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2-2023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2023七下·惠来期末)观察下列图片,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
甘肃秦安出土的彩陶盆 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 河南三门峡出土的彩陶盆 重庆巫山出土的筒形瓶 江苏邳州出土的彩陶盆
A.中国农业,世界最早 B.彩陶工艺,源于河南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华夏民族,交融而成来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从题干图片下的文字说明可知,不同地区出土的陶器,代表着不同地区的文化面貌,各地区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同时不同地区的文化又具有很好的整合性,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因此,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性。
A项中国农业,世界最早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彩陶工艺,源于河南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是从题干图片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符合题意;
D项华夏民族,交融而成来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文明在起源上的特点及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图片体现的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2.(2023七下·惠来期末)“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本题中只有“分封制”既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所以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就是指分封制。
A项宗法制是强调血缘关系,和题干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B项分封制是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符合题意;
C项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题干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D项中央集权制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非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3.(2023七下·惠来期末)食物名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元素。从下面表格关于食物名称的解释中,可知其()
食物名称 名称解释
白起豆腐 山西高平(古长平)地区的食物,豆作白肉水水食之,体现当地人对白起的痛恨
(张仲景)饺子 长沙美食,张仲景曾在此为太宁,将药物进面食为人治病,百姓将肉菜襄进面食做成饺子,来表达对张仲景的敬爱
油炸(秦)桧 杭州美食,当地人将面食膨胀为长条下入油锅食用,反映对秦桧的厌恶
A.成为研究历史的可信史料
B.对于历史研究没有任何借鉴价值
C.真实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
D.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的价值取向
【答案】D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白起豆腐,体现当地人对白起的痛恨”“(张仲景)饺子,表达对张仲景的敬爱”“油炸(秦)桧,反映对秦桧的厌恶”可知,表格中关于食物名称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的价值取向。
A项成为研究历史的可信史料错误,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是研究历史的可信史料,对食物名称的解释,不能成为研究历史的可信史料,不符合题意;
B项对于历史研究没有任何借鉴价值错误,对食物名称的解释体现了对历史人物研究及诠释,不能说对于历史研究没有任何借鉴价值,不符合题意;
C项真实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错误,对食物名称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的价值取向,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不符合题意;
D项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的价值取向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题干表格内容。
4.(2023七下·惠来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社会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国家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下列哪项可以作为促成这一时期社会转型根源的解释( )
A.各国变法的进行 B.铁犁牛耕的使用
C.诸侯争霸的出现 D.周王室的衰微
【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进一步推广,生产力提高,导致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出现,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分封制也开始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为了自己的实力开始进行变法。社会变革都以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为根本推动力,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ACD三项各国变法的进行、诸侯争霸的出现与周王室的衰微都不是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
B项铁犁牛耕的使用可以作为促成这一时期社会转型根源的解释,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变化以及影响。理解并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变化以及影响。
5.(2023七下·惠来期末)商代音乐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一是“礼”,即仪仗、仪式、礼仪、礼节等:二是“乐”,即器乐、歌舞等。把“礼”和“乐”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统一的教育体系。据此判断,商代的音乐教育()
A.具有规范社会秩序功能 B.造成诸侯争霸的局面
C.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D.受到全体百姓的喜爱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由题干可知,“礼” 强调规范,“乐”强调使人心情愉悦,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统一的教育体系,具有规范社会秩序的功能。
A项具有规范社会秩序功能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造成诸侯争霸的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西周的分封制,不符合题意;
C项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不能体现,题干强调的是“礼”“乐”的教育功能,未说明其对生产力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D项受到全体百姓的喜爱不符合史实,商代的教育被贵族所垄断,并不是所有百姓都可接受教育,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代的音乐教育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理解并识记基础史实。
6.(2023七下·惠来期末)“……如果没有一种通行的文字,中央政令不能通行全国,中国将分成多个国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秦朝统一文字居功至伟”。材料侧重强调秦朝统一文字()
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提高了行政体制效率
C.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D.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据“如果没有一种通行的文字,中央政令不能通行全国,中国将分成多个国家”可知,这反映了汉字是维系国家统一的纽带,汉字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A项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材料并未涉及,不符合题意;
B项提高了行政体制效率与题意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题干未涉及,材料旨在强调统一文字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不符合题意;
D项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7.(2023七下·惠来期末)秦汉凡是重大事件如帝号、封建、封禅等,皇帝都要与大臣共议。隋唐建立起一套“中书出令、门下封吸、尚书施行”三省六部制的“决策——执行”机制。明清时期的一些重 决策、重要人事选任、重大案件审理,通常都要进行不同方式的协商。据此,我国古代政治特点之一是()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地方权重,威胁中央
C.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D.要事大事,君臣协商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由材料“秦汉凡是重大事件如帝号、封建、封禅等,皇帝都要与大臣共议……明清时期的一些重大问题决策、重要人事选任、重大案件审理,通常都要进行不同方式的协商”可知,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政治特点之一是要事大事,君臣协商。
A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材料中体现不出,不符合题意;
B项地方权重,威胁中央材料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项君主专制,逐渐强化材料中体现不出,不符合题意;
D项要事大事,君臣协商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的政治特点及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我国古代重要王朝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8.(2023·怀集一模)秦汉时期,如遇大疫之年,官府必须开仓放粮、减免租税,地方官员还要巡视散药、赐棺埋瘗(埋葬)。此外政府还十分重视对日常卫生环境的整治,如汉灵帝下令制造出专门的洒水工具“渴乌”,“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这些措施意在( )
A.稳定社会秩序 B.增强公共卫生意识
C.加强中央集权 D.完善社会救济体系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灾疫年间,政府采取开仓放粮、减免租税、巡视散药、赐棺埋葬、清洁道路等措施,有助于安定民心、控制疫病传播,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A符合题意;
开仓放粮、减免租税与增强公共卫生意识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
此外政府还十分重视对日常卫生环境的整治与社会救济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巩固统治措施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体的关键重在理解题意。
9.(2023七下·惠来期末)《汉书·元帝纪》中记载:宜帝(汉武帝之曾孙)时,尚为太子的汉元帝曾建言父亲“陛下持刑太深,直用儒生”。宣帝作色(变了脸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汉宣帝反对单纯采用儒家德教,主张德治和法治“杂之”,说明了()
A.汉宣帝不认同其曾祖父“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思想
B.儒家学说在汉宣帝时期逐渐走向没落
C.西汉中期之后儒、法并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D.国家治理需要兼采各家之长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霸道”指的是主张专制和法治的法家思想,“王道”指的是主张仁义和德政的儒家思想。结合材料中“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知,汉宣帝主张儒法结合,不能单纯只用儒家思想治国,表明国家治理需要兼采各家之长。
A项汉宣帝不认同其曾祖父“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思想表述错误,汉宣帝仍然认同儒家思想,不符合题意;
B项儒家学说在汉宣帝时期逐渐走向没落与史实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西汉中期之后儒、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国家治理需要兼采各家之长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2023七下·惠来期末)某初一班级在学习“丝绸之路”这一课时,兰老师抛出一个讨论话题,之后同学们分享讨论结果(见右框)同学们讨论的是()
A.开辟“丝绸之路”的条件 B.开辟“丝绸之路”的人物
C.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 D.开辟“丝绸之路”的评价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开辟之后,促进了东西方在文化经济等领域的交流,因此,材料讨论的是对开辟“丝绸之路”的评价。
A项开辟“丝绸之路”的条件材料中没有涉及,诸如汉武帝击败匈奴,为与西域贸易提供了安全保障等,不符合题意;
B项开辟“丝绸之路”的人物材料中没有涉及,诸如张骞出使西域等,不符合题意;
C项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材料中没有涉及,诸如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班超经营西域等,不符合题意;
D项开辟“丝绸之路”的评价是同学们讨论的问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丝绸之路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1.(2023七下·惠来期末)20世纪20年代,随着史语所等学术机构对殷墟等遗址的发掘,大量甲骨文和铭文出土并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载。原先一度被认为是“存疑”的商朝基本被史学界确认为是曾经真实存在的王朝,许多“疑古派”历史学家也撰文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这说明( )
A.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B.实物与文献都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源
C.疑古派的论断是经不住推敲的
D.《史记》中关于商朝的记载真实可靠
【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由材料“大量甲骨文和铭文出土并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史记 殷本纪》中的记载。原先一度被认为是‘存疑’的商朝基本被史学界确认为是曾经真实存在的王朝”可知,甲骨文的出土与《史记 殷本纪》中的记载相互印证,证明了商朝的真实存在,这说明实物与文献都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源。
A 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的主旨强调的是实物和文献对历史研究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B项实物与文献都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源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掌握甲骨文的发现及其作用。
12.(2023七下·惠来期末)“反间”治乱,“苦肉”诈降,计设“连环”,巧“借”东风,一把大火化曹军战舰为灰烬。这次战役( )
A.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B.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
C.动摇了东汉统治的基础 D.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巧‘借’东风,一把大火化曹军战舰为灰烬”等信息,联系所学可知,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相传在这次战役中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和施“连环计”,因此这次战役指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的是赤壁之战,符合题意;
B项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是在淝水之战后,不符合题意;
C项动摇了东汉统治的基础的是黄巾起义,不符合题意;
D项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是官渡之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需要准确识记赤壁之战的史实及影响。
13.(2023·广东模拟)东晋和南朝的商品交易场所,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的正规“市”之外,还有“草市”“军市”“夷市”“互市”等各类交易场所,星罗棋布,分布广泛。这说明当时( )
A.丝路贸易兴盛 B.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C.航海技术进步 D.南方商品经济兴盛
【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东晋和南朝的商品交易场所,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的正规“市”之外,还有“草市”“军市”“夷市”“互市”等各类交易场所,星罗棋布,分布广泛。 ”可知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商品经济兴盛,D符合题意;
丝路贸易兴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不符合题意;
“夷市”“互市”属于民族交往,不是中外文化交流,B不符合题意;
航海技术进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难度一般,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4.(2023七下·惠来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穿宽大飘逸的汉族服饰成为一种时尚;蒸馍、烙饼原为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南北朝时汉族已经普遍食用。对上述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民族交融影响生活方式 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往 D.社会变革推动文化发展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服饰受到汉族的影响。在饮食上,汉族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这体现了当时的民族交融影响了各自的生活方式。
A项民族交融影响生活方式描述正确,符合题意;
B项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与题干现象不符,题干反映的是民族融合,不符合题意;
C项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往题干未涉及,不符合题意;
D项社会变革推动文化发展题干未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族融合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3七下·惠来期末)大明历,也称“甲子元历”。在历法中,首次引入了“岁差”的概念,从而使得历法更加精确,《大明历》的回归年长度是365.24281481日,与现代测得回归年长度仅差万分之六日左右,也就是说一年只差50多秒。该历法的创始人是()
A.贾思勰 B.祖冲之 C.徐光启 D.宋应星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祖冲之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布。
A项贾思勰编写了《齐民要术》,不符合题意;
B项祖冲之是该历法的创始人,符合题意;
C项徐光启编写了《农政全书》,不符合题意;
D项宋应星编写了《天工开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祖冲之的主要成就。理解并识记祖冲之的主要成就。
16.(2023七下·惠来期末)长城和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综合国力水平代表的两大世界级伟大工程,迄今为止仍然以其蜿蜒深邃、龙腾虎跃的“人”字形象,镶嵌在华夏大地上,堪称中华古代文明的双子星座。这两项伟大工程的修建()
A.加强了南北之间的经济联系 B.防止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
C.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传播交流 D.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工程
【解析】【分析】据题干“长城和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综合国力水平代表的两大世界级伟大工程,迄今为止仍然以其蜿蜒深邃、龙腾虎跃的‘人’字形象,镶嵌在华夏大地上,堪称中华古代文明的双子星座”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表明长城和大运河的修建是中华古代文明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A项加强了南北之间的经济联系错误,长城的修建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与加强南北之间的经济联系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防止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错误,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传播交流错误,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长城的修建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没有关系,不符合题意;
D项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长城和大运河及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长城和大运河的修建是中华古代文明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7.(2023七下·惠来期末)从下列表格可知,出现治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是()
皇帝 措施 治世局面
唐太宗 在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 贞观之治
唐玄宗 对吏治、军事、税收、文教等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 开元盛世
A.社会环境的稳定 B.贤臣能将的辅助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与时俱进的政策
【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在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对吏治、 军事、税收、文教等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可知, 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 实行合理的政策,所以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由此得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是统治者实行与时俱进的政策。
A项社会环境的稳定不是出现治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和唐玄宗采取的治理措施,不能说明社会环境的稳定,不符合题意;
B项贤臣能将的辅助不是出现治世局面的共同原因,题干并没有反映贤臣的辅助的信息,不符合题意;
C项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出现治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政治、法律”等没有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D项与时俱进的政策是出现治世局面的共同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出现治世局面的共同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8.(2023七下·惠来期末)唐朝时期,诗人王建描写当时扬州是“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这首诗见证的是( )
A.繁荣的城市经济 B.开放的盛唐气象
C.密切的对外交往 D.和睦的民族关系
【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描写了唐末夜市繁华,千万盏灯火映照着碧云,高楼里到处都有盛装打扮的美丽女子,反映了唐朝繁荣的城市经济,结合所学唐朝商业繁荣,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
A项繁荣的城市经济是题干诗句见证的内容,符合题意;
B项开放的盛唐气象错误,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唐朝繁荣的城市经济,与开放的盛唐气象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密切的对外交往错误,题干材料主演阐述的是唐朝繁荣的城市经济,不是密切的对外交往,不符合题意;
D项和睦的民族关系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是“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19.(2023七下·惠来期末)唐代以前由于儒家礼仪的影响,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即使出行也要包裹得很严密。但在唐朝,女性也可以与男性一样素面骑马、出游。而女性的服饰也由高领变为短袖,领口也开得很低,甚至唐代女子还可以做男装打扮。这反映了唐朝()
A.儒家礼仪的废止 B.社会风气的开放
C.政治环境的宽松 D.生活风俗多元化
【答案】B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生活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ACD三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社会风气的开放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盛唐气象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0.(2023七下·惠来期末)抓周之俗,由来已久。《颜氏家训·风操》记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一周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而唐宋之后,新生儿抓到纸笔,则最为满意。它反映了()
A.平民百姓生活丰富多彩 B.古代迷信思想深入民间
C.纸的发明促进教育发展 D.科举使民间读书风气盛行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文武并重,而唐宋之后重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完善科举制,宋朝发展了科举制,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使民间读书风气盛行,因此,材料反映了科举使民间读书风气盛行。
ABC三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不符合题意;
D项科举使民间读书风气盛行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科举制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度以及影响。
21.(2023七下·惠来期末)在绘制关于唐朝历史的主题手抄报时,某同学选择了右面方框中的素材。据此可知,该手抄报反映的主题是( )
A.盛唐的民族交融 B.盛唐的经济繁荣
C.盛唐的艺术文学 D.盛唐的中外交往
【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来自西域的胡旋舞”“胡姬酒肆”“胡饼”可知,长安城内有西域的胡旋舞,还有胡姬酒肆,西域的胡饼也备受喜爱,反映了少数民族的艺术、饮食等在中原的传播,体现了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A项盛唐的民族交融是该手抄报反映的主题,符合题意;
BCD三项唐朝的经济繁荣、文学艺术和中外交往与题干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等史实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等史实,解题的关键是识读题干表格内容。
22.(2023七下·惠来期末)考古发掘还原了唐朝西市最初的样子:西市内有四条街道,以“井”字形排列,各街两侧均设有水沟,在水沟的外侧还发现有人行道。西市的规划体现了( )
A.分区管理的理念 B.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C.皇权至上的思想 D.市场管理严谨有度
【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以‘井字’形排列” “设有水沟“有人行道”,结合所学可知,唐朝长安城中的西市的形制已基本清楚,总体上呈“九宫格局”,体现了分区管理的理念。
A项分区管理的理念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从题干材料体现的西市的“形制”无法得出,不符合题意;
C项皇权至上的思想与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市场管理是指国家利用行政、法律手段和经济措施,对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市场上从事的商品交换活动进行行政监督管理,与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商业的繁荣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需要掌握唐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23.(2023七下·惠来期末)2019年8月19日,习jp zsj 赴甘肃考察调研,首站来到敦煌的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作为艺术的宝库,不同时代的艺术风尚在这里汇集成斑斓景观。敦煌壁画是我国古代宝贵的艺术遗产,下面三幅敦煌壁画反映了该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
宣传善行悲苦的魏晋壁画 幸福祥和隋唐壁画 世俗场景渗入佛界宋朝壁画
A.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市民生活的世俗化 D.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魏晋时期社会动乱,战争频繁,所以反映的壁画内容是宣传善行、现世悲苦;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壁画的内容是幸福祥和;宋朝商品经济发展,世俗场景渗入壁画。所以壁画的内容变化体现了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AD两项不能表达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
B项艺术内容的时代性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市民生活的世俗化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及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24.(2023七下·惠来期末)宋朝时期,饱受人文教育而有志于仕途的士大夫阶层重新崛起,中国的政治舞台开始向重建士大夫政治传统这一方向演变。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选官制度的变化 B.教育文化事业的繁荣
C.市民阶层的壮大 D.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特点
【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宋朝时期,饱受人文教育而有志于仕途的士大夫阶层重新崛起,中国的政治舞台开始向重建士大夫政治传统这一方向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土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促进了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A项选官制度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士大夫阶层重新崛起,不符合题意;
B项教育文化事业的繁荣,,其原因是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不符合题意;
C项市民阶层的壮大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特点是题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5.(2023七下·惠来期末)观察表格,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朝代 特点 事例
唐 兼采(声)誉(名)望,不专辞章 在歧王的推荐下,大诗人王维向玉真公主行卷(献出自己的作品),后者将王维推荐给了主考官,并让其成为状元
宋 糊名考校,一决文字 唐宋八大家的曾巩是欧阳修的学生,文采出众,却屡试不第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宋代科举考试中采用了糊名法,即便是文采出众也有可能考不上,体现了考试程序相对比较公正。
A项考试程序更加公正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取士科目有所减少题干表格不能体现,表格内容反映的是宋代科举考试程序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C项进士及第尤为尊贵并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D项录取人数大大增加根据考试程序的变化无法说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科举制完善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宋代科举制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6.(2023七下·惠来期末)与巨额的军事开支相比,北宋与辽边界的榷场贸易不仅让北宋赚回了比岁币更多的钱,而且还通过茶马互市贸易在经济上开始制衡辽,据此可知北宋借助榷场( )
A.抓住了巩固政权契机 B.扩大了民族间商贸往来
C.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 D.提升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北宋与辽边界的榷场贸易……北宋……还通过茶马互市贸易在经济上开始制衡辽”可知,榷场不仅促进北宋的贸易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辽,巩固了北宋政权。
A项抓住了巩固政权契机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扩大了民族间商贸往来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制衡辽,不是商贸往来,不符合题意;
CD两项错误,北宋借助榷场没有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和提升北宋的军事实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及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北宋借助榷场抓住了巩固政权契机。
27.(2023七下·惠来期末)两宋时期的经济作物获得发展,无论是经济作物的品种还是产量都得到增加,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手工业原料和商品。这一发展说明两宋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A.重文轻武政策的确定 B.宋辽之间的经济交流
C.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D.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两宋时期的经济作物获得发展”“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手工业原料和商品”可知,两宋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
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是两宋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两宋时期的经济发展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两宋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28.(2023七下·惠来期末)千年窑火不熄,这座北宋时兴起,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瓷都的城市本身就如同一件需要仔细品味的古老瓷器,必须从其千年积淀的历史与文化中,才能真正探寻到“复兴密码”。这座千年古城是( )
A.南京 B.开封 C.杭州 D.景德镇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宋代是我国制瓷业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城市是景德镇。
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景德镇和题干描述相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的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
29.(2023七下·惠来期末)苏辙《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蚕市》中的“倾囷(谷仓)计口卖余粟,买箔还家待种生。不惟箱篚(容器)供妇女,亦有鉏镈(耕作)资男耕。”生动描绘了人们在蚕市上出售余粮,购买养蚕工具,添置家具,为再生产做好准备的情景。这反映出宋代()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交通工具的变化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据题干“生动描绘了人们在蚕市上出售余粮,购买养蚕工具,添置家具,为再生产作好准备的情景”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了人们在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易的情况,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A项商品经济的发展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思想控制的加强与题干内容不符无关,题干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C项科学技术的进步材料不能反映,不符合题意;
D项交通工具的变化材料中没有描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及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30.(2023七下·惠来期末)结合所学知识,对图所示内容进行解读,正确的是()
A.人口数量整体变化不大 B.自然条件催生人口迁移
C.北方经济重心地位稳固 D.人口增长助力南方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由“西汉至南宋南北方户数变化"可知,从西汉至南宋期间,北方户数有所下降,南方户数大量增加。并结合所学可知,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人口增长助力南方发展。
A项图表中南方人口大量增加,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不能体现自然条件催生人口迁移,且人口迁移因素是多种的,不符合题意;
C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不符合题意;
D项人口增长助力南方发展解读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江南经济的发展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江南经济的发展的相关知识。
31.(2023七下·惠来期末)元朝初期,君主多热衷于大规模“春猎秋弥”活动。1312年,元仁宗颁旨“今年田禾多不收,百姓饥困,朕不飞放(纵鹰隼捕猎)”,此后行猎的规模和频率逐渐减少。这一变化反映了元朝( )
A.统治者受农耕文明影响加深 B.继续游牧渔猎的生活方式
C.确立了以农立国的治国策略 D.遭遇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统治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民族的狩猎活动“春猎秋狝”逐渐减少,反而关心百姓的收成,这说明统治者受农耕文明影响加深。
A项统治者受农耕文明影响加深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继续游牧渔猎的生活方式不符合材料主旨,不符合题意;
C项确立了以农立国的治国策略材料无法得出,不符合题意;
D项遭遇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材料不能体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的把握。
32.(2023七下·惠来期末)宋代画院如同学校,设立佛道、人物、山水等科目,分门类培养人才,画院考试常以古诗句为题,如“踏花归去马蹄香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蝴蝶梦中家万里”等。这说明,宋代画院试题( )
A.强调画作形似神韵的统一 B.倡导绘画应表达深邃的意境
C.注重提高画家的文化修养 D.关注对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材料中“考试常以古诗句为题”及诗句内容表明,试题倡导画家绘画对意境的表达,促进了宋代文人写意画的发展。
A项强调画作形似神韵的统一错误,宋代文人写意画更多强调神韵,不符合题意;
B项倡导绘画应表达深邃的意境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注重提高画家的文化修养错误,画院试题体现的是绘画艺术理念,而提高画家的文化修养是“宋代画院如同学校,设立佛道、人物、山水等科目,分门培养人才”的结果,不符合题意;
D项关注对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和题干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的书画成就及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踏花归去马蹄香”“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蝴蝶梦中家万里”。
33.(2023七下·惠来期末)《梦粱录江海船舰》记载:“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据所学知识判断该书最早可能成书于()
A.战国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反映的是指南针应用与航海,结合所学可知,指南针运用与航海是在北宋,故该书最早成书与宋代。
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D项宋代最早可能成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四大发明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基础组织。
34.(2023七下·惠来期末)明清时期文书避讳制度进一步加强,朱元璋特别避讳“天下有道,望拜青门”等词句,认为影射自己曾经当过和尚;康熙帝名玄烨,在文书中必须避讳,因而将玄武门改为了神武门。此现象的实质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B.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C.限制民间文学的发展 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由于开国皇帝朱元璋当皇帝前曾讨过饭、当过和尚,所以他特别避讳当代人提及自己以前的事情。如“天下有道,望拜青门”等词句都是他的避讳;清朝康熙帝名玄烨,在文书中,“玄烨”两字必须避讳。“玄武门”被改为“神武门”。因此,材料表明避讳制度使皇帝的尊严得到维护,皇权至高地位得到强化。
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错误,避君讳制度是指帝制时代对于君主的名字和其他信息,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这体现的是皇权至上的特点,反映出君主权力的不断强化,而非巩固国家统一,不符合题意;
BC两项是避讳制度的影响,而不是实质,不符合题意;
D项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理解正确是题干现象的实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及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5.(2023七下·惠来期末)“这种文体,跟代数学上的方程式一样,用不着独立思考——事实上是严厉地禁止独立思考,只要能把圣人系统的言语恰当地带入这种格式中,便是一篇最好的文章。”这里叙述的是()
A.殿阁大学士的职权
B.八股文的特点
C.八股文的影响
D.一篇好的八股文是选官的唯一标准
【答案】B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跟代数学上的方程式一样”等信息可知,材料讲述的是八股文的特点,侧面说明了其基本特点是呆板、空洞无物。
ACD三项和题干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八股文的特点是题干叙述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八股文的特点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6.(2023七下·惠来期末)郑和航海档案有如下歌谣:“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辰;日没黑云接,风雨不可说。云布满山低,连霄雨乱飞;云从龙门起,飓风连急雨。”这反映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是()
A.明朝国力强盛 B.皇帝大力支持
C.指南针的使用 D.掌握气象规律
【答案】D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据“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辰;日没黑云接,风雨不可说。云布满山低,连霄雨乱飞;云从龙门起,飓风连急雨”可知,这些是自然现象,体现了郑和准确掌握气象规律,这是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
A项明朝国力强盛在题干中未有体现,“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辰”是自然规律,不符合题意;
B项皇帝大力支持在题干中未有体现,“云从龙门起,飓风连急雨”是自然规律,不符合题意;
C项指南针的使用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日没黑云接,风雨不可说”是自然规律,不符合题意;
D项掌握气象规律是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7.(2023七下·惠来期末)乾隆皇帝曰:“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人者。”帮助乾隆“大权从无旁落”的机构是()
A.内阁 B.中书省 C.南书房 D.军机处
【答案】D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雍正年间,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不久改名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A项内阁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中书省明朝时废除,不符合题意;
C项南书房是康熙皇帝为加强皇权巩固满清统治而设置的宫廷御用机要秘书机构,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军机处是帮助乾隆“大权从无旁落”的机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军机处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38.(2023七下·惠来期末)右图所示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人口快速增长
C.高产作物普遍种植 D.东南沿海倭患猖獗
【答案】B
【知识点】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据图片看出,清朝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从4亩多减少到1亩多,主要原因是高产作物普遍种植,促进粮食产量增长,促使人口迅速增加,导致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减少。
AD两项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东南沿海倭患猖獗与图片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人口快速增长是题干图片所示变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C项高产作物普遍种植是结果,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所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高产作物普遍种植。
39.(2023七下·惠来期末)乾隆帝认为“民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所以一再严申“华夷之别甚严”,也“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因此,清朝()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大兴文字狱
C.实行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
【答案】A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民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华夷之别甚严”,“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
A项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大兴文字狱是清代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之一,这项措施针对国人,不符合题意;
C项实行八股取士是指明代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的科举考试之法,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与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设立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知识及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能力。识记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
40.(2023七下·惠来期末)下图为《天工开物》中《陶埏》(陶瓷)制作流程。据图可知,《天工开物》()
A.主要表现绘画艺术 B.全面总结农业生产
C.内容非常丰富多彩 D.直观描绘生产过程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据《天工开物》中《陶埏》(陶瓷)的制作流程——“造陶车”“瓷坯沾水”“瓷器过釉”“画回青”“烧制”可知,《天工开物》直观的描绘了陶瓷的生产过程。
A项主要表现绘画艺术错误,绘画只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不符合题意;
B项全面总结农业生产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生产,不符合题意;
C项内容非常丰富多彩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天工开物》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D项直观描绘生产过程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综合题(3小题,共40分)
41.(2023七下·惠来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统一中国的伟业是由幼年登基的秦王嬴政完成的……他建立万世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灭了。不过他创建的帝国制度却保存了下来并延续了2000多年,从而成为世界历史上保持时间最长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美)费正清《费正清中国史》
材料二:公元127年,刘彻颁布诏书:“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承袭封国的部分土地外”,其余土地由皇帝以“推恩”之名,赐给庶子以为侯国。王国于是一再缩小,也没有政治特权。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的《中国文明史》
材料三: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个版图空前广大而且稳定的大一统帝国,但不幸的是,它与当时世界最先进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首挽歌,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尽头。
——摘编自侯杨方《盛世启示录》
(1)据材料和结合所学,指出秦王嬴政所创的政治制度。
(2)据材料指出汉武帝政治上推行的措施和它的作用。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康乾盛世…在中国政治上达到“空前高峰”?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保存并延续了2000多年“帝国制度”的作用。
【答案】(1)中央集权制度
(2)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
(3)是中国政治、经济的高峰;国力空前强盛,奠定了中国版图,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巨著,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4)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使秦朝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有利于历代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统一中国的伟业是由幼年登基的秦王嬴政完成的……他建立万世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灭了。不过他创建的帝国制度却保存了下来并延续了2000多年,从而成为世界历史上保持时间最长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秦王就政所创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
(2)据材料二“公元127年,刘彻颁布诏书:‘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承袭封国的部分土地外’,其余土地由皇帝以‘推恩’之名,赐给庶子以为侯国。王国于是一再缩小,也没有政治特权”可知,汉武帝政治上推行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通过这一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3)据材料三“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个版图空前广大而且稳定的大一统帝国,但不幸的是,它与当时世界最先进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首挽歌,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尽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乾盛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祖国版图基本奠定,皇权高鹰膨胀,专制统治达到顶峰,因而说康乾盏世在中国政治上达到空前高峰。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是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消极影响是不利于社会的转型。
故答案为:(1)中央集权制度。
(2)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
(3)是中国政治、经济的高峰;国力空前强盛,奠定了中国版图,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巨著,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4)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使秦朝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有利于历代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康乾盛世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理解和识记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康乾盛世的知识。
42.(2023七下·惠来期末)某校七年级(3)班同学以“专制政权的巩固”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盛唐的奠基】
材料一 唐太宗在位初期,一直表现出对民众的同情和对朝臣意见的尊重。……在群臣面前采取谦恭下士的态度,尽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坦率的批评。……太宗即位初年所自觉遵奉的另一个儒家美德就是节俭。他严格地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
——摘编自《剑桥中国史》
【宋朝的“祖宗之法”】
材料二 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使其能很快铲除军阀割据势力,消除分裂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然而,重文轻武政策……使得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因此,宋代在与外国的交往中处于不利的位置。
【明清的制度革新】
材料三
图A:元朝行政制度示意图 图B:明朝行政制度示意图
材料四 清代……设军机处,军机处无权向各部及各督抚直接发布命令……用人大权,则全出帝王旨意。
——摘编自侯杨方《盛世启示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方略。该治国方略促使了哪一治世局面的产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对行政制度进行的革新的措施。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的设立产生的影响。
【答案】(1)轻徭薄赋,提倡节俭;贞观之治。
(2)一方面,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宋朝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宋朝的军事力量,使得宋朝在对外交往中处于不利的局面。
(3)中央: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4)影响: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知识点】“贞观之治”;朱元璋强化皇权;重文轻武的政策;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太宗即位初年所自觉遵奉的另一个儒家美德就是节俭”和“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的信息可知,唐太宗的治国方略是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唐太宗任用贤能,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根据材料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然而,重文轻武政策……使得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因此,宋代在与外国的交往中处于不利的位置”的信息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是一方面, 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宋朝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宋朝的军事力量,使得宋朝在对外交往中处于不利的局面。
(3)根据材料三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对行政制度进行的革新的措施是中央: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立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故答案为:(1)轻徭薄赋,提倡节俭;贞观之治。
(2)一方面,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宋朝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宋朝的军事力量,使得宋朝在对外交往中处于不利的局面。
(3)中央: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4)影响: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贞观之治,重文轻武政策,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军机处等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贞观之治,重文轻武政策,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军机处等相关史实。
43.(2023七下·惠来期末)从隋唐的繁荣与开放,到宋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这一历史时期,在许许多多的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制度篇】
材料一: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朔为田舍郎,幕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经济篇】
材料二:上(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时期谚语
【民族篇】
材料三:北宋初年,宋辽互有征战,这一盟约签订后,宋辽维持了百年之久的和平…由于双方关系恶化,宋朝封闭了榷场,西夏人迫切需要茶、布匹等物资无法获得,要求停战求和、与宋重开互市的愿望日益强烈。
【科技、文化篇】
材料四: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写道:“从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
材料五:“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时代的最强音,并且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义,成为各自时代的一种艺术符号,形成了中国文化内在的规律性,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内在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2)材料二:体现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产生该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这一盟约”是指什么?该材料反映了宋朝民族关系有何特点?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写出宋元时期让“西方望尘莫及“的重要科技成就。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明清时期的小说中,被视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的是哪一部?
【答案】(1)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
(2)变化: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北方战乱,民众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工具,为南方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相对安定;政府扶持;等。
(3)澶渊之盟;特点:战和并存,以和为主。
(4)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红楼梦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辽与北宋的和战;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由材料信息“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可知,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依据材料信息“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一大批极为出色的、 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可知,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结合材料信息“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可知,科举制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这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的稳定。
(2)依据材料信息“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苏湖熟,天下足”可知,这反映的是南方地区经济繁荣的景象,反映出该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根据所学知识,宋建立之前,中国北方连年战乱,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工具,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的经济的发展;南方因为战乱少,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加之自然条件优越,政府鼓励农业生产,经济发展较快。
(3)根据材料信息“北宋初年,宋辽互有征战,这一盟约签订后, 宋辽维持了百年之久的和平”,结合所学知识,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于1005年1月在澶州缔结的议和盟约,符合题干信息;依据材料信息“北宋初年,宋辽互有征战,这一盟约签订后,宋辽维持了百年之久的和……由于双方关系恶化,宋朝封闭了榷场,西夏人迫切需要茶、布匹等物资无法获得,要求停战求和、与宋重开互市的愿望日益强烈”可知,宋朝建立后,受到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总体上呈现战和并存,以和为主的特点。
(4)根据所学知识,北宋庆历间中国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宋朝海上贸易比较发达,指南针在海上贸易中的运用为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有利条件,故宋元时期让“西方望尘莫及”的重要科技成就即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红楼梦》 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文学价值极高,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故答案为:(1)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
(2)变化: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北方战乱,民众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工具,为南方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相对安定;政府扶持;等。
(3)澶渊之盟;特点:战和并存,以和为主。
(4)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红楼梦。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五则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科举制、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澶渊之盟、宋代的科技成就、明清小说等知识。注意对材料的分析与理解,掌握科举制、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澶渊之盟、宋代的科技成就、明清小说等知识。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2023七下·惠来期末)观察下列图片,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
甘肃秦安出土的彩陶盆 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 河南三门峡出土的彩陶盆 重庆巫山出土的筒形瓶 江苏邳州出土的彩陶盆
A.中国农业,世界最早 B.彩陶工艺,源于河南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华夏民族,交融而成来
2.(2023七下·惠来期末)“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3.(2023七下·惠来期末)食物名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元素。从下面表格关于食物名称的解释中,可知其()
食物名称 名称解释
白起豆腐 山西高平(古长平)地区的食物,豆作白肉水水食之,体现当地人对白起的痛恨
(张仲景)饺子 长沙美食,张仲景曾在此为太宁,将药物进面食为人治病,百姓将肉菜襄进面食做成饺子,来表达对张仲景的敬爱
油炸(秦)桧 杭州美食,当地人将面食膨胀为长条下入油锅食用,反映对秦桧的厌恶
A.成为研究历史的可信史料
B.对于历史研究没有任何借鉴价值
C.真实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
D.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的价值取向
4.(2023七下·惠来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社会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国家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下列哪项可以作为促成这一时期社会转型根源的解释( )
A.各国变法的进行 B.铁犁牛耕的使用
C.诸侯争霸的出现 D.周王室的衰微
5.(2023七下·惠来期末)商代音乐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一是“礼”,即仪仗、仪式、礼仪、礼节等:二是“乐”,即器乐、歌舞等。把“礼”和“乐”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统一的教育体系。据此判断,商代的音乐教育()
A.具有规范社会秩序功能 B.造成诸侯争霸的局面
C.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D.受到全体百姓的喜爱
6.(2023七下·惠来期末)“……如果没有一种通行的文字,中央政令不能通行全国,中国将分成多个国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秦朝统一文字居功至伟”。材料侧重强调秦朝统一文字()
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提高了行政体制效率
C.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D.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7.(2023七下·惠来期末)秦汉凡是重大事件如帝号、封建、封禅等,皇帝都要与大臣共议。隋唐建立起一套“中书出令、门下封吸、尚书施行”三省六部制的“决策——执行”机制。明清时期的一些重 决策、重要人事选任、重大案件审理,通常都要进行不同方式的协商。据此,我国古代政治特点之一是()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地方权重,威胁中央
C.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D.要事大事,君臣协商
8.(2023·怀集一模)秦汉时期,如遇大疫之年,官府必须开仓放粮、减免租税,地方官员还要巡视散药、赐棺埋瘗(埋葬)。此外政府还十分重视对日常卫生环境的整治,如汉灵帝下令制造出专门的洒水工具“渴乌”,“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这些措施意在( )
A.稳定社会秩序 B.增强公共卫生意识
C.加强中央集权 D.完善社会救济体系
9.(2023七下·惠来期末)《汉书·元帝纪》中记载:宜帝(汉武帝之曾孙)时,尚为太子的汉元帝曾建言父亲“陛下持刑太深,直用儒生”。宣帝作色(变了脸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汉宣帝反对单纯采用儒家德教,主张德治和法治“杂之”,说明了()
A.汉宣帝不认同其曾祖父“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思想
B.儒家学说在汉宣帝时期逐渐走向没落
C.西汉中期之后儒、法并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D.国家治理需要兼采各家之长
10.(2023七下·惠来期末)某初一班级在学习“丝绸之路”这一课时,兰老师抛出一个讨论话题,之后同学们分享讨论结果(见右框)同学们讨论的是()
A.开辟“丝绸之路”的条件 B.开辟“丝绸之路”的人物
C.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 D.开辟“丝绸之路”的评价
11.(2023七下·惠来期末)20世纪20年代,随着史语所等学术机构对殷墟等遗址的发掘,大量甲骨文和铭文出土并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载。原先一度被认为是“存疑”的商朝基本被史学界确认为是曾经真实存在的王朝,许多“疑古派”历史学家也撰文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这说明( )
A.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B.实物与文献都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源
C.疑古派的论断是经不住推敲的
D.《史记》中关于商朝的记载真实可靠
12.(2023七下·惠来期末)“反间”治乱,“苦肉”诈降,计设“连环”,巧“借”东风,一把大火化曹军战舰为灰烬。这次战役( )
A.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B.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
C.动摇了东汉统治的基础 D.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13.(2023·广东模拟)东晋和南朝的商品交易场所,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的正规“市”之外,还有“草市”“军市”“夷市”“互市”等各类交易场所,星罗棋布,分布广泛。这说明当时( )
A.丝路贸易兴盛 B.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C.航海技术进步 D.南方商品经济兴盛
14.(2023七下·惠来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穿宽大飘逸的汉族服饰成为一种时尚;蒸馍、烙饼原为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南北朝时汉族已经普遍食用。对上述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民族交融影响生活方式 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往 D.社会变革推动文化发展
15.(2023七下·惠来期末)大明历,也称“甲子元历”。在历法中,首次引入了“岁差”的概念,从而使得历法更加精确,《大明历》的回归年长度是365.24281481日,与现代测得回归年长度仅差万分之六日左右,也就是说一年只差50多秒。该历法的创始人是()
A.贾思勰 B.祖冲之 C.徐光启 D.宋应星
16.(2023七下·惠来期末)长城和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综合国力水平代表的两大世界级伟大工程,迄今为止仍然以其蜿蜒深邃、龙腾虎跃的“人”字形象,镶嵌在华夏大地上,堪称中华古代文明的双子星座。这两项伟大工程的修建()
A.加强了南北之间的经济联系 B.防止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
C.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传播交流 D.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7.(2023七下·惠来期末)从下列表格可知,出现治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是()
皇帝 措施 治世局面
唐太宗 在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 贞观之治
唐玄宗 对吏治、军事、税收、文教等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 开元盛世
A.社会环境的稳定 B.贤臣能将的辅助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与时俱进的政策
18.(2023七下·惠来期末)唐朝时期,诗人王建描写当时扬州是“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这首诗见证的是( )
A.繁荣的城市经济 B.开放的盛唐气象
C.密切的对外交往 D.和睦的民族关系
19.(2023七下·惠来期末)唐代以前由于儒家礼仪的影响,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即使出行也要包裹得很严密。但在唐朝,女性也可以与男性一样素面骑马、出游。而女性的服饰也由高领变为短袖,领口也开得很低,甚至唐代女子还可以做男装打扮。这反映了唐朝()
A.儒家礼仪的废止 B.社会风气的开放
C.政治环境的宽松 D.生活风俗多元化
20.(2023七下·惠来期末)抓周之俗,由来已久。《颜氏家训·风操》记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一周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而唐宋之后,新生儿抓到纸笔,则最为满意。它反映了()
A.平民百姓生活丰富多彩 B.古代迷信思想深入民间
C.纸的发明促进教育发展 D.科举使民间读书风气盛行
21.(2023七下·惠来期末)在绘制关于唐朝历史的主题手抄报时,某同学选择了右面方框中的素材。据此可知,该手抄报反映的主题是( )
A.盛唐的民族交融 B.盛唐的经济繁荣
C.盛唐的艺术文学 D.盛唐的中外交往
22.(2023七下·惠来期末)考古发掘还原了唐朝西市最初的样子:西市内有四条街道,以“井”字形排列,各街两侧均设有水沟,在水沟的外侧还发现有人行道。西市的规划体现了( )
A.分区管理的理念 B.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C.皇权至上的思想 D.市场管理严谨有度
23.(2023七下·惠来期末)2019年8月19日,习jp zsj 赴甘肃考察调研,首站来到敦煌的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作为艺术的宝库,不同时代的艺术风尚在这里汇集成斑斓景观。敦煌壁画是我国古代宝贵的艺术遗产,下面三幅敦煌壁画反映了该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
宣传善行悲苦的魏晋壁画 幸福祥和隋唐壁画 世俗场景渗入佛界宋朝壁画
A.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市民生活的世俗化 D.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24.(2023七下·惠来期末)宋朝时期,饱受人文教育而有志于仕途的士大夫阶层重新崛起,中国的政治舞台开始向重建士大夫政治传统这一方向演变。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选官制度的变化 B.教育文化事业的繁荣
C.市民阶层的壮大 D.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特点
25.(2023七下·惠来期末)观察表格,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朝代 特点 事例
唐 兼采(声)誉(名)望,不专辞章 在歧王的推荐下,大诗人王维向玉真公主行卷(献出自己的作品),后者将王维推荐给了主考官,并让其成为状元
宋 糊名考校,一决文字 唐宋八大家的曾巩是欧阳修的学生,文采出众,却屡试不第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26.(2023七下·惠来期末)与巨额的军事开支相比,北宋与辽边界的榷场贸易不仅让北宋赚回了比岁币更多的钱,而且还通过茶马互市贸易在经济上开始制衡辽,据此可知北宋借助榷场( )
A.抓住了巩固政权契机 B.扩大了民族间商贸往来
C.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 D.提升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27.(2023七下·惠来期末)两宋时期的经济作物获得发展,无论是经济作物的品种还是产量都得到增加,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手工业原料和商品。这一发展说明两宋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A.重文轻武政策的确定 B.宋辽之间的经济交流
C.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D.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
28.(2023七下·惠来期末)千年窑火不熄,这座北宋时兴起,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瓷都的城市本身就如同一件需要仔细品味的古老瓷器,必须从其千年积淀的历史与文化中,才能真正探寻到“复兴密码”。这座千年古城是( )
A.南京 B.开封 C.杭州 D.景德镇
29.(2023七下·惠来期末)苏辙《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蚕市》中的“倾囷(谷仓)计口卖余粟,买箔还家待种生。不惟箱篚(容器)供妇女,亦有鉏镈(耕作)资男耕。”生动描绘了人们在蚕市上出售余粮,购买养蚕工具,添置家具,为再生产做好准备的情景。这反映出宋代()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交通工具的变化
30.(2023七下·惠来期末)结合所学知识,对图所示内容进行解读,正确的是()
A.人口数量整体变化不大 B.自然条件催生人口迁移
C.北方经济重心地位稳固 D.人口增长助力南方发展
31.(2023七下·惠来期末)元朝初期,君主多热衷于大规模“春猎秋弥”活动。1312年,元仁宗颁旨“今年田禾多不收,百姓饥困,朕不飞放(纵鹰隼捕猎)”,此后行猎的规模和频率逐渐减少。这一变化反映了元朝( )
A.统治者受农耕文明影响加深 B.继续游牧渔猎的生活方式
C.确立了以农立国的治国策略 D.遭遇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32.(2023七下·惠来期末)宋代画院如同学校,设立佛道、人物、山水等科目,分门类培养人才,画院考试常以古诗句为题,如“踏花归去马蹄香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蝴蝶梦中家万里”等。这说明,宋代画院试题( )
A.强调画作形似神韵的统一 B.倡导绘画应表达深邃的意境
C.注重提高画家的文化修养 D.关注对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33.(2023七下·惠来期末)《梦粱录江海船舰》记载:“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据所学知识判断该书最早可能成书于()
A.战国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34.(2023七下·惠来期末)明清时期文书避讳制度进一步加强,朱元璋特别避讳“天下有道,望拜青门”等词句,认为影射自己曾经当过和尚;康熙帝名玄烨,在文书中必须避讳,因而将玄武门改为了神武门。此现象的实质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B.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C.限制民间文学的发展 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35.(2023七下·惠来期末)“这种文体,跟代数学上的方程式一样,用不着独立思考——事实上是严厉地禁止独立思考,只要能把圣人系统的言语恰当地带入这种格式中,便是一篇最好的文章。”这里叙述的是()
A.殿阁大学士的职权
B.八股文的特点
C.八股文的影响
D.一篇好的八股文是选官的唯一标准
36.(2023七下·惠来期末)郑和航海档案有如下歌谣:“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辰;日没黑云接,风雨不可说。云布满山低,连霄雨乱飞;云从龙门起,飓风连急雨。”这反映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是()
A.明朝国力强盛 B.皇帝大力支持
C.指南针的使用 D.掌握气象规律
37.(2023七下·惠来期末)乾隆皇帝曰:“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人者。”帮助乾隆“大权从无旁落”的机构是()
A.内阁 B.中书省 C.南书房 D.军机处
38.(2023七下·惠来期末)右图所示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人口快速增长
C.高产作物普遍种植 D.东南沿海倭患猖獗
39.(2023七下·惠来期末)乾隆帝认为“民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所以一再严申“华夷之别甚严”,也“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因此,清朝()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大兴文字狱
C.实行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
40.(2023七下·惠来期末)下图为《天工开物》中《陶埏》(陶瓷)制作流程。据图可知,《天工开物》()
A.主要表现绘画艺术 B.全面总结农业生产
C.内容非常丰富多彩 D.直观描绘生产过程
二、综合题(3小题,共40分)
41.(2023七下·惠来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统一中国的伟业是由幼年登基的秦王嬴政完成的……他建立万世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灭了。不过他创建的帝国制度却保存了下来并延续了2000多年,从而成为世界历史上保持时间最长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美)费正清《费正清中国史》
材料二:公元127年,刘彻颁布诏书:“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承袭封国的部分土地外”,其余土地由皇帝以“推恩”之名,赐给庶子以为侯国。王国于是一再缩小,也没有政治特权。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的《中国文明史》
材料三: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个版图空前广大而且稳定的大一统帝国,但不幸的是,它与当时世界最先进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首挽歌,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尽头。
——摘编自侯杨方《盛世启示录》
(1)据材料和结合所学,指出秦王嬴政所创的政治制度。
(2)据材料指出汉武帝政治上推行的措施和它的作用。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康乾盛世…在中国政治上达到“空前高峰”?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保存并延续了2000多年“帝国制度”的作用。
42.(2023七下·惠来期末)某校七年级(3)班同学以“专制政权的巩固”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盛唐的奠基】
材料一 唐太宗在位初期,一直表现出对民众的同情和对朝臣意见的尊重。……在群臣面前采取谦恭下士的态度,尽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坦率的批评。……太宗即位初年所自觉遵奉的另一个儒家美德就是节俭。他严格地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
——摘编自《剑桥中国史》
【宋朝的“祖宗之法”】
材料二 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使其能很快铲除军阀割据势力,消除分裂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然而,重文轻武政策……使得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因此,宋代在与外国的交往中处于不利的位置。
【明清的制度革新】
材料三
图A:元朝行政制度示意图 图B:明朝行政制度示意图
材料四 清代……设军机处,军机处无权向各部及各督抚直接发布命令……用人大权,则全出帝王旨意。
——摘编自侯杨方《盛世启示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方略。该治国方略促使了哪一治世局面的产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对行政制度进行的革新的措施。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的设立产生的影响。
43.(2023七下·惠来期末)从隋唐的繁荣与开放,到宋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这一历史时期,在许许多多的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制度篇】
材料一: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朔为田舍郎,幕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经济篇】
材料二:上(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时期谚语
【民族篇】
材料三:北宋初年,宋辽互有征战,这一盟约签订后,宋辽维持了百年之久的和平…由于双方关系恶化,宋朝封闭了榷场,西夏人迫切需要茶、布匹等物资无法获得,要求停战求和、与宋重开互市的愿望日益强烈。
【科技、文化篇】
材料四: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写道:“从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
材料五:“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时代的最强音,并且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义,成为各自时代的一种艺术符号,形成了中国文化内在的规律性,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内在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2)材料二:体现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产生该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这一盟约”是指什么?该材料反映了宋朝民族关系有何特点?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写出宋元时期让“西方望尘莫及“的重要科技成就。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明清时期的小说中,被视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的是哪一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从题干图片下的文字说明可知,不同地区出土的陶器,代表着不同地区的文化面貌,各地区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同时不同地区的文化又具有很好的整合性,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因此,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性。
A项中国农业,世界最早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彩陶工艺,源于河南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是从题干图片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符合题意;
D项华夏民族,交融而成来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文明在起源上的特点及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图片体现的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2.【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本题中只有“分封制”既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所以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就是指分封制。
A项宗法制是强调血缘关系,和题干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B项分封制是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符合题意;
C项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题干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D项中央集权制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非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3.【答案】D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白起豆腐,体现当地人对白起的痛恨”“(张仲景)饺子,表达对张仲景的敬爱”“油炸(秦)桧,反映对秦桧的厌恶”可知,表格中关于食物名称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的价值取向。
A项成为研究历史的可信史料错误,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是研究历史的可信史料,对食物名称的解释,不能成为研究历史的可信史料,不符合题意;
B项对于历史研究没有任何借鉴价值错误,对食物名称的解释体现了对历史人物研究及诠释,不能说对于历史研究没有任何借鉴价值,不符合题意;
C项真实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错误,对食物名称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的价值取向,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不符合题意;
D项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的价值取向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题干表格内容。
4.【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进一步推广,生产力提高,导致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出现,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分封制也开始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为了自己的实力开始进行变法。社会变革都以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为根本推动力,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ACD三项各国变法的进行、诸侯争霸的出现与周王室的衰微都不是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
B项铁犁牛耕的使用可以作为促成这一时期社会转型根源的解释,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变化以及影响。理解并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变化以及影响。
5.【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由题干可知,“礼” 强调规范,“乐”强调使人心情愉悦,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统一的教育体系,具有规范社会秩序的功能。
A项具有规范社会秩序功能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造成诸侯争霸的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西周的分封制,不符合题意;
C项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不能体现,题干强调的是“礼”“乐”的教育功能,未说明其对生产力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D项受到全体百姓的喜爱不符合史实,商代的教育被贵族所垄断,并不是所有百姓都可接受教育,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代的音乐教育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理解并识记基础史实。
6.【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据“如果没有一种通行的文字,中央政令不能通行全国,中国将分成多个国家”可知,这反映了汉字是维系国家统一的纽带,汉字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A项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材料并未涉及,不符合题意;
B项提高了行政体制效率与题意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题干未涉及,材料旨在强调统一文字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不符合题意;
D项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7.【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由材料“秦汉凡是重大事件如帝号、封建、封禅等,皇帝都要与大臣共议……明清时期的一些重大问题决策、重要人事选任、重大案件审理,通常都要进行不同方式的协商”可知,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政治特点之一是要事大事,君臣协商。
A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材料中体现不出,不符合题意;
B项地方权重,威胁中央材料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项君主专制,逐渐强化材料中体现不出,不符合题意;
D项要事大事,君臣协商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的政治特点及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我国古代重要王朝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8.【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灾疫年间,政府采取开仓放粮、减免租税、巡视散药、赐棺埋葬、清洁道路等措施,有助于安定民心、控制疫病传播,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A符合题意;
开仓放粮、减免租税与增强公共卫生意识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
此外政府还十分重视对日常卫生环境的整治与社会救济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巩固统治措施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体的关键重在理解题意。
9.【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霸道”指的是主张专制和法治的法家思想,“王道”指的是主张仁义和德政的儒家思想。结合材料中“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知,汉宣帝主张儒法结合,不能单纯只用儒家思想治国,表明国家治理需要兼采各家之长。
A项汉宣帝不认同其曾祖父“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思想表述错误,汉宣帝仍然认同儒家思想,不符合题意;
B项儒家学说在汉宣帝时期逐渐走向没落与史实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西汉中期之后儒、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国家治理需要兼采各家之长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开辟之后,促进了东西方在文化经济等领域的交流,因此,材料讨论的是对开辟“丝绸之路”的评价。
A项开辟“丝绸之路”的条件材料中没有涉及,诸如汉武帝击败匈奴,为与西域贸易提供了安全保障等,不符合题意;
B项开辟“丝绸之路”的人物材料中没有涉及,诸如张骞出使西域等,不符合题意;
C项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材料中没有涉及,诸如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班超经营西域等,不符合题意;
D项开辟“丝绸之路”的评价是同学们讨论的问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丝绸之路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1.【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由材料“大量甲骨文和铭文出土并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史记 殷本纪》中的记载。原先一度被认为是‘存疑’的商朝基本被史学界确认为是曾经真实存在的王朝”可知,甲骨文的出土与《史记 殷本纪》中的记载相互印证,证明了商朝的真实存在,这说明实物与文献都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源。
A 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的主旨强调的是实物和文献对历史研究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B项实物与文献都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源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掌握甲骨文的发现及其作用。
12.【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巧‘借’东风,一把大火化曹军战舰为灰烬”等信息,联系所学可知,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相传在这次战役中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和施“连环计”,因此这次战役指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的是赤壁之战,符合题意;
B项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是在淝水之战后,不符合题意;
C项动摇了东汉统治的基础的是黄巾起义,不符合题意;
D项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是官渡之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需要准确识记赤壁之战的史实及影响。
13.【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东晋和南朝的商品交易场所,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的正规“市”之外,还有“草市”“军市”“夷市”“互市”等各类交易场所,星罗棋布,分布广泛。 ”可知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商品经济兴盛,D符合题意;
丝路贸易兴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不符合题意;
“夷市”“互市”属于民族交往,不是中外文化交流,B不符合题意;
航海技术进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难度一般,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4.【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服饰受到汉族的影响。在饮食上,汉族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这体现了当时的民族交融影响了各自的生活方式。
A项民族交融影响生活方式描述正确,符合题意;
B项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与题干现象不符,题干反映的是民族融合,不符合题意;
C项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往题干未涉及,不符合题意;
D项社会变革推动文化发展题干未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族融合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祖冲之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布。
A项贾思勰编写了《齐民要术》,不符合题意;
B项祖冲之是该历法的创始人,符合题意;
C项徐光启编写了《农政全书》,不符合题意;
D项宋应星编写了《天工开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祖冲之的主要成就。理解并识记祖冲之的主要成就。
16.【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工程
【解析】【分析】据题干“长城和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综合国力水平代表的两大世界级伟大工程,迄今为止仍然以其蜿蜒深邃、龙腾虎跃的‘人’字形象,镶嵌在华夏大地上,堪称中华古代文明的双子星座”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表明长城和大运河的修建是中华古代文明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A项加强了南北之间的经济联系错误,长城的修建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与加强南北之间的经济联系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防止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错误,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传播交流错误,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长城的修建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没有关系,不符合题意;
D项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长城和大运河及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长城和大运河的修建是中华古代文明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7.【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在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对吏治、 军事、税收、文教等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可知, 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 实行合理的政策,所以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由此得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是统治者实行与时俱进的政策。
A项社会环境的稳定不是出现治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和唐玄宗采取的治理措施,不能说明社会环境的稳定,不符合题意;
B项贤臣能将的辅助不是出现治世局面的共同原因,题干并没有反映贤臣的辅助的信息,不符合题意;
C项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出现治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政治、法律”等没有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D项与时俱进的政策是出现治世局面的共同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出现治世局面的共同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8.【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描写了唐末夜市繁华,千万盏灯火映照着碧云,高楼里到处都有盛装打扮的美丽女子,反映了唐朝繁荣的城市经济,结合所学唐朝商业繁荣,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
A项繁荣的城市经济是题干诗句见证的内容,符合题意;
B项开放的盛唐气象错误,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唐朝繁荣的城市经济,与开放的盛唐气象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密切的对外交往错误,题干材料主演阐述的是唐朝繁荣的城市经济,不是密切的对外交往,不符合题意;
D项和睦的民族关系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是“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19.【答案】B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生活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ACD三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社会风气的开放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盛唐气象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0.【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文武并重,而唐宋之后重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完善科举制,宋朝发展了科举制,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使民间读书风气盛行,因此,材料反映了科举使民间读书风气盛行。
ABC三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不符合题意;
D项科举使民间读书风气盛行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科举制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度以及影响。
21.【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来自西域的胡旋舞”“胡姬酒肆”“胡饼”可知,长安城内有西域的胡旋舞,还有胡姬酒肆,西域的胡饼也备受喜爱,反映了少数民族的艺术、饮食等在中原的传播,体现了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A项盛唐的民族交融是该手抄报反映的主题,符合题意;
BCD三项唐朝的经济繁荣、文学艺术和中外交往与题干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等史实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等史实,解题的关键是识读题干表格内容。
22.【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以‘井字’形排列” “设有水沟“有人行道”,结合所学可知,唐朝长安城中的西市的形制已基本清楚,总体上呈“九宫格局”,体现了分区管理的理念。
A项分区管理的理念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从题干材料体现的西市的“形制”无法得出,不符合题意;
C项皇权至上的思想与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市场管理是指国家利用行政、法律手段和经济措施,对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市场上从事的商品交换活动进行行政监督管理,与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商业的繁荣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需要掌握唐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23.【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魏晋时期社会动乱,战争频繁,所以反映的壁画内容是宣传善行、现世悲苦;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壁画的内容是幸福祥和;宋朝商品经济发展,世俗场景渗入壁画。所以壁画的内容变化体现了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AD两项不能表达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
B项艺术内容的时代性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市民生活的世俗化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及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24.【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宋朝时期,饱受人文教育而有志于仕途的士大夫阶层重新崛起,中国的政治舞台开始向重建士大夫政治传统这一方向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土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促进了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A项选官制度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士大夫阶层重新崛起,不符合题意;
B项教育文化事业的繁荣,,其原因是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不符合题意;
C项市民阶层的壮大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特点是题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5.【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宋代科举考试中采用了糊名法,即便是文采出众也有可能考不上,体现了考试程序相对比较公正。
A项考试程序更加公正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取士科目有所减少题干表格不能体现,表格内容反映的是宋代科举考试程序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C项进士及第尤为尊贵并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D项录取人数大大增加根据考试程序的变化无法说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科举制完善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宋代科举制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6.【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北宋与辽边界的榷场贸易……北宋……还通过茶马互市贸易在经济上开始制衡辽”可知,榷场不仅促进北宋的贸易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辽,巩固了北宋政权。
A项抓住了巩固政权契机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扩大了民族间商贸往来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制衡辽,不是商贸往来,不符合题意;
CD两项错误,北宋借助榷场没有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和提升北宋的军事实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及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北宋借助榷场抓住了巩固政权契机。
27.【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两宋时期的经济作物获得发展”“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手工业原料和商品”可知,两宋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
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是两宋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两宋时期的经济发展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两宋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28.【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宋代是我国制瓷业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城市是景德镇。
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景德镇和题干描述相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的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
29.【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据题干“生动描绘了人们在蚕市上出售余粮,购买养蚕工具,添置家具,为再生产作好准备的情景”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了人们在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易的情况,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A项商品经济的发展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思想控制的加强与题干内容不符无关,题干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C项科学技术的进步材料不能反映,不符合题意;
D项交通工具的变化材料中没有描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及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30.【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由“西汉至南宋南北方户数变化"可知,从西汉至南宋期间,北方户数有所下降,南方户数大量增加。并结合所学可知,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人口增长助力南方发展。
A项图表中南方人口大量增加,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不能体现自然条件催生人口迁移,且人口迁移因素是多种的,不符合题意;
C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不符合题意;
D项人口增长助力南方发展解读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江南经济的发展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江南经济的发展的相关知识。
31.【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统治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民族的狩猎活动“春猎秋狝”逐渐减少,反而关心百姓的收成,这说明统治者受农耕文明影响加深。
A项统治者受农耕文明影响加深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继续游牧渔猎的生活方式不符合材料主旨,不符合题意;
C项确立了以农立国的治国策略材料无法得出,不符合题意;
D项遭遇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材料不能体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的把握。
32.【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材料中“考试常以古诗句为题”及诗句内容表明,试题倡导画家绘画对意境的表达,促进了宋代文人写意画的发展。
A项强调画作形似神韵的统一错误,宋代文人写意画更多强调神韵,不符合题意;
B项倡导绘画应表达深邃的意境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注重提高画家的文化修养错误,画院试题体现的是绘画艺术理念,而提高画家的文化修养是“宋代画院如同学校,设立佛道、人物、山水等科目,分门培养人才”的结果,不符合题意;
D项关注对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和题干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的书画成就及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踏花归去马蹄香”“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蝴蝶梦中家万里”。
33.【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反映的是指南针应用与航海,结合所学可知,指南针运用与航海是在北宋,故该书最早成书与宋代。
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D项宋代最早可能成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四大发明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基础组织。
34.【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由于开国皇帝朱元璋当皇帝前曾讨过饭、当过和尚,所以他特别避讳当代人提及自己以前的事情。如“天下有道,望拜青门”等词句都是他的避讳;清朝康熙帝名玄烨,在文书中,“玄烨”两字必须避讳。“玄武门”被改为“神武门”。因此,材料表明避讳制度使皇帝的尊严得到维护,皇权至高地位得到强化。
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错误,避君讳制度是指帝制时代对于君主的名字和其他信息,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这体现的是皇权至上的特点,反映出君主权力的不断强化,而非巩固国家统一,不符合题意;
BC两项是避讳制度的影响,而不是实质,不符合题意;
D项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理解正确是题干现象的实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及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5.【答案】B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跟代数学上的方程式一样”等信息可知,材料讲述的是八股文的特点,侧面说明了其基本特点是呆板、空洞无物。
ACD三项和题干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八股文的特点是题干叙述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八股文的特点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6.【答案】D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据“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辰;日没黑云接,风雨不可说。云布满山低,连霄雨乱飞;云从龙门起,飓风连急雨”可知,这些是自然现象,体现了郑和准确掌握气象规律,这是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
A项明朝国力强盛在题干中未有体现,“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辰”是自然规律,不符合题意;
B项皇帝大力支持在题干中未有体现,“云从龙门起,飓风连急雨”是自然规律,不符合题意;
C项指南针的使用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日没黑云接,风雨不可说”是自然规律,不符合题意;
D项掌握气象规律是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7.【答案】D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雍正年间,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不久改名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A项内阁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中书省明朝时废除,不符合题意;
C项南书房是康熙皇帝为加强皇权巩固满清统治而设置的宫廷御用机要秘书机构,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军机处是帮助乾隆“大权从无旁落”的机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军机处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38.【答案】B
【知识点】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据图片看出,清朝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从4亩多减少到1亩多,主要原因是高产作物普遍种植,促进粮食产量增长,促使人口迅速增加,导致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减少。
AD两项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东南沿海倭患猖獗与图片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人口快速增长是题干图片所示变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C项高产作物普遍种植是结果,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所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高产作物普遍种植。
39.【答案】A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民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华夷之别甚严”,“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
A项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大兴文字狱是清代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之一,这项措施针对国人,不符合题意;
C项实行八股取士是指明代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的科举考试之法,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与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设立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知识及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能力。识记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
40.【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据《天工开物》中《陶埏》(陶瓷)的制作流程——“造陶车”“瓷坯沾水”“瓷器过釉”“画回青”“烧制”可知,《天工开物》直观的描绘了陶瓷的生产过程。
A项主要表现绘画艺术错误,绘画只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不符合题意;
B项全面总结农业生产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生产,不符合题意;
C项内容非常丰富多彩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天工开物》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D项直观描绘生产过程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1.【答案】(1)中央集权制度
(2)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
(3)是中国政治、经济的高峰;国力空前强盛,奠定了中国版图,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巨著,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4)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使秦朝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有利于历代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统一中国的伟业是由幼年登基的秦王嬴政完成的……他建立万世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灭了。不过他创建的帝国制度却保存了下来并延续了2000多年,从而成为世界历史上保持时间最长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秦王就政所创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
(2)据材料二“公元127年,刘彻颁布诏书:‘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承袭封国的部分土地外’,其余土地由皇帝以‘推恩’之名,赐给庶子以为侯国。王国于是一再缩小,也没有政治特权”可知,汉武帝政治上推行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通过这一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3)据材料三“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个版图空前广大而且稳定的大一统帝国,但不幸的是,它与当时世界最先进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首挽歌,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尽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乾盛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祖国版图基本奠定,皇权高鹰膨胀,专制统治达到顶峰,因而说康乾盏世在中国政治上达到空前高峰。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是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消极影响是不利于社会的转型。
故答案为:(1)中央集权制度。
(2)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
(3)是中国政治、经济的高峰;国力空前强盛,奠定了中国版图,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巨著,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4)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使秦朝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有利于历代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康乾盛世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理解和识记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康乾盛世的知识。
42.【答案】(1)轻徭薄赋,提倡节俭;贞观之治。
(2)一方面,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宋朝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宋朝的军事力量,使得宋朝在对外交往中处于不利的局面。
(3)中央: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4)影响: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知识点】“贞观之治”;朱元璋强化皇权;重文轻武的政策;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太宗即位初年所自觉遵奉的另一个儒家美德就是节俭”和“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的信息可知,唐太宗的治国方略是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唐太宗任用贤能,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根据材料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然而,重文轻武政策……使得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因此,宋代在与外国的交往中处于不利的位置”的信息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是一方面, 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宋朝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宋朝的军事力量,使得宋朝在对外交往中处于不利的局面。
(3)根据材料三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对行政制度进行的革新的措施是中央: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立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故答案为:(1)轻徭薄赋,提倡节俭;贞观之治。
(2)一方面,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宋朝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宋朝的军事力量,使得宋朝在对外交往中处于不利的局面。
(3)中央: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4)影响: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贞观之治,重文轻武政策,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军机处等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贞观之治,重文轻武政策,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军机处等相关史实。
43.【答案】(1)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
(2)变化: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北方战乱,民众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工具,为南方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相对安定;政府扶持;等。
(3)澶渊之盟;特点:战和并存,以和为主。
(4)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红楼梦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辽与北宋的和战;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由材料信息“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可知,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依据材料信息“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一大批极为出色的、 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可知,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结合材料信息“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可知,科举制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这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的稳定。
(2)依据材料信息“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苏湖熟,天下足”可知,这反映的是南方地区经济繁荣的景象,反映出该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根据所学知识,宋建立之前,中国北方连年战乱,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工具,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的经济的发展;南方因为战乱少,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加之自然条件优越,政府鼓励农业生产,经济发展较快。
(3)根据材料信息“北宋初年,宋辽互有征战,这一盟约签订后, 宋辽维持了百年之久的和平”,结合所学知识,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于1005年1月在澶州缔结的议和盟约,符合题干信息;依据材料信息“北宋初年,宋辽互有征战,这一盟约签订后,宋辽维持了百年之久的和……由于双方关系恶化,宋朝封闭了榷场,西夏人迫切需要茶、布匹等物资无法获得,要求停战求和、与宋重开互市的愿望日益强烈”可知,宋朝建立后,受到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总体上呈现战和并存,以和为主的特点。
(4)根据所学知识,北宋庆历间中国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宋朝海上贸易比较发达,指南针在海上贸易中的运用为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有利条件,故宋元时期让“西方望尘莫及”的重要科技成就即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红楼梦》 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文学价值极高,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故答案为:(1)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
(2)变化: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北方战乱,民众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工具,为南方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相对安定;政府扶持;等。
(3)澶渊之盟;特点:战和并存,以和为主。
(4)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红楼梦。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五则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科举制、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澶渊之盟、宋代的科技成就、明清小说等知识。注意对材料的分析与理解,掌握科举制、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澶渊之盟、宋代的科技成就、明清小说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