一统”。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秦汉时期的历史知识可知,“大一统”思想是在秦朝统一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所以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秦朝统治的相关知识可知,秦朝选择的统治思想是法家思想,具体表现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或“焚书坑儒”;结合所学汉代加强统治的措施可知,汉朝在汉武帝时期选择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具体表现为“尊崇儒术”。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可得雍正的民族观是主张华夷一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清朝维护统一和治理边疆的相关知识,可以从对各民族间关系、国家统一、祖国疆域发展、清朝的统治及民族观念变化等方面来思考意义。
19.答案:(1)史实:元朝设置宣政院和辽阳行省,分别对西藏和东北进行有效管辖;明朝在藏族地区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法王或王等称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进行管理;明朝对东北地区进行招抚、设立奴儿干都司、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政策: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笼络各族上层分子。
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军事、行政与宗教手段相结合;因俗而治。
解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关于元明时期的民族关系的知识可知,元朝设置宣政院和辽阳行省,分别对西藏和东北进行有效管辖;明朝在藏族地区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法王或王等称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进行管理;对东北地区进行招抚、设立奴儿干都司、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第一小问,政策:根据材料二“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置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可知,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置五个将军辖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根据材料二“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事、行政与宗教手段相结合,因俗而治。
20.答案:(1)变化:大量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经济类农作物大量种植。
影响: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政府收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广大山区和贫瘠土地的开发利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新的粮食作物,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经济作物的种植,加深了农作物的商品化程度;烟草种植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答出三点即可)
(2)专业化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