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2022-2023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无答案)

2022~2023学年度(下)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
(闭卷考试,试卷满分:7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
2.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
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要求字迹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如需要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非选择题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选择题(36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24小题,每小题1.5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前面的字母符号填涂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1. “《中国官制大辞典》对古代某选官制度的解释: “一种允许士人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成绩选拔人才、分别任官的制度。”该制度指的是
A.禅让制B.科举制C.世袭制D.九品中正制
2. “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版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材料反映了隋朝大运河在哪方面的作用
A.国家统一B.对外交往C.政治制度D:经济交流
3.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描述了筒车的好处是
A.省力高效,利于灌溉B.排水便捷,利于泄洪
C.省时省力,利于耕作D.用法简单,利于开沟
4.下面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
唐太宗:吸取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与民休息,励精图治,虚心纳谏
武则天:劝农桑、薄赋税、息干戈、省力役
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任用贤才
A.兴盛的原因B.农业的发展
C.衰落的过程D.割据的结果
5.请根据图片内容确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A.多彩的文学成就B.繁荣的经济发展
C.开放的社会风气D.开放的对外政策
6.“叛乱把一个集权、富饶、稳定和辽阔的帝国搞成争斗不休、不安全和分裂的国家。”叛乱后,军方成为帝国生活的主要力量,人口大规模南迁,唐帝因丧失了领土和威信。这场“动乱”是指
A. 七国之乱B.大、小和卓叛乱C.葛尔丹叛乱D.安史之乱
7.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居于历史观点的是
A.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B.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C.641年,文成公主入藏
D.唐玄宗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8.唐朝以宽广的胸怀,吸收东西方各种文化的成就,东西方文化的汇聚使得唐朝文化更加绚丽多彩。下列史事最能反映唐朝吸收外来文化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D.鉴真东渡
9.下图是有关民族政权并立存在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②③④①D.④②③①
10.赵匡胤在位期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材料中赵普建议采取的举措共同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C.加强边境管辖D.加强对百官的管理
11.“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反映的现象可能发生在
A.秦朝的咸阳B.唐朝的洛阳C.西汉的长安D.北宋的东京
12.“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
④提高了官僚集团整体素质
A.①②③B.①③C.③④D.②③
13.2023年热播电影《满江红》中全军复诵的“怒发冲冠,凭栏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首词作者是一位杰出的抗金名将,收复了建康,取得了郾城大捷。他是
A.韩世忠B.岳飞C.文天祥D.陆秀夫
14.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机构加以管理。这一“机构”指的是
A.市舶司B.澎湖巡检司C.宣政院D.广州十三行
15.沈括《梦溪笔谈》一书中记载一种技术:“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种“技术”是指
A.活字印刷术B.造纸术C.指南针D.火药
16.《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表明( )
A.元朝疆域与唐朝疆域范围相似B.元朝在对边疆管理上更趋一体化
C.元朝赋役负担远远重于唐朝D.元朝疆域辽阔,各地联系紧密
17.《明太祖实录》中记载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
A.继承前朝制度,维护政治稳定B.分封诸子为王,以藩王代替丞相
C.将丞相之权分付与厂卫机构D.防止朝臣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18.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写到:“在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海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其叙述的历史事件是
A.赤壁之战B.澶州之战 C.淝水之战D.郑和下西洋
19.《天工开物》记载了农业、手工业各生产部门的生产技术,包括谷物和棉麻作物栽培、食品加工、制盐、制糖、制陶、榨油、造纸、冶炼、兵器、舟车制造和珠玉采琢。由此可知《天工开物》
A.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理论基础B.堪称“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C.是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D.是明朝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20.童谣见证历史。明朝时,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威爷来抵挡”所赞颂的是
A.岳飞抗金 B.戚继光抗倭 C.文天祥抗元D.马可·波罗来华
21.某博物馆计划推出清朝某专题展览,准备了多种资料,其中有如下所示三件文物。据此判断,该展览的主题是
A.清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B.驻藏大臣的实权越来越小
C.驻藏大臣全权管理西藏政教事务D.清朝政府只掌管西藏地方军务
22.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隋唐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
C.宋元时期一—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D.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23.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下列人物与作品对应正确的是
24.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展览生动地展示了这方土地上文明的起源、特色与历史的发展演变。为弘扬辽宁历史文化,某校组织同学进行参观,该馆按不同的历史时期展出相应的文物。如果按朝代顺序进行参观,那么同学们依次进入的展馆是
①战国至隋唐时期②辽宋夏金时期③史前时期④夏商周时期⑤元明清时期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⑤④③
C.③④①②⑤D.④⑤①②③
第Ⅱ卷 非选择题(34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3小题,25题11分,26题11分,27题12分,共34分)
25.古往今来,经济繁荣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1)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写出材料一中A所对应的农业生产工具名称。(2分)
材料二:“靖康之乱”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不仅为南方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还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此外,为应付连年增长的财政、军事需求,南宋朝廷极为重视南方的经济发展,推行一系列有益于经济发展的政策。这一时期,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上都得到巨大发展,全面超越北方。从文献记载可知,南宋时期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于浙江、福建、江西和四川等地,《宋史》载,“犹席东南地产之饶,足以裕国”。
——邹锦良、杨晓鹏《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及其现代思考》
(2)材料二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哪一经济现象 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写出一点即可)(4分)
材料三: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特点。(写出两点即可)(4分)
材料四: 《盛世滋生图》(局部)
(4)材料反映了清朝哪一方面的发展 (1分)
26.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1分)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
材料二: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1)材料一体现出唐太宗时期与吐蕃友好往来的哪一历史事件 (2分)这反映了民族交往的哪一种方式 (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什么历史现象 (1分)
【辽宋夏金元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裂变和重生】
材料三: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时间的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概括辽、西夏、金制度的共同点。(2分)
(4)材料四中元朝形成的“新的民族”是什么民族 (2分)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材料五: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构建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举出一个清朝加强边疆治理的例子说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唐朝中央行政机构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 (2分)
材料二:宋朝宰相办公的场所政事堂设在内廷,宰相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平章事,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初为副相,后来地位提高,宰相出缺时,可以代行宰相职权。又设审官院、三班院、审刑院等机构,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分)
材料三: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一般是依据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来确定,即所谓“山河形便”。从元朝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设置行省区划的作用 (2分)
材料四:明朝考试制度的变化
考试要求:
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以《四书集注》为标准。
考试答卷对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称为“八股文”。
(4)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考试制度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一点即可,2分)
材料五:……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像直(官吏执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清]赵翼《檐曝杂记》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指出,哪位皇帝设立了军机处 (2分)
(6)综合上述五则材料得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2分)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