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清镇市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监测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清镇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监测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 )
A.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B.起到了监督皇权的作用
C.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D.体现了皇权加强的趋势
2.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下图是中国古代一些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法律( )
A.礼法结合B.体系完备C.历史传承D.司法公正
3.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地方管理。以下材料反映的地方管理措施,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②“分尺下以为二十六张,郡置守、尉、监”
③“分命朝臣出中列征、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踢”
④“部省理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③④①D.②①③④
4. 夏商调:世裁一案:军功授爵制一汉代:察举制一数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一陷房宋:科举制。下列选项中,有关选拔官员的标准与以上选官制度按顺序指配正确的是( )
A血缘一功绩一考试成绩一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功绩→血缘一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血缘一功绩一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D.血缘一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5.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宰”的意思是主实,“相”,字义有辅佐之意。下列官职符合“宰相”定义的有( )
①唐朝门下侍中②宋朝同平章事
③明初丞相④清朝军机大臣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 历代中央政府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下列属于中央政府加强对新疆地区实行有效管铝的是( )
①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③元朝设宣政②唐朝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④清朝设伊犁将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7.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古代赋役制度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其最重太的意义在于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C.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D.取消了人头税,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8.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时,规定成员国投票权大小与其认缴的股金份额成正比。据此推断( )
A.从各国所承担的责任看,此项规定合理B.从各国所享有的权利看,此项规定不合理
C.从各国的国际地位来看,此项规定合理D.从各国的经济实力来看,此项规定不合理
9.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 )
A.刺激社会消费B.改善劳资关系
C.缓和社会矛盾D.重塑政府形象
10. 《礼记·乐记》记载: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这反映出中国古代重视( )
A.丰富百姓娱乐生活B.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C.提高民众文化水平D.发挥艺术社会治理功能
11 .中国古代传统医学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下医学成果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黄帝内经》②《千金方》③《肘后备急方》④《本草纲目》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④③②①
12.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先后培育出水稻、粟(小米)大豆、甘薯、玉来等农作物。据此可知( )
A.人类文明兴起以农耕为基础B.亚洲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C.农业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D.粮食作物培育推动了社会分工
13. 19世纪的英2国工厂规定: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不能少于十二小时,职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这表明( )
A.工人权利缺乏保障 B.便用童工现象普遍
C.工厂制度效率低下 D.工人工资明显减少
14.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危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的( )
A.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B.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C.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
15. 民国时期的农产品市场主要还是集镇市场。据1937年的一份调查显示,贵州省各县主要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差最高达到25倍,最低也有3倍,平均为7-15倍。这一调查结果( )
A.表明集镇市场具有封闭性B.反映了日本侵华的危害
C.说明东西部农业发展不平衡D.揭示了军阀割据的现实
16..1950年9月、中共中央将《关于东兆工厂迁移问题的意见》下发到东北局,10月初,东北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兼有部分轻工业的23家工厂正式向北迁移,一个月之内相关设备和人员全部到位。这一举措是为了( )
A.平衡地区差异B.调整工业结构 C.应对朝鲜战争D.恢复国民经济
第ll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17题20分,18题20分,共40分)
17.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药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材料二 近年来,“中医热”不断掀起风潮,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关注。屠呦呦凭借“青离素”的发明摘得诺贝尔奖,这一抗疟药物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性命;里约奥运会上,泳坛名将菲尔普斯身上的火罐烙印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印”;在捷克中医中心,预约的病人已经排到半年,对中医的疗效当地非常认可。
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封战国家也都提出加强和中国进行因际交流与合作的愿望,希望引进中国的中医,为他们本因的人民服务。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药被认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选择比例达到50%。在银罗斯,选择中医作为中国元素代表的比例更是高达75%、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困家和地区,世界范围的“中医热”已然形成。——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折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8分)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欧美等国掀起“中医热”的因素。(6分)
18. (2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印第安人来说美洲不是新大陆,4万年前就有了他们生活的足迹。在被欧洲“发现”前,占美洲原住民绝大多数的印第安人大约有4000万人,其中在拉丁美洲约2500万人。欧洲人和非洲人陆续来到美洲,到17世纪中叶拉美的印第安人为950万人……1935年,南、中、北美洲的白人移民分别为4090万人、690万人、12430万人,而黑人移民则分别为1870万人、840万人和1240万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兄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人口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6分)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6分)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中国古代主要王朝的都城
依据表内容,围绕“定都”这一主题提出一个问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予以解释。(要求:问题须具体明确,解释须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