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检测卷(答案)

第四单元学情评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以下四幅图片反映的是一场大战,这场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城濮之战 C.长平之战 D.赤壁之战
2.某校七年级(1)班的李明同学整理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知识卡片,请你帮助他把下面表格中三处遗忘的知识点补充完整(  )
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影响 特点
官渡之战 200年 ① 袁绍大败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③
② 208年 孙刘联军与曹操 曹操大败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A.①曹操—袁绍;②赤壁之战;③以少胜多
B.①曹操—刘备;②淝水之战;③陆战为主
C.①曹操—周瑜;②巨鹿之战;③水战为主
D.①曹操—袁绍;②淝水之战;③以少胜多
3.《三国志·吴书》记载:“(黄龙)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对这段史料认识正确的是(  )
A.诸葛亮派卫温去夷洲
B.卫温去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C.三国时期魏国派卫温去夷洲
D.夷洲是今天的澳门
4.与下列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
INCLUDEPICTURE"A12.tif" INCLUDEPICTURE "E:\\23秋\\7年级\\7历史山西\\文件\\A12.tif" \* MERGEFORMATINET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设立郡县,巩固中央
C.三国鼎立,江南开发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5.下面是西晋朝廷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晋归义羌王”印。由此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
A.西晋被少数民族所灭
B.西晋与少数民族关系紧张
C.西晋时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
D.西晋时少数民族迁到黄河流域
6.下表是某历史学习小组的研究材料,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为(  )
时间 事件
280年 灭孙吴,完成统一
291—306年 八王之乱,元气大伤
316年 长安失守,被匈奴人所灭
A.南北统一的进程 B.游牧民族的南迁
C.西晋的短暂统一 D.政权分裂的加剧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下图①处的政权是(  )
A.西晋 B.东晋 C.北魏 D.北齐
8.下列各项内容来自于某历史公众号推送的一个学习资源包。由此可知,该期推送的历史专题是(  )
A.农业的进步 B.政权的更替
C.江南的开发 D.贸易的发展
9.与下图所示信息相关的是(  )
A.“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形成 B.北方少数民族向中原迁徙
C.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 D.北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0.北魏后期,一位大臣在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11.中华民族历来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秦国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们改革变法的共同点是(  )
A.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B.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C.学习了儒家思想文化 D.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12.下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  )
A.城市的繁荣 B.皇权的强化
C.半坡居民的生活 D.民族交融
13.在日本和欧美的一些国家,学者对《齐民要术》的研究也很热衷,并称之为“贾学”。通过研究《齐民要术》,我们可以了解到(  )
A.圆周率数值的计算 B.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C.南朝时期的江南经济 D.我国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
14.历史叙述有历史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指的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观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北京人会制作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
B.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西晋的短暂统一体现了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D.十六国中唯一位于南方的政权是成汉
15.李华同学利用假期开展了“探寻身边的历史”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李华同学进入“云冈石窟全景漫游”平台,截图保存了第20窟中的主佛的图片,并做了相关记录。据此可知其(  )
云冈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佛   由于洞窟前立壁的坍塌,第20窟整个佛像显露在外。露天大佛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3.7米,两肩宽厚,面相丰圆,薄唇高鼻,神情肃穆。作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以其博大、恢宏的气魄和撼动人心的力度,征服了国内外无数的专家学者及游人。
A.原型是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 B.是一部北魏王朝的断代史
C.是中国史上唯一的皇家石窟 D.是佛教中国化的艺术结晶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16.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从不同领域折射出先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科技创新】科技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简述下面两幅图片在科技方面所承载的价值。(8分)
(2)【书画鉴赏】观察下面书画作品,写出对应的作品名称,并简述东晋时期书画艺术发展的原因。(6分)
(3)【艺术创新】通过佛像造型的变化,你可以看出北魏时期我国社会习俗的什么变化?(2分)
(注:云冈石窟佛像造型具有典型的胡人特征,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具有中原的文化特征。)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17题16分,18题18分,共34分)
17.民族友好和民族交融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INCLUDEPICTURE"二改J+2.tif" INCLUDEPICTURE "E:\\23秋\\7年级\\7历史山西\\文件\\二改J+2.tif" \* MERGEFORMATINET
材料二 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
——摘编自《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材料三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和管辖,西汉王朝在此设立了什么机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机构的设立有何重要意义。(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3)材料三从哪些角度阐述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18.农业是封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帝在继位第二年下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书》
材料二 
  江南地广(人微)……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汉书·地理志》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以供天下人穿用)。——《宋书》
材料三 下面是李华同学整理的部分生产工具知识卡
●耧车是西汉时发明的播种工具。一般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同时完成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据东汉崔寔《政论》记载,耧车由三只耧脚组成,即三脚耧。●曹魏时,经过发明家马钧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翻车可用手摇、脚踏、风转或水转驱动。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
(1)根据材料一,简述文景时期重视农业生产的具体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说说江南地区的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耧车和翻车的功能,并概括它们的共同作用。(6分)
(4)综上所述,归纳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2分)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9.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进行了以“民族交往”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完成活动任务。
任务一 【资料研读——进行历史解释】
(1)根据下列资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间进行“长期的交往和斗争”带来的影响。(2分)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期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进行了长期的交往和斗争,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在此期间得到发展。
 任务二 【运用表格——梳理历史事实】
(2)根据提示信息,将表格中①处的内容补充完整。观察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列举西晋时期内迁到今天山西境内的少数民族。(6分)
政权 民族关系的史事(部分)
西汉 汉武帝时,派①__________、霍去病出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
东汉 光武帝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西晋 INCLUDEPICTURE"J4-10.tif" INCLUDEPICTURE "E:\\23秋\\7年级\\7历史山西\\文件\\J4-10.tif" \* MERGEFORMATINET 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任务三 【解读人物——感受家国情怀】
(3)结合下面材料,谈谈你对该历史人物的看法。(4分)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高祖纪》
 任务四 【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观点】
(4)根据下面材料信息,并结合相关史实,以“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8分)
尽管历史上各民族间有友好交往,也有兵戎相见,历史上也曾不断出现过统一或分裂的局面,但各民族间还是互相吸收、互相依存、逐步接近,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的伟大祖国,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摘编自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答案
一、1.D 2.A 3.B 4.C 5.D 6.C 7.B 8.C
9.C 10.B 11.D 12.D 13.B 14.C 15.D
二、16.(1)蔡伦改进造纸工艺,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价格便宜,易于推广,逐渐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答出一点得2分,共 4分)《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技术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答出一点得2分,共 4分)
(2)名称:图三是《兰亭集序》,图四是《女史箴图》。(每点2分,共4分)原因:继承了前代书画艺术的优良传统,并进行了创新;造纸术的改进和推广;民族交融,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南方经济的不断发展;杰出书法家、画家的大量涌现等。(答出一点得2分)
(3)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文化上逐步交融。(2分)
三、17.(1)机构:西域都护。(2分)重要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2分)
(2)措施:说汉语、穿汉服、与汉人贵族联姻。(答出三点具体措施得3分)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分)
(3)角度:经济、习俗、制度、语言、民族心理。(一点2分,答出以上任意两点得4分)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答出以上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18.(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等。(任答两点得4分)
(2)变化:从汉朝时期的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到南朝时期经济得到了开发。(2 分)原因: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北人南迁带去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等。(任答一点得2分,共4分)
(3)耧车:播种工具。(2分)翻车:灌溉工具。(2分)共同作用:减轻人力负担,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2分)
(4)政府的政策支持;自然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得 2分)
四、19.(1)有利于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与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2)①卫青(2分) 少数民族:匈奴、羯、羌。(答出一个得2分,共4分)
(3)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即位后,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答出一点得2分,共4分)
(4)【示例】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秦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综上所述,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8分)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