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中原名校大联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22—2023学年中原名校中考联盟测评
历 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材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
3.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右图是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红陶罐,经过碳十四年代测定,距今已有一万四千年的历史,被鉴定为一级文物,俗称“国宝”。据此可知其价值是
A.制作工艺非常高超B.了解原始手工劳动
C.象征着最高的权力D.凝结亲密血缘关系
2.“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材料反映了
红陶罐
A.周天子号令天下诸侯B.诸侯开始争霸称雄
C.大规模民族交融出现D.诸侯相继实行变法
3.“对百姓的态度基本上是同情,对统治者的态度基本上是告诫……把担子都压在自己身上,很少让百姓积极参与。”此观点与下列主张一致的是
A.为政以德B.“兼爱”"非攻"C.以法治国D.尚贤尚俭
4.“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反映出“朕”推行
A.分封制B.世袭制C.三省六部制D.郡县制
5.七国之乱平定后……损黜王国官制及其职权,降低诸侯王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材料反映的是
A.秦始皇统一六国B.刘邦项羽楚汉之争C.汉武帝实行“推恩令”D.西汉末年社会动荡
6.文成公主人藏时,带去了包括锦帛珠宝、生活用品、医疗器械、生产工具、蔬菜种子等在内的大量物品,还有经史、诗文、工艺、农药、历法等方面的书籍……文成公主的嫁妆反映了唐朝
A.接受吐蕃的朝贡B.对外交往的频繁C.加强对边疆管辖D.民族交融的加强
7.《东京梦华录》记载:“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材料反映了
A.经济重心南移B.北宋科技发达C.南宋娱乐多样D.北宋商业繁荣
8.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有两大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下面结构图反映明朝这一趋势的是
9.“当各国侵略联军打进北京城以后,就像一群强盗在被他们打开了的宝库前面一样,整个北京城,包括城市中心的皇宫和城外的颐和园,遭到了洗劫。”材料反映了
A.鸦片战争的影响B.甲午战后列强瓜分中国
C.八国联军的罪行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10.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得到广泛响应。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这说明了
A.辛亥革命对旧思想和旧文化的冲击B.《新青年》阐述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C.多数国民的头脑被专制和愚昧束缚D.新文化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11.育才中学历史兴趣学习小组在一次学习活动中搜集了一些活动素材。依据这些素材,该小组确定的学习主题是
《共产党宣言》译本;工人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嘉兴南湖红船(复制品模型);《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读本材料。
A.建党精神B.工人运动C.誓师北伐D.工农武装
12.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同时,各地青年学生、广大妇女、随工厂内迁的工人、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华侨青年回国参战;文艺界等都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参与抗战。这反映出中国的抗日战争
A.取得了伟大胜利B.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援助
C.全民族坚持抗战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3.这次会议终于在党和国家而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是指
A.中共七大B.中共八大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四大
14.高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名片"。"复兴号"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到84%、材料反映出"高铁"成为中国"名片"的直接原因是
A.高铁核心技术的国产化B.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改革开放提升综合国力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15."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已经从一个局促一隅的狭隘城邦一跃而为囊括地中海沿岸广大地区的霸国。由此带来的变化是
A.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相互制衡B.以津贴制度保证贫民参政议政
C.从共和政体过渡到帝国政体D.成文法限制贵族曲解滥用法律
16.城市工商业作为世俗职业活动,需要各种实用的社会知识、地理知识,需要人掌握读、写、算基本能力,需要进行行业技巧训练。材料说明了
A.大学获得了罗马教会的承认B.城市居民争取自由和自治
C.庄园瓦解促进了城市的发展D.大学兴起是经济发展结果
17.“伴随着欧洲殖民者对土著居民的军事征服,一方面摧毁土著印第安人的文化,另一方面将欧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移植到‘新大陆’。”材料认为
A.欧洲殖民者获得大量金银财富B.垄断公司是资本积累的强力手段
C.早期的殖民掠夺体现出双重性D.英国是侵略扩张的最大受益国家
18.日本明治维新时规定:“有志制丝者,许人厂参观工业之操作,机器之运转。……官府雇用女工,意欲传习精妙之工业,移之充任各地制丝教师。人民宜去疑惑,速应其雇佣。总之官府捐巨款创此事业,决非与民争利,意在造精良之蚕丝,以示利民之实证。”这证明当时明治政府大力推行
A.“文明开化”B.地税改革C.废藩置县D.“殖产兴业”
19.1943年2月,德军第六集团军全军覆灭。在历时200天的战斗中,德国及其仆从国共损失了约150万人,占其当时在苏德战场作战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这场战役是
A.诺曼底登陆B.斯大林格勒战役 C.凡尔登战役D.柏林会战
20.构建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以下时间轴所表现的主题是
A.亚非拉国家新发展B.非洲摆脱殖民主义的枷锁
C.社会主义的新变化D.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大扩张
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东方的城市以皇宫为中心,坐落于平原,城市里的市民中庸、依附规则。城市功能为内向型大陆经济和巩固中央集权统治服务,所以东方极盛时期的王国叫做“天朝上国”。西方的城市以广场为中心,依山傍海,城市里的市民多变、改变规则。西方的城市功能为外向型海洋经济和加强商业贸易交流服务。所以西方极盛时期的王国叫做“日不落帝国”
——摘编自《中国建筑史》
(1)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东西方城市建筑有何不同。(4分)
(2)请再举出一例中国古代建筑名称,并概括影响建筑风格的因素。(2分)
2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征是一个革命的大熔炉,培养和假造了党和红军的大批骨干,他们在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在创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授予军衔的10名开国元帅中有9人,10名大将中有8人,57名上将中有48人,177名中将中有157人,1359名少将中有857人参加过长征,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记》
材料二 农民凭着手中的武器,完全可以停止交租和取消债务,但仍要求他们继续交纳降低了的地租和利息,并尽最大力量发展生产,以支援战争。……这些政策有力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大部分愿意救亡的地主乡绅所接受。
——《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
(1)据材料一,概括长征胜利的意义。(2分)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发生在哪一时期 材料二中的“这些政策”具体指的是什么政策 (2分)
(3)结合所学知识,上述材料体现了不同的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什么精神 (2分)
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为3473元,比1985年增长393.7倍;占消费
支出的比重为13.3%,比1985年增加12个百分点。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为1690元,比1985年增长300.8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3.9%,比1985年增加12.2个百分点。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
(1)对比材料一中两幅图片,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居民服饰的变化。(2分)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数据变化的原因。(3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简要谈谈对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成就的规律性认识。(1分)
24.(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外国历史大事集》
(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事件 该事件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 (2分)
(2)材料二中物品产量变化与哪一发明直接相关 概述该发明广泛应用的意义。(3分)
(3)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如何认识以上材料反映的现象 (1分)
25.(6分)请对比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