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上海市松江区2023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上海市松江区2023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稻花香里说丰年
“稻花香里说丰年”,“稻香”,源自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对粮食作物丰收的喜悦,某校学生来到“张氏米行”开展关于“稻香文化”的研学活动。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水稻人工栽培的国家,下列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能够对此证明的是______。
A.贾湖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良渚遗址
D.玉蟾岩遗址
2.宋朝,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苏湖”在如图中的哪一区域?
3.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粮食作物开始传入我国,以下哪本著作最有可能对此进行了记载?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梦溪笔谈》 D.《本草纲目》
4.研学活动中,同学们发现文学艺术作品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材料一:[唐]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材料二: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
5.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概括古代农业生产与文学艺术作品的关系。
烽火战争开新局
某校历史学习小组举办了主题为“烽火战争开新局”的展览,他们搜集了以下六幅历史上重要战争的历史照片与绘画,围绕这些历史事件开展了一次探究学习活动。
图A 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图B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图C 资本主义制度在北美的初步确立。
图D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图E 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
图F 使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6.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影响深刻。完成下列时间轴。
7.将如图战争与其见证的历史变迁连线。
8.为了进一步研究图D中战争的真实历史场景,你将选择以下哪则材料?
A.电影《1917》片段 B.参战士兵的战争日记
C.小说《西线无战事》 D.《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
9.有人认为,图E所示的战争是图D的继续,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说明理由。
社会世相观变迁
社会世相指社会的面貌、情况。海上名都中学举行“上海社会面貌的变迁”主题学习活动,各小组通过走访、调查,搜集到以下上海近代历史的材料。
小组一搜集到的材料:
1876年淞沪铁路通车 1902年上海女子学堂 20世纪30年代的外滩
小组二又找到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今日的上海外滩 信息化教学场景 上海地铁线路图
材料二:“自从1990年中央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浦东就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并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教材《中国历史》第四册
10.通过搜集这些材料,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哪些视角观察这一时期上海社会面貌发生的变化。   (多选,填写字母)
A.交通方式
B.新式教育
C.城市面貌
D.礼仪风俗
E.家庭经济
请你再从新闻出版的视角补充一则能够反映19世纪后期上海社会新面貌的史料   。
11.概括导致出现这些新变化的历史因素。
12.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海社会变迁的认识,形成一份调查报告。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D
3.B
4.言之有理即可。
5.农业生产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基础和前提,文学艺术作品是对农业生产的反映等。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盛唐经济的繁荣;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点评】(1)本题是图片类选择试题,是历史基础性知识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水稻文明的历史起源,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分析运用能力,解题关键要牢记中国古代远古遗址的相关知识信息。
(2)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测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地理位置分布,是对学生历史地图解读能力的检测,解题关键要掌握重要历史地名的位置信息。
(3)本题是历史基础性知识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农政全书》、外来作物的传入,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解题关键要牢记中国古代科技著作的相关知识。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以检测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与历史总结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题意,准确把握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
1.根据题干信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水稻人工栽培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位于湖南省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附近的玉蟾岩遗址,出土了5粒碳化稻谷,时间距今约1.4万-1.8万年,证明了长江流域有着源远流长的水稻栽培史,D项正确;贾湖遗址距今8000多年,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良渚遗址距今约3300年,与题干“最早”不符,排除AB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根据题干材料“苏湖熟天下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著名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所以,“苏湖”应位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根据地图信息可知,D区域位于我国长江下游,故m“苏湖”D区域,所以D正确;
根据所学历史地图知识可知,A位于长江上游,B位于黄河流域,C位于珠江流域,不符合“苏湖”的地理位置,排除ABC。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根据题干信息“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粮食作物开始传入我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于十五十六世纪,相当于中国明朝中后期,所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成书于北朝时期,不合题干要求,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政全书》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科技名著,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因此,《农政全书》最有可能记载玉米、甘薯等粮食作物开始传入我国,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梦溪笔谈》成书于北宋,不合题干要求,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是药物学巨著,也不可能记载粮食作物的引进,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围绕“文学艺术作品与农业生产”这一主题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意思是:夏天的中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由于天气炎热,劳动紧张,农民累得满头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材料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雨中耕作图》的情景:只见画中乌云密布,天降大雨,田里作物茂盛,一位戴着斗笠的农夫连忙肩挑庄稼往回走,另一位农夫则坚持在田里挥鞭赶牛,地头上坐着的应该是一家三口,农夫父子正在捧碗吃饭,而农妇则陪伴着他们·····整个画面十分温馨且极有生活气息。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农业生产为文学艺术作品提供素材,文学艺术作品反映农业生产的状况。 一定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
5.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围绕“文学艺术作品与农业生产”这一主题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意思是:夏天的中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由于天气炎热,劳动紧张,农民累得满头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材料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雨中耕作图》的情景:只见画中乌云密布,天降大雨,田里作物茂盛,一位戴着斗笠的农夫连忙肩挑庄稼往回走,另一位农夫则坚持在田里挥鞭赶牛,地头上坐着的应该是一家三口,农夫父子正在捧碗吃饭,而农妇则陪伴着他们·····整个画面十分温馨且极有生活气息。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农业生产为文学艺术作品提供素材,文学艺术作品反映农业生产的状况。 一定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
【答案】6.B美国独立战争;C鸦片战争;E苏军攻克柏林。
7.
8.B
9.赞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了惩治德国等战败国的《凡尔赛条约》,使德国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成为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借口。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点评】(1)本题是历史图片材料分析解读,主要知识考点是自古至今,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历史,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与图片解读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战争的相关知识信息。
(2)本题是历史连连看,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积累,解题关键要熟悉掌握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战争事件。
(3)本题是历史史料的分析运用,解题关键能准确地区分把握一手史料、二手史料含义与史料价值。
(4)本题是历史观的评判看法,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准确把握图D与图E之间的关联,以此结合所学知识对观点作出判断,并且简要说明理由。
6.根据图片材料,结合所学可知,B是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的波士顿战役;C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E是1945年苏军攻克柏林。
故答案为:
B美国独立战争;C鸦片战争;E苏军攻克柏林。
7.根据所学可知,图A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图B反映的是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后,资本主义制度在北美初步确立;C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图D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E是1945年苏军攻克柏林。F是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8.根据图片信息“D.一战中的坦克”,所以研究图D,即是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尽可能寻找一手资料,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电影《1917》是艺术作品,可信度较低,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参战士兵的战争日记属于一手资料,可信度极高,B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说《西线无战事》属于文学作品,可信度较低,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是二手史料,是在一手史料的基础形的,可信度低于一手史料,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根据图片信息“D图是一战、E图是二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赞同二战是一战的继续,理由是:一战和二战的起因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均是新兴帝国不满于当前世界现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进而与英美法等老牌帝国发生冲突,而且两次世界大战是有延续性的,二战是一战的延续。
【答案】10.ABC;《申报》创刊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
11.新交通工具的传入、西方文明的影响、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等。
12.上海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变化;上海是我国近代被迫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之一,从此,上海开始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社会风气开放,新交通工具传入,新式教育兴起,成为我国的重要的经济中心。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得到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后,上海成为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90年我国又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上海浦东开发区如今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因而说上海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变化。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技术;改革发展中的教育;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签订后,伴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带来了我国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及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对外开放和深圳等经济特区,加速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发展,带来了上海日新月异的变革。本题主要突出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材料综合分析解读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近代上海与现代上海的历史变化的相关史实,掌握其相关的基础史实,以此结合材料分析运用,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10.根据小组一材料信息“图一、1876年淞沪铁路通车”可知上海新式交通方式出现;“图二、1902年上海女子学堂”反映了新式教育兴起;“图三、20世纪30年代的外滩”体现了上海城市面貌,所以ABC正确。三幅图片信息都与礼仪风俗、家庭经济无关,排除DE。
所以,ABC符合题意,DE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新闻出版的视角可以补充能够反映19世纪后期上海社会新面貌的史料有《申报》创刊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
故答案为:ABC;《申报》创刊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
11.根据小组一搜集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出现这些新变化的历史因素有新交通工具的传入、西方文明的影响、社会经济与ua的发展等。
故答案为:
原因:新交通工具的传入、西方文明的影响、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等。
12.综合小组一与小组二搜集的材料,体现了近代上海与现代上海的历史变迁,由此可得出我对上海社会变迁的认识。
认识:上海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变化。
调查:上海是我国近代被迫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之一,从此,上海开始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社会风气开放,新交通工具传入,新式教育兴起,成为我国的重要的经济中心。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得到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后,上海成为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90年我国又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上海浦东开发区如今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因而说上海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变化。
上海市松江区2023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稻花香里说丰年
“稻花香里说丰年”,“稻香”,源自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对粮食作物丰收的喜悦,某校学生来到“张氏米行”开展关于“稻香文化”的研学活动。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水稻人工栽培的国家,下列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能够对此证明的是______。
A.贾湖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良渚遗址
D.玉蟾岩遗址
2.宋朝,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苏湖”在如图中的哪一区域?
3.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粮食作物开始传入我国,以下哪本著作最有可能对此进行了记载?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梦溪笔谈》 D.《本草纲目》
4.研学活动中,同学们发现文学艺术作品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材料一:[唐]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材料二: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
5.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概括古代农业生产与文学艺术作品的关系。
【答案】1.D
2.D
3.B
4.言之有理即可。
5.农业生产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基础和前提,文学艺术作品是对农业生产的反映等。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盛唐经济的繁荣;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点评】(1)本题是图片类选择试题,是历史基础性知识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水稻文明的历史起源,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分析运用能力,解题关键要牢记中国古代远古遗址的相关知识信息。
(2)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测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地理位置分布,是对学生历史地图解读能力的检测,解题关键要掌握重要历史地名的位置信息。
(3)本题是历史基础性知识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农政全书》、外来作物的传入,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解题关键要牢记中国古代科技著作的相关知识。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以检测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与历史总结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题意,准确把握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
1.根据题干信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水稻人工栽培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位于湖南省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附近的玉蟾岩遗址,出土了5粒碳化稻谷,时间距今约1.4万-1.8万年,证明了长江流域有着源远流长的水稻栽培史,D项正确;贾湖遗址距今8000多年,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良渚遗址距今约3300年,与题干“最早”不符,排除AB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根据题干材料“苏湖熟天下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著名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所以,“苏湖”应位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根据地图信息可知,D区域位于我国长江下游,故m“苏湖”D区域,所以D正确;
根据所学历史地图知识可知,A位于长江上游,B位于黄河流域,C位于珠江流域,不符合“苏湖”的地理位置,排除ABC。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根据题干信息“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粮食作物开始传入我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于十五十六世纪,相当于中国明朝中后期,所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成书于北朝时期,不合题干要求,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政全书》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科技名著,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因此,《农政全书》最有可能记载玉米、甘薯等粮食作物开始传入我国,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梦溪笔谈》成书于北宋,不合题干要求,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是药物学巨著,也不可能记载粮食作物的引进,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围绕“文学艺术作品与农业生产”这一主题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意思是:夏天的中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由于天气炎热,劳动紧张,农民累得满头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材料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雨中耕作图》的情景:只见画中乌云密布,天降大雨,田里作物茂盛,一位戴着斗笠的农夫连忙肩挑庄稼往回走,另一位农夫则坚持在田里挥鞭赶牛,地头上坐着的应该是一家三口,农夫父子正在捧碗吃饭,而农妇则陪伴着他们·····整个画面十分温馨且极有生活气息。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农业生产为文学艺术作品提供素材,文学艺术作品反映农业生产的状况。 一定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
5.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围绕“文学艺术作品与农业生产”这一主题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意思是:夏天的中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由于天气炎热,劳动紧张,农民累得满头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材料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雨中耕作图》的情景:只见画中乌云密布,天降大雨,田里作物茂盛,一位戴着斗笠的农夫连忙肩挑庄稼往回走,另一位农夫则坚持在田里挥鞭赶牛,地头上坐着的应该是一家三口,农夫父子正在捧碗吃饭,而农妇则陪伴着他们·····整个画面十分温馨且极有生活气息。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农业生产为文学艺术作品提供素材,文学艺术作品反映农业生产的状况。 一定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
烽火战争开新局
某校历史学习小组举办了主题为“烽火战争开新局”的展览,他们搜集了以下六幅历史上重要战争的历史照片与绘画,围绕这些历史事件开展了一次探究学习活动。
图A 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图B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图C 资本主义制度在北美的初步确立。
图D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图E 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
图F 使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6.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影响深刻。完成下列时间轴。
7.将如图战争与其见证的历史变迁连线。
8.为了进一步研究图D中战争的真实历史场景,你将选择以下哪则材料?
A.电影《1917》片段 B.参战士兵的战争日记
C.小说《西线无战事》 D.《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
9.有人认为,图E所示的战争是图D的继续,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说明理由。
【答案】6.B美国独立战争;C鸦片战争;E苏军攻克柏林。
7.
8.B
9.赞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了惩治德国等战败国的《凡尔赛条约》,使德国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成为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借口。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点评】(1)本题是历史图片材料分析解读,主要知识考点是自古至今,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历史,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与图片解读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战争的相关知识信息。
(2)本题是历史连连看,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积累,解题关键要熟悉掌握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战争事件。
(3)本题是历史史料的分析运用,解题关键能准确地区分把握一手史料、二手史料含义与史料价值。
(4)本题是历史观的评判看法,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准确把握图D与图E之间的关联,以此结合所学知识对观点作出判断,并且简要说明理由。
6.根据图片材料,结合所学可知,B是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的波士顿战役;C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E是1945年苏军攻克柏林。
故答案为:
B美国独立战争;C鸦片战争;E苏军攻克柏林。
7.根据所学可知,图A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图B反映的是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后,资本主义制度在北美初步确立;C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图D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E是1945年苏军攻克柏林。F是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8.根据图片信息“D.一战中的坦克”,所以研究图D,即是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尽可能寻找一手资料,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电影《1917》是艺术作品,可信度较低,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参战士兵的战争日记属于一手资料,可信度极高,B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说《西线无战事》属于文学作品,可信度较低,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是二手史料,是在一手史料的基础形的,可信度低于一手史料,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根据图片信息“D图是一战、E图是二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赞同二战是一战的继续,理由是:一战和二战的起因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均是新兴帝国不满于当前世界现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进而与英美法等老牌帝国发生冲突,而且两次世界大战是有延续性的,二战是一战的延续。
社会世相观变迁
社会世相指社会的面貌、情况。海上名都中学举行“上海社会面貌的变迁”主题学习活动,各小组通过走访、调查,搜集到以下上海近代历史的材料。
小组一搜集到的材料:
1876年淞沪铁路通车 1902年上海女子学堂 20世纪30年代的外滩
小组二又找到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今日的上海外滩 信息化教学场景 上海地铁线路图
材料二:“自从1990年中央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浦东就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并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教材《中国历史》第四册
10.通过搜集这些材料,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哪些视角观察这一时期上海社会面貌发生的变化。   (多选,填写字母)
A.交通方式
B.新式教育
C.城市面貌
D.礼仪风俗
E.家庭经济
请你再从新闻出版的视角补充一则能够反映19世纪后期上海社会新面貌的史料   。
11.概括导致出现这些新变化的历史因素。
12.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海社会变迁的认识,形成一份调查报告。
【答案】10.ABC;《申报》创刊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
11.新交通工具的传入、西方文明的影响、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等。
12.上海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变化;上海是我国近代被迫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之一,从此,上海开始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社会风气开放,新交通工具传入,新式教育兴起,成为我国的重要的经济中心。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得到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后,上海成为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90年我国又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上海浦东开发区如今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因而说上海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变化。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技术;改革发展中的教育;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签订后,伴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带来了我国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及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对外开放和深圳等经济特区,加速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发展,带来了上海日新月异的变革。本题主要突出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材料综合分析解读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近代上海与现代上海的历史变化的相关史实,掌握其相关的基础史实,以此结合材料分析运用,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10.根据小组一材料信息“图一、1876年淞沪铁路通车”可知上海新式交通方式出现;“图二、1902年上海女子学堂”反映了新式教育兴起;“图三、20世纪30年代的外滩”体现了上海城市面貌,所以ABC正确。三幅图片信息都与礼仪风俗、家庭经济无关,排除DE。
所以,ABC符合题意,DE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新闻出版的视角可以补充能够反映19世纪后期上海社会新面貌的史料有《申报》创刊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
故答案为:ABC;《申报》创刊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
11.根据小组一搜集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出现这些新变化的历史因素有新交通工具的传入、西方文明的影响、社会经济与ua的发展等。
故答案为:
原因:新交通工具的传入、西方文明的影响、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等。
12.综合小组一与小组二搜集的材料,体现了近代上海与现代上海的历史变迁,由此可得出我对上海社会变迁的认识。
认识:上海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变化。
调查:上海是我国近代被迫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之一,从此,上海开始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社会风气开放,新交通工具传入,新式教育兴起,成为我国的重要的经济中心。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得到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后,上海成为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90年我国又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上海浦东开发区如今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因而说上海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变化。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