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2022-2023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答案)
寻乌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性测试
历史试卷
一. 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广州租界史大事记》载:1859年,广州面租界是英、法两国人自行花钱从珠江河水中填土而新造的,共花费32.5万墨西哥元。其中,英方出资4/5,法方出资1/5。这些填造的土地,须按亩向清政府交纳地租,每年每亩1500钱。据此推知,该租界
A.并未侵犯清朝领土主权
B.由中国主动出租给英国
C.成为列强最早侵华据点
D.土地所有权仍属清政府
2.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政权机构设置于昆明后,逐渐形成以滇池地区为重心、以国家组织的屯田为主要形式的云南开发格局。明朝建立后,在30万军队入滇的基础上实行了卫所制。卫所既是戍边的军事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卫所屯田成为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以上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边疆的经济开发 B.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系的完备
C.军屯生产在古代农业体系的主体地位 D.云南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
3.从近代最大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到近代最有影响的报纸《申报》的诞生,再到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举行,可以看出上海是
A.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重要目标 B.引领中国革命的一面旗帜
C.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中心
4.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已经完成最终南移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5.明清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下列有关故宫建筑说法正确的是
A.以乾清宫为界分为外朝和内廷 B.宫内建筑按前朝后寝格局布置
C.专为慈禧太后看戏建造德和园 D.富丽堂皇有“汇通天下”气派
6.乐爱国先生指出:“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上,儒者本天;在数学上,算在六艺;在农学上,农为政本;在医学上,医乃仁术。”这一说法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注重经验性、实用性 B.未能转型为近代科技
C.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D.覆盖范围广,成果丰硕
7.罗斯福新政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A.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B.促成世界货币体系建立
C.促成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D.避免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
8.马被驯化后,马和马车成为古代人类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下列与之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印欧人制造了马拉战车 ②汗血宝马随亚历山大东征传入中国
③骑士文学是古罗马上层社会生活的反映 ④蒙古骑兵西征改变了亚欧政治地图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在当今的新加坡,人口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苏格兰人等东、西方各民族组成。在教育上,政府规定每个学校把英文作为第一语言,对于其他的华文、泰米尔文、马来文作为可以任选的一种第二语言,从而给予4种语言平等的地位,兼顾到了各族的感情。这种方式( )
A.说明对英国文化的推崇 B.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团结
C.说明语言文化的不平等 D.强调了文化的多元一体
10.《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作用重大”包括
①主张实施变革 ②提出效仿宋朝制度 ③推动大化改新 ④促使日本向封建社会转变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春秋时期,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王势衰微 B.儒学形成 C.礼崩乐坏 D.中央集权
12.市民文学在中世纪西欧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列那狐的故事》是其中的一部代表作,书中用狮子、驴和狼,分别象征君主、教士和贵族:狐狸及其他小动物则代表市民和下层民众。这说明市民文学( )
A.维护封建君主和教会的统治 B.借鉴了古希腊罗马的人文精神
C.抨击贵族的专横和教会的贪婪 D.冲破了封建教会的束缚
13.《管子 牧民》中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这表明中华传统文化
A.重视以人为本 B.推崇天下为公
C.追求家国情怀 D.主张和而不同
14.在今天中国的市场上,到处可见商标为“西门子”的家电和通讯产品,该公司创始人恩斯特·维尔纳·冯·西门子,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科学家,他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成果是
A.创造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B.1876年发明电话
C.1866年研制成功发电机
D.1866年研制成功电动机
15.“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是宁波的城市形象口号,其中的“书藏古今”指向的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对后世藏书楼的发展影响深远。清朝嘉庆年间的学者阮元在其《宁波范氏天一阁书目序》中曾写道:“海内藏书之家最久者,今惟宁波范氏天一阁岿然独存……乾隆间,诏建七阁,参用其式且多。”下列关于天一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明成相组织编纂《永乐大典》时,天一阁可能进献了大量藏书帮助修编
B.明清时期的天一阁不仅具有图书文献保存功能,还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C.明清时期社会稳定、私学发展、商品经济繁荣等因素推动了天一阁的发展
D.天一阁同时也是古文明遗址中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
16.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前六卷。徐光启评价这本书:“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此书为用至广……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可见,该书的翻译
①总结了中国的传统科技②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
③批判了清初的社会现实④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前物种的传播示意图
材料二
——以上材料均据《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选择性必修2》(星球地图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简要描述新航路开辟前物种的传播情况。
(2)分别说明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
(3)如果让你绘制一幅16世纪初的物种传播简图,简要说明你的设计及理由。
18.交通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看到交通发展的轨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的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舍邮驿,都很注意。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褒斜道,回中道,子午道,飞狐道,马援所刊道和峤(高而尖的山)道。尤其秦之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上海开埠前后,盛行的交通工具就是独轮车和轿子,这两种交通工具是中国传统式的,为中国所独有。当时的官吏、商人与小康市民,均乘坐轿子。租界开辟后,周围相继建成一些工厂,男女工都有。一些女工为了去较远的纺织厂上班,往往相约合坐独轮车前往,并且渐成风气。19世纪50年代上海租界外国侨民逐渐增多,式样洋派的西式马车应运而生,有双轮、四轮者,有一马、双马者,其式随意构造,宜晴宜雨。1874年,法国人米拉,从日本引进了黄包车,从租界当局取得了营业执照,最多时达到五六万辆。1901年,一位叫李恩时的匈牙利人带了两辆汽车登陆上海,从那时起,上海乃至中国才有了汽车,汽车落户上海后,发展极为迅速。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条 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意味着上海现代公共交通工具的起步。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新与旧、快与慢,并驾齐驱,蔚为大观。
——摘编自邢建榕《领跑时尚——近代上海交通工具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道路修建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秦汉时期道路的修建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上海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前期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结合史实,分析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对外贸易源远流长。如表所示是某课题组提交的研究报告中所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对外贸易事件中的三例”及其概况。
对外贸易事件 概况
茶马古道贸易 以中国西南地区为起点,以马帮为主体的民间国际贸易:茶马古道贸易因中国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而兴,从唐及清不断发展,在二战中后期达到最大规模
出口外销瓷贸易 始于8世纪末,五代到宋初出现第一次高潮,宋元到明初不断发展,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前期的200余年被视为黄金时期,瓷器运销欧美
鸦片战争后的通商口岸贸易 从1842年到1930年,包括通过不平等条约的被迫开放的口岸和自行开放的口岸有100余个。加上列强租借地和非法窃据的地区,口岸贸易遍及10余省,尤以沿海、沿江的口岸为重
围绕“中国历史上的对外贸易”,从表中提取一项或几项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1.D
依据材料内容可知,广州沙面这片土地是英、法两国在中国的土地上自行填土新选的,显然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故可排除A;材料中没有表明该租界由中国主动出租给英国,故可排除B;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割给英国的香港岛已成为英国的侵华据点,所以该租界不是最早的侵华据点,故可排除C;根据“这些填造的土地,须按亩向清政府交纳地租”这一信息可知,该租界土地所有权依然属于清政府,故选项D。
2.A
根据“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政权机构设置于昆明后,……在30万军队入滇的基础上实行了卫所制。”“卫所屯田成为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可得出,元代行省制之下云南得到进一步开发,明朝通过设立卫所,也加强了对云南地区的控制与开发,这引进都反映出在中央集权体制之下,边疆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A项正确;完备说法错误,排除B项;主体不能体现,排除C项;D项不是其根本反映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3.C
根据“最大的军事工业”、“最有影响的报纸”、“亚太经合组织”等信息判断,上海是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交汇点,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4.D
根据材料“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可知,京杭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时期成为文化及经济的生命线,说明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在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统一,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与人工运河相对比的信息,无法判定人工运河修建技术在当时是否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与水路运输相对比的信息,无法判定水路运输是否成为主要交通形式,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两宋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5.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故宫建筑按前朝后寝格局布置,故B正确;故宫以乾清门为界分为外朝和内廷,故A错误;颐和园专为慈禧太后看戏建造了德和园,故C错误;“日升昌”院落建筑富丽堂皇有“汇通天下”气派,故D错误。
6.C
从材料中的“儒者本天”“算在六艺”“农为政本”“医乃仁术”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深受儒家仁政、民本等思想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中国古代科技注重经验性、实用性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古代科技与近代科技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古代科技的覆盖范围和成就,排除D项。
7.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A选项符合题意。世界货币体系是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B选项排除。关贸总协定属于世界贸易体系,C选项排除。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D选项排除。
8.A
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结合所学可知,印欧人的起源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上,他们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①正确;蒙古骑兵西征改变了亚欧政治地图,蒙古的征服和统治,改变了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和民族构成,④正确,A项正确;汗血宝马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②错误,排除BD项;骑士文学,是欧洲封建骑士的产物,③错误,排除C项。故选A项。
9.D
新加坡在教育上兼顾多种语言,同时又把英语作为第一教学语言,这既尊重了语言的多样性,又有利于交流的顺畅一致,说明强调了文化的多元一体,D项正确;把英语作为第一教学语言是因为英语在国际上运用的广泛性,而非推崇英国文化,排除A项;兼顾各种语言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团结,排除B项;C项与材料相悖,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根据材料“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①③④符合题意;②中效仿宋朝制度说法错误,因为日本效仿的是唐朝的典章制度,排除②;综上所述,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C
八佾属于天子的规格,作为卿大夫的季氏使用八佾违背了礼制,说明当时礼崩乐坏,C正确;王室衰微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A;题干内容与儒学无关,排除B;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形成,排除D。
12.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后期,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列那狐的故事》中,把教士和贵族比喻成愚蠢的驴子和凶狠的恶狼,反映出市民对贵族专横和教会贪婪的不满,C项正确;维护君主与教会的统治,同市民将君主、教士比喻成狮子和驴子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古希腊罗马重视人和人性的人文精神,排除B项;将君主比喻成狮子,自喻是狐狸,说明市民的两面性及其尚不足以冲破封建教会的束缚,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材料主旨认为国家治理关键在民心,要顺民心,要富民,这体现了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文化传统,A项正确;天下为公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家国情怀、和而不同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14.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故C项正确;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创造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故A项错误;贝尔发明电话,故B项错误;比利时人格拉姆,故D项错误。
15.C
根据材料“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对后世藏书楼的发展影响深远”可知天一阁是私人藏书楼,与明清时期社会稳定、私学发展、商品经济繁荣等因素有密切关系,C项正确;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明成祖组织编纂《永乐大典》在这之前,排除A项;天一阁是私人藏书楼,不具备服务公众的职能,排除B项;“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几何原本》是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的,这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②符合题意;材料“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体现的是《几何原本》对于改善理学造成社会死气沉沉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④符合题意,因此C正确;《几何原本》是西学东渐的产物,不属于中国传统科技的总结,①错误,A排除;徐光启在清王朝建立之前就已逝世,因此他批判清初社会现实的说法有误,③错误,BD排除。故选C。
17.(1)樱桃、杏、粟等作物由中国向西传到西亚、非洲等地;棉花、占城稻由印度向东传到东亚、东南亚,向西传到西亚、非洲等地;小麦、大麦、葡萄、首荷等作物由西亚向东传到中国、日木等地,向西、向北、向南传到欧洲和非洲等地;欧亚非大陆以及大洋洲之间实现了物种传播;玉米由中美洲传播到北美洲和南美洲;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没有实现物种交流等。
(2)材料一为图像史料,是学者根据相关研究成果绘制而成,属于二手史料,有较高的价值。可以用于研究新航路开辟前世界物种交流的空间情况。
材料二为文献史料,是学者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整理而成,属于二手史料,有较高的价值。可以用于研究古代各文明区域的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以及社会生活情况。
(3)设计:以美洲为起点,用单箭头与欧洲连起来,标注为甘薯、玉米等传播路线;以欧洲为起点,用单箭头与美洲连起来,标注为水稻、小麦等传播路线等。
理由:16世纪初,新航路刚刚开辟,物种传播主要在欧洲与美洲之间进行,欧洲殖民者充当了媒介。
18.(1)特点:大规模修建通往全国各地的各种道路;附属性的服务设施齐全。
作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有效抵御周边少数民族侵扰;密切与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联系;有助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高政权的行政效率、物资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
(2)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独轮车和轿子,这主要是因为自然经济对交通需求不大。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工厂的建立,独轮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19世纪50年代,租界中的外国侨民增多,西式马车开始引进以适应外国人的生活。19世纪7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黄包车成为上海的主要交通工具。20世纪初,汽车引入上海,发展迅速,成为上流社会的交通工具,近代公共交通在上海诞生。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交通工具种类繁多,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化,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同时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
19.(1)内涵: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感;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
(2)影响:对亚洲:汉字、儒学、佛教、社会制度等对日、朝影响深远;东亚、东南亚地区深受中国饮食、科技艺术、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对欧洲:四大发明推动欧洲社会转型;儒家思想、史学、科技、文学等引起欧洲社会上层热烈反响,茶、丝绸、瓷器、中式园林和建筑等成为欧洲社会风尚。
20.论题:茶马古道维系大一统王朝的大动脉。
论述:对于古代的中原王朝而言,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所需的骡马常常供不应求。受气候变化、民族迁徙等因素影响,中原王朝对长城以北、以西的牧区控制不甚稳定。我国滇藏地区以及东南亚、南亚等地盛产良马,对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有较大需求,资源禀赋的差异促进了互补性的茶马互市的兴起。这条国际性商路续写了南方丝绸之路的辉煌,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非洲、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对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具有政治上的战略意义。茶马古道贸易带动了西南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边疆、中国与邻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也为大一统王朝减轻民众兵役和徭役负担提供了物质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