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高一下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答案)
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高一历史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由第1页至第5页,第II卷由第6页至第 8页。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古代世界,西亚、东亚和东南亚、中美、南美以及非洲内陆先后形成几个有特色的农业中心。其中,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的地区是
A. 东亚 B. 东南亚 C. 西亚 D. 中南美洲
2. 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这说明
A. 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和长期性 B. 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 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唯一标志 D. 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3. 古代世界有辉煌的文化成就。某地区使用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拥有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下列文化成就与该地区相对应的是
A. 西亚——《吉尔伽美什》 B. 南亚——《摩诃婆罗多》
C. 东北非——《罗摩衍那》 D. 欧洲——《一千零一夜》
4. 公元2世纪,罗马的道路系统几乎遍及帝国全境,东起幼发拉底河,北达苏格兰低地,穿越不列颠、欧洲、北非、小亚细亚和阿拉伯、叙利亚及美索不达米亚的沙漠。这说明,罗马四通八达的交通
A. 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 有利国家行政效率提高
C. 消除了帝国民族间差异 D. 加快了罗马城市化进程
5.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指出,印度数字先由希腊人发明,后传入印度,再以早期的形式传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又修改为古巴尔字体(又称阿拉伯数字),替代了累赘的罗马数字。这体现了
A. 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 B. 古代印度科技领先世界
C. 商业贸易加速文明交流 D. 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创新
6. 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位外交官所言意在说明
A. 寻找黄金目的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 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
C. 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 资本输出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7. 1578年,一名英国航海家到达南美洲南端的一个岬角,即合恩角。他是继麦哲伦之后完成第二次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据此判断这是
A. 迪亚士的发现 B. 达·伽马的航行 C. 德雷克的探险 D. 哥伦布的远航
8. 新航路开辟后,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欧洲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这表明
A. 价格革命影响西欧社会 B. 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新变化
C. 工业资产阶级地位上升 D. 资本输出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9. 《美国研究词典》对某种贸易形式作了如下解释:北美殖民地时期的一种贸易形式,又称“绕圈子”贸易(如下图),旨在保持与宗主国的贸易平衡满足本身的经济需要,出现于17世纪40年代繁荣于18世纪中期,美国独立后逐渐消失。该贸易是指
A. 朝贡贸易 B. 欧美贸易 C. 三角贸易 D. 丝银贸易
10. 15世纪中期,意大的许多城市都颁布了“禁奢条例”,企图限制人们的过度消费,特别是在女性的服饰和宴会的用度方面。但是强烈的虚荣心让人们无视这些法律的存在,每当上流社会大摆筵席或是举办各种社交活动时,宾客们的穿戴总是争芳斗艳,琳琅满目。这反映了当时
A. 人文主义思潮盛行 B. 人们普遍追求奢侈
C. 文艺复兴运动扩展 D. 法律成为一纸空文
11.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大力传播牛顿的观点。他曾说:“牛顿的圆规衡量了整个宇宙,揭开了巨大的帷幕,显示出世界的真面目”这反映了伏尔泰
A. 反对宗教神学的专制统治 B. 倡导科学理性的时代精神
C. 推崇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D. 主张主权在民的启蒙思想
12. 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这说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都体现了
A. 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 B. 君主立宪制构建进程
C. 对民主和人权的追求 D. 对共和制政体的实践
13.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向全世界宣告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这一“理论”诞生的标志是
A. 《共产党宣言》发表 B. 第一国际成立
C. 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 D. 巴黎公社建立
14. 19世纪70年代以前,欧洲民国家只侵占了10%左右的非洲土地;19世纪末20 世纪初,它们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这表明当时欧洲列强
A. 掠夺土地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B. 扩大非洲的奴隶贸易
C. 严厉镇压非洲民族解放运动 D. 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
15. 下表反映了 1913-1914 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这从本质上说明了
国家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千米) 殖民地人口(万人)
英国 14 3350 9350
俄国 26 1740 3320
法国 6 1060 5550
德国 16 290 1230
美国 38 30 970
A.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形成了 B. 德美两国的工业产量大大超过英法
C.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不断地加深 D.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的状况形成鲜明对照。此时期苏联基本实现了
A. “工业化” B. 农业集体化 C. 民主改革 D. 社会化革命
17. 传统观点认为,二战的起源主要是因为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蓄谋发动侵略战争引起的;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 1929 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矛盾;又有学者提出,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是其重要因素。由此可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A. 主要原因是法西斯国家的扩张 B. 直接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 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 是英法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结果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过程,最终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其重要保证是
A. 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 B. 美苏对法西斯国家有力制裁
C. 国际法对战争的制约 D. 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协同作战
19. 20 世纪中期,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是
A. 联合国成立 B. 不结盟运动形成 C. 欧共体成立 D. 关贸总协定签订
20. 1982年苏联历史教科书中,某章的标题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义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的胜利”。2016年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去掉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概念,并引入了“伟大的 1917 年俄国革命”这一概念。这表明俄罗斯
A. 历史研究要多元化 B. 经济衰退和国际地位下降
C. 力图淡化意识形态 D. 缓和了与西方大国的关系
21. 冷战结束后,一些大国或国家集团,极力争取“极”的地位,出现一种“多元争极”的态势。这反映出
A. 新国际格局尚未定型 B. 国际力量出现了平衡
C. 美国力量仍一超独大 D. 世界多极化已经形成
22. 20世纪 80年代,美、英、法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
A. 巩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B. 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
C. 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 D. 减轻国家负担,促进经济发展
23. 右图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制作的纸片,据此最合适的主题是
A.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B. 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
C.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D. 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运动
24.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作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抓住机遇,
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这一特色是
A. 现代化成就特别显著 B. 积极促进国家间合作
C.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D. 排斥国际资本与市场
25. 右图为21世纪初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会议的徽标。下方的人形代表社会公平、中间的曲线代表经济增长、上方的叶子代表环境保护,这三个元素构成一个地球形状。该徽标蕴含的理念是
A. 可持续发展与地球之间的密切关系
B. 文化多样化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C. 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D. 国际合作与“一带一路”间的关系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其中26题26分,27题24分,共50分。)
26.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63至1914 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一一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一-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到 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漫长过程的顶峰,这一漫长过程从 500 年前葡萄牙船长开始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就开始了。随着权力的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成为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6分)
材料二 一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会议 主要内容
巴黎和会 与同盟国签订一系列条约,以对德(凡尔赛和约》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制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华盛顿会议 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迫使英日同盟终止
美、英、法、意、日签订<五国海军协定》,限制各国海军军备,美国获得和英国同等的海军地位
美、英、日、法、中等九国签订《九国公约》,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2)根据材料二,概括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蕴含着哪些矛盾?分析这一体系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10分)
材料三 “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
(3)材料三反映出哪一国际格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国际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瓦解的标志。(10 分)
27. (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
——[德]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1)第一次工业命的开端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12分)
材料三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严酷现实是:受益者永远是那些享有特权并主宰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却被甩到世界经济的边缘,贫困不断加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加大……许多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不断增加,自然灾害不断,加重了经济发展的困难;人口增长过快,甚至超过粮食的增长速度,食品缺乏,贫困化问题严重,出现生存危机生态环境极度恶化;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
——摘编自王慧堤、韩玉贵《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概论》
(2)根据材料三,概括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8分)
材料四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更加扩大,国际贸易和投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在加快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另外,一些国家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现象,如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控制移民等措施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各国应如应对经济全球化?(4分)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D A B A B C D C A B C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D A C D B C A B D C A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其中26题26分,27题24分,共50分。)
26.(26分)
(1)特点:欧洲称霸全球,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2分)
说明: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西欧的工业革命影响世界;其它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言之有理,两点4分)
(2)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6分)
影响: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发生改变;美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4分)
(3)格局:两极格局。(2分)
原因:二战消灭法西斯,美苏两国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冲突;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6分)
标志:苏联解体。(2分)
27.(24分)
(1)开端: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4分)
影响: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摧毁了世界很多地区的传统工业,造成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向工业社会迈进,是历史的进步。(四点8分)
(2)问题: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日益加大;债务负担不断增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食品缺乏;自然生态环境恶化;政局动荡等。(四点8分)
(3)应对:各国既要注意保卫自己的经济安全,又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自己;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反对“逆全球化”现象。(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