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名校2022-2023高一下学期6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答案)
安阳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阶段测试
历史试题 2023.6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释迦牟尼面对印度社会现状,提出以“无我”的精神来抵抗婆罗门崇高的“我”,提倡众生皆有佛性的“平等”思想,最终创立了佛教。据此可知,释迦牟尼这一思想( )
A.受婆罗门教启发而产生 B.冲击了印度种姓制度
C.主要流传于印度民间 D.侧重于化解社会矛盾
2.中世纪欧洲出现了很多属于骑士文学的作品,它们所讲述的一般都是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朋友们的帮助,打败祸害一方的恶人的故事。且在主人公的经历中,包含了大量非宗教因素。骑士文学兴起的制度背景是( )
A.教会权力的膨胀 B.封建等级的实施
C.议会制度的形成 D.古典民主制的传承
3.新航路开辟后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看到可以用白银跟中国人做生意,便掀起了一场银矿开发狂潮。整整两个半世纪,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地流入中国。这反映了( )
A.白银流入促进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B.对外贸易增加使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 D.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
4.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为调解矛盾,划定了“教皇子午线”。它主要是为了调解( )
A.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矛盾 B.西班牙和英国的矛盾
C.英国和法国的矛盾 D.葡萄牙和荷兰的矛盾
5.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体被认为是有罪的。因此,它必须始终被覆盖,且不得过分装饰。但是,14世纪,生活水平提高的市民和希望精美商品尽快转换成货币的意大利商人,都很赞同世俗知识分子对教会禁欲的进攻。据此可知,文艺复兴源于( )
A.基督教会的衰落 B.西欧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C.近代科学的兴起 D.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壮大
6.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有人直言不讳自己是自由思想家,但死亡迫临时会与教会和解;大多数学者虽痛感教皇的罪恶,但还是乐于接受教皇的聘用。这些现象说明( )
A.文艺复兴的发展依赖神权庇佑 B.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尚未成熟
C.文艺复兴时学者缺乏虔诚信仰 D.当时知识分子尚未真正觉醒
7.下图是某位同学绘制的漫画,你认为造成图中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国家之一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建立
C.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D.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8.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生产组织形式上的创新主要是指( )
A.垄断组织的出现 B.手工工场的盛行
C.机器工厂的兴起 D.世界市场的形成
9.下图为 18 世纪秘鲁金银矿的作业场面(绘画作品)该作品可用来说明( )
A.工业文明的扩张性 B.拉丁美洲工业的发展
C.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D.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
10.下图是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1570年人口变化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 )
①殖民者残酷的奴役剥削 ②传染性疾病的肆虐
③大批土著被贩卖到欧洲 ④工业生产污染严重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④
11.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接受美德等国的技术援助,购买大量成套设备,兴建了大批建设项目并进行仿制。七十年代,苏联又从这些国家引进了一些项目,其中许多是三十年代曾经引进过的。这反映出苏联( )
A.对外政策的相对稳定 B.经济结构的持续完善
C.工业建设的成就巨大 D.技术吸收的能力较弱
12.1926年11月爆发的印度尼西亚人民的起义,是印度尼西亚民族解放运动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次起义( )
A.由民族资产阶级政党领导 B.赢得了世界革命人民的支持
C.使印度尼西亚实现了独立 D.沉重打击了荷兰的殖民统治
13.1945年9月的美国民意调查显示,54%的美国人相信美国和苏联在战后能够合作,两个月后,这一数字下降到了44%,到了1946年2月,这一数字下降到35%。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二战胜利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B.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C.美国拥有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 D.苏联率先对美国实施了冷战
14.如图是冷战时期苏联制作的一幅讽刺漫画,图中口袋上的英文字母“HATO”意为“北约”。该漫画揭示出( )
A.美欧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B.冷战政策给世界带来无穷灾难
C.冷战不能给欧洲带来持久和平 D.美国凭借其实力控制和驱使北约
15.21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出行时选择“一部手机走天下”。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发展特点是( )
A.世界多极化 B.经济全球化 C.社会信息化 D.文化多样化
16.知识经济的提出即基于这样的事实:当今世界经济比以往任何时侯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扩散和应用。知识的扩散和应用事实上就是( )
A.文化多样化 B.文化全球化 C.社会信息化 D.经济全球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世纪晚期,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1432-1481年)结束了拜占庭帝国统治时期给予欧洲人的贸易特权,而蒙古帝国消失后中亚的混乱状态也威胁着传统商路的安全。传统的地中海航行是沿着海岸线的路线,仅有的外海航行也主要分布在各个海岛之间,其贸易需求也多来自于富裕阶层。但到中世纪晚期,由于人口的膨胀、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扩大贸易的需求也日益凸显。
——摘编自马锋苏巍峰《浅论奥斯曼土耳其的堀起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
材料二 欧洲通往美洲的新航线开通后,来往于欧、美的船只日益频繁,它们把一船船欧洲的物品运抵美洲,又把一船船美洲的金银运回欧洲。当然,在这种交换中总是印第安人吃大亏。来往的船只还把欧洲的生产方式、农作物品种和家畜等传到美洲,美洲的玉米、番茄等也传到了欧洲。另外,作为探险家的哥伦布不但开辟了欧美间的航线,他还是第一个对大西洋作了考察记录的人。他的航海日记不仅对东北信风和海流作了观测,还留下了许多大西洋和美洲的原始资料,这无疑对以后地理学、海洋学、历史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杨凤霞宁波《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的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晚期,东西方传统贸易商路衰败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欧洲通往美洲的航线开通的影响。(8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乌托邦的制度正和欧洲各国的制度相反,它是没有私有制的制度。这样的对比,就其本身来说,在社会政治作品中并不新奇;我们已经说过,许多古代思想家也都作过这种对比。但是,莫尔在《乌托邦》中抱定的任务是具体地说明:怎样在没有私有制的条件下,根据平等原则来组织社会生产。
——摘编自维彼沃尔金等《<乌托邦>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从3月18日起,先前被抵抗外敌侵犯的斗争所遮蔽了的巴黎运动的阶级性质,便以尖锐而纯粹的形式显露出来了。因为公社委员几乎全都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代表……这些决议,要么是规定实行共和派资产阶级只是由于怯懦才不敢实行的、然而却是工人阶级自由行动的必要前提的那些改革,例如实行宗教对国家而言纯属私事的原则;要么就是直接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有时还深深地触动了旧的社会制度。但是在一个被围困的城市内,实行这一切措施最多只能作出一个开端。
——摘编自《法兰西内战》
(1)最早解决材料一“莫尔任务”的是哪一理论?这一理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6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巴黎公社运动的性质及原因。“这一切措施最多只能作出一个开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7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欧洲一系列璨若星河的名城孕育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材料一 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虽然在1434年确立了对共和国的统治地位,但在这之前的 几起几伏以及确立统治地位后并未销声匿迹的党派斗争,常常使他们心有余悸。该家族时 人文主义的慷慨赞助,争取到更多的普通市民,在很大程度上确实起到了宣传、巩固自己,排斥、削弱政敌的作用。 在这里召开宗教会议,云集此地的各国宗教界权威人士亲眼目睹共和国文艺复兴的盛况,他们感受到了佛罗伦萨统治者治国有方,自然对其刮目相看,因而其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家族的罗伦佐当政时期,他已不只是一个保护者、旁观者、赞助者,还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艺术家和运动的实际领导.者。
——摘编自[英]赫伯特《美第奇家族兴亡史》
材料二 瑞士首都伯尔尼位于瑞士西部高原中央山地,坐落在莱菌河支流阿勒河一个天然 弯曲处,并形成一个半岛。伯尔尼是一个古老、低调、美丽、小巧玲珑的城市。其在1848年成为瑞士联邦的首都,198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目录》0 1902年春,爱因斯坦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干起了专利审查员的工作。在伯尔尼专利局7年的业余时间里, 这位年轻的专利审查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奇迹。
——摘编自百度相关资料
材料三 在爱因斯坦的眼中,我们所处的宇宙,不优议是长、宽、高的三维空间,而是应该包括时间在内的四维时空。 在爱因斯坦的眼中,人类社会应该是公平、正义的。各民族之间友好相处,各国家之间 友好相待。和平是永恒的主题,战争与杀戮是不可饶怒的罪行。 在爱因斯坦的眼中,人应该信仰上帝。他认为,应该信仰那个在事物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事实上,爱因斯坦已经把 上帝哲学化了。他把人类的道德和福社置于最高地位。 爱因斯坦说,你们光关心科学是不够的,要关心人,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爱因斯坦当 然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了,但他却认为科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怎么样为人类 造福,怎么样给人类带来尊严。
——摘编自蔡晓滨《启蒙者―西方思想家群像》、吴国盛《反思科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第奇家族推动佛罗伦萨建筑活动的史实,并分析其 “对人文主义的慷慨赞助”的原因。 (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05年,在伯尔尼专利局工作的爱因斯坦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爱因斯坦思想的特点。(4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二战后苏联的目标是具体的,即占领领土。美国所追求的目标则是抽象目标或环境目标,它关心的是世界政治大环境。战后英美法苏对于欧洲的分区管制形成的“四大警察”理念是一种追求“双赢”的理念。而根据囚徒困境模型分析,安全感是达到“双赢”结果的基本要求。而战后美苏之间安全感从未存在过;不光是因为两极格局、东欧真空,更根本的是因为战后形成的两极力量不均衡,又不足以使一方完全支配另一方,因此弱的一方必然奋起而追之,而这又会导致强的一方产生更强的戒心。苏联作为极权主义国家,对美国天生就有戒心,因为其要控制信息的输入来维持政权的稳定。”所以,罗斯福的大国合作之梦从来就没有实现过,美苏最终还是从合作走向了对抗。
——摘编自袁茵《论冷战的起源—虚假均势、集权主义政体与冷战的爆发》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出现众多问题,如资本的配置正在向那些具有资本垄断权利的国家集中;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之间内部贫富失衡问题严重;一些国家主张的所谓民主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民主意义,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动乱;全球面临的生态平衡挑战非常严重等。随着美国霸权在国际体系中不断衰退和新兴经济体的陆续崛起,全球治理由霸权时代的垂直结构逐渐趋于扁平,一元化治理由于国际权力的不断分散开始走向多元的全球治理模式。
——摘编自刘长喜、毛博《全球治理之殇与中国方案》
材料三
2017年1月18日,习jp zx 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治理的新篇章。此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先后多次写入联合国决议,涉及社会发展、人权、国际安全等众多议题,成为全球治理的核心原则。
——摘编自张群《真正的多边主义:破解全球治理困局的中国方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的原因。运用所学知识,阐述冷战格局下中国外交新思维的主要内容。(6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全球治理过程中如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4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2.答案:B
解析:骑士作为中世纪欧洲贵族的底层,其形成和发展受制于封建等级制的实施,故选B项,排除D项;A、C两项与骑士阶层的形成和骑士文学的兴起无关,故排除A、C两项。
3.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所以白银的流入未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故A错误;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故B错误;据材料“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地流人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手工业发达,手工产品竞争力强,满足西、葡的市场需求,故C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国成为西、葡的白银流入国,而不是强调西、葡两国的贸易伙伴地位,故D错误。
4.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教皇子午线是1493年5月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因此它主要是为了调解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矛盾,A项正确;“教皇子午线”是为了调解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矛盾,排除BCD项。故选A项。
5.答案:B
解析:生活水平提高的市民和希望精美商品尽快转换成货币的意大利商人,这些势力的壮大都体现了西欧经济的复苏与发展,故B项正确。A、C、D三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虽然称自己是自由思想家,但并未和教会断绝关系,这说明当时的学者依然有宗教信仰,并未明确的反对教会权威,说明当时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尚未成熟,故选B项;文艺复兴的发展依赖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对宗教有虔诚的信仰,排除C项;文艺复兴时期提出人文主义,说明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觉醒,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法和德国争夺殖民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一战,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德国的工业水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建立,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英国殖民霸主的地位,排除C项。故选:D。
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故A项正确。B项是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组织形式,排除。C项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生产组织形式,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大量掠夺当地的贵金属。18世纪的秘鲁处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中,材料中金银矿的作业场面体现了西班牙对秘鲁的殖民掠夺,所以C正确;材料未体现工业文明,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拉丁美洲工业,所以B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所以D错误。
10.答案:A
解析:图表体现了海地岛人口锐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殖民者残酷的奴役剥削是导致该岛人口大量减少的原因,故①正确;西方殖民侵略者到达美洲大陆,带去了美洲人民无法抵抗的病毒和疾病,是该岛人口减少的原因,故②正确;殖民扩张时期,被贩卖的主要是非洲黑人而不是美洲印第安人,且并未贩向欧洲,故③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故④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作为新兴的社会主义工业因家,苏联接受美德等国的技术援助,购尖大量设备,有利于苏联工业化的发展,但70年代,苏联义引进许多曾经州进过的项目,说明苏联的白主创新能力和消化能力不足,D项正确;材料中不能体现对外政策的相对稳定和工业建设的成就巨大,排除AC项;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忽现了农业和轻工业,并未体现经济结构的持续完善,排除B项。故选:D。
12.答案:D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冷战的原因。材料中美国人越来越不相信战后美国和苏联能够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的冲突,故B项正确;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是在1947年,故排除A项;不能说因为美国军事经济实力强大就不与苏联合作,故排除C项;冷战是美国率先发起的,故排除D项。
14.答案:D
15.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界,是互联网信息时代,因此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信息化的趋势,C项正确;材料强调社会信息化,并没有体现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征,排除ABD项。故选:C。
1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当今世界经济比以往任何时侯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扩散和应用”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经济与文化密不可分,当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快之时,世界各种文化也呈现出某种全球化的交融趋势。所以,“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力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等。但是,全球化的内涵决不限于经济层面,它必然以某种方式渗透到政治和文化领域,必然包含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知识的扩散和应用事实上就是文化全球化,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全球化,而非文化多元性排除A项;材料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全球化,没有涉及社会信息化,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侧重于经济层面,与文化全球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B。
17.答案:(1)原因:奥斯曼帝国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商路;中亚地区长期的动荡不安;东西方传统贸易商路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2)积极影响: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加强了欧洲与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促进了欧洲与美洲之间的物种交流,丰富了两地人民的物质生活;推动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消极影响:刺激了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给印第安人带来了毁灭性灾难。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中世纪晚期,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1432—1481年)结束了拜占庭帝国统治时期给予欧洲人的贸易特权,而蒙古帝国消失后中亚的混乱状态也威胁着传统商路的安全。传统的地中海航行是沿着海岸线的路线,仅有的外海航行也主要分布在各个海岛之间,其贸易需求也多来自于富裕阶层。但到中世纪晚期,由于人口的膨胀、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扩大贸易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可概括出奥斯曼帝国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商路;中亚地区长期的动荡不安;东西方传统贸易商路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2)积极影响:根据材料“来往的船只还把欧洲的生产方式、农作物品种和家畜等传到美洲,美洲的玉米、番茄等也传到了欧洲。另外,作为探险家的哥伦布不但开辟了欧美间的航线,他还是第一个对大西洋作了考察记录的人。他的航海日记不仅对东北信风和海流作了观测,还留下了许多大西洋和美洲的原始资料,这无疑对以后地理学、海洋学、历史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影响”可概括出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加强了欧洲与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促进了欧洲与美洲之间的物种交流,丰富了两地人民的物质生活;推动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消极影响:根据材料“欧洲通往美洲的新航线开通后,来往于欧、美的船只日益频繁,它们把一船船欧洲的物品运抵美洲,又把一船美洲的金银运回欧洲。”可概括出刺激了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给印第安人带来了毁灭性灾难。
18.答案:(1)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开展。
(2)性质:无产阶级性质。原因: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采取无产阶级革命措施。根本原因: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先决条件。
19.答案:(1)史实:支持建造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乌菲齐宫、皮提宫。
原因:希望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扩大佛罗伦萨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统治者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2)成就: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标志着狭义相对论的提出;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问题。
(3)特点:有创新思维,实现了物理学的重大突破;有人文精神,对人类命运和前途的强烈关注;有信仰,把追求人类的道德和福祉放在最高的位置。
解析: (1)第一小问的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434年确立了对共和国的统治地位”之后,美第奇家族推动佛罗伦萨建筑活动的史实主要有,支持建造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乌菲齐宫、皮提宫等。第二小问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争取到更多的普通市民”可知,希望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根据“各国宗教界权威人士亲眼目睹共和国文艺复兴的盛况,他们感受到了佛罗伦萨统治者治国有方,自然对其刮目相看,因而其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可知,扩大佛罗伦萨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根据“积极的参与者、艺术家和运动的实际领导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第奇家族“对人文主义的慷慨赞助”的原因还包括,统治者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2)本小问的成就,根据材料二中“1902年春(开始),爱因斯坦。在伯尔尼专利局7年的业余时间里,这位年轻的专利审查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奇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爱因斯坦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是,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标志着狭义相对论的提出;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问题。
(3)本小问的特点,根据材料三中“爱因斯坦的眼中,我们所处的宇宙,不仅仅是长、宽、高的三维空间,而是应该包括时间在内的四维时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创新思维,实现了物理学的重大突破;根据“在爱因斯坦的眼中,人类社会应该是公平、正义的。各民族之间友好相处,各国家之间友好相待。和平是永恒的主题,战争与杀戮是不可饶怒的罪行”,“爱因斯坦说,你们光关心科学是不够的,要关心人,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可知,爱因斯坦具有人文精神,对人类命运和前途的强烈关注;根据“应该信仰那个在事物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认为科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怎么样为人类造福,怎么样给人类带来尊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爱因斯坦思想的特点还包括,有信仰,把追求人类的道德和福祉放在最高的位置。
20.答案:(1)原因:国家全球战略目标不同;“强权政治”理念的驱使;彼此之间安全感缺失;力量对比不均衡;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差别。
内容:新中国成立之初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求同存异”的观念;20世纪70年代,美中联合抗苏。
(2)问题:强权政治;资本失衡;贫富分化;民主失真;生态失衡。
(3)奉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勇于承担大国责任;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和维护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以人民为中心,关注全人类的福祉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