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河南省内乡县2022-2023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测试历史试题(答案)

内乡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测试
历史试题(建议作答时间50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图中是具有代表性的文明古国,其中,将水生植物晒干制成“纸草”的古文明区域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古印度早期佛教依据其“四姓缘起论”,提出四姓中刹帝利居首位,第二位是婆罗门。作为四姓之末的首陀罗与其他三姓并不存在隶属关系。由此可推知,古印度早期佛教
A.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种姓制度 B.代表普通劳动者利益
C.提出了人人平等的政治诉求 D.遵循婆罗门教的说教
3.某古代文明具有如下典型特征:①有自己的文字体系;②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经济;③有现存世界上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④在文学方面成就突出。该文明是
A.古埃及文明 B.古印度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两河流域文明
4.下面是小丽同学在读史活动中摘抄的有关“罗马帝国兴衰”的读书笔记,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诞生了基督教;后来被定为国教,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2世纪初,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拉丁文也随之不断向外传播,逐渐成为被征服地区的官方语言。 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曾繁荣一时。
A.罗马帝国起源于地中海地区 B.罗马帝国的扩张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
C.罗马帝国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 D.罗马帝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
5.侯建新在《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中指出:“在地中海世界,特别是在欧洲的中西部,商品经济的复苏与发展需要更灵活、更都市化的法律,也需要一种比地方习惯法的适用范围更广、普适程度更高的法律。系统而又缜密的罗马法恰逢其时。”材料主要说明
A.欧洲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罗马法是欧洲法律的源泉
C.罗马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罗马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6.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影响遍及世界;儒家思想源起中国,受到众多西方思想家的推崇;沿着古丝绸之路,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文明,天文、历法、医药、人文等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农耕业以及养蚕、陶瓷技术等也由此走向世界。这说明人类文明
A.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B.交流的方式具有多样性
C.应排斥地域性的限制 D.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
7.下表出自于美国历史学家菲利普 费尔南德兹的名著《世界:一部史》,它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基本情况。作者使用此表意在说明
地理 漫长的陆地边境与狭窄的海上通道阻碍了军队与信息的流动
文化 帝国边境之外的日耳曼民族觊觎罗马的财富; “南北”繁荣差距导致嫉妒与仇恨的产生; 蛮族对罗马人身份的有限认同
经济 贸易逆差导致帝国财富的流失
A.地理环境阻碍了罗马的崛起 B.多重因素导致罗马帝国衰落
C.地缘政治决定了帝国的命运 D.帝国的统治不利于经济发展
8.1214年,法国在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布汶战役中以少胜多,获得大捷。整个13世纪,这一事件在法兰西的历史和记忆中不断被重塑,尤其是战役领导者法国国王胖力二世的形象不断被神化。布汶战役演化为传奇体现了
A.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B.中世纪欧洲国际关系格局改变
C.王权强化与民族国家初露端倪 D.法兰西的历史传统脱胎于神话
9.查士丁尼是希腊—罗马时代末期最重要的一位统治者,在他统治期间因他的文治和武功使拜占庭帝国进入了“黄金时代”,但对欧洲乃至世界带来了深远影响的是他的文治。这里的“文治”主要是指
A.推行以文治国方针和控制亚欧商路发展工商业
B.形成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民主政治
C.在位期间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D.创立伊斯兰教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10.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他们不仅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还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他们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这反映出,阿拉伯文化
A.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 B.核心作用是保存东西方优秀文化
C.以伊斯兰教经典为灵魂 D.体现出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
11、2019年的日本新年号出自日本传统古籍《万叶集》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不过从“大化”开始,日本共有247个年号出自中国古籍。大化年间,通过学习中国的文化与典章制度,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使日本发展成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B.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C.全面引进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 D.天皇从此掌握了国家实权
12.下列关于非洲古代文明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①班图人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
②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国家都是西非古国
③班图人原是西非主要居民,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
④大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中美洲、南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创造了辉煌的古代美洲文明。下列关于古代美洲文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A.印第安人培育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 B.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小麦为主的农业
C.印加人的都城特诺奇蒂特兰规模宏大 D.阿兹特克人在农业上发明了浮动园地
14.201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印加路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人《世界遗产名录》。印加路网(下图是位置图)展示了在世界文化区域内进行商品、通信和文化传统交流的重要过程。当时印加帝国重视交通事业的原因是
A.促进各地文化交流 B.便利人们出行
C.传递情报调动军队 D.便于征税征兵
15.传统观点解释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主要有东西方商路受阻、寻求黄金、宗教扩张等说法。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当时欧洲落后和衰落促使欧洲阶级矛盾激化,导致欧洲力量被挤向地中海西部和大西洋,新航路开辟因此展开。据此可知,关于新航路开辟原因的认识
A.说明历史解释具有不确定性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当时其他视角的观察 D.近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16.不同于西班牙殖民者的简单粗暴,天主教更偏向于意识领域的温和性渗透。为了更好地驱使土著人为统治者们服务,传教士们通过与当地人交流从而将西方金钱观念潜移默化到土著人的意识中去。这说明
A.宗教是殖民扩张的根本动力 B.宗教宣传促进了殖民地社会的发展
C.宗教是殖民统治的重要工具 D.西班牙在拉美的殖民统治难以维系
17.哥伦布船队有1200多名船员,其中有水手、士兵、财政大臣的代理人、税务官、监察官、传教士、冒险家,还有工匠和农夫。船队除备齐武器、食品、与印第安人交换的小物件外,还载着采矿机械、炸药、农具,甚至还运去了大麦、小麦、柑子、柠檬等种子及牛、马、猪、羊等家禽。这在客观上
A.造成了美洲严重的生态危机 B.加速了欧洲人口的大量流失
C.加剧了美洲地区贫穷与落后 D.促进了美洲社会生产的发展
18.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因此“要想把每个国家的世俗的封建制度成功地各个击破,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这表明当时摧毁罗马天主教会斗争的实质是
A.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 B.建立新教否定天主教
C.维护天主教会核心地位 D.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
19.1522年,瑞士牧师慈温利发布了《六十七条目》,声称天主教的许多教义教规在《圣经》中找不到依据,因此完全可以不予理睬。慈温利的思想主张
A.否定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B.强调了世俗王权高于教权
C.质疑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D.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20.在西欧,一方面,印刷术被大量应用于印刷赎罪券后,出售赎罪券成为教会一种牟利手段;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印刷术,新教的主张可能仅限于某些地区,宗教改革不会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运动。这说明印刷术传到欧洲
A.成为教会敛财的工具 B.使新教迅速发展为一种世界性宗教
C.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D.对宗教改革的兴起与发展影响较大
21.1868—1885年,明治政府除了直接投资近2亿日元创办交通、采矿等基础产业之外,还设立基金资助民间兴办新式企业,资助金额总计达10793万多日元;政府还将相当数量的官办企业廉价转让给民间,从而促进了民营资本的发展。这体现出日本
A.大力推行“殖产兴业” B.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C.积极倡导“文明开化” D.基本实现了富国强兵
22.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A.共和制和议会 B.君主制和共和制
C.立宪制和共和制 D.君主制和议会制
23.车牌,俗称牌照,也指车辆号牌,是分别悬挂在车子前后的板材,车牌是对个车辆的编号与信息登记,其主要作用是通过车牌可以知道该车辆的所属地区,也可根据车牌查到该车辆的主人以及该车辆的登记信息,相较“蓝底白字”的中国车牌照,下面一组图片为美国各州的汽车牌照,这从侧面反映出美国
A.联邦政府分权与制衡原则 B.联邦制下的地方松散无序状态
C.交通管理没有规范的秩序 D.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特点
24.(英)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中指出:“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这个“全球体系”是指
A.发展中国家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C.东印度公司 D.全球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
25.如图为某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演示文本。该同学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 D.“蒸汽时代”的到来
26.19世纪30年代之前英国大多数工厂的资本并不雄厚,但瓦特蒸汽机的引进却需要很大一笔资本投入。因此,很多工厂主选择放弃引进瓦特蒸汽机。这反映出当时
A.守旧落后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B.人们对使用蒸汽机态度冷淡
C.蒸汽机的生产效率有待提高 D.资本的不足阻碍蒸汽机推广
27.下表所示为某校科技协会在给学校做一次科普报告时整理的材料(部分)据此可知,他们报告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时间 事件
1831年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9世纪40年代 英国科学家焦耳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1869年 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
A.电力工业、石油化工的技术原理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自然科学基础
C.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 D.跨越国界线的科学技术交流浪潮
28.19世纪4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如火如荼,巴黎成为欧洲革命运动的中心,许多国家的革命著聚集于此。在这里,马克思经常参加工人集会,深人到工人住宅区进行调查,了解工人的痛苦,并与许多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以上这段史料适合用来研究
A.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影响 B.《共产党宣言》的重大意义
C.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D.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原因
29.“帝国主义列强使世界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在经济上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B.列强实行武装干涉,殖民地国家完全失去独立
C.帝国主义列强与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差距缩小
D.列强的殖民扩张摧毁了殖民地的传统经济
30.德国作为欧洲后起之秀,在1871年击败法国,实现统一后,便力图通过各种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大国实力,以达到威慑效果。于是海外殖民成为战争之外的另一种显示国家力量的途径。以下最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地图上作业”的柏林会议召开 B.德国出兵山东青岛强租胶州湾
C.德国积极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德国组织三国同盟挑起“一战”
31.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1879年非洲第一个政党—埃及祖国党成立时,响亮地提出了“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上述两个口号分别属于
A.自由主义、沙文主义 B.种族主义、爱国主义
C.扩张主义、民族主义 D.重商主义、人文主义
32.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斗争目标是“自治”和最终“独立”。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力量相当强大,要一下子实现完全“独立”是不现实的,而“自治”的口号相对而言比较温和,容易被英国殖民当局接受。由此可知,这种由“自治”到“独立”的策略
A.说明印度民族独立斗争取得巨大成功 B.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务实的时代精神
C.表明印度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反映出民众对民族独立运动的支持
33.按照时间和空间要素,构建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做出合理的解释,是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根据你对如图所示相关内容的理解,①处应填写
A.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C.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
D.一战后国际秩序上的演变
34.有学者提到: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虽然回到了欧洲,但拉丁美洲社会仍然同1800年一样等级森严。在刚刚独立的国家里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允许奴隶制存在,保护罗马天主教会的财产,欺压下层民众;甚至美国总统门罗也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该学作者意在
A.美国即将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B.葡萄牙和西班牙逐渐走向了衰落
C.殖民者在拉美实行专制统治和农奴制
D.拉美人民面临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
35.殖民时代,英国教育创造了一批新的熟悉外国语言和文化,接自由主义和理性思想的印度人。他们崇拜英国的议会民主制度,开始用西方思想作标尺来衡量印度,发出了学习西方、复兴印度的呼声。据此可知
A.英国的文化殖民具有客观建设性 B.英国致力于保护印度传统文化
C.印度的民族解放具有曲折反复性 D.印度致力于宣传英国民族文化
二、材料题(30分)
36.(16分)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人类文明以海洋争夺为中心的“海洋时代”,深刻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托勒密留下的传统地理观念—赤道附近的海水会“沸腾”,南方炎热,生命无法存在。1418年的第一次试航就因为船员对赤道太恐惧而被迫返航。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恐惧慢慢消失,直到1500年人类历史上迎来一个重要转折点。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航海家们打破恐惧、挑战海洋的“无形之手”有哪些?(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描述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过程。(8分)
37.(14分)阅读下面表格,回答问题。
思想运动 重要代表 思想主张或成就
① 文学三杰、美术三杰、莎士比亚等 人文主义
宗教改革 ②、加尔文等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等
启蒙运动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等 君主立宪、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等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①、②处的内容。(2分)
(2)结合所学知识,为表格内容拟定一个恰当主题。(2分)
(3)根据表格内容和所学知识,阐释启蒙运动是如何推动社会变革的。(10分)
选择题答案:
01—05: 06—10: 11—15:
16—20: 21—25: 26—30:
31—35:
内乡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测试
历史答案
1.A 【解析】根据题干“将水生植物晒干制成‘纸草’的古文明区域”可知,将水生植物晒干制成纸草的古文明为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的位置在①处,A项正确;莎草纸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性成就,其区域在非洲,②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2.A 【解析】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后推广的一种统治手段。早期佛教对婆罗门教特权和种姓制度非常不满,提倡“众生平等”,期望通过修行让大家改变自己来世的命运,故古印度早期佛教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种姓制度,A项正确;古印度早期佛教并不是代表普通劳动者利益,而是代表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利益,排除B项;古印度早期佛教一定程度上认可种姓制度,排除C项;古印度早期佛教一定程度上冲击婆罗门教的说教,排除D项。
3.D 【解析】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诞生于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文明有自己的文字体系——楔形文字,此外,两河流域有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经济,文学方面成就突出,故选D:根据“有现存世界上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可知是两河流域的成就,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4.D 【解析】“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诞生了基督教;后来被定为国教,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拉丁文也随之不断向外传播,逐渐成为被征服地区的官方语言”和“东罗马帝国保存了大量占希腊罗马文化,曾繁荣一时”表明罗马帝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了人类文明传播,故选D;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罗马帝国的扩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罗马帝国对内的统治制度,排除C。
5.C 【解析】“……商品经济的复苏与发展需要更灵活、更都市化的法律,也需要一种比地方习惯法的适用范围更广、普适程度更高的法律。系统而又缜密的罗马法恰逢其时"反映随着商品经济的复苏与发展,需要比地方习惯法的适用范围更广、普适程度更高的法律,说明罗马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符合题意;材料主要说明罗马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说明欧洲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罗马法是欧洲法律的源泉、罗马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BD。
6.D 【解析】材料强调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传播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这说明古代文明之间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明之间的交流而非多元化,排除A项;材料不是强调文明交往的方式,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相反,材料中文明的交流突破了地域限制,排除C项。
7.B 【解析】根据表格“美国历史学家菲利普·费尔南德兹的名著《世界:一部史》”信息可以看出,地理、文化和经济上的不利因素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落,说明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是多重的,B项正确;ACD仅体现了部分因素,无法全面说明题意主旨,排除。
8.C 【解析】11世纪,欧洲城市兴起,到宗教改革时期,具有共同历史、语言、文化和利益的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法国国王的胜利战争不断被渲染强化甚至神化,体现了此时期王权与教权斗争、民族国家开始出现的现象,C项正确。
9.C 【解析】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查士丁尼法典》,提出了法律中那些矛盾和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C项正确;拜占庭帝国没有控制控制亚欧商路,排除A项;查士丁尼时期,公民并不可以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排除B项;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排除D项。
10.D 【解析】阿拉伯人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新成就,反映出阿拉伯文化具有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阿拉伯文化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排除A项;核心作用是保存东西方优秀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在“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经典为灵魂,排除C项。
11.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7世纪中期,日本参照中国唐朝的制度和文化进行了“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迈向封建社会,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故选A;“大化改新”缓和了日本社会矛盾,稳定了政局,但不是日本社会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故排除B;日本全面引进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大化改新”的措施,而不是日本社会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故排除C;日本幕府时代,天皇权力被架空,故排除D。
12.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非居民班图人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活动区域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①③正确;大津巴布韦是古津巴布韦国家都城的遗址,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④正确。①③④正确,故选A项。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国家都是东非古国,②错误,B、C、D三项排除。
13.D 【解析】中国最早培育出水稻,排除A;玛雅人以种植玉米为主,排除B;印第安人以库斯科为首府建立了印加帝国,排除C;阿兹特克人在农业上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种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故D正确。
14.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加人修筑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便于印加王室对全国的统治,其主要目的在于传递情报调动军队,故选C项;印加人所修筑的众多交通道路,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与文化交流,但这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A项;印加人修筑了非常发达的交通网,可以便利人们的同行,但这不是其主要的目的,排除B项;征税和征兵也不是古印加交通发达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
15.B
16.C 【解析】据材料“不同于西班牙殖民者的简单粗暴,天主教更偏向于意识领域的温和性渗透。为了更好地驱使土著人为统治者们服务,传教士们通过与当地人交流从而将西方金钱观念潜移默化到土著人的意识中去可知,传教士利用天主教从意识形态领域采用相对温和的手段对殖民地进行渗透性控制,这是一种相对于暴力殖民以外的另一种殖民方式,C项正确,殖民扩张的根本动力是资产阶级发展对于商业利润的追求而非宗教,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到殖民者利用宗教对于殖民地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没有明确殖民地的社会发展情况,故“促进了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到殖民者利用宗教对于殖民地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没有明确西班牙在拉美殖民统治受到冲击、难以维系,故“西班牙在拉美的殖民统治难以维系”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7.D 【解析】哥伦布船队携带欧洲的各类人员、食物、家畜、农作物等到了美洲,在客观上促进了美洲社会生产的发展,D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生态危机,A项排除;题干中未体现欧洲人口大量流失,排除B项;C项属于殖民扩张的消极影响,题干中未体现,排除。
18.A 【解析】依据材料“要想把每个国家的世俗的封建制度成功地各个击破,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A项正确;建立新教是宗教改革的内容,不是实质,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摧毁天主教会统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民族国家的影响,排除D项。
19.C 【解析】依据材料“声称天主教的许多教义教规在《圣经》中找不到依据,因此完全可以不予理睬”,可以看出该牧师的主张,向天主教权威发起了冲击,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众的宗教信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教权与王权的高低,排除B项;1517年就已经开始了宗教改革,排除D项。
20.D 【解析】印刷术虽然被用于印制赎罪券,但是其同样被新教用来印刷新教的一些主张,扩大了新教的影响范围,使得宗教改革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运动,说明印刷术对宗教改革的兴起和发展影响较大,D项正确A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A项; B项夸大了印刷术的作用,排除B项; C项描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21.A 【解析】根据“明治政府除了直接投资近2亿日元创办交通、采矿等基础产业之外,还设立基金资助民间兴办新式企业,资助金额总计达10793万多日元;政府还将相当数量的官办企业廉价转让给民间,从而促进了民营资本的发展”并结合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可知,这是其经济方面“殖产兴业”的表现,A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民用工业是主导,排除B;CD项都不是材料主旨的表现,排除。故选:A。
22.D 【解析】“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是指对君主的尊重和崇敬,保留君主制,排除AC项;“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是指采用了议会制,即人们选举代表组成国家的权力机构,来管理国家,排除B,所以选D。
23.D 【解析】依据材料“蓝底白字”的中国车牌照,是通行于全国的统一标识,但是美国地方上却有形式不一的车牌,突出体现了美国联邦制下,地方有较大的自主权特点,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制衡原则,排除A项;“松散无序”表述错误,排除B项;“没有规范”表述错误,排除C项。
24.B 【解析】根据材料“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这两部分分别指的是殖民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因此这个“全球体系”是指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B项正确;民主政治不符合全球体系,排除A项;东印度公司也不符合全球体系,排除C项;全球工业化进程不符合“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排除D项。
25.答案:D 【解析】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不断扩大,而当时欧洲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社会生产力迫切需要提高,由此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蒸汽时代”的到来准备了条件,故D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凸显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与资产阶级革命无关,故C项错误。
26.D 【解析】材料中很多工厂选择放弃引进瓦特蒸汽机的原因是因为引进瓦特蒸汽机需要很大一笔资本投入,可见资本的不足阻碍了蒸汽机的推广,D项正确;材料中阻碍蒸汽机引进的原因是因为投资巨大,不是守旧落后思想和蒸汽机本身技术不成熟,排除AC项;人们的态度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B项。
27.答案:B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进入电力时代,材料中“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自然科学基础,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石油工业,排除A;C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交流”,排除D。
28.C 【解析】随着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爆发,工人们积极争取政治权利。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分析,深入工农群众,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以上都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中“19世纪4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如火如荼”、“马克思经常参加工人集会,深人到工人住宅区进行调查,了解工人的痛苦,并与许多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可知,以上这段史料适合用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影响,A项排除;以上史料未涉及《共产党宣言》的重大意义,B项排除;材料并未总结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原因,D项排除。故选C项。
29.A 【解析】依据材料“帝国主义列强使世界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武力,资本输出建立起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A项正确;“完全”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差距缩小,排除C项;“摧毁了”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30.A 【解析】最能体现德国统一后,通过海外殖民展现大国实力,追求威慑效果的是,组织召开柏林会议,进行“地图上作业”,瓜分非洲,A项正确;德国出兵山东青岛强租胶州湾并非战争之外的强权表现,排除B项;德国积极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属于军事扩张,排除C项;德国组织三国同盟挑起“一战”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排除D项。
31.C 【解析】A.沙文主义是俄国的对外政策。B.美国的门罗宣言是对外政策的体现,没有体现出种族主义的特点。C.19世纪初期美国的门罗宣言是要求把拉美地区变成美国的势力范围,体现的是美国扩张主义思想的特征,而1879年埃及祖国党提出的“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体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特征。D.美国的门罗宣言没有体现出理想主义的特点,埃及政党的口号也体现不出人文主义思想。故选:C。
32.B 【解析】材料“它比较温和,容易被英国殖民当局接受”体现了务实的时代精神,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众,排除A;CD和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33.A 【解析】“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亚洲的觉醒”“非洲的抗争”均体现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故A正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与图片信息不符,故排除B;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在发生在16、17世纪,而“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亚洲的觉醒”“非洲的抗争”发生在19、20世纪,故排除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生于1914年,“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和“亚洲的觉醒”在此之前,故排除D。故选:A。
34.D 【解析】依据材料“在刚刚独立的国家里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允许奴隶制存在,保护罗马天主教会的财产,欺压下层民众……”,可以看出拉美国家走上独立道路,但是仍然面临着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D项正确;材料不能看出美国即将成为新霸主,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西葡的衰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拉美的独立运动,排除C项。故选:D。
35.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近代,英国在将印度变为其殖民地的过程中,把英语、法律体系、政府体制等移植到印度,但是受过英式教育的印度上层精英却运用欧洲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这体现了英国文化殖民的客观建设性作用,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英国在印度推行西方教育,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文化,没有描述英国致力于保护印度传统文化,B项错误;据材料无法判断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是否曲折反复,排除C项;受到新式教育的印度人,致力于借助西方文化理念激发印度人的民族意识,追求印度独立发展,D项与题意不符合,故排除。
36.(1)无形之手: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根源;“黄金热”的推动;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的热情;商路危机: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东西方传统商路。(8分)
(2)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加速世界市场的形成;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8分)
37.(1)①文艺复兴;②马丁·路德。
(2)主题: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思想解放与科学革命相互影响(思想解放推动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推动思想解放)。(2分)
(3)阐释:解放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作理论准备和舆论准备;推动美国独立战争;推动法国大革命;推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等。(10分)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