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2022-2023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历史试题(答案)
七年级历史试题卷
说明;1.全卷满分160分(道德与法治80分,历史80分),考试时间共150分钟。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否则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将所选选项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中国的长江黄河由西向东流入大海。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冲破我国东西水系自然地理的限制,将南北水系连接起来。其重要意义在于( )
A.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加强南北之间的联系D.减轻百姓的负担
2.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以下史实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有( )
A.民族大交融的形成和影响B.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和影响
C.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经过D.戚继光抗倭的历程和影响
3.贞观三年,唐政府颁布法令,以奖励物质的方式鼓励生育,还把及时成婚与人口增殖作为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与升迁的重要依据。唐太宗的做法( )
A.体现无为而治的理念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D.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4.文学艺术是时代的反映。下面诗句所反映的某一时代的历史特征是( )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注:冕旒这里指皇帝)。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杜甫《忆昔二首》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5.李亨即位,对叛军发动的第一仗以巨大损失宜告结束,长安百姓希望之火破灭,杜甫看着街上胜利归来的胡人,痛苦悲愤化成了诗《悲陈陶》:“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杜甫痛苦悲愤的原因是( )
A.隋炀帝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B.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国势由盛转衰
C.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藩镇割据势态严重
D.明末政治腐败,民众不堪重负,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6.欧阳修的《归田录》里讲了一则轶事;有一位姓昆的少卿,余杭人,很喜欢吃螃蟹。他曾请求外任,想到外州当个知州。有人间他希望到哪个州上任,他说“但得有蟹、无通判处,则可矣”,成为一时之笑谈。通判让人避之是因为( )
A.监督制约知州B.是知州的上级官员
C.负责考核知州D.掌握地主的军事权
7.西夏始终泰行宋朝历法,夏人“读中国书籍,用中国东服”,宋朝“许夏国用汉衣冠”,每年十月派人“押时服赐夏国”。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政权对峙争锋B.民族交融加强C.商业贸易发达D.教育文化繁荣
8.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史论是根据史实得出的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
B.“澶渊之盟”使辽宋保持着长久的和平局面
C.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D.北宋匠人毕异发明活字印刷术
9.1974年夏天,一艘沉没在泉州湾后渚港的宋代木帆船被发掘出来,它立即在考古界引发轰动。沉船出土物和科学考证表明这是泉州造的三桅远洋商船,运载着大量香料药物及其他商品从东南亚归来。假如你穿越到当时成为江浙富商运货远航,以下物品不可能被装载的是( )
A.福建茶叶B.景德镇的瓷器
C.指南针D.铁木真的马鞍与马镫
10.以下史实反映的主题是( )
A.经略边疆方式多样B.地方治理不断完善
C.监察制度不断改进D.中枢机关权力削弱
11.南宋末年的杭州,“北瓦、羊棚楼等,谓之“游棚’。外又有勾栏甚多,北瓦内勾栏十三座,最盛”。城市中大批瓦子、勾栏的出现( )
A.突破了商业活动时空限制B.丰富了市民文化娱乐生活
C.提高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D.扭转了尚武轻文社会风气
12.元朝有人这样形容“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这种说法说明了()
A.元朝行省制度的畅通B.元朝交通的方便
C.元朝南北达一万里D.元朝都城的繁盛
13.某史书中记载了对一位帝王的评价:“……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截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他()
A.“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最终统一全国B.施行行省制度,强化皇权
C.成立东厂,加强君主专制D.派郑和出使西洋,宣扬国威
14.(元朝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车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明太祖时期,在地方设布政使司(掌管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掌管司法、都指挥使司(掌管军务)。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地方官员的权力高度集中B.分散地方权力,强化中央集权
C.行省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D.改革地方官制,设立“三司”
15.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在装备、技术等方面都远远领先于西欧的远洋航行,但其目的并非追求经济利益,而是宣扬国威。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封建皇帝目光短浅
C.国内保守势力反对阻扰D.航行活动缺乏资金
16.顺治十四年,清政府颁布法令:督、抚、布、按,在一年内垦至六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道、府垦至二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州、县垦至三百顷以上者,加升一级。若开垦不实及垦而复荒,新旧官员俱分别治罪。这一做法( )
A.导致了人地矛盾逐渐突出B.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C.有利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D.使科举制度形同虚设
17.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也必须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制。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是( )
A.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B.商品经济的繁荣
C.近代民权意识的勃兴D.中外贸易的发展
18.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它们赞赏手工业者之间的真诚互助,宣扬平等自由的婚姻观,歌颂商人追求金钱和海外冒险的理想。这类小说的出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B.市民文化的蓬勃发展
C.科举制度的没落衰败D.商人地位的显著提高
19.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右边示意图中①处可填( )
A.设置台湾府B.签订《尼布楚条约》
C.平定噶尔丹叛乱D.实行金瓶掣签制
20,七年级(1)班开展历史情景剧活动,背景为1127年,主要角色有宋徽宗、宋钦宗以及金兵。你认为下列背景音乐风格最恰当的是( )
A.曲风静美舒缓,优美动听B.曲风凄冷悲怆,萧条低沉
C.曲风委婉质朴,旋律流畅D.旋律清新明快,节奏活泼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 表:宋朝民族英雄
——摘编自《宋史》
材料二 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了此前500年间中国国内五六个民族或区域性的政权并存、互相割据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和平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走向。——摘编自尚衍斌《元朝疆域治理的历史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图1、图2两位英雄的姓名;概述他们身上所具备的精神 (3分)
(2)综合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2分)判断“元朝统一全国”和“文天祥抗元”是否矛盾,说明原因。(3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 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这项选官制度不仅是中国人的政治智慧,而且它影响着现在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唐时期的文官选拔制度的名称。(1分)根据材料,概括这一选官制度带来的作用。(2分)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写出表格中②所呈现的史料类型。(1分)归纳材料二反映的主题。(2分)
(3)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分)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
材料二 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三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因此他得到了少数民族怎样的尊重 (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4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宋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2分)
(4)综合以上探究内容,谈谈这对当今民族关系的处理有何借鉴意义。(2分)
24.对外交往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示。中国的对外交往,既有交流互鉴,也曾固步自封。如今的中国正在逐渐影响着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另一方面,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时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个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4分)
材料二宋朝市舶司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二百万贯,以百分之十的税率计算,可以推算出宋代每年的进出口总额约为二千万贯。……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2)材料二中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宋代有哪些科学技术的进步让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2分)
材料三 郑和船队每一次归国时,都有许多外国使节随队前来中国。如第五次下西洋回国时带来十七个国家和地区的贡使,第六次下西洋回国时带来十六国贡使……郑和在海外未劫掠任何财物,未侵占一寸土地,更未驻一兵一卒,这与半个世纪后东来的西方殖民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哪位皇帝派郑和船队出使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开创了哪两个大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 (3分)
材料四 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民间船只出海贸易,更在严厉禁止之列。
——《中外历史纲要(上)》
(4)材料四反映了当时清朝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政策的影响。(3分)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对外交往的变化的认识。(2分)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C B A B B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A B A C B B A B
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8分)
(1)图1岳飞,图1文天祥;(2分)
精神:英勇不屈、热爱人民,以家国安危为己任,不追求功名利禄,誓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即可)。(1分)
(2)意义:①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间的分裂割据局面;②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③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和平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走向。(任答两点给2分)
不矛盾。(1分)理由:元朝统一全国,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角度看具有基本进步性,但是在统一过程中,大肆屠杀和掠夺激发各族的反抗。文天祥抗元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一致,是正义行为。(2分)
22.(8分)
名称:科举制;(1分) 作用:打破人才选拔的门第限制,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2分)
(2)史料类型:实物史料。(1分)主题:多彩的文学艺术、文化的繁荣、文教昌盛、文学艺术形式多样化、文学艺术水平高超等(任答一点得2分)
(3)内在联系:科举制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学艺术的发展促进人才的培养,科举制和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促进。(2分)
23.(10分)
(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2分)
(2)特点:相互吸收的特点。(2分)相同:订立官制、创制文字、发展生产、制定法律。(2分)
(3)唐:第三种;宋:第二种。(2分)
(4)借鉴:综合上述探究可知,当今处理民族关系要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2分,言之有理即可)
24.(14分)
(1)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2分)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日本遣唐使来华等。(写出两个事例即可)(2分)
市舶司;指南针或造船技术的进步或航海技术的进步。(写一例即可)(2分)
(3)明成祖;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西太平洋和印度洋(3分)
(4)闭关锁国;(1分)
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2分)
(5)闭关则衰,开放则兴;对外交往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示;中国的对外交往,既有交流互鉴,也曾固步自封;坚持对外开放等。(围绕题意,表述规范,答两点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