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河南省汝南县第二初级中学2022-2023八年级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二)
八年级历史(BBRJ)
测试范围;全册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两大题,满分50分,测试时间50分钟。
2.请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或答题卡上。
3.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194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某一一活动现场直播道:“国旗已经升到旗杆的顶尖,开始在人民首都的晴空中迎风招展。她象征着中国的历史已经走入一个新的时代,我们的国旗—-五星红旗将永远飘扬在人民祖国的大地上。”播音中“新的时代”始于 【 】
A.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抗美援朝的胜利D.一五计划的完成
2.与关键词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空中拼刺刀"、他们被誉为“最可爱的人""2023年是该历史大事件胜利、签写停战协定70周年纪念"相关链接的是 【 】
A.抗美援越B.抗日战争C.抗美援朝D.解放战争
3.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952年让农民产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推行B.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农村实行“大包干
4.下面两段法律文献的共同之处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共同纲领》(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A.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B.保障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C.政治协商制度得到了完善D.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确立
5.成都东郊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还是一片人口稀少的寂静原野。1953年起,国营锦江电机厂、西南无线电器材厂等一大批工厂在此陆续开建,拉开了成都现代工业发展的序幕成都东郊首批工厂的开建主要得益于【】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大跃进"运动的发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6.如图为创作于1954年6月的一幅宣传画《开掉田埂大家就是一家人》作为例证,该宣传画可用于研究【 】
A.土地改革的实施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
C.人民公社的建立D.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7.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中,涌现出许多优秀中国共产党人。其中一位人民公仆带领兰考干部群众战天斗地,铸就了一座丰碑、更留下了一种精神。习jp zsj 到兰考考察,强调这种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这种精神产生于【】
A.巩固新生政权时期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社会主义改造和过渡时期
8.邓小平说:“证券、股市……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 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其体现的思想理念是【】
A.照搬外国经验B.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C.实现共同富裕D.合作共赢,增进人民福祉
9.如图是1班同学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收集的资料,该资料最恰当的主题是【 】
A.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0.20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广东省宝安县(为深圳市的前身)一个农民劳动一天的收入平均
是0.7元,而香港则有70元港币左右;一边早就用上了电视、冰箱,另一边只能吃红薯、咸鱼……悬殊的差距,引起了群众大规模逃港。面对这种现象,中共中央采取的举措是【 】
A.重点发展重工业,培养建设人才B.召开中共八大,狠抓经济建设
C.实行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D.进行艰辛谈判,加入世贸组织
11.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时讲到:“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他的讲话【 】
A.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描绘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C.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D.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2.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央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举措有【 】
①实施“一带一路”建设②提出新发展理念③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④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3.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面对香港局势动荡变化,我们依照宪法和基本法有效实施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制定实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持稳定。”香港、澳门得以回归及其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香港人民期盼回归B.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C.领导人的不懈努力D.世界局势趋于稳定
14.阅读下列表格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 】
1950年 我国从苏联进口20架雅克-18歼击机
1956年 我国成功仿制歼-5型歼击机
1966年 我国组建了第二炮兵部队,后更名为火箭军
1970年 我国自主研制的核潜艇“长征一号”下水
2016年 我国自主研制的运- 20大型运输机装备到部队
A.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B.我国军队建设世界一流
C.我国国防建设领先世界D.我国坚持科技强军之路
15.《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载:"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它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这段材料评述的是【 】
A.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D."全方位"的外交格局
16.在总结新中国外交历程时,人们曾以“一边倒”“反两霸”“大三角”"一大片”等生动语言提炼着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变化;十八大以来,在国际舞台上我们听到的标志性的“新声音”是【 】
A.坚持独立自主B.反对霸权主义
C.人类命运共同体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7.1972年10月,《人民日报》刊登的外国领导人发来的国庆贺电名单中,首次出现了日本首相的名字。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施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18.“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4月16日,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抵达北京后,王亚平的女儿手捧鲜花,迎接妈妈的凯旋。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胜利回归,再一次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新中国航天事业的起点与下列哪件事情有关 【 】
A.一五计划的实施B.大庆油田的建成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19.90年代后期,"健康消费”的口号逐渐引领时尚,“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生活奔小康,花钱买健康"等体育口号应时而出,并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健康消费宣言,这反映了我国【 】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C.国际地位的大大提升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0.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按人口定量发行的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一票难求;1993年,粮票正式谢幕,这段凭票供应的历史——“票证年代”宣告终结。“票证”谢幕的原因在于【 】
A.土地政策的调整B.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
C.分配方式的变化D.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
二、非选择题。(21题6分,22题6分,23题8分,24题4分,25题6分,共3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有关数据编制
材料二 广东省委sj 提出利用邻近港、澳的有利条件,在广东搞出一个出口加工区。邓小平当即表示赞同:“还是叫特区好……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材料三 要按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习jp 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材料四 有人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建立起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复兴之路》解说词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这些现象产生的政策因素。(2分)
(2)材料二是党中央为改革开放做出什么决定 它有何重要意义 (2分)
(3)根据材料三,习jp zsj 所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哪次会议上确立的 (1分)
(4)材料四所述“找到了……人民富裕的道路”指什么道路 (1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巨变。
材料二:当我们再次翻开媒体报道中有关港澳回归祖国的历史时,我们就能感到祖国的伟大。材料三习jp zsj 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与立场,表达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分裂、反“台独”的坚定信心。习jp 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推进祖国统一的重大战略部署,可概括为“一个原则”与“一个共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第一次巨变相关的事件和与第二次巨变相关的政策。(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和平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哪一伟大构想 (1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意义。(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看法。(1分)
23.报刊作为一种近代以来新兴的传媒方式,记载了国家历史与社会变迁。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报道的事件作为哪次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这次会议上做出的历史性决策是什么 (2分)
(2)图二报道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发生在第几届联合国大会 (2分)
(3)图三报道的“亚非会议”召开的地点在哪里 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分)
(4)图四报道的事件应该发表于哪一年 这一事件有何意义 (2分)
2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邓小平曾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材料三: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潘建伟院士及其团队,在广域量子通信和光学量子信息处理等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被英国《自然》杂志称为“这标志着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崛起,从10年前不起眼的国家发展成为现在的世界劲旅,将领先于欧洲和北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发展最快的两个时期并谈谈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两弹一星”对提高我们的民族自信有何作用 (1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些科学家对国家发展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1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03-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奖情况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