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4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 考点07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含解析)

专题三 考点07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A卷
1.宋神宗元丰年间,两浙户均耕地为20.38亩,南宋时跌至16.1亩。浙西一带的农民每到秋熟,就到“土沃多旷”的两淮,帮助淮民收获,田主仅取收获的一半,“他皆为浙人得之,以舟载所得而归。”这表明南宋( )
A.人口增长压力导致季节性流动 B.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获得发展
C.政府对百姓职业更换限制松弛 D.经济重心尚未转移到江南地区
2.朱熹云:“今缘文字印本多,人不着心读。汉时诸儒以经传相授者,只是暗诵,所以记得牢……以其无本,但记得耳。”朱熹所批评的现象折射出( )
A.南宋印刷业快速发展 B.理学逐渐走向僵化
C.士大夫思想日益教条 D.市民阶层不断扩大
3.据《都城纪胜》记载,临安的茶馆三教九流汇聚,不仅张挂名人书画,插四时花,还有弦歌和说书。对茶馆主来说,茶水费的收入有限,故他们往往兼营其它生意,如兼卖酒、汤、果汁等饮食。这反映了宋代茶( )
A.集中分布南方 B.凸显理学观念
C.运营手段灵活 D.经营收入微薄
4.宋代,在边远地区的广西,农村的集市已发展成为定期的集市(当地称“圩”),“有的地方五天一圩,有的地方三天一圩,有的地方隔一天一圩”。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市的发展突破时间限制 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5.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中心均有转移,并且逐渐发展为多元与多中心的现象。唐代政治中心在长安——洛阳的轴线上,宋代则建都汴梁。其主要原因是( )
A.方便都城的物资供应 B.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C.顺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D.北方遭安史之乱破坏
6.唐高宗永淳年间,关中一斗米售价高达三百钱,皇帝出幸东都洛阳,扈从之士中不免有人途中饿死;中宗景龙年间,运输山东、江淮谷物至京师,挽车的牛死者十之八九,朝臣按照惯例,又请中宗到洛阳就食,中宗便发脾气,不愿当逐粮天子。该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米价波动影响社会的稳定 B.交通运输关系王朝兴衰
C.北宋都城较唐东移的原因 D.关中地区经济一直落后
7.马球运动起源于波斯,途径土耳其传入中国,唐宋时期在中原地区比较流行,元朝建立后,贵族们在每年的端午节和重阳节都会举行的大规模马球比赛,获胜者会得到丰厚的奖赏。这项运动的流行,主要是由于其( )
A.传达了勇敢协作精神 B.符合大一统时代气质
C.便于普通百姓的参与 D.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
8.北宋时期,王公贵戚、朝廷显官以及士大夫等,长期身居闹市,很希望求得一点安静的山林乐趣,常在宅第之中或者近旁营造园林,这些园林错落有序,富有自然情趣,颇具别墅风采。这表明当时( )
A.理学已成为王朝的正统思想 B.上层士人比较注重生活意趣
C.居室建筑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人居环境
9.有者评道:“孔子集古学术思想之大成,……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下列项中,属于“朱子”成就的是( )
A.打破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B.编注“四书”作为儒学基础读物
C.率先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10.宋庆历年间,儒学学风开始出现了较大的转变,士人们围绕复兴儒学的主题,力图摆脱汉唐经学拘囿于家法师法、沉溺于训诂考证的治学方式,大胆发疑,标新立异,形成了一股疑经惑古的时代思潮。这股思潮出现的表明( )
A.构建新的儒学体系已是势在必然 B.希望通过经世致用实现儒学复兴
C.北宋传统儒学已呈现了没落态势 D.儒学复兴的目标在北宋终于完成
11.下图是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整个画面艳丽华美,典雅高贵。宋徽宗还在图的右上角题诗一首“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这样象征美好的祥瑞图还有他创作的《瑞鹤图》等。这反映了( )
A.北宋花鸟画艺术创作水准 B.时代环境影响作品风格
C.写意画风受到理学的影响 D.人文精神成为社会主流
12.在元代的三国戏中增加了很多有才之士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故事。如《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中张飞的唱词:“少不的一事无成两鬓斑,恁时节后悔晚。”《醉思乡王粲登楼》中王粲的唱词:“男儿自有冲天志,不信书生一世贫。”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
A.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B.儒学始终受高度重视
C.市民文化的日益流行 D.社会阶层流动性减弱
13.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 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这场革命的根源可以在中国经济生产率的明显增长中找到。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到了宋代,商业的发展遂导致坊市制崩溃。商业活动不再局限在官方设立的市内进行,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人们在城内任何地方都可建立商店,开设作坊店铺,还可以推车挑担沿街叫卖,当然也更不存在时间上的限制了。一些大都市还形成了一条又一条的商业街,有的同行业集中经营,有的则是不同的众多行业错杂相邻。……宋代草市进一步发展,国家在那里设立镇这一行政单位,以进行管理,在镇的下面,还设立了市这一行政单位。镇市都是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在宋代广泛出现,有的镇在人口、商业税收入等方面,都超过了管辖它的州军的治所城市,它们不是政治中心,而是完全意义上的工商业中心城市,所以有些学者把这现象称之为中国的城市革命。
商业的兴盛,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唐代的飞钱到宋代称为便钱,仍由官方经营,并发行一定面额的便钱券。在宋代真正具有纸币性质的货币是交子。因四川使用铁币不便,当地大商人就联合发行一种纸币,称作交子,也是在一地交钱后到另地取钱。不久交子改由政府发行,并设立了机构管理,交子遂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流通纸币。……宋代的汇兑业务比唐代有更大的发展,除了沿袭唐代使用飞钱(宋代称便钱)外,国家还发行一种钞引,可以持钞引到各地换取需要的货币或实物。为便于便钱、钞引、金属货币等之间的兑换,宋代出现了许多金银钞引铺,进行货币兑换、汇款等业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分析出现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西欧商业革命相比,宋朝的商业革命“为什么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961年,北宋天文官员王处讷制出新历,宋太祖亲自作序,命为《应天历》;981年,王处讷又献新历20卷,被升为司天监。984年,黄河决堤,刘吉主动请缨治理,在实践中摸索出新技术堵塞决口,得官爵与丰厚的物品奖赏。1076年,朝廷规定太医局轮流派人到各行政部门医治病患,年末根据诊治过程和治愈率进行赏罚。1088年,宰相苏颂组织创制水运仪象台的过程中,不拘一格,把职位较低却在天算方面具有杰出才华的韩公廉直接选拔到创制小组。
——摘编自萨日娜《中国古代如何鼓励科技创新》
材料二 宋代的科技成就,在不同科技领域的表现有所不同。比如,中国的畜牧养殖技术在唐以前已经成熟,到宋以后就没什么进步了。在有些科技领域,宋代则处于历史顶峰,不但远超汉唐,也胜过明清。当然,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赖于前期知识的积累。比如,宋代发明了水转大纺车,但明清的纺车更先进。但是,如果在某些领域能有一些突破的变革,它的意义也是非常大的。宋朝正是这样一个发生变革的时代,它在造纸技术等关键领域出现了突破性变革,影响了中国科技史的走向;特别是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三大发明”在宋代完成,更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
——摘编自何勇强《宋代科技成就的历史地位刍议》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政府奖励科技发展的措施。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据材料“南宋时跌至16.1亩”“浙西一带的农民每到秋熟,就到两淮”并结合所学可知,因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南移等原因,南方人口数量有了很大发展,使得“户均土地面积减少”,浙西一带的农民“每到秋熟”,就到“两淮”,帮助淮民收获并获得报酬,满载而归,填补家用,这体现了人口增长压力导致季节性流动,A项正确;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获得发展是明清时期,排除B项;材料中农民始终是农民,没有更换职业,排除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今缘文字印本多”、“以其无本,但记得耳”可知,朱熹认为之前书本不多,很多人都会用心记,而且记得牢,现在书本多了,反而不用心记,这体现了当时印刷业的发展,A项正确;理学走向僵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士大夫教条的思想,材料中主要体现出朱熹对当时印刷业发展的背景下,人们不认真诵读这种现象的批判,排除C项;D项表述符合宋朝时空,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临安的茶馆三教九流汇聚,不仅张挂名人书画,插四时花,还有弦歌和说书……故他们往往兼营其它生意,如兼卖酒、汤、果汁等饮食”可知,宋代茶馆中不仅经营饮茶,还经营着其他生意,茶馆布置精心,以招揽更多顾客,反映了运营手段灵活,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茶馆在宋朝分布的情况,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理学观念,排除B项;材料提及茶水费的收入有限,但茶馆还有其他经营项目,不能说明茶馆收入少,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农村的集市已发展成为定期的集市”可知,宋代农村集市发展,次数和频率增加,说明农村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项正确;市的发展突破时间限制主要在城市,而材料强调农村集市,排除A项;材料强调农村集市,城市经济职能增强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农村集市发展并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衡量标准,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
解析: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唐代至宋代政治中心由长安洛阳转移到汴梁,结合所学可知,唐中期后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宋代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北宋都城汴梁依靠便捷交通运输把南方物资运输到都城,A项正确;辽和西夏政权建立在北宋之后,因此不能得出北宋建立是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排除B项;北宋都城的选择与国内政治、经济有关,不涉及对外贸易,排除C项;宋代都城汴梁在北方,唐代安史之乱破坏了北方,因此不能得出宋代都城与安史之乱破坏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高宗、唐中宗时期,关中粮食紧缺,从山东、江淮运送粮食至京师亦无法满足对粮食的需要,就连皇帝也不得不前往洛阳就食,说明此时关中地域已不适宜作为都城,都城东移成为必然,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粮价变化引发社会动荡,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粮食问题而非交通运输,排除B项;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一直落后”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马球运动起源于波斯,途径土耳其传入中国,唐宋时期在中原地区比较流行,元朝建立后,贵族们在每年的端午节和重阳节都会举行的大规模马球比赛,获胜者会得到丰厚的奖赏。”可知,马球比赛与军事活动有关,也体现出娱乐的目的,在比赛中,需要同伴相互协同配合,传达出勇敢协作的精神,A项正确;宋代并未实现大一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普通百姓参与马球,且材料中提到“贵族们”会常常组织马球比赛,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民族间的交往,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上层士人虽然身居闹市,但他们“希望求得一点安静的山林乐趣……富有自然情趣”体现了上层士人比较注重生活意趣,B项正确;北宋时期,理学尚未成为正统思想,排除A项;材料反映上层士人注重生活意趣,未涉及建筑的等级规定,排除C项;材料涉及上层士人注重生活意趣,是思想的变化的影响,不是商品经济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朱子”是指南宋的朱熹,朱嘉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各编为“四书”,并加以注释,作为儒学基础读物,B项正确;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排除A项;唐朝中期的韩愈率先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排除C项;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儒学的危机与复兴,材料中“士人们围绕复兴儒学的主题”表明这是面对佛道冲击后,知识分子意识到构建新的儒学体系已是势在必然,A项正确;经世致用思想是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提出的,排除B项;北宋时期,理学推动了儒学走向哲学化、思辨化,并没有呈现没落态势,排除C项;以朱熹理学体系的形成为标志,宋代儒学的发展已经趋于完备,儒学复兴的目标终于完成,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整个画面艳丽华美,典雅高贵”“这样象征美好的祥瑞图还有他创作的《瑞鹤图》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宋徽宗的作品以典雅高贵、象征美好为主要表现形式,这与当时宋朝商品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说明了时代环境影响作品风格,B项正确;宋徽宗赵佶一人无法代表北宋的艺术创作水准,排除A项;理学是宋朝形成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的儒学体系,与材料中的两幅画作风格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宋徽宗赵佶的个人作品,不能代表社会主流,且作品没有体现出人文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代长期停止科举制,因而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性减弱,使得大量有才之士失去了上升空间,因此他们借戏曲人物之口表达对建功立业的渴望,D项正确;材料现象反映的是文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这与民族交融和市民文化流行无关,排除A、C两项;儒学在元初受到冷落,其后慢慢得到统治者重视,排除B项。故选D项。
13.答案:
(1)表现: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农业技术的发展,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手工业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
原因:坊市界限被打破,打破了商业在时间、空间的限制;草市繁荣;镇市普遍出现,成为工商业中心城市;纸币出现;金融业繁荣,金融机构业务繁忙,海外贸易兴盛。
(2)①经济:传统的自然经济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的萌发;
②政治:重农轻商的传统政策阻碍商业发展;
③文化:科举制度限制了新观念的萌发(或宋明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观念)。
其它:政治:游牧民族的入侵打断了商业革命的进程;
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使地方缺少自主性;
文化:中国是大陆文明体系,缺少海洋文明的进取精神及冒险精神。
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在中国经济生产率的明显增长中找到”结合所学得出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据材料一“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结合所学得出农业技术的发展,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据材料一“技术……工业的产量”结合所学得出手工业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商业活动……时间上的限制了”结合所学得出坊市界限被打破,打破了商业在时间、空间的限制;据材料一“宋代草市进一步发展”结合所学得出草市繁荣;据材料一“镇市都是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中心城市”结合所学得出镇市普遍出现,成为工商业中心城市;据材料一“大商人就联合发行一种纸币……流通纸币”结合所学得出纸币出现;据材料一“宋代的汇兑业务……金银钞引铺,进行货币兑换、汇款等业务”结合所学得出金融业繁荣,金融机构业务繁忙,海外贸易兴盛。(2)结合所学可从经济——传统的自然经济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的萌发;政治——重农轻商的传统政策阻碍商业发展;文化——科举制度限制了新观念的萌发(或宋明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观念)等角度入手。
14.答案:(1)措施:加官进爵;实物奖赏;制定考核机制;破格用人。
(2)特点:科技领先;不同领域存在差异性;继承、创新;影响世界。
原因:政府的鼓励(奖励);经济繁荣;文教事业发展(科举制完善);民族交融。
解析:(1)据材料一“981年,王处讷又献新历20卷,被升为司天监”可知,加官进爵;据材料一“刘吉主动请缨治理,在实践中摸索出新技术堵塞决口,得官爵与丰厚的物品奖赏”可知,为奖励黄河治理,实物奖赏;据材料一“年末根据诊治过程和治愈率进行赏罚”可知,制定考核机制;据材料一“把职位较低却在天算方面具有杰出才华的韩公廉直接选拔到创制小组”可知,破格用人。(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在有些科技领域,宋代则处于历史顶峰,不但远超汉唐,也胜过明清”可知,科技领先;据材料二“宋代的科技成就,在不同科技领域的表现有所不同”可知,不同领域存在差异性;据材料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赖于前期知识的积累……但是,如果在某些领域能有一些突破的变革,它的意义也是非常大的”可知,继承、创新;据材料二“特别是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三大发明”在宋代完成,更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可知,影响世界。第二小问原因,政府对有科技贡献的人给予官爵或物质奖励,政府的鼓励(奖励)推动了科技创新;宋代经济繁荣为科技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文教事业发展,提高了文化素质,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文化氛围(科举制完善);民族交融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科技发展。
2
2专题三 考点07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B卷
1.南宋朝廷多次下诏劝民种麦,并规定对这些旱地作物“毋收其赋,田主毋责其租”。种麦之后“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出现了“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B.胡汉民族隔阂消除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2.元代王祯说:“今之为农者,见小近而不虑久远,一年丰稳,沛然自足,侈费妄用,以快一时之适,所收谷粟,耗竭无余,一遇小歉,则举贷出息于兼并之家,秋成倍称而偿之,岁以为常,不能振拔。其间有收刈甫毕,无以糊口者,其能给终岁之用乎……”。由此可见,王祯主张( )
A.加强社会优抚 B.节用济凶
C.禁止民间借贷 D.减轻赋税
3.《续资治通鉴长编》称北宋初“富商大贾自江淮贱市杭稻(即粳稻),转至京师,坐邀厚利”,但京城历来有“诸城门不得私放出现钱”的规定。《宋史》则言南宋“(钱)自临安出门,下江海,皆有禁”,四方客商在临安得钱后仍不得自由流通。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
A.宋代纸币运用的原因 B.交通运输在宋代落后
C.政府金融职能的优化 D.宋代抑商政策的表现
4.宋代西湖的舟船“无论四时,常有游玩人赁假,舟中所须器物,一一毕备,但朝出登舟而饮,暮则径归,不劳余力,惟支费钱”,而在东京城内“凡雇觅人力、干当人、酒食作匠之类,各有行老”。这反映出当时( )
A.市民阶层登上政治舞台 B.社会服务行业有所发展
C.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雇佣劳动现象较为普遍
5.唐诗有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中后期遭到严重破坏,扬州盛况不复,一去不返。北宋设市舶司后,明州(今宁波)发展迅速,“凡中国之贾,高丽与日本诸蕃之至中国者,进出唯明州一港”。影响这一变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海外贸易的兴盛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政治局势的变化 D.重农抑商的松动
6.如表为元朝经济统计数据(部分)。针对这种局面,元朝的举措是( )
地区 岁粮比重 酒课 醋课
腹里 18% 56243锭白银 3576锭白银
江浙 37% 196654锭白银 11870锭白银
(腹里:元朝对中书省直辖地区的通称)
A.提高腹里赋税标准 B.改变传统经济结构
C.开通海上长途航线 D.采取民族分化政策
7.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 )
A.折射出宋代社会变革 B.表明了封建经济高度发达
C.印证宋社会治理制度完善 D.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8.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9.朱熹认为格物的主要内容就是读圣贤之书,与此相联系在治学方法上主张“泛观博览”。他认为:“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九渊指出:“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据此可知,二者( )
A.认同发明本心的心性修养 B.争论的焦点在于学习方法
C.积极践行儒家主流价值观 D.在本体论上存在根本分歧
10.郑午昌先生在他的《中国画学全史)冲指出,“宋人之于画,讲物现以求精妙,尤非定神一精不可”。北宋著名而家韩拙论述道:“凡云、霞烟雾蔼之气,为岚光山色、遥岑远树之彩也,善绘于此,则得四时之真气造化之妙理.一品四时之景物务要明乎物理,度乎人事。”这反映了宋代( )
A.浪漫主义艺术的流行 B.文人推动了绘画理论的成熟
C.市民阶层的精神追求 D.绘画艺术深受理学观念影响
11.962年,宋太祖对近臣明确指示:“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在其倡导、督促、示范和带领下,文臣武将们的读书有了明显进步。宋太宗同样热衷于读书。他诏令史馆日进《太平总类》三卷,“朕当亲览”。上述现象( )
A.表明宋代大力推行文官治国方略 B.利于促进宋代书籍出版业的发展
C.是当时科举制得以完善的重要因素 D.推动了宋代学术文化的下移和繁荣
12.契丹国建立后,耶律阿保机虽然仰慕汉文化.也会说汉语,“然绝口不道于部人,惧其效汉而怯弱也”,并积极推动创制本民族文字。据此可知,耶律阿保机创制契丹文字意在( )
A.推动边疆民族交融 B.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C.增强本民族凝聚力 D.缩小南北文化差距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038年12月,宋仁宗发现元昊称帝,“甲戌,禁止边境人民与元昊贸易”。在此之前,宋夏之间设立榷场和市等交易场所为双边贸易所用,贡使贸易也是宋夏之间合法贸易的一种惯常形式。西夏的输出物品有牛、羊、驼、马、青盐等,宋的输出物品为帛、罗、绮等,其中茶为大宗输出产品。双方对于输出产品都有严格的控制,对于禁止私自输出的物品也有严格的规定。然而,“累戒河东、陕西诸路经略司,禁止边民与西贼交市,颇闻禁令不行”。边民“肆意往来,所在无复禁止”。走私贸易在宋夏边境屡见不鲜,尤其是官商勾结,抑或是官员自己私自贩运,直至宋夏和谈,解除禁止榷场的规定。茶马贸易是宋夏经济的代表,它是双边对于自我商品缺少的认知和行为。而宋夏的和平共处、互相牵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因素,它牵绊住了宋夏战争的脚步,从而维持稳定的现状。
——摘编自张帆《仁宗朝宋夏战争之下的茶马贸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仁宗时期宋夏贸易的变化,并简析宋夏贸易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围绕“边境贸易对宋夏关系的影响”展开简要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4.【印刷术的普及】
材料一 雕版印刷术在隋唐时期发明,至迟在中、晚唐已付诸应用。五代后唐时,朝廷组织雕版刻印儒家经典《九经》,至后周始刻印完毕,大大推动了儒学经典在社会上的普及。宋朝雕版印刷术使用更加普遍,“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对文化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宋仁宗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刻制活字,排版印刷。
——摘编自赵国良《中国文化简史》
材料二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到宋代,不仅有大部头典籍印行,而且有通俗启蒙性读物广泛流传。不仅中央机构(国子监等)刻书,各路官府、州县学校都刻书;也有坊肆、家刻。出现了以刻书著称的商业性中心区域,书籍普及速度大大加快。
——摘编自阁步克、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印刷术得以普及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时期印刷术普及的影响。
2
2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宋颁布劝农种麦诏令,推广稻麦二熟制,提高了耕地利用率,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重农,并未涉及抑商,且宋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宽松,排除A项;“隔阂消除”表述过于绝对,当时仍然存在民族矛盾,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政府在南方推行种麦,无法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一年丰稳,沛然自足,侈费安用,以快一时之适……一遇小歉,则举贷出息于”可知,王祯批评了不知道在丰年积蓄而浪费的小农,由此可知王祯主张节用济凶,B项正确;材料表明王祯主张节用济凶,没有涉及他对社会优抚的态度,排除A项;根据材料“则举贷出息于兼并之家,秋成倍称而偿之”可知,这是他在叙述现象,并没有表明对借贷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表明王祯主张节用济凶,不涉及赋税,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北宋初,富商大贾远距离贩运粮食,获取厚利,但京城不允许私放铜钱;到了南宋,铜钱依旧不能自由流通;结合所学,宋代商品经济繁荣,贸易兴盛,铜钱自由流通受阻,推动了纸币的产生与运用,A项正确。宋代交通运输得到发展,才得以推动长途贩运的发展,使富商大贾得以远距离贩运粮食,排除B项;据材料,此时政府依旧不允许铜钱自由流通,并没有优化金融职能,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限制货币的自由流通,并不是抑制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无论四时,常有游玩人赁假,舟中所须器物,一一毕备,但朝出登舟而饮,暮则径归,不劳余力,惟支费钱”、“凡雇觅人力、干当人、酒食作匠之类,各有行老”可知,宋朝时期,城市里的租赁业务较发达,东京城里有着行老充当中介,为需要雇佣劳力、杂役的人介绍劳动力,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层面,无法体现市民阶层登上政治舞台,排除A项;单从材料的描述无法得知整个宋朝社会服务业的发展,排除B项;普遍一词夸大了实际,且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二分无赖是扬州,唐末遭破坏”和宋朝“宁波发展迅速,唯出明州港”可知唐宋的变迁,由扬州转移到了宁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末战乱频繁,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长期战乱,政治局势的变化,C项正确;海外贸易的兴盛与材料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材料的表现,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历代沿用,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之后经济重心南移,而元朝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依赖江南地区,为此元朝努力增强交通运输能力,C项正确;单纯提高腹里赋税标准,不足以供给京师,排除A项;古代封建社会传统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改变,排除B项;元朝采取民族分化政策,是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与经济问题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时,儒学吸取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善,文官制度发展,这些都折射出宋代社会变革,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信息与封建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宋朝思想、治国理念等方面的变化,未涉及社会治理完善,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世俗文化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及所学知识可知,书籍作为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南宋时期书籍的流行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所以,士族阶层并非在南宋时期出现,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排除B项;隋朝时期确立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朱熹认为格物的主要内容就是读圣贤之书”、“陆九渊指出:‘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学习要通过多读书,研究认识事物,彻底认识其中所包含的道理,而陆九渊主张“理在心中,不假外求”,主张理就在心中,争论的焦点在于学习方法,B项正确;zx 并不认同发明本心的心性修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家主流价值观,排除C项;本体论是一门哲学研究,研究什么样的事物客观存在,即在宇宙中存在着什么实体,而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学习方法,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讲物理以求精妙,尤非定神一精不可”“品四时之景物,务要明乎物理,度乎人事”及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理念对绘画艺术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更多强调的是写实而非浪漫主义,排除A项;战国时期中国绘画艺术已经从萌芽走向成熟,排除B项;“市民阶层的精神追求”与题干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其倡导、督促、示范和带领下,文臣武将们的读书有了明显进步。宋太宗同样热衷于读书。”可知,宋代统治者采取了督促官员读书的措施,适应了重文轻武的基本政策,这有助于推动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而增加了社会对书籍数量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宋代书籍出版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文官治国的方略,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完善的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统治集团内容阅读书目的信息,无法直接得出学术文化下移和繁荣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契丹时期(中国)。由材料中“惧其效汉而怯弱也”可知,创制契丹文字是耶律阿保机强烈民族意识的突出表现,是为了显示其民族特点与地位的一种举措,其主要意图是增强本民族凝聚力,C项正确;A项无法在材料中体现,排除A项;B项不符题意,材料主要反映出耶律阿保机创制契丹文字的动机是要增强契丹族凝聚力,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南北文化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1)变化:由允许宋夏之间的官方贡使贸易到禁止宋夏贸易,导致宋夏之间走私贸易猖獗;之后宋夏之间通过和谈又恢复了官方贸易。原因:人民的需求,商品经济的发展;宋夏经济的互补性;国家利益的需要等。
(2)示例:边境贸易密切了宋夏关系。
宋朝和西夏之间的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宋朝对于西夏的牛、羊、驼、马、青盐,特别是对西夏的马匹有较大需求,而宋朝的丝织品和茶叶则迎合了西夏的需要。所以虽然宋仁宗时期,宋朝禁止宋夏边境贸易,但无法阻止边民的私下贸易,从而造成宋夏之间走私贸易盛行。随着宋夏和谈的达成,宋夏之间的贸易得到恢复。因此,通过经济贸易密切了宋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解析:(1)变化:根据“禁止边境人民与元昊贸易”、“在此之前,宋夏之间设立榷场和市等交易场所为双边贸易所用,贡使贸易也是宋夏之间合法贸易的一种惯常形式”、“走私贸易在宋夏边境屡见不鲜,尤其是官商勾结,抑或是官员自己私自贩运,直至宋夏和谈,解除禁止榷场的规定”可知宋仁宗时期,宋夏贸易的变化是由允许宋夏之间的官方贡使贸易到禁止宋夏贸易,导致宋夏之间走私贸易猖獗;之后宋夏之间通过和谈又恢复了官方贸易。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夏之间贸易的原因首先在于人民的需求,其次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三是宋夏经济的互补性和国家利益的需要等。
(2)根据“边民‘肆意往来,所在无复禁止’”、“茶马贸易是宋夏经济的代表,它是双边对于自我商品缺少的认知和行为。而宋夏的和平共处、互相牵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因素,它牵绊住了宋夏战争的脚步,从而维持稳定的现状”可知,边境贸易密切了宋夏关系。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朝和西夏之间的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宋朝对于西夏的牛、羊、驼、马、青盐,特别是对西夏的马匹有较大需求,而宋朝的丝织品和茶叶则迎合了西夏的需要。所以虽然宋仁宗时期,宋朝禁止宋夏边境贸易,但无法阻止边民的私下贸易,从而造成宋夏之间走私贸易盛行。随着宋夏和谈的达成,宋夏之间的贸易得到恢复。因此,通过经济贸易密切了宋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14.答案:(1)因素:政府支持和民间参与;儒家思想的发展;技术传承和革新;文化传播和教育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商品经济发展。
(2)影响:提供了文化普及、学术教育发展的技术前提;使更多人能够接触到书本,有利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科举队伍的扩大,推动政治发展;有助于商业发展和文化传承。
解析:(1)因素:根据材料“五代后唐时,朝廷组织雕版刻印儒家经典《九经》,至后周始刻印完毕,大大推动了儒学经典在社会上的普及。”可知,政府支持和民间参与;儒家思想的发展;根据材料“宋仁宗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刻制活字,排版印刷。”可知,技术传承和革新;根据材料“宋朝雕版印刷术使用更加普遍,‘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对文化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可知,文化传播和教育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市民阶层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进行总结。
(2)影响:根据材料“五代后唐时,朝廷组织雕版刻印儒家经典《九经》,至后周始刻印完毕,大大推动了儒学经典在社会上的普及。……对文化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供了文化普及、学术教育发展的技术前提;根据材料“到宋代,不仅有大部头典籍印行,而且有通俗启蒙性读物广泛流传。……书籍普及速度大大加快。”可知,使更多人能够接触到书本,有利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结合宋朝的历史特征可知,印刷术的普及有利于科举队伍的扩大,推动政治发展;根据材料“出现了以刻书著称的商业性中心区域,书籍普及速度大大加快”可知,有助于商业发展和文化传承。
2
2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