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观点论述题专题(第三单元)(答案)
观点论述题·微专题(第三单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帝制被推翻,民主共和国的确立,使中国政治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与此政治大变动相伴而生的便是文化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为观念形态的精英文化以及与人们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世俗文化,都在随着政治变动而相应地发生变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政治变革的广度与深度。其中,社会生活方面尤其是禁缠足、剪辫以及婚俗、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变革较为深入。中华民国建立后废除跪拜礼仪、改变称呼、限期剪辫与劝禁缠足等措施,加快了人们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改革的潮流。
——张海鹏、李细珠在《中国近代通史(第5卷) 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帝制被推翻,民主共和国的确立”与哪场革命有关?
(2)阅读材料,围绕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摘自习jp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
材料二 对于辛亥革命,无论从哪方面着想,都很难否定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正如同盟会会员、杰出的教育家雷沛明所言,辛亥革命“不是单纯的朝代更替,反之,它是政治革命……虽然它打碎了旧秩序,但它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方面新秩序的建立。”因此,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块里程碑,其历史意义和功绩不容抹杀。
—摘编自张立方《现代化视野下的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孙中山为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的统一的革命组织的时间和名称。
(2)根据上述材料,以“评价辛亥革命”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述。(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表述成文)
3.【变革与社会发展】
材料一:从清政府自身的角度看,洋务运动是场自救运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则是一次较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即使它自身有很多弊病,但作为中国近代化的最早尝试,它深刻动摇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结构。……这也意味着长期适应于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努力适应刚刚起步不久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的要求。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1月1日共和国成立,其间仅有83天。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革命的胜利不仅实现了两个半世纪以来民族主义革命传统的梦想,而且还超越了狭隘的种族诉求,将政权从满族那里解放出来,将它扩大到所有中国人:汉人、满人、蒙古人、回人及西藏人。这样迅速的胜利在世界上其他任何伟大的革命中是罕有其匹的。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上)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4.材料一:孙中山大事年表(部分)
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生于翠亨村。
一八七五年,在翠亨村读私塾。
一八八六年,入广州博济医院学习西医。
一八九二年,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赴澳门、石歧、广州等地开中西药局行医。
一八九五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孙中山在广州起义事泄,经澳门、香港往日本。
一九〇四年,在檀香山加入洪门致公堂。在欧美宣传革命,组织革命团体。
一九〇五年,联合各革命团体在东京成立同盟会,被举为总理。系统提出三民主义思想体系。
一九〇七年十二月,发动镇南关起义。
一九〇八年三月,发动钦州、廉州起义。
一九一一年四月,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十月,武昌起义,全国响应。十二月,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一九一二年元旦,就任临时大总统。结束中国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国乃至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三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九一三年,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
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发动讨袁护国运动。
一九一八年五月,赴沪著书立说,规划国家经济建设的蓝图。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最大的特点是热爱祖国,一生追求实现民族独立和发展振兴的理想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孙中山先生说:“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他总是以“爱国若命”、“一息尚存,不忘救国”等鞭策自己。……强调“中国的社会既然是和欧美的不同,所以管理社会的政治自然也是和欧美不同”;“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摘自《习jp 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1月11日》
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
——摘自《习jp 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10月9日)》
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提炼一个主题,选取材料,论述所选材料与主题之间的联系。(可从孙中山思想转变与当时社会的关系,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的关系等方面任选角度,展开论述)
5.请把以下关键词组合起来,用80-120字的小短文叙述这一历史发展历程。(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体现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性)
孙中山 辛亥革命 清朝统治 中华民国 北洋军阀统治
6.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请你说说你的看法。(先提出观点,再用相关史实论证说明)
7.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20世纪初大事年表(部分)
时 间 历史事件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 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1907年 徐锡麟发动安庆起义;孙中山、黄兴领导广西起义
1911年 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
——据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材料,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进行阐述。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巴金家庭生活的自述
1904年,我生在一个古老的家庭,有将近二十个长辈,有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姊妹,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1910年12月26日,全家人为祖父庆祝生日,我讨厌礼节,不愿意磕头,因此我第一次挨了母亲的鞭子。我的脑后垂着一根小小的、用红头绳缩的硬辫子,我觉得这是很讨厌的事情。因此我倒喜欢那些主张剪掉辫子的革命党……我们大都是小孩子,但是对于清政府的灭亡,都觉得高兴。……我开始贪婪地读着本地报纸上关于学生运动的北京通讯,以及后来上海的六月三日工人运动的记载。……本地报纸上后来还转载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文章,这些文章很使我们的头脑震动,但我们却觉得它们常说着我们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
——摘自巴金《我的家》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该情节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历史事件进行评述(评述提示:从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过程、影响等进行阐述,要求逻辑清晰)
示例:情节我倒喜欢那些主张剪掉辫子的革命党。
历史现象一: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颁布剪辫令。
评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潮政府,为破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回民,革命党人带头到剪了辫子。作省推崇剪掉辫子的革命党,表明辛亥革命推动人们思想解放,剪辫子也利于促进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10.材料论述。
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反动的政治势力向革命阵营猖狂反扑,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1913 年,袁世凯下令各地学校恢复尊孔读经。1914 年 9 月,他亲自率领官员到孔庙举行祭孔 大典。同年9月,他又在天坛举行祭天仪式。在袁世凯政府的支持下,各地纷纷成立各种名目的尊孔复古组织。 袁世凯倒行逆施的行为遭到全国反对,1913年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1915年蔡锷等领导了“护国运动”,1917年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纷纷武力讨袁,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在一片反对声中袁世凯帝制宣告失败,接着张勋复辟也未能得逞。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高中历史·必修三》等
(1)根据材料指出袁世凯于哪一年正式称帝?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1)辛亥革命。
(2)变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可见,社会变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2.(1)1905年中国同盟会。
(2)示例:浅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中华民国实行的奖励实业等措施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生活方面:提倡平等等观念,对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平等自由思想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仍处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但它的功绩是主要的,其历史意义和功绩不容抹杀。综上所述: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块里程碑。
3.
主题:可以从变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的角度提炼主题,主题要明确,与材料相关联;如:变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变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等。
观点:变革推动社会的进步。
论述: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结束,建立了中华民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可见,变革往往能够推陈出新,推动社会的进步。
4.主题:孙中山是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是革命先行者(伟大的爱国者)。他在广州、香港等地学医、行医,治病救人,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他毅然走上革命道路,因广州起义事泄,到英国考察西方政治。1905年,联合各革命团体在东京成立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他系统提出三民主义思想体系。从他一生的行动看,孙中山最大的特点是热爱祖国,一生追求实现民族独立和发展振兴的理想,对此矢志不移。他把个人理想与当时社会的共同理想相结合,并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个人梦想的追求融入到“中国梦”中去。他是伟大的(爱国者)资产阶级革命先行者。(符合题意,论之有据,言之有理即可)
5.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系统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以此为指导领导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推翻了清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倒行逆施,试图称帝,在全国人民的一片叫骂声中死去。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不同派系之间争权夺利,进行混战,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6.观点:辛亥革命既有成功之处,也有局限性。
论述:
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有辛亥革命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制度的终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社会习俗向平等文明的方向转变。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化社会性质,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既有成功之处,也有局限性。
7.观点:民族危机推动中国人探索救国之路。
论述: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的耻辱,激发了民族危机意识,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孙中山顺应了时代潮流,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面伟大旗帜。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结论:综上所述,民族危机震惊了先进的中国人,促使他们提出救亡图存的方案并努力践行,以求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
8.主题:列强侵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阐述:在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下,洋务运动兴起,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推动了经济、国防、教育近代化);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思想启蒙,开启了政治民主化的探索(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但是,封建思想并未清除,陈独秀、李大钊等掀起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
9.情节:我们大都是小孩子,但对于清政府的灭亡,都觉得高兴。
历史现象:辛亥革命
评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的统治很快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不久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这场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促进了思想解放。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总之,这场革命既有其成功之处也有其不足之处。
10.(1)时间:1916年。
(2)观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论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年来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913年孙中山先生领导了“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蔡锷等地方势力也组织了“护国运动”等极力抵制帝制复燃。1916年3月仅仅历时83天的“洪宪帝制”即宣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