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2022-2023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6月份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八号镇中学6月份月考八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1分共25分)
1.(1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要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无论任何人、办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我们要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现代政府。”自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主法制建设,建国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1分)1949年决定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zx 的会议还( )
A.决定使用民国纪年 B.通过了《共同纲领》
C.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D.决定建立人民大会堂
3.(1分)1952年底,我国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他们分到土地的法律依据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4.(1分)如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史实得益于(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进行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改革开放的实行
5.(1分)毛zx 的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一桥”指( )
A.南京长江大桥 B.钱塘江大桥
C.武汉长江大桥 D.上海浦东大桥
6.(1分)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
A.四五运动 B.二月抗争
C.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D.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7.(1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8.(1分)下列结构图中间空白处应填写(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D.刘少奇得到平反
9.(1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的时间是( )
A.2001年 B.1997年 C.2004年 D.2008年
10.(1分)“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2000年即迅速增长到1000多万人,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779万人。”其中,改革开放初期省际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向( )
A.广东省 B.江苏省 C.浙江省 D.安徽省
11.(1分)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双百”方针的提出
B.国企改革取得显著的成效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
12.(1分)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标志着“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的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C.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3.(1分)1978 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 户农民私下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的契 约。这种新的土地经营形式是指( )
A.农业合作化 B.人民公社化
C.土地集体经营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4.(1分)小史同学搜集了“包产到户”“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资料。据此推知,她研究的课题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经济体制的改革
C.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D.海峡两岸的交往
15.(1分)词汇出现频率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变化,以下为1978﹣2019年各大报刊出现的高效率词汇,其中最有可能属于2012﹣2019年的是( )
A.和谐社会,加入世贸
B.改革开放,一国两制
C.中国梦,不忘初心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16.(1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发展示意图中①②处依次是( )
A.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毛泽东思想、习jp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C.邓小平理论、习jp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习jp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
17.(1分)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国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世界将更多目光投向中国,聚集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里第一个“一百年”的目标是( )
A.全面实现整体脱贫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D.建成社会主义强国
18.(1分)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1979年,是主权维护型外交阶段;从改革开放到今天,是经济发展型外交阶段;现在开始步入的新阶段是大国责任型外交阶段。属于第二阶段的外交活动是(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万隆会议中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19.(1分)“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这里的“此翁”是( )
A.邓稼先 B.王进喜 C.袁隆平 D.焦裕禄
20.(1分)中国外交部的声明郑重指出:“必须把蒋介石集团从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必须完全恢复。”这一声明得以实现是在( )
A.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B.1972年签署的《中美联合公报》上
C.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会议上
D.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
21.(1分)“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 )
A.两岸经济,互补互利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共同繁荣
22.(1分)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的变化 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这反映了( )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23.(1分)汽车、火车、轮船已成为当今中国城乡居民普遍使用的便捷交通工具。即使乘坐飞机,也不再是一种奢望。这主要得益于中国(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现代教育的飞跃
C.航天科技的进步 D.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4.(1分)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和常规导弹精准打击任务,且享有“国之利器”之称的军种是( )
A.陆军 B.海军 C.空军 D.火箭军
25.(1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涌现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如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等。这主要得益于( )
A.“双百方针”的实行 B.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863计划”的制定 D.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35分)
26.(23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5分)材料一文件是新中国成立后哪一运动的法律依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运动对于中国发展的积极意义。
材料二:《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2)(2分)对材料二示意图所呈现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行解读。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3)(2分)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导致1957年和1962年影响GDP变化的重大事件。(各一点)
材料四: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了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村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李近朱《30年邮票看中国》
(4)(5分)由小岗村农民的做法推广到全国的农村改革政策是什么?它体现了怎样的“小岗村精神”?它给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带来了哪些变化?
材料五:40多年前,我国改革开放开启,历史性地选择了深圳,……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是中国道路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陶一桃《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
(5)(7分)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除深圳以外的三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以其自身的发展与成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验证了一条“中国道路”,这条“中国道路”是指什么道路?你认为如何才能坚定道路自信,走好“中国道路”?
(6(2分))你认为新中国前30年经济建设成就与改革开放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杰出人物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历史人物,包括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外交家等等。他们的思想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并比同一时代同一阶级的普通人站得高、看得远,能够启蒙和动员群众起来完成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任务。
——改编自罗成群《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
(1)(10分)概括材料的核心观点,根据材料中五种杰出人物分类并结合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相关史实对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不少于200字。)
(2)(2分)当下中国,你心中的杰出人物是什么样的?
八年级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1分共25分)
1. C。2. B。3. A。4. A。5. C。6. C。7. C。8. B。9. A。10. A。
11. D。12. D。13. D。14.B。15. C。16. C。17. B。18. D。19. C。20. A。
21. B。22. B。23. D。24. D。25. A。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35分)
26.
(1)土地改革;意义: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2)变化:由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到以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主要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
(3)1957年的原因:一五计划超额完成;1962年影响GDP变化的重大事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小岗村精神”;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方针等。
(6)新中国前30年经济建设成就为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就奠定了物质基础。
27.
故答案为:
(1)核心观点: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阐述: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zx 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邓小平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992年中共十四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习jp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开启了迈向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步伐,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引领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推动中国社会经济不断前进发展。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道路,就能不断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2)杰出人物:理论水平高、决策能力强、密切联系群众、敢于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