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十八辛亥革命课时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时作业(十八)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是在国内新式学堂中还是在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类的知识分子群体。材料旨在说明新政( )
A.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B.推动了思想解放
C.挽救了清王朝的危机
D.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2.[2023·河北衡水高中检测]武昌起义爆发后,江苏、安徽、广西、浙江、四川等地的立宪派或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或由立宪派出任都督;湖南、贵州的立宪派则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这一状况( )
A.表明立宪派已掌控革命的领导权
B.加快了清王朝统治覆灭的步伐
C.反映出清政府统治在全国的崩溃
D.体现出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3.
如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戴着清朝官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青年。这幅漫画反映了( )
A.晚清王朝的反动势力卷土重来
B.复辟封建帝制成为主要社会思潮
C.中国社会有必要进行思想革命
D.辛亥革命没有进行反封建的斗争
4.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确立责任内阁制B.保证国会中心地位
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5.《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一书中提出了“现代性”概念,其特征主要包括:民主化、法制化和工业化。辛亥革命在“法制化”方面的主要表现是( )
A.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这里说的“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辛亥革命( )
A.使中国开始了全盘西化
B.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C.将传统文化彻底地击败
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7.[2023·北京市西城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1905年11月26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把同盟会纲领的基本精神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民权主义”对应的是( )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
8.[2023·山东省夏季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有历史学家指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胜利的革命,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皇帝不那么好做了。”这是强调辛亥革命( )
A.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B.使民主共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C.打破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D.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9.[2023·怀仁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辛亥革命并没有使社会结构得到完全意义上的重建,各种旧势力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势力。平民阶层没有参加革命,平民的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据此可推知( )
A.平民阶层的政治悟性还没有觉醒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
C.辛亥革命隐藏着巨大的失败危机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缓慢
10.[2023·山西省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直接催化了中国近代国家形态与多元一体民族的形成,推动了中国向近代国家与近代民族的成功转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辛亥革命( )
A.推动了中国政治文明发展
B.促进了广大民众思想解放
C.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D.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进程
11.[2023·聊城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四川省谘议局议长蒲殿俊不但向清廷请愿立国会,且领导护路运动、罢课、罢市,加速了革命的爆发;湖北省谘议局议长汤化龙在武昌起义之后即与革命党合作,通电各省,呼吁响应独立;湖南省谘议局议长谭延闿在革命爆发后起而担任都督,使湖南在短期之内恢复秩序。这说明( )
A.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导火线
B.武昌起义推动临时政府成立
C.立宪派推动了辛亥革命进程
D.革命派基本控制了三省政权
12.部分热衷于借戏剧以警悟世人的知识者和革命者曾以粉墨为生涯,以当时人演当时事。1907年到1911年之间,著名的进化团和春阳社先后演出过《秋瑾》《徐锡麟》《革命家庭》《爱国血》《东亚风云》《共和万岁》等剧目。这些剧目( )
A.反映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
B.折射出当时进步的政治诉求
C.受西方戏剧文学影响很深
D.促进了整个社会的思想解放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6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清末国歌歌词 民初国歌歌词
巩金瓯(巩固国土之意),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注:武昌起义前几天,清朝有一曲迟来的“国歌”,其歌词出自严复之手,乐曲选自康乾年间遗留下来的皇家颂歌。 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注: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受命负责征求国歌。同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国歌,其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作曲。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两首国歌歌词的意境,提取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要求:史实准确,对比角度合理,意境解释恰当)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尤其是中心城市武汉)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的纲领,在乡邦所做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绝非一颗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首义之城”的变与不变》
材料二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据1912年《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辛亥首义绝非一颗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8分)
课时作业(十八) 辛亥革命
1.解析:根据材料“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类的知识分子群体”可知,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事与愿违,造就了一个新知识分子群体,成为王朝的掘墓人,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故选A项;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排除B项;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的兴起准备了条件,加剧了清王朝的危机,排除C项;清末新政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没有传播民主科学思想,排除D项。
答案:A
2.解析: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或自己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或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这说明此时立宪派倒向革命,这加快了清王朝统治覆灭的步伐,故选B项;这些省区的立宪派宣布独立,说明当时立宪派纷纷倒向革命,但并未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故排除A项;立宪派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政治派别,材料不能体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故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南方一些省份的状况,当时清政府还控制着北方地区,故排除C项。
答案:B
3.解析:民国四年是1915年,1915年袁世凯尊孔复古,象征着帝王的龙钳制着新生民国青年,说明封建传统思想依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故材料呼吁思想解放,C项符合题意;1915年清朝已经覆亡,帝制回潮表现为封建思想回潮,不是清朝势力卷土重来,A项错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等进步思潮是社会的主流,复辟帝制只是社会发展中的逆流,排除B项;辛亥革命进行了反封建斗争,只是不够彻底,D项错误。
答案:C
4.解析:清帝逊位后,临时参议院选举旧官僚的代表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目的在于让革命党人占据优势的参议院对其进行有效制约,故选D项;确立责任内阁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而非主要目的,排除A项;保证国会中心地位还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即B项服务于D项,排除B项;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的单向制约关系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之间无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C项。
答案:D
5.解析: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制化手段巩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故选C项;A、B项是民主化,排除;D项是工业化,排除。
答案:C
6.解析:“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选D项。
答案:D
7.解析:“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即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选C项;“驱除鞑虏”指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属于民族主义,排除A项;“恢复中华”指恢复中国各民族本身的民族文化传统,属于民族主义,排除B项;“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核心是土地问题,排除D项。
答案:C
8.解析:根据“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皇帝不那么好做了”可以看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已经逐渐抛弃了专制皇权的观念,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辛亥革命从思想观念上对人们的改变,而不是强调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排除A项;C项与“皇帝不那么好做了”这一主旨无关,排除;D项涉及的是经济方面,而材料涉及的是思想观念,排除。
答案:B
9.解析:材料大意是说辛亥革命并没有真正改变中国社会,旧势力仍然掌握权力,民众没有参与革命而且其生存条件也没有根本性改变,这就注定了辛亥革命最终不能完成其既定的任务,说明隐藏着失败的巨大危机,故选C项;平民阶层没有参加革命不等于平民阶层的政治觉悟没有觉醒,排除A项;材料是在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而不是失败的表现,排除B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缓慢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但材料是在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排除D项。
答案:C
10.解析:据材料“辛亥革命直接催化了中国近代国家形态与多元一体民族的形成,推动了中国向近代国家与近代民族的成功转型”可知,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A项;辛亥革命并没有促进广大民众的思想解放,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承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范围,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进程,排除D项。
答案:A
11.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四川等三省的谘议局长在辛亥革命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各省谘议局大都由立宪派控制,可知立宪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故选C项;A项说法正确,但无法概括材料信息,排除;材料未涉及临时政府的成立,排除B项;材料论述的是立宪派对辛亥革命进程的影响,无法据此推知三省政权状况,排除D项。
答案:C
12.解析:1907年到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秋瑾、徐锡麟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材料中的剧目折射出当时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进步政治诉求,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这些剧目受到西方戏剧文学影响,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这些剧目产生的效果,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B
13.解析:要根据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和蒸蒸日上的中华民国两个政权的不同来理解歌词。例如,清王朝腐朽没落,不甘退出历史舞台,所以清末国歌歌词的主题是祈祷其“金瓯永保”,而蒸蒸日上的中华民国国歌的歌词则体现了向西方学习、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时代精神。
答案:示例一
信息:清末国歌为没落的清王朝歌功颂德,祈祷其“金瓯永保”。(6分)
说明:清王朝腐朽没落,又不甘退出历史舞台,希望维护自身的统治,但国歌颁行不久清王朝即宣告灭亡,这首“国歌”成为一个旧王朝的挽歌。(6分)
示例二
信息:民初国歌体现了向西方学习、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时代精神,以及为世界和平祝祷的情怀。(6分)
说明:中华民国的成立符合世界的发展潮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6分)
14.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华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失去民心,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根据材料“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的纲领,在乡邦所做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得出,革命力量的积蓄和发展等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准备了条件。第(2)问,根据材料“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得出,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根据材料“新教育兴,旧教育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兴;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得出,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促进了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近代化。
答案:(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失去民心;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力量的积蓄和发展等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准备了条件。(8分)
(2)影响: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促进了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近代化。(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