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福建省福州市第十五中学2022-2023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D D B D A A B C C A A C D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A D C C A D B A D C A A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0分,第33题8分,第34题10分。共40分)
31.(1)促进俄国政治思想的形成;推动俄国法律的制定;影响俄国文化的发展。(6分)
(2)表现: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政治;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希波战争中是打败波斯的主角。(4分,2点即可)
启示:一个国家决不能沉醉于之前的成就而固步自封;必须有国际化思维,紧跟时代的步伐;开放、包容使文明繁荣。(2分,1点即可)
32.(1)经济:庄园与农奴制;政治:封君封臣制;思想:基督教控制人民精神生活(6分)
(2)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蒸汽时代)、工厂制度(生产组织形式)、工人运动(阶级矛盾、贫富分化)。(4分,2点即可)
33.(1)变化: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十月革命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局面出现;美国实力和国际地位提升;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斗争高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4分)
(2)影响:制约了美苏解决争端的方式,确立“大国一致原则”,整体上维持了世界的和平状态;将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从而消除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4分)
34.(10分)示例1:论题: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传播改善了人类的食物结构。
阐释:新航路的开辟,推进世界范围内的物种交流;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传播至欧洲、亚洲等世界各地区;丰富了农作物品种,改善了人类食物结构;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示例2:论题:欧洲殖民扩张给美洲带来了深重灾难。
阐释: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积极在美洲拓展殖民地,掠夺财物,屠杀印第安人;期间把欧洲的麻风、天花、伤寒等病毒也传到美洲,导致大量印第安人因缺乏免疫能力而大面积死亡;给美洲社会、经济、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给美洲带来了深重灾难;导致原有社会的解体;欧洲殖民者迅速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
示例3:论题:殖民者在美洲的扩张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进程。
阐释: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积极在美洲拓展殖民地;屠杀印第安人,从事血腥的奴隶贸易;进行直接的劫掠,获取大量金银财宝;掠夺棉花等原材料,建立奴隶制种植园;大大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进程。
示例4:论题:欧洲殖民侵略给美洲带来了灾难的同时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阐释: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部分】
31.【详解】(1)根据“ 拜占庭帝国高度中央集权思想、习惯传统传至基辅,推动俄国专制思想的形成”得出促进俄国政治思想的形成;根据“若干拜占庭法律译本一直影响俄国法律,成为制定俄国法典的蓝本”得出推动俄国法律的制定;根据“俄国文学也仿照拜占庭宗教文学模式、世俗文学形式,中世纪俄国到处充斥着传统的拜占庭文明。”得出影响俄国文化的发展。
(2)本题第一小问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雅典。表现:结合雅典的政治制度可分析出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政治;结合雅典的经济可分析出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结合雅典的人文主义思想可分析出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结合希波战争的史实可分析出希波战争中是打败波斯的主角。
本题第二小问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启示:结合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史可分析出一个国家决不能沉醉于之前的成就而固步自封;结合文明发展离不开交流可分析出必须有国际化思维,紧跟时代的步伐;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开放、包容使文明繁荣。
32.【解析】
(1)经济:根据“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但他们仍旧是不自由的,他们不能擅自离开土地。”可得出是庄园与农奴制;政治:结合中世纪的内容可得出是封君封臣制;思想:根据“他们的思想受到宗教严格控制,定期要到教堂参加宗教活动。”得出基督教控制人民精神生活
(2)根据“他们被装进条件恶劣的船舱,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运过大西洋。”可得出是黑奴贸易。影响:结合所学可得出欧洲获得财富,并转化为资本,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为美洲带去劳动力,促进美洲开发;非洲丧失劳动力,带来巨大灾难。
(3)根据“他们必须跟上机器的运转。并始终处干在场监工的严格控制下。”可得出是工业革命时代,因此关键词是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蒸汽时代)、工厂制度(生产组织形式)、工人运动。
33.【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后的世界。由材料一“……它标志了欧洲政治时代向全球政治时代转变中的决定性阶段”可得出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由材料一“布尔什维主义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及所学可得出十月革命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局面出现;由材料一“到1929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2%”可得出美国实力和国际地位提升;由材料一“唤醒了远离我们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及所学可得出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斗争高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2)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一轮争夺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3)积极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雅尔塔体制确立“大国一致原则”,维持了世界的和平,对法西斯国家的处理比较彻底,消除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
34【解析】
材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根据题意要求,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根据材料“地理大发现开启了新旧大陆间大交流”、“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玉米到马铃薯均是”可拟论题: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传播改善了人类的食物结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推进世界范围内的物种交流。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传播至欧洲、亚洲等世界各地区。这丰富了农作物品种,改善了人类食物结构。同时,也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根据材料“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除看不见的麻风、天花、伤寒等病毒外”可拟论题:欧洲殖民扩张给美洲带来了深重灾难。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积极在美洲拓展殖民地,掠夺财物,屠杀印第安人,也把欧洲的麻风、天花、伤寒等病毒也传到美洲,导致大量印第安人因疾病而大面积死亡。给美洲带来了深重灾难,导致了原有社会的解体,欧洲殖民者迅速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等等。也可以以“殖民者在美洲的扩张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进程”为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1福州市第十五中学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其它早期文明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如中国的
甲骨文、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古希腊字母文字。由此可知( )
A. 两河流域的文明最先进 B. 所有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文字
C. 早期文明之间联系密切 D. 早期文明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2. 公元前4世纪,他开始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人们对他评价不一:“伟大的军事家”“英明的领袖”“贪婪的侵略者”“文化的爱好者”等。“他”是( )
A. 汉谟拉比 B. 大流士 C. 修昔底德 D. 亚历山大
3. 如表出自美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的名著《世界:一部历史》,它反映了罗马帝国的一些基本情况。这可用来说明( )
地理 漫长的陆地边境与狭窄的海上通道阻碍了军队与信息的流动
文化 帝国边境之外的日耳曼民族觊觎罗马的财富 “南北”繁荣差距导致嫉妒与仇恨的产生 蛮族对罗马人身份的有限认同
经济 贸易逆差导致帝国财富的流失
A. 文化发展对罗马帝国的影响 B. 帝国保障了区域和平
C. 对外扩张带来罗马帝国强大 D. 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
4. 在今坦桑尼亚 达累斯萨拉姆的一座陵墓中,发现了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瓷器。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这一事实最可佐证( )
A. 郑和下西洋到访了非洲 B. 文明间存在横向交流
C. 麦哲伦船队曾抵达此地 D. 中国制瓷业技艺高超
5. “哈里发”意为“安拉在大地设置的代理人”,为阿拉伯帝国最高政治、宗教领袖的称谓。由此可知( )
A. 阿拉伯人全都信奉基督教 B. 阿拉伯人以宗教向外扩张
C. 哈里发是世俗政权的主宰 D. 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
6.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因其年号是“大化”,史称“大化改新”。这一时期的日本( )
A.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B.确立了幕府政治统治
C.打破了闭关锁国局面 D.推行了文明开化政策
7. 据记载,13世纪英国诺福克郡的Fomcett庄园有地2700余亩。生产的粮食中,燕麦主要用来养马,几乎不出售,大麦自用的也不少,只有小麦才是全部出售,而且使用的手工业品大多自制,另外还出售水果和酒。这一现象表明当时该庄园( )
A. 仍以自给自足经济为主 B. 经济来源依赖副业收入
C. 以市场为目的进行生产 D. 供求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8.14世纪,一幅精美绝伦的地图在地中海世界诞生,描绘了当时西非的一位统治者,他皮肤黢黑,身着长袍,头戴金冠,一只手执杖,另一只手托举金球。该图所绘的国家( )
A.因石头城之称而闻名 B.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
C.创造发明“浮动园地” D.经济上以园艺业为主
9. 如图是15一18世纪使用人数排名前10位的语言统计表。其中,英语、西班牙语排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语言发源区域人口出现增长 B. 侵占邻近土地出现人口增长
C. 海上入侵和殖民定居的推广 D. 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推动
10. 有史学家认为,“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其观点是( )
A. 直接否认航海家们的贡献 B. 企业家直接参与航海活动
C. 资本扩张和需求是源动力 D. 凸显企业家们的历史作用
11.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
A.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12. 右图所示为达 芬奇绘画作品,图中女子的衣着、装饰品在当时都十分华丽
且考究,皮肤也非常光滑,手中抱着的银鼠活灵活现。该绘画反映了( )
A. 人们追求世俗的精神享受
B. 教会的精神浊裁土崩瓦解
C. 新兴资产阶级更加“理性”
D.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3. 如图为17—19世纪英国城市和农村人口比重示意图。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B. 农村人口迅速减少
C. 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D. 工业革命正在开展
14. 分权思想源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近代英国洛克明确阐述分权学说,法国孟德斯鸠系统提出三权分立学说,美国1787年宪法践行三权分立原则。由此可见( )
A. 人文主义思想渊源流长 B. 分权思想成为世界各国共识
C. 分权思想是民主的基础 D. 分权思想根植于历史的传统
15. 美国1787年宪法赋予联邦政府征税、征兵、发行纸币、决定军事及外交政策、管理对外贸易等权力,其他权力则由各州保留。美国由此确立了( )
A. 联邦制 B. 民主共和制度 C. 总统制 D. 三权分立原则
16.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摘录了"文明开化'、"奉还版籍"、"脱亚入欧"等关键词,他正在学习的是( )
A.美国内战 B.洋务运动 C.明治维新 D.德意志统—
17.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大规模化工工业的发展,单靠化学家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要有大批掌握严谨的数学、测量、机械以及电力知识,能与化学家合作的工程师。这一现象说明( )
A. 化工工业投资规模宏大 B. 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18. 下表为不同学者对巴黎公社的看法。这说明( )
左派学者 一部阶级斗争的史诗,一场悲壮抗争的典范,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伟大历史事件。
右翼人士 那时的巴黎是煽动暴乱的温床,是红色革命者、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以及疯狂女人的家。这些妇女用汽油炸弹的投掷引起城市大火,令资产阶级毛骨悚然。
A. 阶级立场影响历史评价 B. 研究视角左右历史结论
C. 时代不同导致观点差异 D. 史学材料决定历史解释
19. 1867年《资本论》第1卷出版之后,恩格斯指出:“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这一观点是基于《资本论》( )
A.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 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
C. 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D. 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20. 右图是(美)托马斯·纳斯特创作于1881年的漫画。漫画中,英、法两国士兵持枪相对而视。漫画下方写着“流血的红海”(BLOODREDSEA),漫画中间写着“痛苦的湖”(BITTERLAKE),远处的“狮身人面”、金字塔默默注视着。该漫画反映了( )
A. 整个非洲被欧洲殖民者瓜分殆尽
B. 美国利用武力干涉非洲国家事务
C. 英法在埃及展开激烈的殖民争夺
D.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1. 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会议,经过激烈讨价还价,达成协议: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领土,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分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这次会议( )
A. 彻底解决了列强在非洲的矛盾 B. 开启了帝国主义殖民掠夺非洲的历史
C. 大大加速列强瓜分非洲的进程 D. 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22. 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说,“(他)是共和政体的热情拥护者”“(他领导的军队)战胜了西班牙军队,将整个南美洲的西班牙统治者赶下了台”。这位伟人是( )
A. 玻利瓦尔 B. 马赫迪 C. 提拉克 D. 桑地诺
23. “专制、愚昧、黑暗、落后……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
A. 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B. 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
C. 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 D. 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
24.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苏俄为此采取了(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计划经济体制 D. “新经济体制”
25.德国在某次战争前制定如下计划:“东线德军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军,而在西线,占绝对优势的德军右翼穿越比利时平原和荷兰南部,绕着梅斯—蒂永维尔这条主轴,向西南方向做大规模的弧面回转运动,然后进入法国北部”。直接导致上述德军的“速决战”方案破产的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战役
26. 1914年圣诞节,士兵们跑到无人区,在有些地方甚至跑到对方的战壕里举行庆祝活动。当苏格兰人、英格兰人、萨克森人、威斯特伐利亚人(注:萨克森、威斯特伐利亚均为德国地名)在一个共用的大墓两边排好队,牧师用英语念诵,一名神学院的学生又用德语念诵了一遍,他们之后又用双方的语言逐字念诵了主祷文:“我们在天上的父……”这段材料( )
A. 揭露政府虚假宣传 B. 预示战争即将结束
C. 反映民族矛盾消弭 D. 折射人类和平心声
27. 据图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
A. 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 B. 基本实现了民族独立
C. 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 D. 实现了全面彻底改革
28.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发生了“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改革。符合以上运动和改革的共同主题是( )
A. 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B.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C. 列宁主义影响下的无产阶级运动 D. 亚非拉联合反帝反殖民斗争
29. 一位亲身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记者在其作品中写道:“一些大国为了自保‘平安’,竟出卖了小国主权,以为这样就会填饱纳粹那帮家伙贪婪无止境的肚皮。”“这些大国”的主要目的是( )
A. 确保本国的既得利益 B. 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C. 遏制法西斯侵略扩张 D. 协调欧洲国际关系
30.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的独立,以下两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
艾德礼 (1945-1951年英国首相) “统治民族自愿地放弃了对臣服民族的统治,把自由给予了它们。”
伊斯梅 (英国最后一位印度总督的助手) “印度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
据此,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
A. 历史事实难以捉摸不可研究 B. 研究历史需要对史料进行辨析
C.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D. 综合多种解释就可以认清真相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0分,第33题8分,第34题10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拜占庭帝国高度的中央集权思想、习惯传统传至基辅,推动俄国专制思想的形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若干拜占庭法律译本一直影响俄国法律,成为制定俄国法典的蓝本。俄国文学也仿照拜占庭宗教文学模式、世俗文学形式,中世纪俄国到处充斥着传统的拜占庭文明。
——摘编自汪鑫《拜占庭对俄国文化影响研究》
材料二 总之,拜占廷文明因其历史作用和成就而格外令人瞩目。不过,拜占廷的确缺乏古典雅典的生气和荣耀,其原因在于,拜占廷所起的作用按恰当的词义来说,是保守的,这并不是说拜占廷停滞不前,从始至终,他都在改变自身以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变化,然而,事实依然是,他的命运注定是守旧而不是创新,他一出生就已是罗马帝国范围内的一个古老的国家,他生活在过去的权势和荣耀的阴影中……因此,拜占廷一直未能摆脱过去的束缚,故而成为一个过时的落伍国家。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拜占庭文明对俄国社会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典雅典的生气和荣耀的表现,并简述从拜占廷帝国的消亡得到的启示。(6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但他们仍旧是不自由的,他们不能擅自离开土地。他们有权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剥夺。他们每星期要在主人的庄园上劳作数日,还得修缮主人的道路、桥梁和围墙。他们的思想受到宗教严格控制,定期要到教堂参加宗教活动。当他们结婚、继承父辈的田产或使用当地的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到了圣诞节和复活节,也得付些钱款。
——摘编自勒纳等《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他们的工作时间很长,16 小时工作日绝不是罕见的。他们随着汽笛声上下班。他们必须跟上机器的运转。并始终处于在场监工的严格控制下。他们的工作是单调多味的——拉控制杆、刷去污物、接上断线。他们的工资被雇主一再降低。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们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斗争。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他们"所处时代的基本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中"他们"的处境,你会用哪些关键词描绘当时的时代?(4分)
33.世界形势风云变幻,扫清迷雾追根溯源;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抽丝剥茧正本清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如图,摘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叙述》
材料二 作为反法西斯正义战争的产物,雅尔塔体系具有相当的历史进步性。这些历史进步性对战后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共同制约了美国与苏联在产生任何争端时的行为方式,即双方不是以战争手段,而要用和平手段、协商谈判来解决处理,……在整体上维持了世界的大和平状态。它将昔曰的战争策源地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从而埋葬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它所确立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一个大国要想发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都受到约束。
——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雅尔塔体系对二战后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地理大发现开启了新旧大陆间大交流。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除看不见的麻风、天花、伤寒等病毒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玉米到马铃薯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
——摘编自艾弗瑞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