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联考]山西省2024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0月联考数学
[山西大联考]山西省2024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0月联考数学试卷答案,我们目前收集并整理关于[山西大联考]山西省2024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0月联考数学得系列试题及其答案,更多试题答案请关注我们
[山西大联考]山西省2024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0月联考数学试卷答案
以下是该试卷的部分内容或者是答案亦或者啥也没有,更多试题答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趣找答案/直接访问www.qzda.com(趣找答案)
C.用蒸馏水洗净锥形瓶后,再用氨水润洗,后装入氨水,然后进行滴定,最终会14.三氯化氮(NCL3)是一种强氧化剂,工业上可用于漂白和消毒
为准确测量某使实验结果偏高NCL溶液的浓度,现量取5.o0mL溶液于烧杯中,加人足量V1mLc1mol·L-D.用酸式滴定管盛放盐酸,滴定前开始调节液面时,仰视读数,最终会使实验结亚硫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后,先加入足量盐酸,再向烧杯中加入足量V2L果偏低c2mol·L-1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得沉淀mg
已知:3Na2SO,+NCl,+11.常温下,用0.2mol·L-1盐酸滴定11.783H2O一3Na2SO4+2HCI+NHCl,则测量的某NCL,溶液的浓度是25.00mL0.2mol·L1NH3·H0溶液,9.26所得溶液pH、NH和NH·HO的分布A.mol1.B.0mal1.系数汇平衡时某含氨微粒的浓度占含氮微50粒总浓度的分数,如NH的分布系数bC.mlD.Vemel1.c(NH)NH)cNH)十cNH·H0]与滴15.常温下,将NaOH溶液滴加到二元弱酸H2A溶液中,盐酸)/mL混合溶液的pH与粒子浓度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微加盐酸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列叙述错误的是A.曲线a代表6(NH·H2O),曲线b代表6(NH)C.NH3·H20的电离常数的数量级为10-5AM是曲线1e与DH的关系B.M点加入盐酸体积为12.5mLB.K2(H2A)=10-5.44.4/5.47pHD.M点溶液中c(NH)=c(CI)C.水的电离程度:d>b>c>a12.25℃,分别取20.00mL0.1000mol·L一元酸HA、HB、HC,向其中逐滴滴D.d点溶液:c(Na+)>c(A2-)>c(HA)>c(H+)=c(OH)入20.00mL0.1000mol·L1NaOH溶液,并测出溶液pH随V(NaOH)的变16.已知常温下碳酸、亚硫酸、次氯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表所示
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完全后,若继续分别滴入NaOH溶液,溶pH+H2COH2SO;HCIOHA液的pH主要取决于过量NaOH的浓度K1=4.4×10-7K1=1.29X10-2K
=4.7×108B.反应完全后,各混合液的pH均大于7HB6K2=4.7X10-1K2=6.24×10-8C.中和滴定实验中,完全反应后HA消耗的H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aOH溶液体积最小A.常温下,相同浓度的H2SO3溶液和H2CO3溶液的酸性,后者更强D.反应完全后,将三种溶液混合均匀:c(HA)十c(HB)+c(HC)+c(H+)=c(OH-)10.0020.00Na0H/mlB.向NaC0,溶液中通入少量SO2:S0+H,0+2CO号一SO+2HC013.保持溶液温度和体积不变,某浓度的二元弱酸H2B溶液在不同pH下,测得C.向NaC1O溶液中通入少量CO2:CO2+H2O+2C1O一CO%+2HCIOpc(M)变化如图所示
[已知:pc(M)=pcM个D.向氯水中分别加入NaHCO3固体和NaHSO3固体,均可提高氯水中HClO一lgc(M),M代指H2B或HB或B2-]
3.00的浓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00(1.9,0.3)17.相同体积、相同pH的某一元强酸溶液①和某一元中强酸溶液②分别与足量的(7.1.0.3A.曲线Ⅱ表示pc(HB)与pH关系1.00锌粉发生反应
下列关于氢气体积(V)随时间(t)变化的示意图正确的是B.pH=5时,c(HB)<c(B2-)<c(HB)H,)V(H)(H)V(H)2-②c2(HB-)C.由图像数据可以计算出(BcB一的值D.在pH增大的过程中,c(H2B)、c(HB)、c(B2)三者浓度和先减小后增大化学·周测卷(十六)第3页(共8页)化学·周测卷(十六)第4页(共8页)
分析假设梯形的上底长,将高用上底表示,从而表示出面积,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最值.
解答解:设梯形的上底长为2x,高为h,面积为S,
∵h=$\sqrt{{r}^{2}-{x}^{2}}$,
∴S=(r+x)•$\sqrt{{r}^{2}-{x}^{2}}$,
S′=$\frac{(r-2x)(r+x)}{\sqrt{{r}^{2}-{x}^{2}}}$,
令S′=0,得x=$\frac{r}{2}$,(x=-r舍),
则h=$\frac{\sqrt{3}}{2}$r.
当x∈(0,$\frac{r}{2}$)时,S′>0;当x∈($\frac{r}{2}$,r)时,S′<0.
∴当x=$\frac{r}{2}$时,S取极大值.
∴当梯形的上底长为r时,它的面积最大.
故选:D
点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数学模型和目标函数,把“问题情境”译为数学语言,找出问题的主要关系,并把问题的主要关系抽象成数学问题,在数学领域寻找适当的方法解决,再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