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德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 陈红映在《先秦诸子起源新探》中说,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
A. 诸子百家同根同源 B.儒学思想影响了百家思想 C. 诸子百家相互融合 D. 古代思想均呈现学术下移
2.下图是汉字“日”“月”在甲骨文中的不同写法对照表。据此表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中国古代文字从此已基本定型 B. 中国书法具有美感与实用相结合的特点
C. 甲骨文造字体现神秘性与实用性的揉合 D. 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3.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4.庄子《齐物论》开篇即提出“吾丧我”的命题。“丧我”并不是丧失自我,而是去掉纷繁芜杂的“诸我”,消除种种“是非”、“成心”,复归生命本源的虚静灵台,达到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这体现了庄子( )
A.反对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 B.崇尚自然,超越功利的精神追求
C.向往道德自觉的礼乐文明的社会 D.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永恒不变
5.古代儒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有强烈政治责任感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6.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
A.因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C.因孔子受到历代的推崇 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7. 表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8. 汉代司法审判遵循“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的不论罪,反之要论罪”的原则。这一原则( )
A. 导致了法律与道德教化对立 B. 促进了宗法制的复兴
C. 否定了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 D. 强化了伦理纲常观念
9.《后汉书》记载,东汉王朝第二任皇帝汉明帝刘庄(28 -75年)曾亲自到太学讲学,和诸位儒生讨论儒家经典内容,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汉明帝这一做法( )
A.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发展 B.体现了他对太学教育的崇拜
C.带动了汉代民间的向学风气 D.把儒家思想确立为统治思想
10.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自立的南越国;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这些做法表明汉初统治者( )
A.大体承接了秦朝政制 B.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 C.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 D.大力简化地方行政层级
11.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利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12. 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公元2年(西汉)和公元140年(东汉)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朝代更迭战争 B. 经济发展水平
C. 人口自然增长 D. 移民加剧流入
13.朱熹向宋孝宗进谏说:“今日之急务,为陛下言之:“大本者,陛下之心”,并提出“人主”存胸中之“天理”,灭胸中之“人欲”。这表明他主张( )
A.极力限制君主权力 B.宣扬天理以遏制臣民的欲求 C.践行正君心的理论 D.重建维护君主专制的道德观
14.下图是元朝大画家黄公望82岁时为无用师和尚(郑樗)所绘《富春山居图》(局部),被誉为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品长639.9厘米,高33厘米,用水墨技法描绘浙江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色,峰峦浑厚,气势雄秀。全图以富春江为背景,用墨淡雅,山水布置疏密得当, 墨色浓淡干湿并用,笔法简练精到,笔意深远苍茫,将诗、书、画融为一体,极富变化和气韵神采。黄公望此图( )
A.表达了其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 B.实景采风体现了现实主义画风
C.反映了文人画注重写意的特点 D.体现了元代市民阶层文化需求
15.下表是黑火药典型配方(%)。据此可知( )
明朝《武备志》 苏联 美国
硝酸钾 75.75 75( + 或-1) 74( + 或-1)
木炭 13.65 15( + 或-1) 15.6( + 或-1)
硫磺 10.6 10( + 或-1) 10.4( + 或-1)
A.明朝火药制作达到美国苏联水平 B.美苏两国火药制作借鉴明朝经验
C.中国古代火药配制技术非常先进 D.中国是世界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
16.王夫之对形形色色的“命定论”历史观展开范围宽广的大扫除,并力图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运动中去揭示历史过程中的某种客观辩证法,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动力。这说明王夫之( )
A. 提倡进步的历史观 B. 否定传统儒家思想
C. 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D. 反对唯心主义思想
17.《曾胡治兵语录》(注:曾国藩、胡林翼),“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 心无着于读书也。一有着,则私也。灵明无着(牵挂),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即过不恋。”这反映出作者( )
A.格物致知的理学修养 B.对事物顺其自然的态度 C.心外无物的哲学思想 D.坚持灵明是本源的观念
18. 1868年,针对倭仁等人抨击学习西法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诉以“西学中源”回应,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奕诉的这一认识( )
A. 固化了中学的正统地位 B. 强调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
C. 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 D. 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
19. 甲午战后有人认为:“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而学校中本原之本原,尤莫亟于创兴女学”。1898年维新志士创办经正女学,以期“相夫教子、宜家善种、兴国智民。”这表明女学兴办( )
A. 是民族救亡途径之一 B. 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
C. 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 D. 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20. 1918年5月,受聘为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的徐悲鸿作了题为“中国画改良之方法”的演讲,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这一认识( )
A. 存在对传统文化批判的片面性
B. 有利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C. 顺应了浪漫主义文艺的新风潮
D. 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倾向
21. 1920年11月,陈独秀在《共产党》发刊词中指出:“吾人生产方法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外,别无他途。资本主义在欧美已经由发达而趋于崩坏,在中国才开始发达,而他的性质上必然的罪恶也照例扮演出来了。代他而起的必然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法,俄罗斯正是这种方法最大最新的试验场”。他意在强调( )
A.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必然性 B. 中共成立深受苏联的影响
C. 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不充分 D. 欧美资本主义已穷途末路
22.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总结,作了大量的理论著述工作,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重要理论著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其成熟体现在( )
A.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强调进行农村革命
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指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D.完整系统地论述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理论实践问题
23.1936年,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中指出:“1920年冬天,我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们组
织起来了,在这项工作中我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历史影响的指引” 。这说明( )
A.新文化运动开始了向宣传社会主义思想转变B.马克思主义传播向社会改造的指导思想转变
C.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了D.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工人运动中开始萌芽发展
24.1978年中共中央提出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主义文艺总方向,这一方向体现了其质的规定性:“文艺为人民服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适应人民理想和实践利益的需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最大利盔。其质的规定性主要反映了( )
A.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时代性 B.纠正文革“样板戏”的紧迫性
C.执政党在文艺上的决定性作用 D.对“双百方针”的修正和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先秦儒家一方面力倡严“夷夏之辨”,讲“夷夏之防”,举“尊王攘夷”大旗;一方面又提出“用夏变夷”和“礼分华夷”,强调以文化论民族、以礼义辩夷夏的开明思想。宋儒对“正统”的评判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强调传统“正统”观中只认华夏——汉族建立的政权为正统的看法,而是强调政权是否统一了“天下”。欧阳修则尤为注重强调政权是否延续、是否发扬了儒家的“道统”。欧阳修和司马光都把儒家的“大一统”和“道统”放在首位作为衡量“正统”的标准,而不是强调统治民族是谁的问题。此后,“华夷之辨”思想逐步让位于“华夷一体”思想,经历元、明、清时期的充分发展,到清代乾隆时期,“华夷一体”、“天下一家”最终成为儒家民族观的主旋律。
——摘编自李克建《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1882年,王韬在《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中使用了“民族殷繁”的说法,从此“民族”一词始见于近代文献。而为了唤醒民族自觉与建构民族认同,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他明确地指出,当今的时代是“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概念。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于1919年提出融合国内各族而成中华民族,由此屹立于世界主权国家体系与民族之林,成为世界国家之冠的思想。孙中山指出“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在此之后,民族革命的目标发生了一大转变,即由五族的平等、共和向一个多元一体的强大、繁盛的中华民族的积极目标转化。
——摘编自徐嘉《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下的伦理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儒家民族观发生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儒家民族观相比,近代民族观念有何进步之处 并分析由此产生的主要影响。(15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袁氏世范》为南宋孝宗五年时任乐清县令的袁采所作,阐明了家人族属和睦相处的各种准则。初名《俗训》,立意“训俗”,即“使田夫野老、幽怨妇女皆晓然于胸”,“庶几息争省刑,俗还醇厚”。后来,其同窗好友刘镇在序言中认为,此书可以“远诸四海”“垂诸后世”,成为“世之范模”,建议将此书改为“世范”。《袁氏世范》由此而得名。
《袁氏世范》内容摘选
卷别 内容
睦亲 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以动天地、感鬼神。 若父兄言行之失,显然不可掩,子弟止可和颜几谏。若以曲理而加之,子弟尤当顺受,而不当辩。为父兄者又当自省。 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已。为子弟者仰承于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已之听。
处己 言忠信,行笃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注:乡里)之术。 凡人行已公平正直者,可用此以事人,而不可恃此以傲人。 (子弟)如不能为儒,则医卜、星相、农圃、商贾、使术,几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治家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买产之家当知此理,不可苦害卖产之人。 异居分析(分家另过)之初,置产制卖之际,尤不可不仔细,分析止凭阄书(注:分家的契书),典买止凭契书(注:契约、契据)。
——据袁采《袁氏世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袁氏世范》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应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三、【选做题】请在第27、28题,任选一题。若两题都做,认做第一题。(15分)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汉字的历史,如果从殷商时代算起,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了。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汉字一直处于变动与相对稳定之中。汉字的演变,就其形体来说,有简化也有繁化,但主要还是简化,这是汉字形体变化的基本趋势。清末民初,正式出现了汉字简化的呼声。五四运动以后,改革汉字的呼声逐渐高涨。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1922年又提出“减省汉字笔画案”,并明确指出:现在减省汉字笔画,应该根据现在通行于民众社会的简体字。1935年8月21日,民国教育部发布命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简体字表由民国教育部委托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主持制订,主要采用了钱玄同所编《简体字谱》中2400字中的324个,在当时又称为“手头字”。这是政府第一次大规模推行简化汉字。公布后由于国民党内某些要人的强烈反对,1936年2月不得不宣布“暂缓推行”,从而夭折。
——摘编自陈太章《论汉字简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推行汉字简化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民政府的汉字简化活动。(7分)
2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吾辈少时,读八股,讲旧学,每疾视士大夫习欧文谈新学者,以为皆洋奴,名教所不容也;前读康先生及其徒梁任公之文章,始恍然于域外之政教学术,粲然可观,茅塞顿开,觉昨非而今是。甲午之役,兵破国削,朝野惟外国之坚甲利兵是羡,独康门诸贤,洞察积弱之原,为贵古贱今之政制学风所致,以时务知新主义,号召国中。
——摘编自《陈独秀著作选》
材料二:康君枉议辛亥,谓其致国粹之丧失,教化之陵夷,政治之窳败,国命之分亡,诋毁共和,提倡虚君共和。吾等愤然击之。
——摘编自《陈独秀著作选》
材料三:康氏支持洋务,甲午战后置个人利益于不顾,力推变法,实为独主历史潮头之伟人。辛亥之后,坚持皇帝制度,有违历史大潮。就大时代而言,此两者皆为正常康君之左右,皆为人性之常态。
——摘编自胡英时《论人的思想变迁的进步性与保守性》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陈独秀对康有为的两种态度及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5分)
德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5:ADABC 6—10:BCDAB 11—15:CBCCC 16—20:ADDAB
21—24:ADBA
材料题
25(1)、变化:由“夷夏之辨”“礼分华夷”到“华夷一体”“天下一家”。(2分)原因::民族融合的加强;理学思想的影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发展完善。(8分,每点2分)
、进步之处:民族自觉意识加强;中华民族观念形成;国内各民族平等;中华民族应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相伴面生。(8分,每点2分答对4点得8分)主要影响:有利于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政治);有利于近代民族经济发展(经济);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思想);有利于近代中华民族整体国家观念的形成(思想);但没有引导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和富强。(7分,积极5分:每点2分,答对3点得5分;消极2分)
26、【示例1】看法:《袁氏世范》既受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影响,又有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突破。(4分)
说明:宋代儒学复兴,儒家思想走向普及化和世俗化。士大夫将传统伦理用于日常修身治家中,如该书“睦亲”要求子弟要孝悌,“处己”中要求注重忠信公正等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宋代进入平民社会,社会经济繁荣,一些新的伦理观念开始出现。所以,《袁氏世范》又突破儒家传统伦理的古板正统,体现出适用和近人情的特点,如提倡父子兄弟相互体谅,为父者也应反思自己过错,家族子弟可以从商等。可见,《袁氏世范》在遵从儒家传统伦理的基础上,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伦理。(8分)
【示例2】看法:《袁氏世范》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商业活动更加普遍,商人地位提高,“农本商末”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因此,该书“处己”中认为家族子弟读书致仕之外还可以从事工商业在内的其他行业,“治家”中也涉及到经商原则和商业道德的表述。可见,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也催生了新的经济观念。
【示例3】看法:《袁氏世范》宣扬子弟要顺从父兄。
说明:该书“睦亲”中强调“人之孝行,根于诚笃”提倡孝道。这体现了儒家孝顺、真诚等思想,是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这是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到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他看法举例:《袁氏世范》体现了儒家道德标准;《袁氏世范》对基层治理有重要意义;《袁氏世范》中的传统文化精华对和谐社会构建有积极意义等。)
27、(1)新文化运动的推动;知名学者的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汉字简化符合演变趋势。(8分,每点2分)
(2)简化汉字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推广、交流;有利于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造成一定时期的文字使用混乱;时间短,没有起到应有效果。(7分,积极5分,消极2分)
28、(1)材料一态度:肯定。(2分)原因:康有为宣传西学解放思想;(1分)甲午战争后,康有为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1分)宣传变革政治制度救国。(1分)
材料二态度:抨击、反对。(2分)原因:康有为违背历史潮流,否定辛亥革命;(1分)反对民主共和政体;(1分)主张维护君主制。(1分)
(2)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3分)辩证的、一分为二评价。(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