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二单元检测卷(答案)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二单元检测卷
(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亚是小麦、大麦的故乡,其种植发生在九千年前;东亚则有粟、黍、水稻、蚕桑,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粟米、南方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距今都有上万年的历史;美洲在公元前7 000年就培育了土豆、玉米、红薯等。据此可知,人类文明的产生( )
A.呈现多元特征
B.以培植农作物为标准
C.相互借鉴发展
D.都分布在大河流域
2.法国学者库朗热对雅典公民的日常生活作了如下描述:“某天,他被区议会召集,讨论这个小团体的宗教或财政事务。又某天,他被部落议会召集,筹备宗教节庆,或讨论开支,或制定法令,或任命首领及审判官。每月有三次,他得出席公民大会,他不能请假。”据此可知( )
A.雅典公民的政治权利被严格限制
B.雅典民主政治的宗教色彩非常浓厚
C.雅典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
D.雅典民主政治的主体范围比较狭隘
3.下表为古巴比伦西帕尔地区土地契约中承租人情况简表。这反映了该地区( )
承租人 身份 无 身份 法官 沙马什 那迪图 神庙 主持 神庙 歌手 理发 师 将军
契约数 (个) 344 6 2 3 1 1 2
承租人 身份 校尉 信使 神庙房 屋监护 商人 总监 长矛 队长 氏 族长 占卜师
契约数 (个) 4 1 1 2 1 1 2
A.等级秩序森严
B.制定法律规范经济行为
C.财富分配不均
D.商业借贷现象普遍存在
4.钱乘旦在《西方那一块土》中指出,只要农业产生,定居就一定出现。只要定居,人口的数量就会增加。随着人口增加,生存的压力就会增大,农业就会向四处扩张,逐渐传播到四面八方。作者意在强调( )
A.农耕文明具有扩张潜能
B.农业是文明产生的基础
C.文明扩张方式存在差异
D.人地矛盾推动文明融合
5.下表是古代世界一些大帝国的交通状况,他们发展交通的根本意图在于( )
国家 交通
罗马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与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道通罗马”的盛况
秦 统一后,修建了驰道、直道和五尺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波斯 最著名的是从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到帝国行政中心苏萨2 400多千米的“御道”
A.便利帝国人口流动
B.调动军队巩固统治
C.推动丝绸之路开通
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6.古罗马法谚有云“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比如,当事人订立“不索债简约”后,若债权人反悔并要求债务人给付,只要债权人具备相关免债能力,债务人可以拒绝。这表明,罗马法中的“和解” ( )
A.简化了司法程序
B.与诉讼具有同等强制性
C.彰显了契约精神
D.更能保障公民经济权益
7.有学者对英格兰新增市场的数量做了一个整理,结果显示,1200—1349年间,在统计到的21个郡境内(覆盖英格兰55%的区域),共新建了329个市场。其中,1250—1275年是新增市场的爆发期,新设市场214个,占全部新增市场数的65%。这一时期英格兰市场激增反映了( )
A.世界联系的加强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教会影响的衰落
D.商业革命的出现
8.10 世纪时,威尼斯港的活动已达到异乎寻常的规模。因有利可图,威尼斯人也同穆斯林做生意。威尼斯人建造的圣马可基督教堂正门上方的装饰拱顶亦具有明显的伊斯兰风格。这主要说明( )
A.伊斯兰教在欧洲广泛传播
B.商贸活动促进了文化交流
C.威尼斯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D.宗教之间的关系逐步融洽
9.下表是不同时期文献对印度四大种姓的记载。其源于( )
种姓 公元前10世纪 公元7世纪
婆罗门 祭司 净行(祭司)
刹帝利 武士 王种
吠舍 农民 商贾
首陀罗 奴隶 农人
贱民 —— 恶人
A.社会阶层的变化
B.佛教传播的冲击
C.不同学者的解读
D.社会经济的变动
10.公元 646 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将全国土地宣布为“公地(天皇的土地)”,自由民为国家“公民”,并授予“公民”一定的土地。这一举措( )
A.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
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确立了天皇统治地位
D.削弱了幕府割据势力
11.据下表判断( )
朝鲜 科举考试以中国古籍《左传》《礼记》等为主科
利用汉字字形作音符,创朝鲜词汇
日本 模仿唐代之政制,确定其官制、田制、刑法等
采用汉字楷书偏旁造“片假名”,取汉字草书偏旁造“平假名”
越南 李圣宗在国都“修文庙,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画七十二贤像,四时享祀”
国内政治制度完全仿效中国体制,仿佛一个缩小版的中华帝国
A.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B.文化生命力影响辐射力
C.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D.东亚一体观念不断增强
12.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这说明,中世纪英国议会的发展( )
A.实现了权力中心转移
B.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
C.市民掌握议会主导权
D.剥夺了封建贵族的特权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上定居下来,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其人口和财富剧增。由此推断建造“浮动园地”的主要原因是( )
A.岛屿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
B.人口增长,耕地面积不足
C.肥沃的淤泥利于耕种
D.岛屿拥挤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地中海相比之下却是一条条连接的大道。尼罗河上游是巨大的苏德沼泽地,而未被损坏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得非洲大陆难以接近。”在此,作者强调了( )
A.非洲落后源于独特的自然环境
B.地理环境对非洲历史的影响
C.交通成为制约非洲发展的主因
D.学术界探究历史的角度新颖
15.《全球通史》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政权:“它起到了保护盾的作用,使保护盾后面的西方能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文明。这一有利条件的全部意义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后变得更为清楚,土耳其人攻陷该城后,不到半个世纪便抵达欧洲的中心,包围了维也纳。”这一政权指的是( )
A.拜占庭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俄罗斯帝国
16.至德里苏丹国统治后期,穆斯林人数在农民人口中有所增加。农耕者无论是印度教徒还是穆斯林,他们的生活模式在本质上几乎完全相同……随伊斯兰同来的新礼仪被视为是吉祥的而悄然进入了印度教的仪式。这反映了德里苏丹国的统治特点是( )
A.穆斯林在人数上占优势
B.印度教徒在社会上占主导
C.伊斯兰教与印度教融合
D.采取宗教压迫与歧视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2分。
17.(16分)
材料 人类文明交流的部分史料
区域 时间 史料
非洲 公元前 13世纪 埃及雕刻中出现赫梯战车形象
欧洲 公元前5— 前1世纪 塞浦路斯、撒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
亚洲 1世纪 《汉书·地理志》关于“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的记载
亚洲 646年 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
亚洲 771年 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
美洲 15世纪 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
欧洲 1750年 普鲁士政府法令规定“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物。”
亚洲 1912年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践行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原则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文明的交流与进步”为主题,从经济、文化、制度三个角度,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6分)
18.(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对比表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公元前5—前4世纪 分裂割据,战争频繁,各国变法革新,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步瓦解 城邦国家,实行贵族共和制,颁布《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罗马统一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两汉王朝,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罗马帝国逐渐建立,形成元首制的政治形式,罗马法为适应现实而逐渐调整
公元3世纪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 罗马“3世纪危机”,罗马帝国中兴,罗马法发展至万民法
根据材料中表格内容,提取有关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的相关信息进行比较,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19.(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纪英国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为民权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空间,成为培育议会制度的历史土壤。13世纪贵族限制王权的斗争是议会产生的直接动力,这次斗争不仅创立了一套独立的议会制度,而且为地方代表出席议会创造了有利条件。地方代表的出席是中世纪议会的重要特征,以自身地位的提高为基础,地方代表在14世纪早期成为议会的固定成员,并拥有了批税权、请愿权等维护自身权利的有力工具,这标志着中世纪议会制度的确立。
——刘鹏《英国议会起源再研究》
提炼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5 ACCAB 6-10 CBBDB 11-15 BBBBA 16 C
17.示例:文明交流促进人类社会进步。(2分)
经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发展。(2分)原产美洲的马铃薯从美洲传到欧洲并进一步传到世界各地,丰富了饮食种类,改变了饮食结构,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商周时期,中国养蚕缫丝技术传到朝鲜,有利于朝鲜丝织技术进步。(2分)
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2分)字母文字传到东西方,推动文化发展与交流。阿拉伯人将印度人发明的数字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科学文化进步。(2分)制度交流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2分)日本学习唐制,开展大化改新,走上封建道路;南京临时政府学习西方民主制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政治近代化。(2分)
文明交流的方式多元,内容丰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推动人类共同进步。(2分)
18.示例:
信息: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两国几乎在同一时期都处于相似的国家的统一与分裂、强盛与衰落的历史阶段。两国都呈现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交替延续的历史轨迹。
阐述:人类历史发展具有统一性的特征。但是,维系古代中国国家统一的主要因素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保障,而维系古代罗马统一的主要因素是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备,说明历史发展还兼具多样性的特征。(18分)
19.观点:中世纪多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推动了英国议会制度的诞生。
论证:中世纪的英国,教权与王权并存,分散了国家最高权力;在封君封臣制下,领主即贵族的经济、政治实力不断上升,他们联合起来即可与王室抗衡;中世纪早期英国许多城市工商业发展迅速,并从封建主手中取得自治权,骑士和市民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贵族、骑士和市民的壮大,既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也是中世纪社会政治结构多元化的直接体现,经济的发展要求上层建筑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于是在这种王权与“民”权相对均衡的背景下,贵族组成上院,骑士和市民组成下院,英国议会制由此诞生。
总结:由以上论述可知,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度是独特历史土壤的产物,很好地诠释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1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