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湖南省三湘名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大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湖南省三湘名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大联考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西周时期,“献捷”是奉周王之命对夷狄进行的讨伐之事,在获胜归来后向周天子献俘的仪式。“献捷”在春秋时期依然盛行,据《左传·成公二年》记载,“晋侯使巩朔献齐捷于周,王弗见……”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晋国在诸侯中的地位提升 B.政治制度中出现了新的变化
C.礼乐秩序得到了有效维护 D.周王丧失了对诸侯的影响力
2、秦统一以前,粮价较稳定,大致粟石三十钱左右。秦朝统一全国后,粮价急剧上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六年(前216年),关中“米石千六百”。这一变化可能是源于( )
A.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 B.法家统治思想阻碍农业发展
C.大兴土木使得民失农时 D.长期战乱后的社会经济凋敝
3、西晋大臣傅咸上疏指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东晋的范宁则上疏称:“今并兼之士亦多不赡,非力不足以厚身,非禄不足以富家,是得之有由,而用之无节”。据此可知,晋时( )
A.世家大族垄断政治权力 B.社会奢靡之风盛行
C.民本思想开始成为主流 D.流民问题渐趋严重
4、下表是学者对唐宋时期家训内容的统计,据此可知,唐至南宋( )
唐、北宋、南宋家训内容(单位:篇数)
内容 唐 北宋 南宋 总计
1 处己(修身、励志) 5 19 18 42
2 勉学、治学 3 14 15 32
3 睦亲(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 3 6 8 17
4 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 6 14 10 30
5 处世(包括交友、尊师、尊敬长辈、礼仪) 5 16 10 31
6 从政 11 11 6 28
7 治国 2 4 0 6
8 女诫 5 2 0 7
9 教子原则 2 4 2 8
A.文化心态趋于开拓外向 B.理学主导地位确立
C.儒学义理观念得到强化 D.社会矛盾渐趋缓和
5、如图所示,明初朱元璋分封诸王时,宗藩分布于全国各处战略要地。明中后期,藩王则主要就封于物产丰富的河南与湖广地区。据统计,有明一代就藩的50位亲王中,12位在河南,19位在湖广。这反映了明代( )
A.分封宗藩的目的有所调整 B.统治中心的变化
C.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 D.君主专制的强化
6、清中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繁荣,《双林镇志》曾记载:“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田功半荒,而衣帛食鲜,茶馆食肆中醉酒呼号者亦复不少矣”。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B.小农经济的发展严重受阻
C.江南地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农村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
7、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西方国家的本土距离中国甚为遥远,其侵略中国必以南洋为基地,中国应当扶植南洋华人垦殖事业,经营之以为藩镇。魏源的主张( )
A.蕴含着朴素的海权思想 B.推动了清廷对外政策的调整
C.加速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D.摆脱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
8、清末新政时期,各省逐步建立了巡警体制,凭督抚的保奏来选用巡警道警官。当时有人曾指出,“各省垣巡官往往充以知县;府厅、州、县巡官,非任以佐杂,即充以成友。”这可以反映当时( )
A.各省的社会治安有所改善 B.近代治安化的成效明显
C.清政府集权体制面临危机 D.近代化历程的曲折艰辛
9、五四运动后,湖南军阀谭延闿打出了“湖南自治”的旗号,企图用湘籍官僚政客包办湖南政治,湖南各界纷纷请愿,响应这一口号。但1920年11月,湘军总司令赵恒惕取谭延闿而代之,湖南自治运动逐渐流产,湖南各界大失所望。“湖南自治”的流产,客观上( )
A.巩固了中华民国的国家统一 B.加速了革命新形势的到来
C.阻碍了新型政治团体的创建 D.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0、从1942年6月到1945年,天津政府共实施22次食物配给,下表反映了其中几次食物配给的情况。
配给时间 配给数量 配给价格(每斤) 配给标准
第5次配给(1943年1月) 面粉20万袋,杂粮10万包,大米2万包,小米2万包,文化米8000袋 面粉一等粉0.74元,二等粉0.6元,三等粉0.53元,大米1.1元,小米0.7元,文化米0.71元 每户面粉25斤,杂粮50斤
第13次配给(1943年9月、10月) 面粉20万袋,杂粮花生饼粉179万斤,荞麦粉2500袋,莜麦粉2000袋 面粉1.75元,花生饼粉0.84元,荞麦粉1.22元,莜麦粉1.32元 每人面粉4.5斤,杂粮1斤
第20次配给(1944年10月) 面粉135535袋,小米28888袋,玉米23826袋 面粉3.5元,小米2.93元,玉米粉2.73元 每人面粉3斤4两,小米2斤11两,玉米粉半斤,共6斤7两
第22次配给(1945年1月及春节) 玉米28087袋,谷子9781袋,黑豆13513袋,高彙14845袋,玉米粉18157袋 玉米2.35元,谷子1.98元,黑豆2元,高粱2.75元,玉米粉2.793元 每人玉米1斤1两,谷子1斤4两,黑豆1斤9两,高梁3斤2两,玉米粉7两,共杂粮7斤7两
表格中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日本的战场局势渐趋恶化 B.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
C.解放区的经济秩序遭破坏 D.美国对华经济侵略加剧
11、1958年初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调剂和补充职工问题的意见》规定:各地区各单位的招工计划要先经过地方党委审查,而后报中央考虑决定。同年6月,中共中央同意了劳动部的报告,决定放宽对招收新工人的审批管理,招工计划不必经中央批准。这一转变,源于( )
A.中央对经济管理权的下放 B.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
C.经济建设上存在冒进倾向 D.“一五”计划的实施
12、在荷马时代希腊人已经有了一百多个祭祀神灵的庆典或节日。每当迎来相关重大活动时,居民们纷纷前往城邦广场进行集体祭祀和参与典礼。这反映了当时希腊( )
A.虔诚的基督教信仰 B.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
C.直接性的政治活动 D.民众的公共参与意识
13、1748年《论法的精神》出版,其中关于三权分立的分析并没有受到公众的重视,反倒是“论法律与气候和土壤的关系”这一节在思想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广泛的探讨。这主要是由于( )
A.研究角度的创新 B.政治安全的需要
C.自然科学的影响 D.唯物史观的传播
14、19世纪70年代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逐步建立起行业垄断,此后成品油价格从每加仑88美分下降到了每加仑5美分。1911年标准石油公司因垄断被联邦政府拆分,不久后成品油价格逐步上升,至1918年才在高位稳定下来。这一现象( )
A.体现了标准石油公司的垄断 B.反映了市场竞争的经济规律
C.暴露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弊端 D.揭示了资产阶级政权的本质
15、斯大林曾经痛斥在他讲话过程中长时间的鼓掌,他认为这会让人们把鼓掌看的比听他的讲话更为重要,所以鼓掌对领导也许是好意,但这样的掌声会伤害国家的事业。斯大林的认识( )
A.破坏了苏联共产党的团结 B.巩固了其党内的领导地位
C.遏制了个人崇拜风气蔓延 D.发现了国家发展中的危机
16、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前,数据分析存在三分之一的失败概率。美国航天局层层上报数据,但为了向250万美加中小学生讲授人类历史的首次太空课,总统接到报告时失败风险已变成了万分之一。最终“挑战者号”升空后发生事故,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挑战者号”的悲剧源于( )
A.政府片面追求政绩 B.民众对于航天事业的期待
C.美国受到苏联施压 D.经济困境使国家无力试错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两汉统治的四百余年间,蹴鞠等运动项目得到了广泛的流行与传播。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名为《蹴鞠》的新书,共计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蹴鞠专业书籍,也是世界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当时的蹴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对抗性比赛为主的蹴鞠,多流行于军队;另一种是以娱乐、表演为主的非对抗性的蹴鞠,主要流行于民间和宫廷。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中多次见到蹴鞠的图像,如河南省南阳出土的《击鼓蹴鞠图》,从其形象来看两人是边击鼓边蹴鞠。值得注意的是,汉画像石的蹴鞠图中,蹴鞠者的形象有男有女。东汉时期的李尤在《鞠城铭》中讲述了汉代蹴鞠的场地、球具、队长、裁判、比赛规则、比赛道德等问题,是今天研究汉代蹴鞠运动的重要资料。
——摘编自杨绍华《汉唐时期河洛体育文化研究》
材料二 明代的蹴鞠已经不再是朝廷宴会的表演节目,只不过是王宫贵族的一种消遣娱乐,此时蹴鞠艺人在城市里已无演出的地方,只能靠走江湖卖艺糊口。更为凄惨的是有些艺人已不是以表演技艺博得观众的赞赏,获得糊口之资,而是混在妓院里靠帮闲混碗饭吃,蹴鞠的娱乐层次下降,社会价值低下。“寒食蹴鞠”是一种民俗活动,是不限男女老少的自娱自乐活动,在明以前的节日民俗娱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明代,“寒食蹴鞠”的民俗同样走向衰落。进入清代以后,蹴鞠这一历史悠久的汉族人民喜爱的活动,逐渐为踢毽子等运动所取代。
——摘编自李艳国《明清蹴鞠运动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蹴鞠运动发展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蹴鞠文化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以后,俄国巴库地区的石油被大规模开采,大量的外国资金(主要是英国与法国的)涌入巴库。1880年巴库的石油开采量为250万普特,到1900年上升为6000万普特,约占俄国石油总开采量的95.1%,在20年内石油开采量增加了20倍。1908年巴库的工人数量占全俄工人总数的3%,巴库的“诺贝尔——马祖特石油卡特尔”的煤油产量占全俄煤油产量的97%。巴库也由一个僻远的边疆小镇变成为现代工业大都市,位列俄国七大工业中心城市。19世纪90年代,全世界的石油总产量为10亿普特,俄国为4.78亿普特,占总产量的48%,成为世界第二产油大国。20世纪初,俄国的石油开采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位。
材料二 20世纪初俄国不同地区的石油消费需求量(单位:普特)
波罗的海地区 莫斯科—中部工业区 伏尔加河中游地区 中部黑土区
1904年 1991万 8393万 1353万 757万
1908年 468万 5960万 1100万 500万
1912年 707万 6866万 1552万 689万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建华《俄国近代石油工业的发展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巴库地区近代石油工业兴盛的客观条件及发展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相关信息,围绕“石油消费需求与社会生产”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相配套的国家配置资源和调节价格的措施,导致价格体系不合理现象严重,物价水平波动较大。1978年以后,在维持价格总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国家首先是通过此升彼降的方式缩小价格“剪刀差”。从1978年到1984年,国家一方面逐步地提升农产品价格,另一方面降低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使得两者之间的比价趋于合理;在工业领域,一方面提高工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另一方面降低加工工业品价格,缩小工业内部比价不合理程度。随着改革实践的进行,国家更侧重于通过转变价格形成机制来从根本上解决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在对传统计划体制内产品进行调整的同时,对国家难以有效调控的工业小商品、三类农副产品等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调节。此后,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化,改革范围也随之扩大。
——摘编自刘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格改革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到1984年我国价格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到1984年我国价格改革的意义。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变革成功有重要影响,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体现:
首先,精英阶层的政治文化影响大众,那么政治变革会很容易发生。如果精英阶层倡导的政治文化能影响到大众,那么精英和大众的政治文化就具有一致性。政治制度的变革拥有了广泛的政治文化认同,就会较为顺畅。反之,变革很难成功。
其次,外来政治文化同传统文化的整合,会推动政治变革的成功。社会转型时期,政治文化往往呈现出多元并存状态。……如果传统和外来的政治文化能实现成功整合,政治制度变革成为顺理成章之事。反之,整合失败,政治制度的变革也很难成功。
再次,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自然形成的政治文化,容易推动政治变革的发生。如果政治文化是在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那么政治文化的深层次转变就较为容易发生,政治制度变革成果也随之巩固下来。反之,政治文化的深层次演变很难实现,政治制度的变革也因而很难成功。
——摘编自张迪《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变革的影响》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变化。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晋国的“献捷”没有遵循西周时期的规定(奉周王之命讨伐夷狄),这反映出西周时期礼乐制度受到了冲击,即政治制度出现了新的变化,B项正确;材料介绍了晋的“献捷”仪式因违反西周规定而没有被天子接见,与晋国地位无关,A项错误;材料反映春秋时期诸侯没有严格遵循西周的礼乐规定,表明礼乐秩序受到了冲击,C项错误;这一时期,“献捷”仪式依然需要向天子献俘,说明天子依然有一定影响力,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统治政策。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大兴土木,征发了大量的徭役,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因而带来了秦朝的粮价急剧上涨,C项正确;秦朝的农民起义爆发是在秦始皇去世后发生的,此时尚未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A项错误;法家思想强调重农抑商,因此粮价上涨与法家统治思想本身无关,B项错误;材料强调了秦统一前,粮价较低,因此战国时期的战乱并不是秦朝统一后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晋的经济现象。据材料可知,两位大臣都强调对于财富要节用,这反映了晋时社会奢靡之风盛行,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要节俭,没有提到世家大族垄断政治权力、民本思想,也没有直接提到流民问题严重,A、C、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唐至南宋的家训内容中,以传统儒家的伦理思想为主要内容,且日趋丰富,这表明这一时期,义利之辨逐渐得到强化,C项正确;唐至南宋,在文化心态上由开拓外向转为内敛精致,反映在家训中,唐代的家训就更加注重处世、从政等内容,宋代的家训则注重处己、治学,A项错误;南宋后期,理学主导地位逐渐确立,B项错误;唐至南宋,社会矛盾日趋激烈,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代分封的变化是由较为均匀的分布转为集中于河南、湖广地区,这是因为明初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皇室,因而藩王分布于各战略要地。此后,明朝政府收回了藩王在地方的管理权,仅提供优厚的经济待遇,因而藩王集中分封于粮食产量较高的河南、湖广地区,A项正确;明代的统治中心由南京变为北京,这对于藩王的分封没有多大影响,B项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明代南北经济文化格局并未改变,C项错误;材料内容是中央对地方的治理,属于中央集权的变化,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双林镇附近农民以丝织业为主业,而不再进行农业生产,这反映了该地区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当地出现了雇佣经营的现象,因而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A项错误;清代中期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并没有严重受阻,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C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魏源主张在南洋扶植华人的海外垦殖事业,而近代海权思想认为海权是海军舰队、商船队、海外基地(殖民地)三者的结合,因此魏源的主张蕴含着朴素的海权思想,A项正确;魏源的主张并未带来清政府的政策调整,B项错误;洋务运动在19世纪60年代展开,与魏源的关联度不大,C项错误;魏源主张以海外基地为藩镇,表明魏源并未完全摆脱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清末新政时期各省建立起了巡警体制,但巡警的选用权集中于各省督抚手中,因而导致督抚们任人唯亲,这反映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曲折与艰辛,D项正确;材料介绍的是各省巡警的选用,而不是各省的治安改善,A项错误;巡警体制存在弊端,这表明治安近代化的成效并不明显,B项错误;材料中巡警道警官需要督抚们的保奏,由此可知,清政府还是有最终决定权,不能证明清政府的集权体制面临危机,C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湖南自治运动因为湖南政治形势的变化而破产,让湖南社会各界纷纷失望,这客观上会让湖南各界对社会改良失去信心,从而投人社会革命的浪潮中,B项正确;材料中的“湖南自治”,仅仅是湖南军阀用来割据的手段,自治的失败,也没有改变中国军阀混战的局面,A项错误;社会各界对政治的期待落空,有利于新型政治团体的创建,C项错误;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地方政局与国家局势,这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从1942年到1945年,天津地区粮食配给数量下降,价格上升,此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天津位于沦陷区,同时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中转站,因此表格中的现象源于日本战场形势的渐趋恶化,日本倾大量物资供应军需,A项正确;1942到1945年,天津并不在国统区范围,B项错误;解放战争1946年开始,C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美国经济侵略加剧,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1958年,中国在工业建设上开展了“大跃进”,这是“左”倾错误对经济建设的影响的典型表现,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了中央对招工审批权的下放,并没有体现对经济管理权的下放,A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于1960年,B项错误;“一五”计划于1953至1957年实施,D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社会生活。庆典和节日是公共性活动,希腊人集体参与公共性活动,体现了公共参与意识,故选择D项。荷马时代还没有基督教,基督教发端于公元1世纪,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祭祀神灵,无法得到精神生活丰富多样,排除B项;参加祭祀和庆典并不等于政治活动,排除C项。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思想的背景。气候和土壤属于自然地理领域,启蒙思想家们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认为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遵循某种规律,因此从自然科学入手分析社会问题是当时的一种风尚,故选择C项。材料说明的是从地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学,从材料中无法确定这一做法是否具有创新性,A项不严谨;政治压力并未吓阻思想家们讨论启蒙思想,政治安全并非是其主要考虑的因素,排除B项;唯物史观的创立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垄断企业通常利用自身规模优势压低生产成本,使得新进入该行业的企业难以与其竞争,以此维系自身垄断,当企业无法垄断,生产成本上升,新加入的企业能够通过自身的高效经营,缩小其和龙头企业的差距,虽然商品价格整体上会上升,但可以激发企业活力,最终有利于经济发展,这是经济规律在现实中的体现,故选择B项。材料中标准石油公司最终被拆解,而非继续垄断,排除A项;联邦政府的反垄断行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发展,排除C项;资产阶级政权的本质是剥削劳动者,材料没有体现关于劳动者的状况,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斯大林认为长时间的鼓掌不利于国家的事业,因为这有吹嘘拍马之嫌,斯大林发现了当时苏联存在的这一问题,故选择D项。指出党的问题,对错误进行批评,不能被看作是破坏党的团结,排除A项;斯大林反对长时间鼓掌,同党内地位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苏联最终仍然形成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风气。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冷战时期美苏的国家竞争。美国航天局已经告知航天飞机强行升空有巨大风险,但为了达到政治上的宣传效果,各级人员将数据传达至总统时已经严重失真,导致做出错误决策,故选择A项。民众的期待不是影响资产阶级政府行为的根源,排除B项;80年代苏联日益衰落,给美国施加巨大压力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80年代美国经济走出危机迎来较快发展,排除D项。
17、答案:(1)特点;蹴鞠运动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出现了专业的蹴鞠著述;兼具表演与比赛两种形式;汉代蹴鞠运动有女性参与;蹴鞠规范化。
兴盛的原因:汉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宽松尚武的社会环境。
(2)变化:蹴鞠的社会影响力大幅度降低;蹴鞠运动的参与者社会地位降低;蹴鞠文化逐渐走向消亡,为其他运动所取代。
原因: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统治者采取了文化专制政策;理学思想对蹴鞠运动的束缚;明清时期,新型的娱乐活动出现。
解析:(1)特点:依据材料“在两汉统治的四百余年间,蹴鞠等运动项目得到了广泛的流行与传播”,得出蹴鞠运动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依据材料“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名为《蹴鞠》的新书,共计二十五篇”,得出出现了专业的蹴鞠著述;依据材料“当时的蹴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对抗性比赛为主的蹴鞠,多流行于军队;另一种是以娱乐、表演为主的非对抗性的蹴鞠,主要流行于民间和宫廷”,得出兼具表演与比赛两种形式;依据材料“值得注意的是,汉画像石的蹴鞠图中,蹴鞠者的形象有男有女”,得出汉代蹴鞠运动有女性参与;依据材料“东汉时期的李尤在《鞠城铭》中讲述了汉代蹴鞠的场地、球具、队长、裁判、比赛规则、比赛道德等问题”,得出蹴鞠规范化。
兴盛的原因:从汉代经济的发展分析,得出汉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得出宽松尚武的社会环境。
(2)变化:依据材料“明代的蹴鞠已经不再是朝廷宴会的表演节目,只不过是王宫贵族的一种消遣娱乐”,得出蹴鞠的社会影响力大幅度降低;依据材料“有些艺人已不是以表演技艺博得观众的赞赏,获得糊口之资,而是混在妓院里靠帮闲混碗饭吃,蹴鞠的娱乐层次下降,社会价值低下”,得出蹴鞠运动的参与者社会地位降低;依据材料“进入清代以后,就鞠这一历史悠久的汉族人民喜爱的活动,逐渐为踢毽子等运动所取代”,得出蹴鞠文化逐渐走向消亡,为其他运动所取代。
原因:从明清文化专制分析,得出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统治者采取了文化专制政策;从理学思想分析,得出理学思想对蹴鞠运动的束缚;依据材料“进入清代以后,就鞠这一历史悠久的汉族人民喜爱的活动,逐渐为踢毽子等运动所取代”,得出明清时期,新型的娱乐活动出现。
18、答案:(1)客观条件: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组织阶段,加大了对外资本输出;世界能源更新换代,各国对石油需求量大增。
特点:石油工业发展迅速;石油工业集中度较高。
(2)示例:石油需求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工业生产的发达程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一时期,俄国的重化工业迅速发展。因此,在很多的工业部门,石油取代了煤炭成为了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与原料。因此,俄国的不同地区因为工业企业的密集程度有所不同,在石油需求量上存在着区别。莫斯科是俄国的工业中心,莫斯科周边分布着大量的俄国工业企业,因而莫斯科—中部工业区对石油的需求量非常高。中部黑土区,是俄国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区,因此该地区对石油需求量相对比较少。
石油是近代重要的工业能源,因此对石油需求量的高低,反映了该地区的工业发展的程度。
解析:(1)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概括俄国巴库地区近代石油工业兴盛的客观条件及发展特征客观条件:根据所学19世纪70年代俄国已经完成了农奴制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巴库地区近代石油工业兴盛做了政治上的准备;根据所学19世纪70年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再结合材料俄国巴库地区的石油被大规模开采,大量的外国资金(主要是英国与法国的)涌入巴库可知条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组织阶段,加大了对外资本输出;再有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能源由煤炭变成了石油使各国对石油需求大增。特征:根据材料1880年巴库的石油开采量为250万普特,到1900年上升为6000万普特,约占俄国石油总开采量的95.1%,在20年内石油开采量增加了20倍可知特征是石油工业发展迅速;根据材料1908年巴库的工人数量占全俄工人总数的3%,巴库的“诺贝尔—马祖特石油卡特尔”的煤油产量占全俄煤油产量的97%可知石油工业集中度较高。
(2)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提取相关信息,围绕“石油消费需求与社会生产”展开论述。材料中波罗的海地区、莫斯科—中部工业区、伏尔加河中游地区、中部黑土区等地石油消费需求量各不相同,根据所学这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的所以论题是石油需求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工业生产的发达程度。论证: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角度作答。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俄国重工业的发展使石油能源被大量开采和使用角度作答。在从莫斯科是俄国的工业中心所以对石油需求量大角度作答。从中部黑土区是俄国传统农业区,石油需求量小角度作答。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一时期,俄国的重化工业迅速发展。因此,在很多的工业部门,石油取代了煤炭成为了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与原料。因此,俄国的不同地区因为工业企业的密集程度有所不同,在石油需求量上存在着区别。莫斯科是俄国的工业中心,莫斯科周边分布着大量的俄国工业企业,因而莫斯科—中部工业区对石油的需求量非常高。中部黑土区,是俄国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区,因此该地区对石油需求量相对比较少。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最后明确结论,石油是近代重要的工业能源,因此对石油需求量的高低,反映了该地区的工业发展的程度。
19、答案:(1)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发挥国家调控与市场调节相配合的作用;对不同产品的价格采取不同的价格调节手段。
(2)意义: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价格体系;有利于提高工农业的生产积极性和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析:(1)据材料“1978年以后”“从1978年到1984年”与“此后,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化,改革范围也随之扩大”可知,价格改革是逐步推行、渐进改革;据材料“国家首先是通过此升彼降的方式缩小价格‘剪刀差’”与“对国家难以有效调控的工业小商品、三类农副产品等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调节”可知,价格改革发挥了国家调控与市场调节相配合的作用;从材料“一方面逐步地提升农产品价格,……缩小工业内部比价不合理程度”可知,对不同产品的价格采取不同的价格调节手段。
(2)价格改革前,价格体系不合理现象严重,因此价格改革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价格体系;价格改革有利于稳定物价,因此可以提高工农业的生产积极性和人民生活水平;价格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20、答案:【示例】
我赞同材料的观点:外来的政治思想发展演化为深层次的大众的政治心理,可以更好地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
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剧。先进的知识分子如康有为、梁启超,积极宣传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尽管他们接受了并积极传播西方的进步思想,但这样的政治思想并没有深入到社会大众中去,维新变法运动也因为缺乏群众基础,最终在1898年的戊戌政变中宣告失败,中国的政治制度变革也没有能够实现。
五四运动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这一时期的进步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同时,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去,他们发起了平民教育与平民文化运动,让社会大众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在共产党人如毛泽东等人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实现。
综上所述,外来的政治思想,只有深入到社会大众中去,并结合本国实际做出调整,才能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
解析:本题可选的观点有3个。第一个观点是在政治文化的传播上,精英阶层努力地将文化下移到大众,政治变革更容易成功;第二个观点是,在政治文化的整合效果方面,外来的政治文化与本国的文化传统相结合,政治变革更容易成功;第三个观点是,从本国国情现实出发,而发展出的政治文化,更容易推动政治变革。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