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近现代科学技术与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检测训练(含解析)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现代科学技术与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邵大箴在《法国浪漫主义和德拉克洛瓦》中认为,文艺思潮的变化,主要决定于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的阶级斗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思想、趣味,直接影响着文艺思潮的变化。从这一角度评价,德拉克洛瓦的作品( )
A.鼓舞着人们为争取自由和解放而斗争
B.真实再现了法国七月革命的斗争场景
C.痛斥了法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D.展现了对自然的热情赞美,感情真挚
2.巴尔扎克在《比哀兰德》的序言里评价自己的创作:“标志着现代社会特征的、广泛的、包罗万象的风俗、人物、事业和运动的广阔画面。”据此可知,这部作品的写作特点是( )
A.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深入挖掘人类的感情世界
B.对启蒙思想家的“理性王国”失望,寻找精神寄托
C.关注社会问题,再现社会风貌,剖析社会生活本质
D.表现自我,故事背景模糊不清,语言风格背离传统
3.《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于1949年创作的一部两幕剧。主人公是有三十余年推销经历的威利,一直被美国商业文化虚幻的光晕所笼罩,幻想通过商品推销得到名望,直到临死都以为一定能达到功成名就。据此可知这部作品( )
A.戳穿美国梦的虚幻 B.深刻揭露美国的社会危机
C.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D.反映了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4.法国诗人布勒东(1896—1966)强调理性和外部世界是深受资本主义污染了的,只有在人的潜意识中才深藏着有待发现的、未受任何干扰的、有价值的真实,只有在梦幻中才能找到对现实的超越和绝对真实的“超现实”。在此,布勒东( )
A.摒弃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 B.强化启蒙时代的理性原则
C.丰富浪漫主义文学的内涵 D.揭示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5.理性与科学带来西方政治动荡、经济萧条和残酷战争,导致人们对理性与科学的幻想破灭。《等待戈多》的荒诞意识正是产生于这种破灭造成的传统价值体系崩溃和信仰危机之中。据此分析,该作品( )
A.否定科学和理性的意义 B.推动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C.呼唤价值和信仰的重建 D.倡导践行个人主义思想
6.小说《变形记》开篇,没有过多的解释,没有任何的铺垫,直接是超现实的人类“变形”:“当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烦躁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他在床上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甲虫。”该作品( )
A.表达了强烈民族忧患意识 B.剖析了社会生活的本质
C.鼓励人们争取自由和理想 D.注重表现人的主观精神
7.1960年,塞内加尔作家乌斯曼发表小说(神的儿女)。小说描绘了独立前的塞内加尔工人住的是“破破烂烂的小屋,东倒西歪的小木板房”,工人的孩子们“没有一天吃过饱饭”在白人监工的住宅区,“庭院里葱绿的草皮剪修得整整齐齐……游廊披檐的柱子上爬着葡萄蔓和长春藤”。作者意在表达( )
A.对原宗主国罪恶的谴责 B.对种族隔离政策的愤怒
C.对社会贫富分化的不满 D.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8.鲁迅认为,高尔基不仅写出了“老俄国人的生态与病情”,“就是我们中国人看起来,也往往会觉得他好像讲着周围的人物,或者简直给自己的顶门上扎了一大针”。据此判断,高尔基的文学作品( )
A.有时代性和警醒作用 B.改变了中国国民的性格
C.对世界文学影响深远 D.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9.多拉·玛尔为法国著名的摄影艺术家,她为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创作留下了完整的摄影记录。下图为毕加索1937年为多拉 玛尔创作的女性肖像画。该作品( )
《多拉 玛尔的肖像》
A.流露出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 B.体现了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C.揭露法西斯轰炸格尔尼卡罪行 D.以写实手法刻画高雅形象
10.梵高后期的作品不同于之前的印象派和点彩派,他并不追求客观事物表象的再现,而是通过视觉艺术表达作品内在的情感意图,《加歇医生像》(如图)就是其后期的代表作。从这一方面来看,他可以被看作是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驱。这一风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大战导致心灵创伤 B.梵高个人素养的全面提升
C.社会发展推动艺术创新 D.悲观失望情绪的艺术诉求
11.挪威作曲家爱德华 格里格习惯用挪威词谱写成曲;在旋律与和声的调式上,受古挪威弦乐器的启发较多;对于持续低音的运用,则源于挪威民歌。由此可知,他的音乐作品( )
A.体现艺术的时代特征 B.受到近代科学技术的启发
C.富有极强的民族特色 D.崇尚感性并揭示精神世界
12.如图展示了1980﹣1995年期间,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的本国电影在各自国家市场上的份额。表中的数据主要折射出( )
A.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 B.世贸组织推动美国电影扩张
C.欧洲部分国家经济的衰退 D.新型传媒逐渐挤占电影市场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状况,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其创设的故事与人物,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
材料一 《官场现形记》,晚清李伯元著谴责小说,它由30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联缀起来,是清朝晚期文学代表作品之一。其部分故事摘抄如下:
陕西同州府朝邑县赵温进京赶考,因拜礼太少而会试落榜,最后只好在京城里用钱捐了个官,做了赵中书……江西代理巡抚何某,悼号“荷包”,平生爱钱。三弟“三荷包”同样是个无底洞。两个“荷包”分赃不均而失和,抖出以前许多卖官鬻爵的旧账……“外国人劝山东巡抚做生意,候补通判陶子尧趁机上条陈,大讲“整顿商务”,被巡抚派往上海购买机器。陶子尧在上海被骗子魏翩仞、买办仇五科合伙骗去几万两银子,弄得狼狈不堪。幸好有山东试用府吏周因从中帮忙,此事才了结。周因得陶谢礼,前往浙江,协助旧交浙江巡抚刘中远办洋务。周与文案戴大理钩心斗角,互相拆台……
材料二 1954年爱伦堡发表了小说《解冻》。该作品一改斯大林时代粉饰歌颂的文学风格,将苏联社会生活的阴暗面展现在人们面前。作者笔下的主人公茹拉甫辽夫是苏联某工厂的厂长,他思想保守,没有人情味。为追求生产指标,他将工人盖宿舍的钱用来造车间,却最终因工棚倒塌造成死亡事故而被撤职。小说发表后引起了轰动,催生了一大批类似的作品,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解冻文学”潮……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解冻文学”走向低潮。
——摘编自李华《赫鲁晓夫与苏联“解冻文学”潮流》等
材料三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兴起一股要求清除文革恶果,探讨其历史根源的文学称为“伤痕文学”。1978年初卢新华发表了短篇小说《伤痕》。故事描写了一位年轻的红卫兵王晓华在极左思想影响下,坚决同自己的“叛徒”母亲断绝关系。九年后,当母亲的冤案平反,觉醒的王晓华去看望母亲,母亲却在几个小时前离开了人世。小说从侧面揭示了文革十年活劫在人们心灵刻下的难以弥合的伤痕,因此一发表就引起了共鸣。此后,中国文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摘编自杨民《“解冻文学”与“伤痕文学”前后的中苏文艺政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官场现形记》所包含的历史现象。
(2)依据材料二、三比较苏联“解冻文学”与中国“伤痕文学”的异同,并分析不同的原因。
14.[音乐与时代]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赋予音乐家挣脱束缚、争取自由和表露个性的精神。以前,音乐家受雇于宫廷、教会、城市和剧院,按雇主要求为特定的目的和场合创作音乐。大革命后,他们跟随贝多芬走上“自由”音乐家的道路,其地位从奴仆一跃成为时代的先导。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音乐家们广泛搜集民歌,大量运用民间音乐元素,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汇。
——摘编自沈旋等《西方音乐史简编》
材料二 (20世纪)无线电广播和音乐录制技术的巨大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欣赏音乐的习惯。音乐更迅速、更简便和更广泛地传播,提高了大众文化艺术的欣赏水平。人们可以随时听到名家大师们完美的演奏,对音乐更加熟悉。
——摘编自(法)P.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最著名的大众文化英雄是甲壳虫(披头士)乐队,他们来自英国的港口城市利物浦,尽管他们采取了美国流行音乐的风格,比如爵士乐和早期摇滚,但是甲壳虫乐队在即兴发挥的表演和对权威的嘲弄中加入了一种真正属于工人阶级的感觉。他们的音乐还表达了一种渴望享受生命乐趣的情感,这是现代西方社会大众文化跨越国界的重要特征。英国的这支流行音乐组合在70年代继续引领时代潮流,对西欧带来了更为普遍的冲击。
——摘编自(美)迈克·亚达斯等《喧器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19世纪和20世纪西方音乐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以来影响西方音乐发展的重要因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标志着现代社会特征的、广泛的、包罗万象的风俗、人物、事业和运动的广阔画面”可知,这部作品属于现实主义风格,这种风格的特征是关注社会问题,再现社会风貌,剖析社会生活本质,C项正确;A、B两项都是浪漫主义风格,故排除;D项是现代主义风格,故排除。故选:C。
3.答案:B
解析:《推销员之死》中的主人公威利是一个十分普通的美国推销员,把自己的一生都执著于他所认知的“美国梦”,并不懈地为之付出。作品创作于1949年,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世界还处于冲突和战争中,虽然美国本土没有卷入战争,但在战争影响下,国家的一切都围绕战争展开。而且经济危机的后遗症依旧存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潜伏着种种社会危机,故B项正确。威利的遭遇确实戳穿美国梦,但是A项只是题干反映的表象,排除A;《推销员之死》是现实主义作品,C项错误;D项也未揭示材料要表达的深层寓意,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理性和外部世界是深受资本主义污染了的,只有在人的潜意识中……只有在梦幻中才能找到对现实的超越”可知,材料说明了理性和外部世界深受资本主义污染,而去潜意识和梦幻中找寻超现实,体现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反理性特征,揭示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D项正确;布勒东集中关注“人的潜意识”“梦幻”,并未抛弃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排除A项;“理性”被污染,“只有在梦幻中才能找到对现实的超越和绝对真实的‘超现实’”表明诗人冲破了理性原则的羁绊,排除B项;浪漫主义强调个性情感和理想追求,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等待戈多》并不是为“荒诞”而“荒诞”,它“产生于这种破灭造成的传统价值体系崩溃和信仰危机之中”,其荒诞意识具有呼唤价值和信仰重建的意义,故C正确。A、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B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故选:C。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要求获取材料信息,题干是小说《变形记》开篇,“没有过多的解释,没有任何的铺垫,直接是超现实的人类‘变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运用夸张荒诞的描写表达人的主观精神,故选择D项;材料中无法解读出强调的民族忧患意识,故A项不正确;B项是现实主义表现手法,C项是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与材料信息不符。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独立前的塞内加尔工人住的是“破破烂烂的小屋,东倒西歪的小木板房””、“在白人监工的住宅区,“庭院里葱绿的草皮剪修得整整齐齐……游廊披檐的柱子上爬着葡萄蔓和长春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描绘了独立前塞内加尔人们的生活以及殖民者白人的生活,通过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向殖民主义提出控诉,对原宗主国罪恶的谴责,要求独立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种族隔离,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对殖民主义的谴责,并非是贫富分化,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老俄国人的生态与病情”表明高尔基写出了当时俄国人的民族性格,“简直给自己的顶门上扎了一大针”体现了高尔基的作品对人的警醒作用,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国民性格的改变,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高尔基的文学作品对世界的影响,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
9.答案:A
解析: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毕加索用立体派的艺术手法从不同的视角,将其好友美丽高雅的形象展现在同一平面,流露出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立体派而非浪漫主义艺术风格,B项错误;揭露法西斯轰炸格尔尼卡罪行的作品是《格尔尼卡》,并非本题展示的《多拉·玛尔的肖像》,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并非写实手法,D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加歇医生像》中,人物姿态安详削瘦的身体用肘臂支撑着以保持完全平衡。但是,透过笔触、构图以及人物四周的空间。画家紧张而悲哀的心情一目了然。它预示画家即将感受到更加深重的痛苦。梵高可以被看作是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驱。这一风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发展推动艺术创新,C项正确;《加歌医生像》作于1890年,是梵高在自杀前一个月所作,不是梵高个人素养的全面提升,也不是悲观失望情绪的艺术诉求,排除ABD项。故选:C。
11.答案:C
解析:习惯用挪威词谱,调式受古挪威音乐启发,善从挪威民歌中汲取营养等,反映出爱德华·格里格的音乐作品富有极强的民族特色,C项正确;“艺术的时代特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该作曲家受到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启发,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位挪威作曲家的作品崇尚感性、揭示精神世界等,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些西方国家本国电影在本国市场的占有率不断的下降,或者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说明外来电影所占的比重不断的增大,这是全球化对本土文化冲击的表现,A符合题干的要求;世贸组织是1995年才出现的,而材料图表的结束时间是1995年,B排除;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欧洲国家经济的衰退,C排除;各国在本国电影市场上比重的下降,并不一定是由于新型传媒激战电影市场导致的,D选项不符合材料的特点,排除。
13.答案:
(1)当时的历史现象:清朝官场腐败,内部矛盾重重;外国势力进入中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得以发展;洋务运动兴起,民族工业得以发展;科举入仕仍是社会主要追求目标;洋务运动(近代化)道路艰难。(要求答出四点)
(2)相同:背景相同,都经历过个人崇拜、思想僵化的时期;风格相同:都属于现实主义风格;思想内涵相同:对人性反思,都具有人文情怀。
不同:侧重点不同:“解冻文学”注重现实反思,“伤痕文学”重在历史教训反思;影响力不同:苏联文学兴起一段时间后衰落,中国文字的影响力年持久且深远。
不同的原因:苏联模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思想得以真正解放(答出其它答案可酌情给分,如双百方针重新贯彻及民主政治重建等)。
解析:(1)当时的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两个‘荷包’分赃不均而失和,抖出以前许多卖官鬻爵的旧账……”可归纳出清朝官场腐败,内部矛盾重重;根据材料“外国人劝山东巡抚做生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外国势力进入中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商品经济得以发展;根据材料“周因得陶谢礼,前往浙江,协助旧交浙江巡抚刘中远办洋务”可归纳出洋务运动兴起,民族工业得以发展;根据材料“陕西同州府朝邑县赵温进京赶考,因拜礼太少而会试落榜”可归纳出科举入仕仍是社会主要追求目标;根据材料“周与文案戴大理钩心斗角,互相拆台……”可归纳出洋务运动(近代化)道路艰难。(2)相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背景来看,都经历过个人崇拜、思想僵化的时期从风格来看,都属于现实主义风格;从思想内涵来看,对人性反思,都具有人文情怀。不同:从侧重点来看,“解冻文学”注重现实反思,“伤痕文学”重在历史教训反思;从影响力来看,苏联文学兴起一段时间后衰落,中国文字的影响力年持久且深远。不同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苏联模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思想得以真正解放。
14.答案:(1)特点:19世纪的音乐:浪漫主义音乐兴起;善于表现个人的感情和幻想,强调个人主义的体验;民族乐派兴起,体现具有民族性。20世纪的音乐:日益大众化、通俗化;深受科技革命的推动;音乐风格具有多样性;表达现实生活态度;具有跨国性;形成风靡全球的音乐组合;对音乐和社会都产生深远影响。
(2)因素:思想解放运动和政治运动的影响;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19世纪,欧洲各国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传播技术的革命;音乐自身具有多种功能,受到普罗大众的喜爱;人们的音乐欣赏水平不断提高;优秀音乐组合的产生;现代主义音乐的兴起,受到人们的喜爱;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的音乐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解析:(1)特点:19世纪的音乐:根据材料“法国大革命赋予音乐家挣脱束缚、争取自由和表露个性的精神”“大革命后,他们跟随贝多芬走上‘自由’音乐家的道路,其地位从奴仆一跃成为时代的先导”概括得出浪漫主义音乐兴起;善于表现个人的感情和幻想,强调个人主义的体验;根据材料“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音乐家们广泛搜集民歌,大量运用民间音乐元素,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汇”概括得出民族乐派兴起,体现具有民族性。20世纪的音乐:根据材料“音乐更迅速、更简便和更广泛地传播,提高了大众文化艺术的欣赏水平。人们可以随时听到名家大师们完美的演奏,对音乐更加熟悉”概括得出日益大众化、通俗化;根据材料“(20世纪)无线电广播和音乐录制技术的巨大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欣赏音乐的习惯”概括得出深受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他们采取了美国流行音乐的风格,比如爵士乐和早期摇滚”概括得出音乐风格具有多样性;根据材料“加入了一种真正属于工人阶级的感觉。他们的音乐还表达了一种渴望享受生命乐趣的情感”概括得出表达现实生活态度;根据材料“这是现代西方社会大众文化跨越国界的重要特征”概括得出具有跨国性;根据材料“英国的这支流行音乐组合在70年代继续引领时代潮流,对西欧带来了更为普遍的冲击”概括得出形成风靡全球的音乐组合;对音乐和社会都产生深远影响。(2)因素:根据材料“法国大革命赋予音乐家挣脱束缚、争取自由和表露个性的精神”概括得出思想解放运动和政治运动的影响;根据材料“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概括得出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欧洲各国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根据材料“(20世纪)无线电广播和音乐录制技术的巨大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欣赏音乐的习惯”概括得出传播技术的革命;根据材料“音乐更迅速、更简便和更广泛地传播,提高了大众文化艺术的欣赏水平。人们可以随时听到名家大师们完美的演奏,对音乐更加熟悉”概括得出音乐自身具有多种功能,受到普罗大众的喜爱;人们的音乐欣赏水平不断提高;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最著名的大众文化英雄是甲壳虫(披头士)乐队”概括得出优秀音乐组合的产生;根据材料“尽管他们采取了美国流行音乐的风格,比如爵士乐和早期摇滚,但是甲壳虫乐队在即兴发挥的表演和对权威的嘲弄中加入了一种真正属于工人阶级的感觉”概括得出现代主义音乐的兴起,受到人们的喜爱;根据材料“这是现代西方社会大众文化跨越国界的重要特征”概括得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的音乐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