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实验学校2022-2023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1839年6月3日,他领导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毒品销毁运动——“虎门销烟”,此举震惊中外,在世界禁毒史上树起第一座丰碑。他不仅是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在国际上也享有崇高声望。他是( )
A.关天培 B.林则徐 C.陈化成 D.曾国藩
2. 1857年,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中指出:“广州城内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并且认为这是一场“极端不义的战争”。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三元里抗英斗争 D.血战虎门炮台
3. “晚清政府就是一棵结满果实的大树,英法联军使劲地摇晃这棵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人给拾走了。”材料中的被拾走的果子最有可能指的是( )
A.割占九龙司 B.强租旅顺
C.割占辽东半岛 D.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4. 如图是某同学以“太平天国的兴衰”为主题制作的示意图。其中“转折”处的历史事件是( )
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天京事变 D.天京陷落
5. “农民战争得不到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无法克服自己的弱点,就不能不陷于失败。”上述材料观点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
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外国侵略势力的打击
C.清政府的镇压 D.洪秀全个人的腐败
6.(2022·贺州)1872年,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使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这说明了洋务运动( )
A. 兴起于甲午战争以后
B.目的是推动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C.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
D.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
7. “甲午中日战争”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的分界线,之前列强侵华的方式主要是“贸易+特权”,之后则变成了“投资+特权”。发生这种变化的依据是( )
A.五口通商协议关税 B.鸦片贸易合法化
C.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 D.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投资建厂
8. 甲午战后,进步人士组织了强学会等学会,办起了《时务报》等报刊。其传播的思想是( )
A.维新变法 B.共和革命 C.民主科学 D.马克思主义
9.(2022·顺德模拟)赫德指出,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缺乏工作经验,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据此可知,赫德关注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10.(2022·天河一模)范大章指出,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不是农民阶级的自主口号,该口号使民间积蓄的冲击旧秩序的力量按照封建地主阶级的意志迅速走上了乡团化的道路。该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 )
A.一直得到清朝的坚定支持 B.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C.被打上了封建主义的印记 D.坚持了原有斗争方向
11.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2023·云南会考)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为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孙中山提出了( )
A.驱除鞑虏 B.创立民国 C.恢复中华 D.平均地权
13. 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内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次日清晨,革命党人起义成功。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革命志士们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下列史实不能纳入其中的是( )
A.护国战争 B.安庆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萍浏醴起义
14.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少年瞿秋白目睹了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它形象地说明了某一历史事件的两大功绩,这一历史事件发生于( )
A.1900年 B.1911年 C.1912年 D.1901年
15. 孙中山日后反思,认为“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孙中山发出这样感慨的原因是( )
A.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B.袁世凯在北京就职,窃取革命果实
C.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6. 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D.开启了新民主主义进程
17. 下列的内容是香港《华字日报》1922年3月对国内时局有关报道的标题。由此可知国内出现如图现象的原因是( )
吴佩孚武装撤换豫省长,赵佣对吴公开宣战,张作霖率奉军入关,直取直军大本营保定……张作霖卢永祥通电要求曹锟去职……段祺瑞通电全国,冀张吴二人克制。
A.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B.接受日本对华“二十一条”
C.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D.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8. 孩子给父母写信的称呼,由“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变为“亲爱的爸爸妈妈”,得益于( )
A.鲁迅的《狂人日记》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C.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D.孙中山的《讨袁檄文》
19.(2022·福州一检)经历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举起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这表明中国近代化探索转向( )
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C.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推行思想文化变革
20. 顾兆熊在1919年5月9日《晨报》“评坛”栏发表了一篇评论。他认为“吾观此次学生之示威运动,似青年之精神的潮流,已有一种趋势……则将来之社会,必可转病弱为强健也。”该学者的评论属于( )
A.历史事实 B.历史观点 C.历史解释 D.历史现象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0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上半期,世界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头号强国的英国很快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中国的政策和经济形态顽强地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英国商人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材料二:读图。
材料三:英法从广州向北推进至北京。俄国从北方边界向南推进,他们除强调经济特权外,也强调占领领土。南北两股势力像一把钳子紧紧掐住清王朝。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 材料一所述是中国哪一场战争的背景?“头号强国的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的目的是什么?
(2) 如材料二所示中英双方签订了哪一条约?该条约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依据材料三指出,“南北两股势力”分别指什么?
(4) 通过以上史实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强运动的倡导者推动现代规划,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事实上,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在的秩序。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而随后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危机。
——摘编自杨天宏《甲午战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情愫》
(1) 材料一中的“自强运动”指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运动的主要目的。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并简析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3) 综上,从甲午战败看洋务运动,得出一个历史结论。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青年时代,孙中山先生(1866-1925年)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誓言‘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旗帜,毅然投身民主革命事业。”
——摘自习jp 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的多次革命,唯有辛亥革命在破旧与立新两方面,堪称历史性的首创之举。
——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
材料三: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达,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1) 据材料一及所学,举例说明孙中山先生为践行“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付出的努力。
(2) 材料二中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三,写出辛亥革命的影响。
(4) 今天的我们应从孙中山等革命先驱身上汲取哪些力量?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9年5月4日,大约三千名北京学生举行大规模的游行,反对巴黎和会有关山东问题的决定。这场游行很快就引起公众愤懑情绪的爆发、民族主义的宣泄,对西方的深深失望以及对“卖国的”北京军阀政府的强烈谴责。这场运动来势汹汹且影响深远。有些历史学家称赞其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真正意义的群众运动。
——节选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这次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自 6月5日起的几天内,上海就有六七万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北京、汉口、南京等地工人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面对工人声援带来的强大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工人阶级表现出的伟大力量,使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同工人建立联系。这一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 材料一反映了哪次学生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运动的爆发与哪一历史事件直接相关。
(2) 据材料二,概括“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这次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并说明这伟大力量所产生的影响。
(3)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这次运动的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9年6月3日到25日,在林则徐主持下,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关天培,鸦片战争中英勇作战殉国,不符合题意;
C.陈化成,鸦片战争中英勇作战殉国,不符合题意;
D.曾国藩,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由时间“1857年,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结合所学,1856年英法等国不满足鸦片战争获得的利益,提出修改条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可知,B符合题意;
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三元里抗英斗争、血战虎门炮台发生在鸦片战争战争时期,ACD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3.【答案】D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采取先武力强占再逼签条约的手段,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因而“晚清政府就是一棵结满果实的大树,英法联军使劲的摇晃这棵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给拾走了”。因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另一个人”最有可能指的是俄国,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俄国对中国的侵略的相关史实。
4.【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标志;定都天京,太平天国运动达到全盛;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太京陷落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太平天国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农民战争得不到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无法克服自己的弱点”可知,太平天国作为农民阶级的运动,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这也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A项正确;
BC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太平天国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6.【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企业,让外国企业损失较大,这说明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 ,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兴起于甲午战争以后,不符合题意;
B. 目的是推动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不符合题意;
C. 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是“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这说明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极大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甲午中日战争”“投资+特权”。
8.【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维新人士创办的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近代中国许多报纸、杂志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时务报》。《时务报》主要宣传了维新思想,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维新变法运动。1895年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9.【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赫德指出,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缺乏工作经验,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得出是以康有为等官员发动的戊成变法,C符合题意;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末农民起义战争,排除A;
洋务运动是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排除B;
义和团运动是指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戊戌变法的史实结合选项进行分析作答。
10.【答案】C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被打上了封建主义的印记。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提出“扶清灭洋”口号,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八国联军的嚣张气焰,是一场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1900年到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辛丑条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D
【知识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05年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提出了“ 驱除鞑虏 , 恢复中华 ,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的纲领;同年在《民报》发刊词上,将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 , 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民权主义,即“ 创立民国 ”,就是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孙中山是要解决社会民生问题,属于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故D项符合;AB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特别理解民生主义的内涵就是解决社会问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3.【答案】A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内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次日清晨,革命党人起义成功。随后,其他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也寿终正寝。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革命志士们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付出了极大牺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志士们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有: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一个多月后失败。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安庆起义,1907年夏,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后失败,徐锡麟死难。革命党人秋瑾被捕遇难。黄花岗起义,1911年,黄兴提前发动广州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葬于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护国战争发生于1915年,此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了,A项符合题意;
BCD属于革命志士推翻清政府的武装起义,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为推翻清王朝革命志士们进行了的武装斗争,注意识记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等相关史实。
14.【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剪辫子”、“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还需要注意推翻的是清朝的统治,而不是封建统治。还需掌握武昌起义和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
15.【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就辞职。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逼迫之下,宣统帝下诏退位。之后,孙中山辞职,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2月15日,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了临时政府设在南京等条件。3月,袁世凯以种种借口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第一步。B项正确;
戊戌变法时,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排除A项;
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是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之前,排除C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以根本法形式废除封建君主专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相关知识。
16.【答案】A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可知,题干材料所述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该法律的进步性主要在于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故A正确;
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中国两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制度的经济根基、思想根基等没有动摇,B项错误;
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华民族没有完成独立,C项错误;
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进程,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史实。
17.【答案】A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吴佩孚武装撤换豫省长,赵佣对吴公开宣战,张作霖率奉军入关,直取直军大本营保定……张作霖、卢永祥通电要求曹锟去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北洋军阀之间的混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主要有以冯国璋和曹馄为首的直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张作霖等。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动乱之中。故A项正确;
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对华“二十一条”时间不符,排除B项;
辛亥革命已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排除C项;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掌握北洋军阀割据混战以及带来的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8.【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解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孩子给父母写信的称呼,由“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变为“亲爱的爸爸妈妈”,得益于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的相关史实。
19.【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洋务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技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因此经历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举起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这表明中国近代化探索转向推行思想文化变革。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0.【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材料“吾观此次学生之示威运动”“则将来之社会,必可转病弱为强健也”可知,题干强调的是五四运动对旧社会改造的推动,是对五四运动的评价,属于历史观点,B项正确;
历史事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排除A项;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排除C项;
历史现象是指透过多个历史事件所呈现的历史过程或历史发展趋势,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1.【答案】(1)鸦片战争;倾销工业产品、打开中国市场。
(2)《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南:英法联军;北:俄国。
(4)只有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才不会被欺负;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19世纪上半期,世界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头号强国的英国很快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英国商人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可知,这是描述的中国鸦片战争的背景。英国将矛头指向中国是想要打开中国的大门,打开中国的市场,获取利益。
(2)根据材料二图片中“1842年”“康华丽号”“中英双方”等信息可知,材料二所示中英双方签订的条约是《南京条约》。1840年,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炮轰广州城,挑起鸦片战争。到1842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根据材料三中“英法从广州向北推举至北京”可知,南方的势力是英法联军;“俄国从北方边界向南推进”可知,北方势力是俄国。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落后的封建制度,英法等国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是落后的,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让自己强大起来,实现民族独立才不会受到欺负。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故答案为:
(1)鸦片战争;倾销工业产品、打开中国市场。
(2)《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南:英法联军;北:俄国。
(4)只有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才不会被欺负;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鸦片战争的背景以及目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以及影响、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等知识。
22.【答案】(1)事件:洋务运动。目的: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巩固清王朝统治。
(2)影响: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发展先进器物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根本原因: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日本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3)结论:不能只学习西方器物而不学习先进制度。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自强运动的倡导者推动现代规划,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自强运动”指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据材料“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在的秩序”概括可知,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巩固清王朝统治。
(2)据材料“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而随后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危机”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甲午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发展先进器物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日本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3)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军事器物,没有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由此可见,不能只学习西方器物而不学习先进制度。
故答案为:
(1)事件:洋务运动。目的: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巩固清王朝统治。
(2)影响: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发展先进器物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根本原因: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日本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3)结论:不能只学习西方器物而不学习先进制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以及主要目的、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等知识。
23.【答案】(1)建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实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等。
(2)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3)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青年时代,孙中山先生(1866-1925年)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旗帜,毅然投身民主革命事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先生为践行“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付出的努力有建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实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等。
(2)根据材料二“唯有辛亥革命在破旧与立新两方面,堪称历史性的首创之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3)根据材料“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达,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分析可知,材料体现的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孙中山等革命先驱身上的优秀品质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如我们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故答案为:
(1)建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实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等。(至少写出三点)
(2)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3)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等知识,重点掌握孙中山的革命事迹、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辛亥革命的影响、从孙中山等革命先驱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等知识。
24.【答案】(1)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伟大力量: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后期的主力(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影响:促进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3)全民族参与。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1919年5月4日,大约三千名北京学生举行大规模的游行,反对巴黎和会有关山东问题的决定……”结合所学知识知,材料一反映的是五四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
(2)根据材料“这次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可知,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根据材料“自6月5日起的几天内,上海就有六七万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北京、汉口、南京等地工人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可知,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后期的主力;根据材料“面对工人声援带来的强大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可知,工人阶级推动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根据材料“工人阶级表现出的伟大力量,使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同工人建立联系。这一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可知,这伟大力量促进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3)根据材料“……大约三千名北京学生举行大规模的游行……”“……上海就有六七万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北京、汉口、南京等地工人相继罢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具有全民族参与的特点。
故答案为:
(1)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伟大力量: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后期的主力(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影响:促进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3)全民族参与。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五四运动取得的初步胜利、五四运动的影响与特点等知识。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1839年6月3日,他领导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毒品销毁运动——“虎门销烟”,此举震惊中外,在世界禁毒史上树起第一座丰碑。他不仅是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在国际上也享有崇高声望。他是( )
A.关天培 B.林则徐 C.陈化成 D.曾国藩
【答案】B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9年6月3日到25日,在林则徐主持下,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关天培,鸦片战争中英勇作战殉国,不符合题意;
C.陈化成,鸦片战争中英勇作战殉国,不符合题意;
D.曾国藩,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2. 1857年,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中指出:“广州城内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并且认为这是一场“极端不义的战争”。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三元里抗英斗争 D.血战虎门炮台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由时间“1857年,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结合所学,1856年英法等国不满足鸦片战争获得的利益,提出修改条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可知,B符合题意;
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三元里抗英斗争、血战虎门炮台发生在鸦片战争战争时期,ACD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3. “晚清政府就是一棵结满果实的大树,英法联军使劲地摇晃这棵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人给拾走了。”材料中的被拾走的果子最有可能指的是( )
A.割占九龙司 B.强租旅顺
C.割占辽东半岛 D.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答案】D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采取先武力强占再逼签条约的手段,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因而“晚清政府就是一棵结满果实的大树,英法联军使劲的摇晃这棵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给拾走了”。因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另一个人”最有可能指的是俄国,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俄国对中国的侵略的相关史实。
4. 如图是某同学以“太平天国的兴衰”为主题制作的示意图。其中“转折”处的历史事件是( )
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天京事变 D.天京陷落
【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标志;定都天京,太平天国运动达到全盛;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太京陷落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太平天国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5. “农民战争得不到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无法克服自己的弱点,就不能不陷于失败。”上述材料观点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
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外国侵略势力的打击
C.清政府的镇压 D.洪秀全个人的腐败
【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农民战争得不到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无法克服自己的弱点”可知,太平天国作为农民阶级的运动,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这也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A项正确;
BC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太平天国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6.(2022·贺州)1872年,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使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这说明了洋务运动( )
A. 兴起于甲午战争以后
B.目的是推动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C.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
D.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企业,让外国企业损失较大,这说明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 ,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兴起于甲午战争以后,不符合题意;
B. 目的是推动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不符合题意;
C. 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 “甲午中日战争”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的分界线,之前列强侵华的方式主要是“贸易+特权”,之后则变成了“投资+特权”。发生这种变化的依据是( )
A.五口通商协议关税 B.鸦片贸易合法化
C.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 D.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投资建厂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是“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这说明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极大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甲午中日战争”“投资+特权”。
8. 甲午战后,进步人士组织了强学会等学会,办起了《时务报》等报刊。其传播的思想是( )
A.维新变法 B.共和革命 C.民主科学 D.马克思主义
【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维新人士创办的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近代中国许多报纸、杂志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时务报》。《时务报》主要宣传了维新思想,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维新变法运动。1895年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9.(2022·顺德模拟)赫德指出,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缺乏工作经验,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据此可知,赫德关注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赫德指出,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缺乏工作经验,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得出是以康有为等官员发动的戊成变法,C符合题意;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末农民起义战争,排除A;
洋务运动是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排除B;
义和团运动是指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戊戌变法的史实结合选项进行分析作答。
10.(2022·天河一模)范大章指出,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不是农民阶级的自主口号,该口号使民间积蓄的冲击旧秩序的力量按照封建地主阶级的意志迅速走上了乡团化的道路。该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 )
A.一直得到清朝的坚定支持 B.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C.被打上了封建主义的印记 D.坚持了原有斗争方向
【答案】C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被打上了封建主义的印记。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提出“扶清灭洋”口号,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八国联军的嚣张气焰,是一场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1900年到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辛丑条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3·云南会考)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为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孙中山提出了( )
A.驱除鞑虏 B.创立民国 C.恢复中华 D.平均地权
【答案】D
【知识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05年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提出了“ 驱除鞑虏 , 恢复中华 ,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的纲领;同年在《民报》发刊词上,将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 , 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民权主义,即“ 创立民国 ”,就是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孙中山是要解决社会民生问题,属于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故D项符合;AB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特别理解民生主义的内涵就是解决社会问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3. 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内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次日清晨,革命党人起义成功。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革命志士们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下列史实不能纳入其中的是( )
A.护国战争 B.安庆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萍浏醴起义
【答案】A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内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次日清晨,革命党人起义成功。随后,其他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也寿终正寝。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革命志士们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付出了极大牺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志士们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有: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一个多月后失败。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安庆起义,1907年夏,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后失败,徐锡麟死难。革命党人秋瑾被捕遇难。黄花岗起义,1911年,黄兴提前发动广州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葬于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护国战争发生于1915年,此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了,A项符合题意;
BCD属于革命志士推翻清政府的武装起义,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为推翻清王朝革命志士们进行了的武装斗争,注意识记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等相关史实。
14.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少年瞿秋白目睹了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它形象地说明了某一历史事件的两大功绩,这一历史事件发生于( )
A.1900年 B.1911年 C.1912年 D.1901年
【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剪辫子”、“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还需要注意推翻的是清朝的统治,而不是封建统治。还需掌握武昌起义和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
15. 孙中山日后反思,认为“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孙中山发出这样感慨的原因是( )
A.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B.袁世凯在北京就职,窃取革命果实
C.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就辞职。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逼迫之下,宣统帝下诏退位。之后,孙中山辞职,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2月15日,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了临时政府设在南京等条件。3月,袁世凯以种种借口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第一步。B项正确;
戊戌变法时,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排除A项;
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是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之前,排除C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以根本法形式废除封建君主专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相关知识。
16. 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D.开启了新民主主义进程
【答案】A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可知,题干材料所述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该法律的进步性主要在于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故A正确;
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中国两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制度的经济根基、思想根基等没有动摇,B项错误;
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华民族没有完成独立,C项错误;
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进程,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史实。
17. 下列的内容是香港《华字日报》1922年3月对国内时局有关报道的标题。由此可知国内出现如图现象的原因是( )
吴佩孚武装撤换豫省长,赵佣对吴公开宣战,张作霖率奉军入关,直取直军大本营保定……张作霖卢永祥通电要求曹锟去职……段祺瑞通电全国,冀张吴二人克制。
A.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B.接受日本对华“二十一条”
C.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D.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答案】A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吴佩孚武装撤换豫省长,赵佣对吴公开宣战,张作霖率奉军入关,直取直军大本营保定……张作霖、卢永祥通电要求曹锟去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北洋军阀之间的混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主要有以冯国璋和曹馄为首的直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张作霖等。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动乱之中。故A项正确;
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对华“二十一条”时间不符,排除B项;
辛亥革命已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排除C项;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掌握北洋军阀割据混战以及带来的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8. 孩子给父母写信的称呼,由“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变为“亲爱的爸爸妈妈”,得益于( )
A.鲁迅的《狂人日记》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C.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D.孙中山的《讨袁檄文》
【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解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孩子给父母写信的称呼,由“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变为“亲爱的爸爸妈妈”,得益于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的相关史实。
19.(2022·福州一检)经历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举起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这表明中国近代化探索转向( )
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C.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推行思想文化变革
【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洋务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技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因此经历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举起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这表明中国近代化探索转向推行思想文化变革。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0. 顾兆熊在1919年5月9日《晨报》“评坛”栏发表了一篇评论。他认为“吾观此次学生之示威运动,似青年之精神的潮流,已有一种趋势……则将来之社会,必可转病弱为强健也。”该学者的评论属于( )
A.历史事实 B.历史观点 C.历史解释 D.历史现象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材料“吾观此次学生之示威运动”“则将来之社会,必可转病弱为强健也”可知,题干强调的是五四运动对旧社会改造的推动,是对五四运动的评价,属于历史观点,B项正确;
历史事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排除A项;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排除C项;
历史现象是指透过多个历史事件所呈现的历史过程或历史发展趋势,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0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上半期,世界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头号强国的英国很快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中国的政策和经济形态顽强地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英国商人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材料二:读图。
材料三:英法从广州向北推进至北京。俄国从北方边界向南推进,他们除强调经济特权外,也强调占领领土。南北两股势力像一把钳子紧紧掐住清王朝。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 材料一所述是中国哪一场战争的背景?“头号强国的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的目的是什么?
(2) 如材料二所示中英双方签订了哪一条约?该条约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依据材料三指出,“南北两股势力”分别指什么?
(4) 通过以上史实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答案】(1)鸦片战争;倾销工业产品、打开中国市场。
(2)《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南:英法联军;北:俄国。
(4)只有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才不会被欺负;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19世纪上半期,世界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头号强国的英国很快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英国商人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可知,这是描述的中国鸦片战争的背景。英国将矛头指向中国是想要打开中国的大门,打开中国的市场,获取利益。
(2)根据材料二图片中“1842年”“康华丽号”“中英双方”等信息可知,材料二所示中英双方签订的条约是《南京条约》。1840年,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炮轰广州城,挑起鸦片战争。到1842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根据材料三中“英法从广州向北推举至北京”可知,南方的势力是英法联军;“俄国从北方边界向南推进”可知,北方势力是俄国。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落后的封建制度,英法等国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是落后的,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让自己强大起来,实现民族独立才不会受到欺负。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故答案为:
(1)鸦片战争;倾销工业产品、打开中国市场。
(2)《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南:英法联军;北:俄国。
(4)只有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才不会被欺负;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鸦片战争的背景以及目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以及影响、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等知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强运动的倡导者推动现代规划,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事实上,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在的秩序。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而随后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危机。
——摘编自杨天宏《甲午战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情愫》
(1) 材料一中的“自强运动”指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运动的主要目的。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并简析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3) 综上,从甲午战败看洋务运动,得出一个历史结论。
【答案】(1)事件:洋务运动。目的: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巩固清王朝统治。
(2)影响: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发展先进器物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根本原因: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日本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3)结论:不能只学习西方器物而不学习先进制度。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自强运动的倡导者推动现代规划,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自强运动”指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据材料“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在的秩序”概括可知,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巩固清王朝统治。
(2)据材料“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而随后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危机”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甲午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发展先进器物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日本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3)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军事器物,没有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由此可见,不能只学习西方器物而不学习先进制度。
故答案为:
(1)事件:洋务运动。目的: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巩固清王朝统治。
(2)影响: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发展先进器物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根本原因: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日本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3)结论:不能只学习西方器物而不学习先进制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以及主要目的、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等知识。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青年时代,孙中山先生(1866-1925年)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誓言‘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旗帜,毅然投身民主革命事业。”
——摘自习jp 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的多次革命,唯有辛亥革命在破旧与立新两方面,堪称历史性的首创之举。
——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
材料三: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达,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1) 据材料一及所学,举例说明孙中山先生为践行“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付出的努力。
(2) 材料二中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三,写出辛亥革命的影响。
(4) 今天的我们应从孙中山等革命先驱身上汲取哪些力量?
【答案】(1)建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实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等。
(2)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3)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青年时代,孙中山先生(1866-1925年)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旗帜,毅然投身民主革命事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先生为践行“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付出的努力有建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实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等。
(2)根据材料二“唯有辛亥革命在破旧与立新两方面,堪称历史性的首创之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3)根据材料“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达,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分析可知,材料体现的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孙中山等革命先驱身上的优秀品质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如我们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故答案为:
(1)建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实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等。(至少写出三点)
(2)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3)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等知识,重点掌握孙中山的革命事迹、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辛亥革命的影响、从孙中山等革命先驱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等知识。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9年5月4日,大约三千名北京学生举行大规模的游行,反对巴黎和会有关山东问题的决定。这场游行很快就引起公众愤懑情绪的爆发、民族主义的宣泄,对西方的深深失望以及对“卖国的”北京军阀政府的强烈谴责。这场运动来势汹汹且影响深远。有些历史学家称赞其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真正意义的群众运动。
——节选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这次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自 6月5日起的几天内,上海就有六七万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北京、汉口、南京等地工人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面对工人声援带来的强大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工人阶级表现出的伟大力量,使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同工人建立联系。这一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 材料一反映了哪次学生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运动的爆发与哪一历史事件直接相关。
(2) 据材料二,概括“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这次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并说明这伟大力量所产生的影响。
(3)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这次运动的特点。
【答案】(1)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伟大力量: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后期的主力(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影响:促进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3)全民族参与。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1919年5月4日,大约三千名北京学生举行大规模的游行,反对巴黎和会有关山东问题的决定……”结合所学知识知,材料一反映的是五四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
(2)根据材料“这次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可知,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根据材料“自6月5日起的几天内,上海就有六七万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北京、汉口、南京等地工人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可知,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后期的主力;根据材料“面对工人声援带来的强大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可知,工人阶级推动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根据材料“工人阶级表现出的伟大力量,使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同工人建立联系。这一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可知,这伟大力量促进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3)根据材料“……大约三千名北京学生举行大规模的游行……”“……上海就有六七万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北京、汉口、南京等地工人相继罢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具有全民族参与的特点。
故答案为:
(1)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伟大力量: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后期的主力(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影响:促进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3)全民族参与。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五四运动取得的初步胜利、五四运动的影响与特点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