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第一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6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鸡泽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这些主张,着重强调的是( )
A.以人为本 B.天人合一 C.崇德尚贤 D.天下为公
2.中国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无论社会变迁沧海桑田,不管乡野小农高官巨贾,人皆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规则,都遵循“敬天法祖重社稷”的古训。下列能体现家国情怀的是( )
A.人君为政,在于得民 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D.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3.习jp zsj 强调:“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这一论述( )
A.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 B.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C.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D.消除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4.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我国存在三大核心文化圈:齐鲁文化圈,主张通过礼义教化实现治理;三晋文化圈,主张通过政刑法制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至于荆楚文化圈,既不主张礼义教化,又不主张政刑法制,而是采取一种相对消极的“与民自化”的措施,实现社会的自然进化。这反映出( )
A.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强 B.农耕文化相比游牧文化具有优势
C.中华文化的多元色彩 D.自然地理环境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5.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 )
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C.墨家、儒家、道家、法家 D.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遥趋之”。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 )
A.艰苦奋斗的意志 B.勤劳勇敢的精神
C.厚德载物的追求 D.家国情怀的倡导
7.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对中国文化的流变而分期,分有中国文化的孕育期、雏形期、定型期、强化期、转型期。就历史阶段和文化特征看,“定型期”是指
A.殷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8.中华龙文化历史悠久,考古发现中华龙的起源与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仰韶时代以单一动物为原形的龙纹;龙山时代以鳄鱼、蛇纹为主体兼取一两种动物特征的龙纹;夏商时期以鳄、蛇为主体,兼容鱼、虎、鹿、鸟等多种动物特征的龙纹。龙纹的演变折射中华文明的
A.开放与扩张 B.融合与涵育 C.统一与兴盛 D.神秘与朦胧
9.某西方学者曾说:“中国炼丹术的基本思想向西推进,传遍了整个欧洲......如果我们承认炼丹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那么中国炼丹术原有的理论,便可看作制药化学最早的规范。”据此可知( )
A.中国古代炼丹术具有科学的理论原理 B.中国最早创立了近代制药化学学科
C.中国炼丹术对近代化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D.西方近代制药化学完全从中国引进
10.17-18世纪,中国商人在海外贸易中主营的瓷器等商品引发了欧洲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这种“中国风”的形成主要体现了( )
A.西学东渐的趋势 B.全球贸易网形成
C.商品的文化价值 D.殖民扩张的影响
11.唐朝时,日本僧人在研习佛法教义时产生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会派遣请益僧和留学僧,向中国僧人请求决疑释难。每次提问的数量不一,多则达三十问,少则仅有六问,回答的内容繁简有别。这反映了( )
A.中日文化在互鉴中发展 B.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C.日本深受唐朝文化影响 D.日本佛教实现本土化
12.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的中世纪时代。那时的西欧,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辉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古典著作,鲜为人知。然而,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此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这表明( )
A.西欧奴隶制度严重影响其发展 B.欧洲文化的源头在阿拉伯文化
C.阿拉伯帝国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D.阿拉伯帝国文化对世界贡献大
13.古代埃及文明和西亚文明用武力方式向外扩展,古代希腊人则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造成这种不同扩展方式的根本因素是
A.生产方式不同 B.文明开化的程度不同
C.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D.周边环境的影响
14.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苏格拉底以传授知识为生,他的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这体现了他致力于( )
A.传授雄辩术、修辞学等知识 B.破除封建神学对人们的思想束缚
C.培养知识渊博的社会道德教师 D.用知识和理性去认识和解释世界
15.基督教认为,人的灵魂不死,人人都有来世,并为现世的恶人与善人建构了不同的彼岸世界——地狱与天堂。基督教一方面承认人有原罪,另一方面指出任何人都不是因为原罪而是因为自己作恶而坠入地狱的。这说明基督教( )
A.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B.形成了因信称义的观点
C.具有劝善抑恶的社会功能 D.严重束缚人们个性发展
16.有学者认为:“每次外来民族的人侵,都给印度文明带来了新的成分。这些外来民族也无不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印度民族所同化。……印度曾被称为‘人种的基因库’,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能在印度被找到……”据此可知,印度文明( )
A.具有多元性 B.是人类的发源地 C.具有先进性 D.拥有悠久的历史
17.印第安人所创造的较高水平的拉美古代文明均分布在墨西哥中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他远离赤道热带区域的印第安人则基本上处于旧石器时代。这说明古代印第安文明( )
A.内部发展极其不平衡 B.独立发展且自我封闭
C.是对东亚文明的移植 D.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
18.历史学家吴于廑在《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一文中指出,从公元前二千纪中叶迄公元13世纪,欧亚大陆草原地带游牧世界诸部族先后对农耕世界掀起了三次大规模迁徙、冲击的浪潮。……在打开地区间闭塞、扩大彼此物质和精神文明交往,乃至促使历史“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方面,起了不容低估的作用。下列项中,不属于“三次大规模迁徙、冲击的浪潮”的是( )
A.印欧人的迁徙 B.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C.亚历山大远征 D.蒙古西征
19.日本学者西嶋定生对汉文化圈界定:“‘东亚世界’是以中国文明的发生及发展为基轴而形成的……构成这个历史的文化圈,即‘东亚世界’的诸要素,大略可归纳为一、汉字文化,二、儒教,三、律令制,四、佛教等四项……因而共通性并非抹杀民族特质,相反是民族性的特质以中国文明为媒体从而具备了共通性。”该学者意在强调( )
A.汉字文化是维系汉文化圈的精神纽带 B.汉文化的正统地位
C.周边民族、国家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 D.汉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
20.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美洲通过征服活动建立了奴役制的殖民地,他们强迫土著居民充当矿业生产和热带出口作物生产的劳动力。当土著居民因来自欧洲的传染病侵袭和过度劳累的折磨而大量死亡时,他们又从非洲贩来大量黑人奴隶充当主要劳动力。这一状况( )
A.推动新旧大陆的经济互补与和谐发展 B.促使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C.在客观上促进了美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D.极大地改善了世界商品的流通
21.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成立了庇护援助局和联合委员会,并颁布《庇护和移民法》《人权法》。英国民间的非政府组织如难民理事会等机构从微观层面出发,为难民提供咨询、语言、住房的帮助,也配合政府的具体方案解决问题。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较为妥善地解决了难民问题 B.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C.给予了难民基本的国民权利 D.对难民给予广泛的人道主义援助
22.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写道:“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关于这首诗所描述的历史背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班超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
B.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日趋下降
C.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在敦煌分为北线、中线、南线
D.从嘉峪关到玉门关,前往印度和中亚、西亚的路线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
23.中国引种美洲作物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种,中国的一些农作物也传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品尝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性联系的建立,食物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
C.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食物物种的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
D.欧洲国家的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24.蒙古西征时,许多汉族医生被带到中亚、西亚和欧洲,他们将中国的医术西传。不少高明的色目人医师,也随蒙古汗、王公东来,通过他们,阿拉伯地区各种医学要籍流传到东亚。由此可见,蒙古西征( )
A.引发了大规模民族迁徙 B.增进了中欧友好关系
C.促进了地域间思想解放 D.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25.梁启超曾表示:“当十八世纪之末年,拿破仑蹂躏意大利,其时意大利已支离灭裂,分为十五小国。拿破仑铁鞭一击,合而为三,置之法政府督治之下。虽然,意大利此后之独立,实拿破仑之赐也。拿破仑实意大利之第一恩人也。”这一观点( )
A.认为拿破仑实质促成了欧洲联合 B.对拿破仑战争影响做出全面评价
C.强调拿破仑推动了民族主义发展 D.弱化了拿破仑对外战争的破坏性
26.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曾这样描述拉美文化:“加勒比的历史充满了魔幻的色彩。这种魔幻现实色彩是黑奴从他们的非洲老家带来的,但也是瑞典的、荷兰的、英国的海盗们带来的。在加勒比地区集中了各色人等和各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这在世界其他地区是见不到的。”马尔克斯意在强调近现代拉美文化( )
A.具有多元性和独特性 B.已丢失印第安文化元素
C.移植了殖民者的风俗 D.促进了不同种族的交融
27.芯片是制造业的核心技术。1985年,日本半导体市场占有率首次超过美国,美国因此对日本发动“芯片战”,以破坏日本的半导体产业。2020年,随着华为高端芯片占据领先位置,美国同样也对华为的高端芯片发起制裁,致使华为陷入芯片危机。美国频频发动“芯片战争”说明( )
A.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恶化 B.信息技术发展具有两面性
C.芯片成为现代科技的核心 D.世界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
28.《国外文化全球化研究述评》中谈到,未来全球的冲突主要是文明的冲突……各文明根本的文化差别,世界变小后人与人交互频繁,不同文化特色的互动增加激发了文化差别感觉和敌意,西方经济霸权地位影响下的文化模仿与归根,文化发展的排他性和独立性,这导致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据此对“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不同文明的冲突 B.西方霸权主义 C.文化的排他性 D.文化的全球化
29.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将赛事转播等信息系统迁移至云平台,采用“奥运转播云”向全球转播;冬残奥会还提供全流程智能化数字人手语生成服务。这说明( )
A.冬奥会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B.奥林匹克文化融合中国文化
C.科学技术促进人类文化共享 D.中华文化不断向外辐射传播
30.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 )
A.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B.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 D.以完整性为修复目标
二、材料分析题
3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领域广阔。两汉之际,来自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到宋明的融合,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的宋明理学形成。中国建塔艺术源于佛教,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中华文化还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绵延不绝,传承至今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 公元前4世纪一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3—5世纪,儒学在东南亚地区传播;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为蓝本;8世纪,中国的造纸术传入中亚、西亚和欧洲;15世纪,郑和下西洋;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文化的历史特点及价值。(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6分)
32.(14分)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移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欧大陆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矛盾,爆发为暴力的形式。自古代起,直到公元十三、十四世纪,我认为,可以总括为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浪潮。……第二次冲击后约四、五个世纪,到了十三世纪,又爆发了第三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这是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冲击。发动这次冲击的主要是蒙古人,投入冲击成为主力的还有大量的突厥人。冲击的范围包括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在第一、第二次冲击中作为主力的印欧人和闪人已经变成了受冲击的客体,成为农耕世界的防御者。……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材料二 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徐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古代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史实。以游牧世界第二次冲击为例,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其“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8分)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华人移民对美国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结合所学,分析华人移民美国的原因。(6分)
3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是对新加坡三座博物馆的简介:
牛车水博物馆:该馆位于新加坡殖民政府规划的早期华人社群聚居之地。此地的中国移民主要是来自闽南、广府、潮州等地的劳工。该馆叙述了牛车水形成之脉络,复原了具有代表性的街区移民职业群体,如人力车夫、红头巾、妈姐等,介绍了“猪仔”、 鸦片、私会党、赌博、娼妓等社会恶习,同时也呈现了华人通过辛勤劳动所换来的新生活。
土生文化馆: 19世纪中叶以来,更多中国移民的到来以及在经济上崛起,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利益与商贸资源,逐渐形成了“土生华人社群”。土生文化馆呈现了土生华人的习俗,展示其所使用的精致、炫丽、华贵的器物,充分展现了一个家族的财富与势力。同时介绍土生华人在慈善事业、社会改革、国家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其族群与英国统治者的关系。华裔馆:该馆坐落于南洋理工大学,馆内常设“何谓华人图片展”,从“自我”“其他华人”“跨越华人”“世界公民”四个主题出发,探索“华人”在不同时代的定义,追寻属于华人的身份认同。
——摘编自关昕《移民、族群与国家一 新加坡华人主题博物馆的建构与想象》
假如三家博物馆开展合作举办联展,将各馆展品的精品共同展出,请你为该活动确定一个联展的名称,指出三座博物馆的展品所反映的历史主题并为该活动提出两条宣传要点以引更多的人来参观。(12分)
鸡泽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二次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1~5.BDACB 6~10.DCBCC 11~15.ADADC 16~20.AACCC 21~25.DCCDC 26~30.ADDCA
31.
(1)历史特点:博大精深,领域广阔;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融合了其他民族和外来文化,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结果;历史悠久,绵延不绝。(4分)
价值:中国文化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思想上的认识;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给我们提供一个思想指导作用;是我们面向未来的一个支撑点。(4分)
(2)中华文化对世界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以及科举制度、四大发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近代化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离不开指南针;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离不开造纸和印刷;而火药又成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隋唐时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各项制度。(6分)
32.
(1)史实:印欧人的迁移;亚欧游牧民族大迁移:蒙古西征。(4分)
影响: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区域文化: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4分)
(2)贡献: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了美国文化的发展。(2分)
原因: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中国穷苦百姓或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4分)
33.(12分)
名称:新加坡华人主题展。(其他答案,只要契合华人、华裔、中华等概念即可)(2分)
主题:牛车水博物馆:反映了早期殖民时代中国民众远赴新加坡,成为移民的历史。
土生文化馆:反映了近代移民扎根新加坡后取得了一定经济和政治地位的历史。
华裔馆:反映了现代新加坡华裔追寻身份认同的历史。(6分)
宣传要点:展品的多样性,既有对中下层华人日常生活的展示,也有对上层华人生活的展示。
展品的全面性,既展示了华人移民生活中惨淡、迷茫的一面,也展示了其所取得的成就。
展览的思想性,既有对过去历史的追思,也有对未来华人身份、前途的思考。(有两个角度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以有吸引力的宣传语言为最佳)(4分)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