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中考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
2023年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中考历史三模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28.0分)
1. 珍视历史遗产,坚定文化自信。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中华古代文明展”活动,搜集到有关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相关资料。据表中信息可知( )
司母戊鼎 商朝是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与兵器,礼器有爵、鼎、盂等,象征其拥有者的身份和等级。兵器有戈、矛、钺等,还有车马的青铜部件和佩饰,都和战争有关。商朝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日趋成熟,出土和传世的青铜器数以万计,著名的司母戊方鼎,代表了商朝青铜器的典型风格。
——摘编自李先登《中国读本 053 商周青铜文化》
A. 青铜时代是中华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
B. 文献史料和考古史料相互印证更接近历史事实
C. 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受益于铁器、牛耕的出现
D.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2.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国数量发生巨大变化,如图。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大一统局面完全形成 B. 诸侯间争霸兼并战争
C. 分封制逐步瓦解 D. 社会生产力提高
3. 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友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这说明( )
A. 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交融而成 B.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平是主流
C. 各民族在相互交融中趋向统一 D. 中国古代实行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4. 运用多元史观评价同一历史现象,能够使我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透彻。下列采取多元史观从不同角度分析的历史事件是( )
革命史观--中原地区遭到摧残,两河、山东人民遭到灭顶之灾,社会经济停滞,生产被破坏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许多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都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世界各地
文明史观--多个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A. 黄巢起义 B. 清兵入关 C. 元朝的统一 D. 金灭北宋
5.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二帝国……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据此可知( )
A. 秦、汉、隋、唐、元、明、清都是中国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
B. 秦汉时期因经济实力最强盛而被誉为“第一帝国”
C. 张骞出使西域是第二帝国扩张性的表现
D. “第三帝国”的收敛性顺应了历史潮流
6.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追求的核心素养之一,而“国家主权意识”又是“家国情怀”的主要内容之一。下列史实中,能体现当今“家国情怀”的“国家主权意识”的有( )
A. 虎门销烟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B.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旗帜,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C.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D.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7. 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占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只占3%到6%.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新文化运动时期 D. 一五计划时期
8. “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 农业生产合作社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对外开放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 2023年3月7日,外交部部长秦刚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指出:“当前国内新冠疫情形势好转,中外交往有序恢复,我们将以维护核心利益为使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说明( )
A.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B. “求同存异”方针已被国际社会认可
C. 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前提 D. 中国外交掀起新高潮
10. 2023年5月1日,叙利亚和约旦、沙特、伊拉克、埃及外长在约旦首都安曼举行会谈,共同商讨针对叙利亚问题的政治解决方案,伊斯兰文明的现代化转型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命题。历史上,伊斯兰文明( )
A. 是一种政教合一的文明,成为欧洲文明的起源
B. 阻碍了东西方的陆上贸易
C. 代表性成就有《天方夜谭》、阿拉伯数字、《神曲》等
D. 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11. 《查士丁尼法典》所确定的概念和原则具有措辞严格、确切和结论明晰的特点,尤其是它提出的自由民在“私法”范围内的形式上平等、契约以当事人之合意为生效的主要条件和财产无限制私有等原则,为后世法律奠定了基础。材料旨在说明该法典( )
A. 内容和立法原则影响深远 B. 奠定了近代西方民主制的基础
C. 使罗马的法律体系更完善 D. 使罗马建立起完善的民主政治
1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作者关于美国革命的评价,是因为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是( )
A. 脱离英国残酷的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自主
B. 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C. 解放黑人奴隶,维护国家统一
D. 战胜封建王权,实行君主立宪
13. 1821年英国的工业产值超过农业,英国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世纪40年代,英国生铁产量占世界的一半,煤炭占三分之二。1850年英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对外贸易占世界的21%,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导致这些变化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B.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 英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D.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4. 20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危机,主要大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重大变化。此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幅度不大,而苏联经济发展良好,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这反映了( )
A. 两极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B. 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
C. 计划经济体制显示活力 D.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0分)
15. 【一带一路】
材料一哪条丝绸之路最兴盛,就说明中国哪个地区最兴盛。唐宋及其以后,国家政治中心东移、北移,首都从长安、洛阳的两京地区东移到开封,宋代以后北移到北京,经济重心移到了东部沿海,丝绸之路也就由沙漠丝绸之路为主,变成以海洋丝绸之路为主。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主导地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船队活跃在印度洋,远航至非洲东海岸。
——摘自国家图书馆《世界遗产视野下的一带一路》
材料二今年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发起、各方共建、世界共享的优质公共产品,优在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十年铺就了共同发展的康庄大道。十年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 /中老铁路让老挝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斯里兰卡普特拉姆电站点亮了万家灯火。中欧班列迄今已开行65000列,是联通亚欧的“钢铁驼队”,是运送防疫物资的“健康快车”。今年,中国将以主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契机,与有关各方一道,推动“一带一路”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摘编自秦刚《“一带一路”倡议十年,铺就共同发展的康庄大道》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占主导地位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在“一带一路”和古代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点。
16. 【统一战线】
材料一 1935年秋,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即提出灵活运用广泛的统一战线,启动从内战到抗战的战略转变。在此后将近两年曲折、复杂、尖锐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其策略,由“抗日反蒋”改变为“逼蒋抗日”以至“联蒋抗日”。在西安事变爆发后,全力进行调停,促成和平解决。国民党和南京政府在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下,其方针、政策也几经变化。国共第二次合作终于在七七事变、“八 一三”日军进攻上海威逼南京之际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实际建立。
——程中原《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经过 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飞跃,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预示着中国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
时间 历史事件(关键词)
1921年 中共一大的召开
1924年-1927年 国民革命
1927年-1937年 国共对峙(革命道路)
1937年-1945年 全民族抗战
1946年-1949年 解放战争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28年艰苦卓绝斗争的认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
时间 事件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1947年 杜鲁门主义出台
1949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3年 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1955年 万隆会议召开
1959年 古巴革命胜利
1961年 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20世纪50-70年代 西欧经济持续发展
1991年 苏联解体
1999年 巴拿马收回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1) 根据大事年表,概括大事年表所示时期世界形势发展的特点。
(2) 请选择大事年表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宋朝是中华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并非青铜时代,排除A项。
B.根据题干“商朝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日趋成熟,出土和传世的青铜器数以万计,著名的司母戊方鼎,代表了商朝青铜器的典型风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结合出土的考古史料和文献资料印证商朝的青铜冶炼铸造工艺,更接近史实,B项正确。
C/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在青铜时代之后,排除C项。
D.题干只涉及商周青铜文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青铜器,识记青铜器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考查分析比较能力。
2.【答案】D
【解析】A.公元前221年,秦国建立,大一统局面正式形成,但不能解释题干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排除A项。
B.诸侯国数量的减少,是诸侯间争霸兼并战争的结果,排除B项。
C.分封制逐步瓦解是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并不能解释诸侯国数量减少,排除C项。
D.社会生产力提高使诸侯势力不断强大,强大起来的诸侯们不在听从周王,为了夺取疆土和权力进行兼并战争,诸侯国数量减少,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识记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诸侯国数量的减少,说明出现了兼并的情况。
3.【答案】B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是友好与战争阶段性存在的,但是友好阶段会采取措施以谋求更长期的和平,战争阶段也会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说明和平才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主流,故B正确;题干主要阐述古代民族关系,并未说明中华民族由多民族交融而成,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各民族在交融中趋向统一,排除C;题干未涉及民族政策,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平是主流。
4.【答案】C
【解析】据“革命史观--中原地区遭到摧残,两河、山东人民遭到灭顶之灾,社会经济停滞,生产被破坏、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许多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都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世界各地、文明史观--多个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的多元史观从不同角度分析的历史事件是元朝的统一。两宋和辽、西夏、金时期,几个民族政权对峙。中原地区遭到摧残,两河、山东人民遭到灭顶之灾,社会经济停滞,生产被破坏。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间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藏、维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时许多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都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世界各地。选项C符合题意。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末,清兵入关发生在1644年,金灭北宋发生在1127年。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统一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的统一的相关史实。
5.【答案】A
【解析】A.由题干中的“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汉、隋、唐、元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采取一系列对边疆管辖的措施,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所以A项正确。
B.秦汉时期创立了中国最古老的中央集权制度而被誉为“第一帝国”,排除B项。
C.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属于“第一帝国”,排除C项。
D.“第三帝国”时期即明清时期,西方此时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中国封建专制达到顶峰,奉行“闭关锁国”政策,错过了主动融入世界近代化潮流的时机,使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统一王朝,识记秦、汉、隋、唐、元、明、清都是中国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
本题考查分析对比能力,准确解读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是“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
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缴获的全部鸦片。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这体现了当今“家国情怀”的“国家主权意识”,故A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并未体现“国家主权意识”,排除B;1901年,清政府战败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这是国家主权丧失的表现,不能体现“国家主权意识”,排除C;洋务运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并未成功,因此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未体现“国家主权意识”,排除D。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林则徐虎门销烟、新文化运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和洋务运动,掌握相关史实的意义。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林则徐虎门销烟、新文化运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和洋务运动,考查学生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各史实的历史意义。
7.【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可以看出与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科学知识有关,从“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可以看出与苏联关系密切,翻译的书籍多为工程技术,而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向苏联学习,接受苏联帮助,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以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一五计划。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
8.【答案】B
【解析】A.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向社会主义公有制,排除。
B.根据材料“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可知“激进方式”的农业改革指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左倾”错误指导下,全国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符合题意。
C.材料没有体现对外开放政策,排除。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有很大提高,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背景、表现、影响,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9.【答案】C
【解析】“当前国内新冠疫情形势好转,中外交往有序恢复,我们将以维护核心利益为使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表明了我国在对外交往中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核心利益,说明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前提,故C正确;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正朝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排除A;材料不能说明“求同存异”方针已被国际社会认可,排除B;材料没有表明中国外交掀起新高潮的内容,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前提。
10.【答案】D
【解析】伊斯兰文明的内核是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反映了阿拉伯人渴望实现统一,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故D正确;欧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腊,与伊斯兰文明无关,排除A;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因此阿拉伯帝国促进了东西方的友好交流,排除B;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诗人但丁创作了《神曲》,与伊斯兰文明无关,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伊斯兰教的创立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伊斯兰教的创立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伊斯兰文明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11.【答案】A
【解析】A.《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成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据题干“《查士丁尼法典》,尤其是它提出的自由民在‘私法’范围内的形式上平等、契约以当事人之合意为生效的主要条件和财产无限制私有等原则”“所确定的概念和原则具有措辞严格确切和结论明晰的特点”“为后世法律奠定了基础”可知,材料主要说明该法典内容和立法原则影响深远,正确。
B.题干强调的是《查士丁尼法典》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并未涉及近代民主制的相关内容,排除。
C.题干强调的是《查士丁尼法典》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而不是对罗马法本身的影响,排除。
D.使罗马建立起完善的民主政治在题干中未强调,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查士丁尼法典》,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为后世法律奠定了基础”。
主要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并掌握古代罗马法律体系建立的相关史实。
12.【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1775年到1783年美国的独立战争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故选:B。
本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本题以美国独立战争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3.【答案】B
【解析】A.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题干描述的史实,并非变化产生的原因,排除。
B.据题干“1821年英国的工业产值超过农业,英国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850年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第一次工业,英国革命率先开始和完成工业革命,科技领先于世界,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了世界霸主的地位,符合题意。
C.英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是由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排除。
D.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第一次工业革命背景、时间、成就、影响,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4.【答案】C
【解析】A.两极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B.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表述错误,排除。
C.结合所学知识,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符合题意。
D.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斯大林模式含义、成就、弊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5.【答案】【小题1】国家政治中心东移;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的发展(设立市舶司);农业手工业发达;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指南针的应用等。
【小题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古代是在封建国家之下开展,现在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之下开展;②地域范围不同,古代只涉及亚洲、欧洲以及非洲部分地区,现在是世界共享,范围更广;③交通工具不同,古代用马车、骆驼、传统船只,现在用火车、现代货轮,比古代更先进;④贸易内容不同,古代以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等货物为主,现在还涉及电子产品、机械、项目建设等,比古代更丰富;⑤规模不同,现在比古代规模更大、往来更频繁;⑥影响不同,现在比古代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广泛、更深远。
【解析】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梦与“一带一路”等知识点,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梦与“一带一路”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6.【答案】【小题1】①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③中共的积极努力和感召;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其形成奠定了基础;⑤日本的侵略威胁到南京国民政府的生存和英美帝国主义国家的在华利益;⑥全国各党派、爱国人士海外侨胞等,积极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联共抗日;⑦杨虎城、张学良的个人作用等。
【小题2】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走向成熟的政党;团结统一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团结力量大);合则两利,战则两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等。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西安事变、全民族坚持抗战、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西安事变、全民族坚持抗战、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等相关史实。
17.【答案】【小题1】资本主义在科技革命推动下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在曲折中发展,亚非拉国家走向独立与振兴,美苏冷战对峙。
【小题2】示例:观点:二战后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击了西欧国家,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亚非拉民族独立浪潮改变着世界的面貌。1955年,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万隆召开了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形成了“万隆精神”。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实行和平、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发起了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结论:综上所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不断努力,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杜鲁门主义、北约和华约、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拉丁美洲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亚非会议和不结盟运动、第三次科技革命、苏联解体等知识点,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杜鲁门主义、北约和华约、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拉丁美洲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亚非会议和不结盟运动、第三次科技革命、苏联解体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