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同步练习(含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中国社会的积弊是
A.专制与愚味 B.封闭与自大 C.落后与野蛮 D.迷信与盲从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B.废八股,改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C.提倡民主和科学 D.进行文学革命,倡导白话文
3.近代的中国,不同的运动口号体现了不同阶级的需求。其中由陈独秀提出的口号是( )
A.自强求富 B.君主立宪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4.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以下关于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描述,排序正确的是( )
A.技术革新—思想革命—政治变革 B.思想革命—政治变革—技术革新
C.技术革新—政治变革—思想革命 D.思想革命—技术革新—政治变革
5.每个人一生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三人的选择不同,三人的共同目的是为了( )
A.建立民主共和国 B.实行君主立宪制
C.推翻清王朝 D.挽救中华民族
6.电视剧《觉醒年代》刻画了许多经常客串我们历史课本的人物,如蔡元培、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激情澎湃的历史时期。与之相关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长征
7.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阵地
B.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C.是一次成功的政治革命和改革
D.《青年杂志》创刊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8.新文化运动提倡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大学是否应该开放女禁,成为当时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蔡元培、胡适等人都赞成大学开放女禁,很多女性也积极争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 B.反对传统礼教,提倡自由平等
C.反对专制独裁,提倡民主 D.反对愚昧,提倡科学
9.绘制历史思维导图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历史概念。下列关于图中①说法错误的是
中国近代化进程
A.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B.它使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C.它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的作用
D.它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10.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用敏锐的眼光看到了民族求得解放的希望,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在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作品是( )
A.《资政新篇》 B.《革命军》 C.《北京市民宣言》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1.1920年来华访问的美国哲学家杜威在演讲中指出:“(如果)没有一场基于理念转变的社会转型,中国是不可能改变的。”引发了中国青年学生的强烈共鸣。同年,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来到中国,他高度赞扬了儒家思想的孝亲观念,并称社会改造问题求之古人。他的演讲并未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引起太大反响。这反映了( )
A.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中国知识分子完全摒弃传统文化
C.改造社会是当前中国的首要任务 D.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12.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大化改新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3.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相比较,其共同之处有( )
①都主张向西方学习②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③都促进了思想解放④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一时成了我的楷模。”毛泽东提到的这本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杂志是
A.《申报》 B.《国闻报》 C.《民报》 D.《新青年》
15.新文化运动期间,酷爱文学的小刘要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如果你是杂志的编辑,你将会建议他写( )
A.宣传儒家思想的文言文 B.宣传“君主立宪”的白话文
C.宣传儒家思想的白话文 D.反对尊孔复古的白话文作品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有人认为戊戌变法在政治上是具有君主立宪的目标和理想,在经济上呢,它要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1)材料一反映了李鸿章的什么主张?李鸿章创办的洋务有人认为是成功的,有人认为是失败的,你的观点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2)由材料二可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通过改革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但改革最终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中的“两位先生”是指什么?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史上的瘟疫统计(部分)
时间 疫情
1856-1900年 云南86县流行鼠疫,死亡人数超过73万
1884-1953年 福建57个县、市71万多人死于鼠疫
1887-1919年 内蒙东部52万人死于鼠疫
1910-1911年 东北鼠疫,黑龙江、吉林死亡2万多人,同期肺炎流行,死亡6万人
1917年 内蒙古流行肺鼠疫,波及6个省市,死亡1.46万人
1928年 内蒙西部鼠疫流行,波及17个县、市、旗,死亡3039人
——摘编自谷永清《中国近代防疫述论》材料二 促使清廷重视(鼠疫)起来的原因,不只是因为地方官的请求,还因为沙俄和日本想趁火打劫,企图通过控制东北的防疫权进而完全控制东北……现在,日本和沙俄又从鼠疫的尸臭中闻到了利益扩张的美味,争先向清廷提出要派兵灭疫。
——《中国疫苗百年纪实·上》
材料三 民主和科学,两股热风吹来,让尘封了数千年的封建文化的坚冰慢慢地很不情愿的开始融化。于是乎,许多大大小小的新鲜事物在这片古老的土地冒出了嫩芽。1919年3月,即五四运动之前两个月,中央防疫处在北平(北京)成立了!
——《中国疫苗百年纪实·上》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近代瘟疫爆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和沙俄争先向清廷提出派兵灭疫的目的。结合所学写出20世纪初沙俄和日本等国共同侵中国的战争名称并分析战争的结果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防疫处成立的历史背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处于专制与愚味之下,因此要进行思想解放,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A项正确;BCD项并不是主要问题,排除BCD项。故选A项。
2.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废八股,改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是戊戌变法的内容,B符合题意;ACD项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排除,故选择B。
3.D
【解析】
【详解】
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等,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D项正确;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们先后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为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排除B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实行民主共和,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探索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化探索体现了从器物(技术)到制度到思想,由表及里,步步深入的特点。C项正确;ABD项顺序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5.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仁人志士,他们的探索史实分别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他们的选择的道路虽然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挽救中华民族,救亡图存,D项正确;康有为是保皇派,排除A项;孙中山是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排除B项;康有为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解析】
【详解】
据题干关键信息“蔡元培、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并结合所学,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以北京大学和《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蔡元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的校长。C项正确;ABD项与材料中人物不相符,排除。故选C项。
7.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C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AB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8.B
【解析】
【详解】
概括材料可知,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女性地位得到提高,女性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力。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反对传统礼教,提倡自由平等。B正确;反对旧文学指的是的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与题无关。A错误;女性地位的提升与独裁专制、封建迷信无关。CD错误。综上故选B。
9.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近代化的进程包括“技术上”“制度上”和“思想上”,思想上的表现为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D项符合题意;ABC项都是对五四运动的正确表述,不符题意,排除。故选D项。
10.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李大钊是中国大地上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在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D项正确;《资政新篇》是洪仁玕的作品,排除A项;《革命军》是邹容的作品,排除B项;《北京市民宣言》发表于五四运动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1920年来华……‘(如果)没有一场基于理念转变的社会转型,中国是不可能改变的。’……同年,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来到中国,他高度赞扬了儒家思想的孝亲观念,并称社会改造问题求之古人。他的演讲并未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引起太大反响。”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哲学家罗素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不符合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旧道德、旧礼制的社会思潮,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D项正确;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排除A项;中国知识分子完全摒弃传统文化中国“完全”太绝对,排除B项;“改造社会是当前中国的首要任务”与题干“他的演讲并未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引起太大反响”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年到1864年爆发的农民运动,与五四运动无关,排除A项;大化改新是日本的改革,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1911年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与五四运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戊戌变法主张向西方学习君主立宪制,新文化运动主张向西方学习思想文化,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推动了中国近代化,①②符合题意。戊戌变法在社会桑气大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新文化运动促使人民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③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领导,都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D
【解析】
【详解】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D项正确;《申报》1872年创刊,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与新文化运动无关,排除A项;《国闻报》是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报刊,《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报,排除BC项。故选D项。
15.D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针对北洋政府通知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的逆流,《新中国》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的旧道德和文化,进行文学革命,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D正确;A排除;新文化运动没有涉及到“君主立宪”,B排除;新文化运动反对儒家思想,C排除;故选D。
16.(1)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或引进西方军事技术或学习外国利器)。
成功说:引进了西方的机器工业(或先进技术);培养了近代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对华经济侵;为民族自强作了努力。
失败说: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洋务企业衙门式管理,腐败严重,效率低下;创办的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任一角度回答两点即可。)
(2)说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如答封建顽固势力强大,或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实行改革是不会成功的,或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等相近意思也可)
(3)民主、科学。
【解析】
(1)
根据材料“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可知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的成功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机器工业(或先进技术);培养了近代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对华经济侵;为民族自强作了努力;如果认为李鸿章失败则在于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洋务企业衙门式管理,腐败严重,效率低下;创办的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二者角度不同,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失败说明了在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实行改革是不会成功的,也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3)
根据材料出处“陈独秀《新青年》”,可知材料表述为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中的两位先生为民主、科学。
17.(1)特点:瘟疫多发(频繁发生);范围广;死亡人数多(破坏性大)。
(2)目的:企图控制东北的防疫权进而完全夺取东北地区。战争名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影响: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背景:新文化运动使人民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知,鼠疫遍布云南、福建、内蒙、东北等地,死亡人数非常多,并且内蒙古等地频发鼠疫。由此可知,中国近代瘟疫爆发的特点是瘟疫频繁发生;范围广;死亡人数多(破坏性大)。
(2)问题一:依据材料二信息“企图通过控制东北的防疫权进而完全控制东北”可知,日本和沙俄争先向清廷提出派兵灭疫的目的是企图控制东北的防疫权进而完全夺取东北地区。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1900年,英美法德日俄等八国对中国进行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问题三:依据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
(3)依据材料三信息“民主和科学,两股热风吹来,让尘封了数千年的封建文化的坚冰慢慢地很不情愿的开始融化,于是乎,许多大大小小的新鲜事物在这片古老的土地冒出了嫩芽”可知,中央防疫处成立的历史背景是新文化运动使人民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新鲜事物开始出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