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鄢陵县职业教育中心 2022-2023 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无答案)

鄢陵县职业教育中心 2022-2023 学年第二学期升学班 21级期中考试试卷 材料体现了 ( )
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
历 史 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 D.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
时间:90 分钟 总分:100 分 命题 7.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
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对汉字传播认识正确的是:
一、单项选择题(共35题,合计70分)
A.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B.奠定了亚洲儒学文化圈的基础
1.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
C.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 D.便利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
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 )
8.20世纪初,“一时间,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改良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新思潮纷至沓来,形
A.“齐物”;“逍遥” B.“天行有常”;“仁政”
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导致这种局面的直接因素是( )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
A.辛亥革命的刺激 B.“西学东渐”的发展 C.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D.五四运动的影响
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9.“什尔巴克,这是个你也知道的市镇,它的位置在幼发拉底。那是个古老的市镇,诸神都在那里
2.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
存身,是他们让诸大河泛起洪水……”以上文字出自 ( )
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吉尔伽美什》 B.《罗兰之歌》 C.《摩诃婆罗多》 D.《荷马史诗》
A.商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10.“巴比伦尼亚和亚述最早的书写材料是泥板,因为两河地区有简单易得的冲积土壤。与后来出
3.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
现的书写材料(如纸草、羊皮纸、皮革和木材)相比,泥板造价低廉且易于长期保存。”对材料理
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
解正确的是( )
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1)西亚楔形文字最早是书写在泥板上的
A. 是宗法制的产物 B. 是一种宗教信仰关系密切
(2)文化特色形成受自然条件影响
C. 受宗族观念影响 D. 重视历史传承和教育
(3)两河流域的书写形式早于其他地区
4. 习jp zsj 强调,要把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生态文
(4)泥板是世界上最实用的书写材料
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有
A.(1) (2) (3) B.(1) (3) (4) C.(2) (3) (4) D.(1) (2) (4)
( )
11.《阿拉伯文学史》中写道:“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
(1)天人合一 (2)与民休息 (3)兼爱尚贤 (4)道法自然
把他们储藏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材料说明了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是
A.(2)(3) B.(1)(4) C.(3)(4) D.(1)(2)
A.哈里发重视知识和人才 B.注重吸收东西方文明C.国家与社会发展繁荣 D.立足以往文明的基础
5.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中国社会发展……决不能从外面如法炮制,依样葫芦地模仿抄袭……
12.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在统一之后都建立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两个地区
近百年来,我们盲目抄袭德、日,失败了。又盲目抄袭英、美,失败了。转而又盲目抄袭苏联。”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是 ( )
钱穆主要强调()
A.《吉尔伽美什》 《汉谟拉比法典》 B.《汉谟拉比法典》 金字塔
A.近代学习西方始终未获成功 B.外来文化不适合中国的发展
C.金字塔 泥板文书 D.《汉谟拉比法典》 、泥板文书
C.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注重取舍 D.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行不通
13. 在欧洲人眼里,地球的真实构成是一个神秘的话题。中世纪的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
6.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
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向四周幅射开来,代表三座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
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
21 级历史卷 第 1页 共 6页 21级历史试卷 第 2页 共 6页
{#{QQABSQwAoggIAABAABhCAQHiCAMQkACAAAgGRFAEMAAACQFABAA=}#}
记载的其他地方。造成当时地图形状的主要原因是( ) A.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
A.欧洲缺乏对世界其它地区的了解 B.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支配地位 C.《吉尔伽美什》 D.发明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C.中西方当时从未有过任何的联系 D.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异常缓慢 21.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中写道:“日耳曼人中,没有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廓
14. 12世纪初,欧洲市民文学兴起。其主要内容是叙述市民家庭的爱情生活和悲欢离合,抨击贵族 内的,就是个别的住宅也不容许彼此毗连。他们零星散落地逐水源、草地或树林而居。”这说明当
的专横和教士的贪婪。市民文学兴起的背景是() 时的日耳曼人( )
A.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B.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A.已进入文明时代 B.以采集渔猎为生 C.尚处于游牧时代 D.具有封闭保守性
C.基督教会统治崩溃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2.十六国前赵统治者刘渊曾研习《易》《尚书》《毛诗》 ,尤好《左氏春秋》。后赵创立者石勒“雅
15. 有人打比喻说:“文艺复兴运动如同一个大煮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则像熊熊燃烧的火, 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这说明北方少数民族迁徙 ( )
而中世纪保存的和出现的各种文化,如同各种材料,都齐备在了这个锅中。正是经过三百多年的蒸 A.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 B.推动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煮,在基督教这个主要调味品的作用下,形成了后代西欧文化的这锅味道独特的菜肴。”这种比喻 C.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 D.给汉地带来了安宁的生活
意在强调文艺复兴运动() 23.英国学者威廉·琼斯发现英语与英帝国殖民地印度的语言拥有共同的语言祖先。从历史根源上
A.吸纳中古时期各种文明 B.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无关 思考,这主要是因为( )
C.对西欧文化影响巨大 D.以基督教为思想旗帜 A.新航线的开辟 B.罗马帝国的扩张
16. 《十二铜表法》的条文中,主要有三点:一是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二是“有了成文法 C.古印度是南亚文化的中心 D.印度人的早期迁徙
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三是“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这 24. 伏尔加河和顿河是现代西方人的母亲河。在这里,生活着现代西方人最初的祖先---印欧人。
说明《十二铜表法》( ) 游牧和迁徙成为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印欧人的大迁徙中,形成了欧洲的一些古老民族。印欧人能
A.实现了社会平等 B.维护了私有财产 够实现大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C.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D.维护了罗马帝国境内平民的利益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畜牧业发达
17. 古代印度的一项制度规定: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等级的职 C.铁器的发明和使用 D.马的驯化和马拉战车的发明
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这一制度是( )。 25. 加勒比海地区印第安人在1492年时约有600万人,50多年后剩下几千人;安第斯山地区印第安
A.分封制度 B.种姓制度 C.领主制度 D.专制制度 人在印加帝国末期约有900万人,100多年后减少到60万人。这表明( )
18. 考古学家在今中国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的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 A.世界性的人口大流动由此开始 B.殖民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
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也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 C.生产力水平低下限制防疫水平 D.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财富的集中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26. 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续定招工章程条约》,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了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招募行为等。
19. 在古代美洲文明的进程中,玛雅文明曾被誉为“美洲的希腊”。这主要因为玛雅文明( ) 材料反映出( )
A. 与希腊文明有相同的内容 B. 与希腊文明有相似的地位 A.清政府.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B.清政府注重天朝上国尊严的维护
C. 最早被欧洲希腊人发现 D. 与希腊文明一样,以商贸见长 C.清政府产生了近代维权意识 D.清政府鼓励华工出国
20. 古代印度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具有丰富的文化遗 27. 1882年,美国《内务委员会关于移民和入籍的报告》记载:“在西海岸,大批招募的劳工是与
产。下列与印度相关的古代文明成就是( ) 众不同的人种。他们从工资中节衣缩食,然后越洋寄回家中。他们住在城镇中充斥着肮脏、污秽的
21 级历史卷 第 3页 共 6页 21级历史试卷 第 4页 共 6页
{#{QQABSQwAoggIAABAABhCAQHiCAMQkACAAAgGRFAEMAAACQFABAA=}#}
最拥挤、最便宜的公寓,他们的饮食(主要是蔬菜)是最便宜的,无论工资多低他们都愿意接受。 A.违背正统,纲纪混乱 B.文化多元,社会宽容
我们美国人民还是愿意让现有的他们留在这里,但前提是绝不允许再有他们新的劳工在此登陆。” C.婚恋自由,风气开放 D.华夷交融,民族和睦
这段材料表明() 34.儒家思想的许多积极部分不仅对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被东亚一些国
A.美国向西部扩张驱逐印第安人 B.美国制定排华法案限制中国人入境 家、民族所包容,被世界所推崇。这表明( )
C.欧洲移民推动美国工业化进程 D.三角贸易成为新旧大陆的纽带 A. 儒家思想已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B. 世界文化既具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
28. 与罪恶的黑奴贸易不同,英美等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在中国招募华工的特权,然后 C. 人类社会的文化最终将会走向统一 D. 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通过欺骗等方式,将大量华工输往美洲、大洋洲等地。二者共同的主要目的是( ) 35. 《新全球史》中写道:“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大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
A.进行人口交易,获得利润 B.补充劳动力的不足 相互依存。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迁徙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途径。粮食作物、牲畜品种与人类移民
C.提高奴隶和华工的生活水平 D.促进当地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的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了全世界的各个社会。”材料说明新航路开辟( )
29.《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 A.目的是粮食、牲畜与人口交换 B.促使全球一体化正式形成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 C.促使各地保留原来的文明习俗 D.推动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二、论述题(共2题,合计30分)
A. 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B.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C. 全球化加剧了国家之间移民间的矛盾 D. 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仲舒“独尊儒
30.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支稳定的移民潮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流向英国;法 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
国吸收了来自其前北非殖民地,特别是阿尔及利亚的大批移民;荷兰成为许多印度尼西亚人的家园; 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
后来政治难民也从越南和亚洲其他地区来到欧洲。移民的涌入( ) 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
A. 是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结果 B. 为欧洲恐怖主义提供了温床 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
C. 引发欧洲种族色彩的社会冲突 D. 使欧洲种族和文化日益多元化 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又
31. 新加坡,人口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苏格兰人等东、西方各民族组成。在教育上,政府规 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定每个学校把英文作为第一语言,华语、泰米尔文、马来语作为可以任选的一种的第二教学语言,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从而给予四 种语言平等的地位,兼顾到了各族的感情。这种方式( ) 材料二 1915 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
A.说明对英国文化的推崇 B.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团结 为,国民性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
C.说明语言文化的不平等 D.强调了文化的多元一体 和道德观念。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
32. 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量迅速增长,“海归派”“海欧族”等成为热词。中 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从鸦片战争开始,
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国,1993年,“回国服务”的口号正式更改为“为 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国服务”。这一变化主要表明( )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A.国内技术人才增长较快 B.新移民的爱国热情高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6 分)
C.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 D.政府人才政策出现转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4 分)
33. 朱熹说:“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这反映了唐朝社会 37.简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0分)
21 级历史卷 第 5页 共 6页 21级历史试卷 第 6页 共 6页
{#{QQABSQwAoggIAABAABhCAQHiCAMQkACAAAgGRFAEMAAACQFABAA=}#}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