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西北海市中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
2023年广西北海市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 唐朝中期的官员,大约有将近十分之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而北宋初期布农出身的官员约占三分之一,到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 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 B. 科举制的发展
C. 统治阶层范围的扩大 D. 寒门庶族的兴起
2. 如图呈现了西汉至南宋北方和南方人口户数的变化情况。这说明( )
A. 北方财富增长 B. 中央集权加强 C. 经济重心南移 D. 城市生活繁荣
3.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行政机构的标志是( )
A. 秦朝设置南海郡 B. 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
C. 明朝设置奴儿干都司 D. 清朝设置台湾府
4. 这部作品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通过几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不看这部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这部作品是( )
A. 《史记》 B. 《窦娥冤》 C. 《三国演义》 D. 《红楼梦》
5.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逻辑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繁荣
B 文成公主入藏 中央实现对西藏的行政管辖
C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导致地方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D 秦国实行商鞅变法 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
A. A B. B C. C D. D
6.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四周有10幅汉白玉浮雕。其中既表明了中国人民禁烟决心,又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坚强意志的是( )
A. 虎门销烟 B. 金田起义 C. 武昌起义 D. 五四运动
7. 小唐同学在整理档案时,摘抄如下案件资料。这一案件
时间:1913年3月20日 被害人:宋教仁 经过:被害人于上海火车站遭暴徒枪击,之后不治身亡 涉案人:袁世凯亲信及本人
A. 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 B. 反映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的野心
C. 说明袁世凯复辟了帝制 D. 导致了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
8. 清末民初,江苏南通人张謇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毅然弃官从商,创办大批近代企业,成为著名的“状元实业家”。下列企业,属于张謇创办的是( )
A. 大生纱厂 B. 轮船招商局 C. 汉阳铁厂 D. 湖北织布局
9. 202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第30个年头,也是澳门回归祖国24周年,从1999年到2022年,澳门的经济总量由518.7亿澳门元增长到172.69亿澳门元,澳门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是( )
A. 政治协商制度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一国两制”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 某班同学在线上分组学习新中国科技成就,第三组应了解的史实是( )
主题 第一组:漫步太空 第二组:粮食安全 第三组:人类健康
史实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A.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 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青蒿素 D. 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11. 世界古代史上曾出现多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其中,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它”是( )
A. 罗马帝国 B. 拜占庭帝国 C. 阿拉伯帝国 D. 亚历山大帝国
12. 欧洲人带回了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原料,如珍珠鸡、玉米、土豆等,也将本土的一些动植物原料带到美洲等地生产,以弥补欧洲食物原料供应的不足。这一现象最早开始于( )
A. 新航路的开辟 B. 欧洲的殖民扩张 C. “三角贸易” D. 英国的殖民掠夺
13. 如表为某同学整理的框架结构示意图,据此判断,他整理的笔记是( )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纺纱机
1785年瓦特改进蒸汽机
1825年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 时代特征:
“蒸汽时代”
A.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B. 第一次工业革命
C.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14. 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工具。九年级(1)班的同学在进行主题探究时绘制了如下思维导图,据此可知,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 欧洲早期殖民掠夺活动 B.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C.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D.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5. 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多次演变,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
B. 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
C. 两极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
D. 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16. 习jp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上的体现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之光】
材料一:公元前6-5世纪,东西方社会几乎同时诞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先哲。其中一个人在黄河边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一个人在恒河边思考人与神的关系;一个人在爱琴海边思考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的问题。
——摘编自余秋雨《千年一叹》
【文明传播】
材料二: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
——摘编自《求是》
【文明交融】
材料三:
【文明延绵】
材料四:世界上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除了中国以外的其他三个文明都出现过断层,被野蛮文明取代、同化,然后灭绝。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摘编自邓敏《走读历史》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在黄河边思考”的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哪位大思想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对后世统治者治国产生的影响。“在恒河边思考”的古印度思想先哲创立了哪个宗教?
(2) 材料二中的“打通(陆上)东西方大通道”的是谁?中国古代的哪一项发明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 材料三中图1反映了我国古代史上哪一次改革?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两条改革措施。图2反映了唐朝与哪个少数民族的交往?
(4) 综合以上探究及所学知识思考,你认为一种文明延绵不绝的因素有哪些?
17. 民主和法治的历史源远流长,建立法治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美国的民主实践是一种崭新的尝试。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美国通过革命和协商的方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民主政体—总统制。与英国的议会制相比,美国不仅根除了“君主”“王权”的存在土壤,开启了国家元首的选举模式,而且还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经过长时间的磨合,特别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和经济优势,使其民主形式看上去更加耀眼,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此前的英国。
——摘编自孙瑛辉《论民主的多样性及其科学把握》
材料三:1861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农奴制改革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或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了战局,加速了北方军事胜利的进程。
——摘编自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图1法典在世界法制发展史上有何重要地位?归纳图1、图2法制成就的共同之处。
(2) 材料二中“美国的革命”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比较英美两国民主政体的异同之处。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法令”和美国《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的国内背景。并说明这两部法律解决了两国资本主义发展面临的什么共同问题。
18.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共产党百年大事记(部分)
时网 大事
1921年 ① ______ 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7年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军到达井冈山
1929年 古田会议
1935年 ② ______ 召开,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45年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抗日战争胜利
1949年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3年 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78年 ③ ______ 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980年 决定在广东、福建设置经济特区
1584年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01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021年 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站起来了”的历史事件。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中的填空。
(3) 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在北宋通过科举做官的平民阶层越来越多,与宋代科举制的改革扩大增加选举名额等有关,说明了选官制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出现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科举制的发展。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宋代科举制。宋代的科举考试非常发达;教育事业在民间有了较大发展,各地普遍设立学校;士人地位提高,为文人世界的多姿多彩提供了根本条件。
解答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宋代科举制的相关知识点。
2.【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从西汉到北宋、南宋时期,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和经济重心南移相符合,最初是由于北方战乱,导致北人南迁,进而促进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加上江南战乱少,自然环境优越,经济重心最终南移,C符合题意。A、B、D三项,图表无法反映出来。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唐朝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终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一种经济现象,主要指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这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读图识图、分析判断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本题考查元朝巩固边疆的措施。元朝时管辖澎湖和琉球的机构是澎湖巡检司。
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识记澎湖巡检司的相关知识。
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它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D项正确;《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学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此时封建社会尚处于上升时期,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窦娥冤》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但此时封建社会尚未处于末期,排除B项;《三国演义》是明代罗贯中所著的小说,反映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菜等知识,重点掌握《红楼梦》以及其艺术成就。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红楼梦》以及其艺术成就。
5.【答案】A
【解析】A.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繁荣的景象,故A正确。
B.元代设置在中央设置了宣政院,说明中央政府实现了对西藏的行政管辖,排除B。
C.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决了地方的藩镇割据问题,排除C。
D.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奠定了秦灭六国的基础。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建立,标志着战国分裂局面的结束。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宋代时期的绘画成就,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宋代时期的绘画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答案】A
【解析】虎门硝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的第一个浮雕。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前后用了23天,销毁鸦片110多万千克。虎门销烟是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表明了中国人民禁烟决心,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虎门硝烟。识记虎门销烟的意义。
人民英雄纪念碑主要是纪念近代以来在反对列强侵略方面,做出突出成就或者重大意义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虎门销烟是近代中国人反侵略的突出表现之一。
7.【答案】B
【解析】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同盟会会员宋教仁联合其他几个政党,在中国同盟会的基础上改组国民党,并在随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优势,使袁世凯大为惊恐。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这就是民国初年震惊全国的“宋案”。“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但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的相关史实,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的相关史实。
8.【答案】A
【解析】民族企业家张謇是1894年科举考试的状元,他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回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大生纱厂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家较大规模的棉纺织企业。故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的企业是大生纱厂。
本题考查张謇的相关知识。大生纱厂张謇创办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张謇的成就。
9.【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澳门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是“一国两制”制度。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根据这一方针,中国于1999年12月20日,正式收回澳门,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这为澳门的经济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澳门回归祖国24周年来澳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这一切都是“一国两制”的制度保障下实现的,故C符合题意;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的外交原则,不符合题意,排除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构想及港澳回归,关键信息是“澳门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一国两制”的构想及港澳回归的相关知识。
10.【答案】C
【解析】1971年(20世纪70年代)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疾有效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疾有效成分青蒿素,1992年抗疟疾药物研制成功,它的使用在全世界“拯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青蒿素属于人类健康。
故选:C。
本题考查屠呦呦的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屠呦呦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9世纪时拜占庭教士创造的西里尔字母是后来俄罗斯、塞尔维亚等民族的字母的起源。故B项正确;ACD项都与材料信息无关,故错误。
本题考查拜占庭帝国的兴衰,知道拜占庭帝国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题考查拜占庭帝国的兴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获取充足的生存资料,欧洲通过殖民掠夺,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原料被带回欧洲,最终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等,新航路的开辟为欧洲开辟了殖民的探索道路,新航路开辟以后,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英国和法国等国都走上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道路,题干材料这一现象最早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后,早期的殖民掠夺才开始,故先有开辟新航线,再有殖民扩张,排除B项;
新航路的开辟发现新大陆,使得欧洲、美洲、非洲开始了联系起来,随着美洲的开发和欧洲经济的发展才逐渐形成了欧美非三角贸易,排除C项;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的殖民掠夺开始了,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16世纪晚期,英国逐渐成为海上霸主,开始在海外扩张殖民地,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影响。
13.【答案】B
【解析】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发明是瓦特发明的改良蒸汽机,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故他整理的笔记是第一次工业革命。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知道某同学整理的笔记是第一次工业革命。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D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分别属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故D符合题意;图片反映的是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不是欧洲早期殖民掠夺活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5.【答案】A
【解析】20世纪以来,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分割世界,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新秩序,形成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结束后,针对北约组织的建立,1955年,苏联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1991年底苏联解体,二战后的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格局还没有形成。故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三次大的演变,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正确顺序。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首的雅尔塔体系的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两级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本题考查相关史实的先后顺序,注意相关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并识记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出现的三次大的演变的相关史实。
16.【答案】【小题1】孔子;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佛教。
【小题2】张骞;火药。
【小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话等;吐蕃。
【小题4】与时俱进;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推陈出新等。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佛教、张骞通西域、火药北魏孝文帝改革、唐朝的民族关系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孔子、佛教、张骞通西域、火药北魏孝文帝改革、唐朝的民族关系等相关史实。
17.【答案】【小题1】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共同之处:都是成文法;都反映了奴隶制文明;都对后来的法制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小题2】历史事件:美国独立战争。相同之处:都是资本主义政体。不同之处: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或者议会制);美国实行民主共和制(或者总统制)。
【小题3】背景:俄国:落后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引发美国南北战争,战争初期北方处于劣势。共同问题:劳动力问题。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汉谟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美国独立战争、英美两国民主政体的异同之处、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和美国解放黑人奴隶的背景以及它们解决的资本主义发展的的共同问题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谟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美国独立战争、英美两国民主政体的异同之处、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和美国解放黑人奴隶的背景以及它们解决的资本主义发展的的共同问题等知识。
18.【答案】【小题1】中共一大
【小题2】遵义会议
【小题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1)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实现了民族独立。因此,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站起来了”的历史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或新中国的成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因此①为中共一大;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因此②处为遵义会议;1978年,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人们急切地期待走出一条新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因此③处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即可。材料中有关联的事件较多,可从近代史中选择,如可选择“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军到达井冈山“,“遵义会议”和“中共七大”,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角度进行作答。也可以选择“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民族独立是发展经济的前提角度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或新中国的成立。
(2)①中共一大;②遵义会议;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即可。
示例:
选择历史事件:“遵义会议”和“中共七大”。
观点: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走向成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论述: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贵州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时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这次会议上也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中共七大,在这次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结论: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产生、发展和完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指导中国革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向胜利。
本题综合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包括遵义会议、新中国成立、一五计划、十一届三中全会等。
本题综合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考查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准确识记和灵活运用。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