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宜宾市叙州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C 2.C 3.C 4.A 5.C 6.C 7.B 8.D 9.C 10.A 11.B 12.D
13.(1)孔子:仁、礼、中庸;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
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求知是人的本能;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2)不同点:关于宇宙本原,二程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关于认识论,二程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自省。
历史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是属于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范畴。依据:因为它是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
14.(1)特点:先试点,然后推行全国;打破传统,具有渐进性;政府主导,加大资金投入;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设有配套措施。
(2)评价:减轻了农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农业发展,使得农村税收走向规范化;推动农村政治改革。
15.观点: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往扩大,民族交融加强,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随着诸侯争霸,局部统一加快,最终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长期混战中,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我国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发展趋势,民族矛盾不断缓和,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朝统一后,隋唐统治者因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民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而文成公主入藏,更是成为汉藏民族交往历史上的佳话。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各民族之间思想感情日益加深,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隋唐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巩固。
综上所述,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共同进步,共同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宜宾市叙州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第I卷 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商代的征伐,只是迫使被征服者屈服,没有把被征服地区的土地、人口授予自己的同族子弟;而周人的封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的现象。周人的封国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确立了贵族世袭权利
C.有助于推动文化认同 D.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2.汉武帝时期,桑弘羊主持的财政改革对盐的生产实行民制官收政策,在市内设官吏定点销售,在不设市的小邑和乡村,特准中小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分销给消费者。此举意在
A.推动制盐业的繁荣 B.统一盐价稳定市场
C.控制盐业增加收入 D.打击商人消灭割据
3.在谈到古代罗马二元法律体系最终消亡并形成统一的法律体系时,有学者说:“罗马法学家们谈论的一般不再是想象之中的‘正义’或‘应然’之中的理想,而是一般人的境遇、普通人的常识、世俗人的生存事实,以及商业交换的探究”。该学者意在强调
A.罗马法兼顾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 B.古罗马最早产生理性精神
C.罗马法具有较强灵活性和实用性 D.法学家可左右法律的解释
4.公元前280年,秦将白起率军突然在楚国腹地出现,随后其兵峰席卷了汉水流域。进军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材料这一现象是因为
A.商鞅变法后秦实行奖励耕战 B.合纵连横之术的运用
C.秦国粮草枯竭极力谋求速胜 D.激起儒家学派的反抗
5.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经济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能对应的是
A.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早期殖民 B.早期殖民→资本输出→商品输出
C.早期殖民→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D.商品输出→早期殖民→资本输出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开发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新的植物、动物、恒星甚至新的人和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的观念和假想提出了挑战。”由此可知
A.人文主义思想鼓励欧洲人冒险精神 B.近代科学推动了殖民扩张
C.新航路开辟拓宽了人类的研究领域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经济发展
7.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艺术异彩纷呈。作者的自由个性与思想活跃反映在书法创作中,书法内容多为抄经之作,从王羲之的小楷作品《佛遗教经》到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金刚经》碑展示的“颜筋柳骨”,楷书书体皆各领风骚、自成一派、极具个性。这一书法现象
A.体现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艺术创作风格的融合
B.反映书法创作与佛教传播相互影响的文化特征
C.促成雕版印刷术的兴起、佛教传播渐趋本土化
D.有助于统治者实行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政策
8.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试问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我们将无法想象,如何能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而产生资本主义。”李约瑟意在说明,四大发明
A.是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源 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C.决定了欧洲的发展方向 D.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进程
9.有学者研究后发现,“《权利法案》颁布后还没有严重的削减英王在法律上的权力;法国虽然有了1875年宪法,但总统麦克马洪的野心还能看得见;而《德意志帝国宪法》更是不用说了…”他的研究能反映出
A.君主立宪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B.封建君主对资产阶级民主进行了抵制
C.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之初还不完善 D.资产阶级宪法不能制约国家元首的权力
10.1899年,梁启超撰文说:“此殷忧愤激者之言,此事虽屡行于欧美,而不切于我中国今日之事势也。……今中国尚孩提也,孩提而强使自主,时曰助长,非徒无益,将又害之。”据此可看出梁启超
A.固守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 B.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支持者
C.舍弃了向西方学习的救国方案 D.找到了中国自强独立的新出路
11.有学者认为,与中世纪禁欲主义宣扬的“憎恨肉体”“独身苦行”相比,宗教改革家们提倡的“鼓励节俭”“反对挥霍”也是一种禁欲主义,但更加“入世”和“理性”。这一观点
A.否定了宗教改革的进步性
B.肯定了新教伦理的时代价值
C.模糊了中古与近代的界限
D.阐明了启蒙思想的理论基础
12.《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到1999年1月1日,即可开始实施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最迟要在1998年7月1日建立独立于各国政府之外的欧洲中央银行,英国和丹麦不受这一时间表的限制。据此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结果
B.是入约各国经济主权让渡的结果
C.尚未成为欧盟所有成员国的统一货币
D.加强了各国以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能力
第II卷(非选择题 5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及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15分)
(2)材料二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依据。(10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税收逐步走向规范化。历史上每搞一次“并税”改制,就会催生出一次杂派高潮,后人把这种现象称“黄宗羲定律”。(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研究农村税赋最深入、最系统的学者之一。)温总理说:我们一定会走出历史上“黄宗羲定律”这个“怪圈”。
200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除烟叶外,取消农业特产税,每年可使农民减轻负担48亿元。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今年农业税率降低可使农民减轻负担70亿元。为支持农村税费改革,今年中央财政拿出396亿元用于转移支付、加快推进县乡机构等配套改革。
——摘编自《政府工作报告》(2003—2004)
(1)根据材料,概括农村税费改革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农村税费改革。(8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综观中国古代史,便可发现三个现象极为引人注目:一为历史总是在政治上的分裂与统一中曲折前进。每次分裂之后都必然出现更大规模的、更深层次的统一,而且统一在这种交替过程中永远居于主导地位。二为民族关系也总是在斗争和融合中曲折地发展。每一次斗争之后,也总是要出现新的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民族同化(或融合),而且伴随着每次融合的出现,都毫无例外地要出现较长时期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政治上的每次分裂与统一,也总是和民族之间的斗争与融合息息相关,甚至是政治上的分裂动乱愈厉害,民族之间的斗争愈激烈、民族同化(融合)也就愈迅速、愈全面。而民族融合不仅带来统一和安定,而且保证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始终不间断地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同时还把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和汉文化不断推上了主导和核心的地位。
——摘自高鹏飞《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散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民族融合”或“分裂与统一”为中心,提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理由充分,逻辑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