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七年级(下)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七年级(下)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 中国民间自古有给小孩佩戴“长命锁”的风俗,这寄托了家族对子孙后代的期盼。如图是一枚银质的“长命锁”,它反映了( )
A. 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 B. 白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
C. 古代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 D. 科举制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2. 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下列史实与他密切相关的是( )
A. 创立皇帝制 B. 颁布“推恩令” C. 完善三省六部制 D. 设立军机处
3. 图为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出土于陕西西安。图中四个人俑分坐两侧,其中两人为汉人乐俑,另两人为胡人乐俑。该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①手工业水平高 ②音乐舞蹈多姿多彩
③民族交融发展 ④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 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
A.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B. 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
C. 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D. 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5. 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A. 开凿运河 B. 安史之乱 C. 黄巢起义 D. 靖康之变
6. 某班的几位同学在讨论“百家姓”的内容时,赵涛同学说:“如果处于某朝代,我的姓氏属于国姓(与当时皇帝同姓)”。赵涛所指的朝代是()
A. 秦朝 B. 隋朝 C. 唐朝 D. 北宋
7. 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A. 农业生产的发展 B. 海外贸易的兴盛 C. 民族矛盾的缓和 D. 民族文化的交融
8. “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南宋的契丹人,其社会习俗不断发生变化。通过族际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发生变迁,甚至服饰、饮食、节日等生活习俗也逐渐失去其民族特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交融 B. 政府引导 C. 社会繁荣开放 D. 经济重心南移
9. 宋朝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这表明当时的宋朝()
A. 制瓷技术先进 B. 边界贸易兴旺 C. 经济重心南移 D. 海外贸易发达
10. 宋代商业贸易非常繁荣。下列四个选项中能够体现宋代商业贸易发展突破时间限制的是
A. 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出现了草市 B. 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
C. 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 D. 早市和夜市应运而生
11. 1278年,文天样在广东兵败被俘,被关押在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图中的诗。作此诗时( )
过零丁洋
【作者】文天祥【朝代】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 蒙古正和金朝结盟夹击南宋 B. 南宋与元朝的对峙局面形成
C.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定都大都 D. 元军已经攻占南宋都城临安
12. 西藏由中央政府直接统辖始于元朝,元朝统辖西藏的机构是( )
A. 中书省 B. 行省 C. 澎湖巡检司 D. 宣政院
13. 元朝建立的这个制度,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而且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制度是( )
A. 郡县制 B. 刺史制度 C. 三省六部制 D. 行省制度
14. 某同学搜集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物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探究的主题是()
A. 汉赋的兴起 B. 唐诗的繁荣 C. 宋词的发展 D. 元曲的流行
15. 如图是《元代戏曲家分布图》。据此可以说明当时( )
A. 广大民众生活安逸 B. 北方文人大量南迁 C. 戏曲广泛流行南北 D. 戏曲表演形式多样
16. 杨宁一在《历史学系新视野新知识》中指出: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三项发明是( )
A. 雕版印刷术、司南、火药 B. 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
C.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 D. 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17. 老师在课堂上出示了下面一幅PPT,选出一条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
A. 四大发明的对外传播 B. 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C. 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D. 开放平等的统治政策
18. 如图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 丞相权力不断增强 C. 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19. 1416年,郑和完成第4次下西洋任务后,出现了亚洲、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节来华的盛况。这些史事表明郑和下西洋()
A.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B. 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
C. 促进了明朝经济发展 D. 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
20. 明代长城的修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壕筑墙省工省料,以一道或多道绵延伸展的墙体为干线,构建了多层次、纵深的防御体系。这体现了长城是( )
A. 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B. 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
C. 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D. 商品贸易的主要场所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等传回日本。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六次东渡,终于在 754年抵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整理自统编版《中国历史》材料二在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著名的大化革新。日本社会各阶层也深受唐文化浸染,他们吟哦唐诗,雅好唐乐,发展“唐绘”,行唐礼,服唐服。同期的朝鲜和后来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中国文化传递出其独有的“智慧之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摘编自《中国文化概论》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日本为例说明唐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22.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它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伟大工程】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 材料一中的“河”指什么河?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
(2) 材料一中提到的隋亡原因是什么?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明理由。
【技术创新】
(3) 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分别写出图一、图二两种工具的名称。
【民族交往】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中华上下五千年》
(4) 材料二中的“公主”指的是谁?这次通婚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中外交流】
(5) 写出图三、图四中人物的主要事迹。
23. 我国古代经济格局曾出现过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脱脱《宋史》
“苏湖熟,天下足”。--南宋时期谚语
材料二:北宋“交子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变化的原因。
(2) 材料二图中的“交子”在货币发展史上有何特殊地位?这一类货币的产生和发行有什么作用?
(3) 为了管理海外贸易,宋朝政府设立了什么机构?如果你是当时的商人,在出航时你会装载什么货物?
(4) 根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24.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图
材料二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主的建筑体系。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相比西方古典的石结构、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来讲,整体耐久性较差,保存较难。这就使得木结构建筑的维修、翻建、重建的频率很高。若相应的传统营造技艺消失,那么遗存至今的传统建筑,包括大量的文物建筑也终将消亡。2009年9月,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宣讲家网》
材料三 现在的木结构建筑不是简单地用原木,而是用工程木材。工程木材和原木有本质区别,它是经过现代的工业手段和先进技术,加工成适合于建筑用的梁、柱等部品部件。比如,木板和胶合板不一样,虽然都是以木质为原料,但是有区别,胶合板是经过加工的。国际上发展现代木结构已经很长时间了,我们国家这几年也在发展木结构。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
(1) 如图是我国古代哪一都城的平面示意图?如此巨大的建筑群是谁决定营建的?当时该都城核心区域的名称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可以认识到如图所示古都的宫殿建筑具有哪些特点?可以得知中国的哪项文化遗产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这项文化遗产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史前时期的何种建筑?
(3) 材料三表明,现在的建筑与我国的传统建筑有何异同点?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不分门第高低,强调以才能作为选拔官员的原则,科举制使得有才学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到各级政府任职。给小孩佩戴“长命锁”的风俗,这寄托了家族对子孙后代的期盼。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影响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下列史实与他密切相关的是完善三省六部制。创立皇帝制的是秦始皇,颁布“推恩令”的是汉武帝,设立军机处提雍正帝。
故选:C。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唐太宗的相关知识。
3.【答案】A
【解析】题目的给出的关于这个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俑的介绍中涉及胡人说明当时民族交融发展,乐舞俑说明唐朝手工业水平高,音乐舞蹈多姿多彩,无法体现尚武风气盛行一时,①②③符合题意。
本题以唐三彩乐俑为依托,考查唐朝的艺术成就。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4.【答案】A
【解析】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唐朝学习借鉴先进的外来文化。
故选:A。
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知道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唐朝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5.【答案】B
【解析】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的影响。
6.【答案】D
【解析】赵涛所指的朝代是北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北宋的建立,知道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
本题考查北宋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出现汉族人饮茶的方法,反映了汉族与契丹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最能证明宋辽时期民族间文化的交融,未涉及农业生产、海外贸易和民族矛盾缓和的相关信息,因此,ABC项与材料题干无关,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注意对材料分析与理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8.【答案】A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民族交融,进入南宋的契丹人,与汉族等杂居相处,相互交往、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本题考查民族交融,知道出现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民族交融。
本题考查民族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D
【解析】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宋代的海外贸易发达。为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设置市舶司。宋朝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这表明当时的宋朝海外贸易发达。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海外贸易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的海外贸易的相关史实。
10.【答案】D
【解析】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突破了坊市界限。早市和夜市应运而生体现出商业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故D符合题意;草市属于民间集市,不是突破时空限制。排除A;市舶司是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排除B;交子属于商品经济发展中货币,排除C。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知道能够体现宋代商业贸易发展突破时间限制的是早市和夜市应运而生。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D
【解析】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1278年,文天样在广东兵败被俘,被关押在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图中的诗。作此诗时元军已经攻占南宋都城临安,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文天祥抗元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天祥抗元的相关史实。
12.【答案】D
【解析】元朝时对西藏地区行驶行政管理权,中央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本题以西藏是我国的神圣领土为依托,考查宣政院。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元世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地方建立行省制度,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而且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D正确;
郡县制是秦朝建立的制度,A不选;
刺史制度在西汉建立,B不选;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制度,C不选。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巩固统一,重点掌握元朝行省制度的措施。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4.【答案】C
【解析】据题干关键信息“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并结合所学,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代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豪放派的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的女词人李清照等。北宋苏轼扩展了词的内容,着重表达豪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对后世影响很大,代表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两宋之交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代表作有《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 寻寻觅觅》等。南宋辛弃疾把北宋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他在词里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代表作有《八声甘州》、《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等。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宋词的发展。题干关键信息“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解答本题要把握宋词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5.【答案】C
【解析】据《元代戏曲家分布图》可知,无论是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戏曲家都分布较多,这说明戏曲流行南北,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元代戏曲家分布”,未涉及民众生活状况、文人的迁移及戏曲的表演形式,故A、B、D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代的戏曲的相关知识,元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代的戏曲的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6.【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时期,造纸术发明于西汉时期,故ABC不正确,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完成于两宋时期。
本题考查宋朝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的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完成于两宋时期。
掌握宋朝的科技成就和历史意义。
1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时中国的火药、指南针等传入阿拉伯和欧洲,阿拉伯、欧洲、南亚等地科技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可见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是元朝时期科技高度繁荣的原因,C项正确;材料中不仅有中国技术的向外传播,还有其他国家技术传入中国的信息,表述片面,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开放平等的统治政策”的信息,且元朝实行四等人制,是不平等的统治政策,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四大发明,要求学生结合四大发明发展的过程以及对外传播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本题,只要搞清楚四大发明外传的基本过程就可以正确的解答,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8.【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设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制约,保证了皇帝的权力与威严。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明朝废除了丞相,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机构,排除C项;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知道明太祖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把丞相的权力分给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明朝加强君权采取的措施。
19.【答案】B
【解析】由“1416年,郑和完成第4次下西洋任务后,出现了亚洲、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节来华的盛况”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洲、非洲国家的友谊,出现了亚洲、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节来华的盛况。因此材料体现的是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
故选:B。
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本题以郑和下西洋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0.【答案】A
【解析】由材料“明代长城的修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壕筑墙省工省料,以一道或多道绵延伸展的墙体为干线,构建了多层次、纵深的防御体系”可知,这体现了长城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题干未体现长城是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B排除;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与题干“明代长城的修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壕筑墙省工省料,以一道或多道绵延伸展的墙体为干线,构建了多层次、纵深的防御体系”不符,排除C;D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明长城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与识记明长城的相关史实。
21.【答案】【小题1】“谴唐使”,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新罗派遣使节来唐学习中国文化,促进中国与朝鲜文件交流;玄奘西行,传播了佛教文化,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小题2】“大化革新”后,日本仿照唐长安建成平城京(奈良)和平安京(京都);中国化的佛教也传入日本,并广泛传播开来,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被称为“足球的祖先”的蹴鞠活动,在唐初也传入日本,随着夏历的传入,日本也出现许多中国传统节日,“唐风”已经深深浸透到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唐文化从建筑、宗教、文学、日常生活等方面影响着日本,唐文化向朝鲜、日本的大规模移植,促进了朝鲜与日本社会的进步,也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中国文化传递出其独有的“智慧之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史实。
22.【答案】【小题1】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小题2】开凿大运河;不同意;隋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
【小题3】曲辕犁和筒车。
【小题4】文成公主,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小题5】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
【解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隋朝的灭亡、盛唐的社会气象、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隋朝的灭亡、盛唐的社会气象、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3.【答案】【小题1】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民众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工具,为南方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相对安定;政府扶持。
【小题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小题3】市舶司;瓷器、丝绸、棉织品等。
【小题4】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船业发达。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内容。
(2)本题主要考查了“交子”的有关内容。
(3)本题主要考查了市舶司的有关内容。
(4)本题主要考查了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内容。
24.【答案】【小题1】北京城;明成祖朱棣;紫禁城。
【小题2】木结构框架为主;整体耐久性较差,保存较难;维修、翻建、重建的频率很高。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
【小题3】相同点:木质为原料;异:现在建筑是工业手段进行加工,传统建筑是直接利用。
【解析】1.
本题考查北京城。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本题要把握北京城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2.
本题考查北京城和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本题要把握北京城和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3.
本题考查北京城和明长城。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本题要把握北京城和明长城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