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疆阿勒泰地区高考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
2023年新疆阿勒泰地区高考历史三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 司马迁曾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其中山东是传统的农业区,是汉朝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最重要的粮食产地;山西与山东类似;江南地区生产技术落后,大部分地区都未开发出来;龙门碣石以北地区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这说明当时( )
A. 经济中心开始逐渐南移 B. 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
C. 国家经济管理水平提高 D. 社会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2. “清白”在古代是品评人物用语。从前四史来看,“清白”在汉代人撰写的《史记》和《汉书》中未见一例,而在魏晋南北朝人撰写的《后汉书》和《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中却出现了32次,如“操节清白”“清白有节”等。由此可以推断( )
A. 儒家思想决定人物品评 B. 社会道德标准发生巨变
C. 用人制度不断发展变化 D. 史书撰写缺乏体例传承
3. 明朝政府把长城作为防御或进攻的依托,“非创筑边墙,不足以御腹心之患”:清朝雍正六年规定,蒙古诸部出入中原皆需经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张家口、独石口、杀虎口,“除此六边口外,别处边口不准走行”。这主要是因为( )
A. 长城军事功能日趋增强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 东北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D. 南北方生产方式的差异
4. 下表为清代地籍管理资料《歙县二十六都一图新丈使字号鱼鳞册底》的部分信息:这反映出当地( )
《歙县二十六都一图新丈使字号鱼鳞册底》土地登记(局部)
鱼鳞册 登记税亩数/亩 “佃”类型占比/%
田 山 地 墉 佃田 荒田 自田 佃地 荒地
1册 132.02 0.00 0.00 0.00 2.79 1.17 0.00 0.00 0.00
2册 115.51 0.00 1.22 0.00 30.21 5.14 3.92 27.33 45.34
3册 109.84 3.69 0.48 0.50 67.12 2.88 5.78 0.00 0.00
7册 119.12 0.20 1.16 0.15 52.44 0.78 4.63 0.00 0.00
8册 192.20 0.16 0.36 0.00 90.96 6.42 2.57 65.27 34.73
10册 151.79 1.40 0.28 0.00 82.76 2.61 1.96 100.00 0.00
16册 190.99 0.00 0.05 0.00 80.36 5.19 1.69 0.00 0.00
资料来源:《歙县二十六都一图新丈使字号鱼鳞册底》,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藏,档号0114120401。
A. 政府清丈土地频繁 B. 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C. 土地税收日益增加 D. 租佃关系普遍存在
5. 鸦片战争是中国的第一次挫败。早在此役之前二十年,清廷已讨论鸦片之害,然而,清廷并未因此有全国性的整体规划。此后,英军以少数兵力,纵横于中国沿海,竟如人无人之境。材料旨在说明清廷“挫败”的原因是( )
A. 民众未能提供有效的支持 B. 中央对地方管理失控
C. 国家缺乏整体动员的机制 D. 军事武器使用的落后性
6. 关于“共和”,儒家的经典解释是“虽偶无君……而礼义不废”。1898-1902年,梁启超等人经由日本著述对西方政体分类知识进行系统介绍,逐渐与中国古典“共和”划清界限。这一做法( )
A. 充分体现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B. 使得速行共和成为知识界的共识
C.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D. 适应了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需要
7. 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这意在强调( )
A. 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 共产党员的国际主义精神
C. 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 D. 牢记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
8. 如图为1978年和1997年中国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GDP结构情况。据此可知( )
A. 农村产业结构比例失衡 B. 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增强
C. 城乡经济实现了一体化 D. 市场经济体制完全确立
9. 汤因比说:“古希腊人跨海迁移的苦难所产生的一个成果是在政治方面。这种新的政治不是以血族为基础,而是以契约为基础的。这时,同伙的感情会超过血族的感情,而选择一个可靠的领袖的办法也会替代习惯传统。”材料表明,古希腊人的“跨海迁移”( )
A. 使契约关系完全代替了血族关系 B. 导致原始氏族社会制度的解体
C. 社会血缘组织的崩解较中国充分 D. 有助于古希腊的社会政治变革
10. 法国大革命胜利后,国民公会令法国科学院组织一个委员会来制定标准度量衡制度。1794年1月,数学家蒙日向国民公会报告,源于自然的、摆脱一切专断特征的“共和国度量衡”必须尽快确立。1799年法国通过公制系统,开始正式使用米制。“米制”的出现( )
A. 受到启蒙思想和大革命的影响 B. 实现了国际单位的完全统一
C. 为法国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D. 标志着法国科技先于世界
11. “灰色区域措施”指的是成员国为绕开关贸总协定第十九条的保障条款而采取的一些歧视性贸易政策措施,如“自动出口限制”“有秩序的销售安排”等等,这些措施在总协定中没有适用条款。材料表明关贸总协定( )
A. 无法推动世界贸易的自由发展 B. 旨在维护战后的贸易保护主义
C. 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的必然性 D. 不能解决成员国间的贸易纠纷
12. 20世纪中期,苏联、美国介入非洲事务,对英国、法国主导的非洲秩序构成冲击。进入21世纪,世界主要国家在非洲综合影响力的排序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梯次:处于第一梯队的国家是法国、中国、美国、英国;处于第二梯队的国家是日本、德国、印度;处于第三梯队的国家是俄罗斯、巴西、土耳其等国。这在客观上反映了( )
A. 世界大国政治影响力的变化 B. 殖民主义体系在非洲地区瓦解
C. 新的国际政治格局最终形成 D. 新兴国家助力非洲地区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2.0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文官制度,就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对各级文官的考试、录用、考核、奖惩、待遇、培训、晋升、调动、解职、退休、保障及分类管理等作系统规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近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是在 19世纪中期以后问世的。从根本上讲,它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实行文官制度的西方各国在文官制度的内容和具体做法上都有某些独特之处。首先是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其次是严加考核,择优晋升。西方各国普遍建立了独立的、职能化的文官专管机构对文官进行统一管理。所有实行文官制度的西方国家都建立了文官职位制,以此作为对文官队伍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础和依据。西方各国为了保证行政管理工作不因内阁更换而中断,一方面要求文官在政潮起落中严守“中立”立场,如规定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政治活动等,另一方面实行文官职务常任制,规定文官从被录用到退休,非因违法渎职不得随意被免职或停职。
——摘编自顾新生《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
材料二清末科举制的废除导致官吏选拔制度的缺失,广大的知识分子强烈要求重新建立官吏制度。自 1912年起,北洋政府便逐渐出台了一系列的公务员法规。到1921年,我国在当时已形成了公务员法规。这些法规明确划分了文官的分类、任用、俸禄、休假、保障及惩戒等内容。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渐渐步入近代化。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随即颁布了一整套的文官考试制度。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以设立行政、司法、立法、考试、监察五院制作为孙中山五权政治制度的开始,建立了由考试院执掌选拔任用官员的一系列考试制度,考试院的设立正是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体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制定的虽然较为全面,对防止行政长官干预,选拔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当时政治腐败,军阀割据,社会动荡,公务员制度并未得到有效实施。
——摘编自王宇眉《浅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建立的国内背景及未得到有效实施的原因。
(3) 综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公务员制度的认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回望古史,黄河流域对中华文明的早期发育居功至伟,而长江流域依凭巨大潜力,自晚周急起直追,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与北方之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秦羌文化并耀千秋。龙凤齐舞、国风——离骚对称、孔孟——老庄竞存,共同构建二元耦合的中华文化。中唐以降,经济文化重心南移,长江迎来领跑千年的辉煌。近代以来,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长江担当起中国工业文明的先导、改革开放的先锋。
——冯天瑜等《长江文明》
以“长江文明”为主题,参考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分别从居民和政府角度,提出应对此次橙色预警的响应措施。
15. 材料唐代宗广德元年( 763年),太常少卿杨绾上疏朝廷要求实行科举变革。杨绾认为现行的科举有三大弊端:其一投刺干谒,露才扬己。其二不穷旨义,唯择浮艳。其三科举与入仕分离。他认为总体的解决办法是“依古制”实行乡举里选制度。杨绾认为:“国之选士,必藉贤良。”他强调开科取士必须取孝廉之士,对于孝廉之士的考试必须检查其对于经义的才能。杨绾强调孝廉录取者应立即“付吏部,便与官”,那些稍差者就“与出身”,以敦促他们更好地注重实用。可以说这样的主张乃是对太宗当年确立的科举本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归。杨绾第一次上疏是广德元年六月二十日,当时在朝廷引起极大反响,代宗也下诏对杨绾所议表示支持。在这种情形下,杨绾叉上了一个疏,对第一次疏中之语进行具体说明,这只不过是七月二十六日的事,可是.这次代宗却不再在朝中讨论,而是私下里向翰林学士们征求意见。结果,翰林学士回答说:“进士行来已久,遽废之恐失人业。”结果,代宗接受翰林学士的意见,又下诏完全否定了杨绾之议。
——据王志东《论唐代宗广德元年的科举变革》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杨绾要求实行科举变革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杨绾要求实行科举变革的主张。
16. 材料 19世纪的时候,大部分英国人对未来充满自信,他们相信从启蒙思想家开始就提出的进步理念,未来一定会比现在更好,在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完全有资格确立这样的自信。日不落帝国建立,全世界的财富在向英国流淌,英国人雄踞于世界之上。但1914-1918年的战争不仅使“日不落帝国”开始衰落,同时在心态上也彻底击碎了原先的自信。因此,我们才可以看到,战后的二三十年代,英国的领袖们希冀以不惜一切代价维持和平的方式,解决上次大战所带来的直接伤害。正因为抱有和平的幻想,加之民众对战争的厌倦、和平主义运动的展开,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后来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1938年,英国首相张伯伦对希特勒妥协退让以防止战争。当张伯伦回到伦敦时,得意忘形地宣称,从此之后整整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事实上,这一次对德国法西斯的妥协铸成大错,不仅没有带来和平,反而纵容了德国的侵略,导致德国不受限制地迅速扩张,最后演变成第二次世界大战。
——李宏图《是什么造就了文明发展的走向——20世纪初年欧洲历史的反思》
(1) 根据材料,简析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影响。
17. 材料萨镇冰( 1859-1952年),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早年进马尾船政学堂学习驾驶。光绪三年受派赴英国学习海军。甲午战争时萨镇冰奉命驻守日岛,英勇抵抗了11天。宣统元年,萨镇冰被委以筹备海军大臣和海军提督之职。上任后,他合并了过去分裂的南北水师,建立了统一的指挥系统,下分巡洋、长江两舰队,还统一了官制、旗式、军服、号令。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等人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州发动抗日反蒋事件,时年74岁的萨镇冰义无反顾地加入其中。他支持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人民革命政府,赞成反蒋抗日的主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到南洋和后方川、黔、湘、滇、桂、陕、甘等省宣传抗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萨镇冰写下许多歌颂新中国的诗篇,如“师入三韩大有声,海东形势一番更:美军屡败终难振,华裔方兴孰敢轻”。临终前他在最后一首诗中表达了对努力实现祖国统一的期盼:“国疆昔小而今大,民治虽分终必联……所望群公齐努力,相扶世运顺乎天。”
——据苏全有、景东升《萨镇冰与近代中国海军建设述评》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萨镇冰成为近代著名海军将领的历史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萨镇冰的历史贡献。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可以看出,山东、山西地区属于黄河流域,是传统的农业区,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江南地区大部分地区都未开发;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由此可知,司马迁的这一划分体现了当时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多样性,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汉代的经济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识读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汉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汉代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从材料“在汉代人撰写的《史记》和《汉书》中未见一例,而在魏晋南北朝人撰写的《后汉书》和《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中却出现了32次”和所学知识可知,对人物评价的重要性越来越强,结合所学,我们可知这主要是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需要对人物品评级别,C正确;
ABD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修长城抵御少数民族,而清朝则不再修长城,原因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民族交融加强,无需再用长城来抵御少数民族进攻,B正确,排除A;
材料和东北边疆开发无关,排除C;
D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D
【解析】从材料“清代地籍管理资料《歙县二十六都一图新丈使字号鱼鳞册底》”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清政府丈量土地后形成的,其主要的目的是为征收赋税服务,从材料中明显可以看出当时租佃关系普遍存在,D正确;
ABC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A.材料不涉及民众支持,排除;
B.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C.根据“然而,清廷并未因此有全国性的整体规划”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强调国家缺乏整体动员的机制,正确。
D.材料不涉及武器落后,排除。
故选:C。
本题侧重于考查鸦片战争,解题关键信息是“然而,清廷并未因此有全国性的整体规划”。
本题侧重于考查鸦片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6.【答案】D
【解析】从材料“儒家的经典解释是‘虽偶无君……而礼义不废’。1898-1902年,梁启超等人经由日本著述对西方政体分类知识进行系统介绍,逐渐与中国古典‘共和’划清界限”和所学知识可知,强调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结合材料时间和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可知,这是先进中国人用来救亡图存的重要思想和方案,D正确;
ABC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康有为和梁启超民主思想,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康有为和梁启超民主思想,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可知毛泽东号召中国共产党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故A项正确;
B.材料的主旨信息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非强调国际主义精神,故B项错误;
C.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毛泽东此言论并非强调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故C项错误;
D.“牢记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并非毛泽东此言论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毛泽东思想,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毛泽东思想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A.“产业结构比例失衡”说法错误,排除;
B.根据材料数据分析可知,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也有所上升,这有利于释放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B正确;
C.“城乡经济实现一体化”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D.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信息的分析。
本题侧重于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9.【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古希腊人跨海迁移的苦难所产生的一个成果是在政治方面。这种新的政治不是以血族为基础,而是以契约为基础的。这时,同伙的感情会超过血族的感情,而选择一个可靠的领袖的办法也会替代习惯传统”和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的特殊的迁移方式形成了政治上的新的格局,D选项符合题干的特征;
ABC选项的内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大革命后,推动了法国标准度量衡制度的发展,而“源于自然的、摆脱一切专断特征的‘共和国度量衡’必须尽快确立”则体现了法国度量衡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A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法国而非世界,排除B;
“米制”的出现和工业革命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
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法国科技先于世界”的结论,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法国大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法国大革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从材料“成员国为绕开关贸总协定第十九条的保障条款而采取的一些歧视性贸易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在总协定中没有适用条款”和所学知识可知,关贸总协定有自身的巨大缺陷,所以需要新的贸易体系来弥补它的不足,最终一定会被世界贸易组织所取代,C正确;
ABD选项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从材料“20世纪中期,苏联、美国介入非洲事务,对英国、法国主导的非洲秩序构成冲击。进入21世纪,世界主要国家在非洲综合影响力的排序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梯次:处于第一梯队的国家是法国、中国、美国、英国;处于第二梯队的国家是日本、德国、印度;处于第三梯队的国家是俄罗斯、巴西、土耳其等国。”和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和21世纪,能够主宰世界重大事务的国家发生了改变,客观上反映出世界大国政治影响力的变化,A正确;
BCD选项是对材料骗人的理解,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小题1】特点:公开竞争;分级考试;择优录用;录用机关独立工作,不受外力干涉;统一管理;严守中立,职位常任。
【小题2】背景:清末废除科举制度;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孙中山文官制度的思想基础;借鉴西方近代的文官制度。
原因:政治腐败;军阀割据;社会动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小题3】公务员制度要符合国情;公务员制度的建立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公务员制度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
【解析】本题考查了西方文官制度、近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建立的国内背景及未得到有效实施的原因分析;第三问结合公务员制度的认识分析。
本题考查了西方文官制度、近代中国的选官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要求“以‘长江文明’为主题”“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可得出论题为长江文明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论述可从古代、近代和现代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概括,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故答案为:
论题:长江文明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
论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老子和庄子等思想家,文学上出现了屈原等大文学加,其代表作《离骚》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有“湖广熟,天下足”之美誉,全国仰食江南;近代以来,南方工业发展迅速,承担起促进中国近代化的重任,出现了张謇等著名的实业家;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南方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先锋,四个特区均位于南方,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出现了广东、浙江和江苏等经济大省。
总之,无论古代、近代和现代,无论经济、政治和思想,南方都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小题1】原因: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衰微,科举考试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影响;科举制不能选拔出有德的人才;考试内容和实际脱离。
【小题2】有利于推动科举制的变革,选拔出实用人才;引起统治者对科举制弊端的重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唐中后期政治的变革;但对科举制全盘否定的态度不可取。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历史人物,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杨绾要求实行科举变革的原因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杨绾实行科举变革主张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历史人物,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小题1】原因:一战沉重打击了英国的经济;击碎了英国人对未来的自信;英国领导人对和平解决国际问题抱有幻想;对战争的恐惧和和平主义运动的影响。
【小题2】影响: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气焰;加快了德国的扩张步伐;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挫伤了反法西斯力量;英国本身也受到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深受其害。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第一问要结合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洋务运动的开展;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的深厚影响力;中国共产党的感召。
【小题2】促进中国近代海军的近代化;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主权;募捐施善,赈济百姓;不打内战,迎接解放。
【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萨镇冰成为近代著名海军将领的历史背景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萨镇冰的历史贡献分析。
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历史人物,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