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贵州省铜仁市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铜仁市2023年7月高二年级质量监测试卷
历 史
本试卷共6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表1为古籍中有关魏国修筑长城的相关记载。据表可知,这一时期长城的修筑服务于( )
表1
著作 记载
《史记·秦本纪》 公元前362年,秦攻魏少梁,破魏军,擒魏将公孙痤,为抵抗秦军入侵,魏国于公元前358年,开始在黄河以西与秦交界处修筑长城。
《水经注》 魏惠王“使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公元前351年城成。次年又进一步扩建。虽然,此城在御秦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然秦魏边境一直战事连绵。
A.农业生产 B.商业交往 C.国家战略 D.社会变革
2.汉文帝时,贾谊陈政事,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令海内之执,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人。”这种“众建说”有利于( )
A.加强朝廷统治 B.强化地方治理 C.巩固国家统一 D.维护边疆安定
3.兴元元年(784),关中因为战乱,米价上涨,“斗值钱五百;及混(浙江东西道节度使)米至,减五之四”。贞元二年(786),“关中仓廪竭”,禁军相呼于道曰:“拘吾于军而不给粮,吾罪人也!”德宗忧而不知所措。不久,韩混运米三万斛到达陕州,方才解除危机。材料反映出当时( )
A.唐政府一定程度上依赖藩镇 B.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江南地区
C.依赖藩镇是唐政府的唯一选择 D.藩镇是拱卫唐王朝的核心力量
4.表2为《宋史·地理志》中对南方一些地区经济概况的描述。它反映出当时( )
表2
地区 描述内容
江南东西二路 有茗葬、冶铸、金帛、杭稻之利,岁给县官用度,盖半天下之人焉
荆湖南路 南(路)有袁、吉接壤者,其民往往迁徙自占,深耕概种,率致富饶,自是好讼者亦多
福建路 有银、铜、葛越之产,茶、盐、海物之饶。民安土乐业,川源浸灌,田畴膏沃,无凶年之忧。而土地迫狭,生籍繁伙,桡确之地,耕耨殆尽,亩值浸贵,故多田讼
A.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B.南方经济的发展程度已颇高
C.经济的发展引发社会动荡 D.人地矛盾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5.明末湖州府沈某在所著《农书》中追述说,百年以前“人(即雇工)司攻苦,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尊”,到他所处的时代,雇工“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明末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 B.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渗透
C.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D.明末主雇之间的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变
6.宋代的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势力的不断强化 B.基层社会民主的完善
C.道德教化功能的丧失 D.民间自治精神的宣扬
7.1871年,中日双方就中日通商章程在天津进行谈判。针对日本要求在中国享受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请求,李鸿章明确表示中日不能以“西约”为例,应缔结平等条约。这一做法反映出当时中方( )
A.尚没有认识到日本的强大 B.对日本抱有强烈的歧视态度
C.初步具备了近代外交意识 D.力主构建新的平等外交体系
8.西方列强自1840年到1911年的70年中,对华的经济扩张从通商贸易逐渐发展到投资设厂,他们的在华经济势力迅速增长,如表3所示:
表31894、1914年的外国在华资本结构表(单位:万元)
业别 年份 工业 交通业 商业 金融业 合计
1894 2791 2615 9284 6680 21370
1914 37690 64435 67968 14515 184608
表格中列强投资重点的变化说明( )
A.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 B.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
C.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D.对中国经济现代化产生双重影响
9.图1为中国共产党某一时期土地政策的基本精神。该时期是( )
◎首先是把农民发动起来,在群众发动起来后,又要让地主能够生存下去 ◎在经济上削弱而不是消灭封建势力,保存地主的若干权力 ◎削弱富农的封建部分而奖励其资本主义部分
图1
A.土地革命时期 B.全民族抗战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10.周恩来说“我们应该在朝鲜争取反美胜利”,这样“才能够使我们中国人民的胜利继续发展……全世界人民为着和平民主阵营努力反对侵略战争的运动,才能更加高涨起来”。材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 )
A.打破了美帝国主义的封锁 B.有助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C.有助于争取世界长久和平 D.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11.下图是1981年和2016年中国出口商品总额与构成,造成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 )
A.土地改革完成 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改革开放推动 D.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12.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年)曾命令全体封建主向他宣誓效忠,以保证政令统一。1086年,他下令对全国土地进行调查,对土地的归属、财产状况、耕作者身份等,作了详细调查和登记。这些举措旨在( )
A.推动城市自治 B.强化国王权力 C.建立民族国家 .发展庄园经济
13.马克思指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新航路的开辟( )
A.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经济腾飞 B.改善了世界各地的经济状况
C.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和发展 D.推动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14.19世纪初,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英国的官员由此分为两类:一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可以长期任职。上述做法旨在( )
A.维护公职人员合法权利 B.保证政府工作持续稳定
C.防止国王干预行政事务 D.避免政党私相授受官职
15.漫画艺术可以表达一定时空下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观念,从中可以发掘世事变迁的信息。图2为创作于1919年的时事漫画——《和平与未来冲突的火种》,该作品( )
A.表达了欧洲人普遍恐惧战争的心态 B.表达了德国人的不满情绪
C.描绘了美国在巴黎外交失败的场景 D.揭示了凡尔赛体系的缺陷
16.表4为1961-1975年苏联农业投入情况表。它表明这一时期的苏联( )
表4
年份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预期)
国家及集体农庄为发展农业生产投入资金(10亿卢布) 6.3 11.7 19.5
供 应 情 况 拖拉机(千辆) 170 235 287
收割机(千辆) 57 59 70
载重汽车(千辆) 52 102 187
无机化肥(百万吨) 16 40 65
A.改革重心转移到农业方面 B.剥夺农民政策有所改变
C.斯大林体制的束缚被冲破 D.民用工业发展成绩显著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52分
17.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图3图4分别是隋朝和元朝大运河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是大运河沿线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符合世界遗产标准。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中国大运河的评价
(1)通过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图,指出其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新政启动后,朝廷于1903年设立练兵处,管理全国练兵事宜。练兵处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练兵的政策文件。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军事学堂体系……设立了四级学堂体制。新政启动之初,朝廷募练常备军、续备军、巡警军。颁布了一系列军事建设的规章制度,逐步完善了新军制度。
——摘编自马雷《清末军事改革中的“师日”因素》
材料二: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
——摘编自忻平《清末新政与现代化进程》
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2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表5:1949-1956年中国农、轻、重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比变化情况表。
年份 占比(%)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49 70 30 22.1 7.9
1952 56.9 43.1 27.8 15.3
1956 48.7 51.3 29.6 21.7
材料二:“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
——以上材料均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的变化,并分析上述变化的历史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总体设想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1688年,占英国家庭总数1.2%的贵族和士绅家庭的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14.4%;17世纪欧洲的大多数行业工资在下降,1700年妇女的工资比300年前下降了60%。1803年,上层社会家庭占家庭总数的1.4%,收入占15.7%。与此同时,社会下层的所谓劳动阶层,1688年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收入仅占20.7%,1803年这样的家庭占三分之一以上,而收入只占16.5%。
19世纪上半叶,工人的家庭收入有所增加,但这种增加是以工人每天16个小时甚至更多、妇女和儿童都参加工作为代价的。19世纪最后30年,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人工资才有了稳步的增长,工人劳动者的实际工资增长了两倍。但另一方面,当时占英国人口5%以上的最富有者的收入占了全民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占人口20%的富有者的收入占了全民总收入的50%—60%,而占人口30%的最贫穷者的收入只占全民收入的10%,而且当时富人几乎没有所得税。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不同阶级收入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阶级收入差异带来的影响。(6分)
铜仁市2023年7月高二年级质量监测试卷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C A B B A C A B C
11 12 13 14 15 16
C B D B D B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题(12分)
(1)变化:运河的中心东移;改变了隋朝时期迂回曲折的航线,航程大大缩短。(4分)
原因:政治中心的东移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回答政治经济中心分离可适当给1、2分)(4分)
(2)历史价值:大运河巩固了国家政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加强了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2分)
现实意义: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南水北调中发挥了重大作用。(2分)
18题(12分)
历史短文内容应包括:
从新政实施背景及其主观动机的角度作答(4分);
从新政内容的解读角度作答(4分);
从新政影响的角度作答(4分)。
示例:
题目: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在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学的传入、维新改革思想传播的背景下,面对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清政府实施了一场自救运动——清末新政。(4分)
清政府在政治方面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在经济方面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在军事方面设立练兵处,颁布一系列政策文件与制度,编练新军;在教育方面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这场改革客观上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4分)
清末新政推动了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利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场改革不但没有挽救统治危机,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由此可见,清末新政的主观动机与实际效果是相背离的。(4分)
19题(14分)
⑴变化:重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农业所占比重下降,轻工业所占比重增幅有限(4分)。
意义:“一五”计划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奠定了社会工业化的基础(2分)。
⑵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在华北、西北、华中地区同时进行。(2分)。
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东北靠近苏联,便于接受援助。(任答3点得6分)
20题(14分)
⑴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积累的残酷性;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科学技术对生产及其管理的影响;工人阶级争取权利的不断斗争;国家政策与法律保障。(任答4点得8分)
⑵直接影响:加剧贫富分化,激化社会矛盾。(2分)
深远影响:推动工人运动兴起与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有助于增强资本主义国家自我修正的能力。(任答2点得4分)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