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
1.条约规定:“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这也就是说,英国可以享有今后清政府与其他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一切权利。根据这项规定,英国获得了(  )
A.协议关税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领事裁判权 D.租地建房的权利
2.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上书中指出:如果听任鸦片流毒,“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材料揭示的本质问题是(  )
A.鸦片输入的危害 B.政府财力的不足
C.军队战力的削弱 D.清朝统治的腐败
3.帝国主义的炮声,惊醒了古老的中华帝国的迷梦,中华民族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帝国主义的炮声”指的是哪一帝国主义国家(  )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日本
4.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外部势力入侵新疆,时任陕甘总督以“尺寸不可让人”的报国精神,最终率军收复了沦陷13年之久,占国土陆地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材料中的这位“陕甘总督”是(  )
A.张之洞 B.曾国藩 C.林则徐 D.左宗棠
5.通过1858年《瑷珲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1881年《改订条约》以及5个勘界议定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沙俄
6.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自强运动的领导者没有一个完整的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性。”下列企业的创办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开平煤矿 D.汉阳铁厂
7.《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甲午战争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冲击了国人天朝上国的观念
B.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C.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D.激发起民众武装抗日的心理
8.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唤醒了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意识,最终转化为一场社会变革运动。这场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义和团运动
9.斯塔夫里 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10.美国学者马汉在《海权论》中指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以下最能印证作者观点的事件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D.武昌起义时列强企图干涉
11.如图报刊被誉为是中国近代“北方报纸之最佳者”,为中国近代史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在当时它向民众宣传的思想内容应该是(  )
A.自强求富 B.维新变法 C.民主科学 D.马克思主义
12.1915年末,袁世凯决定第二年登基。蔡锷与梁启超宣誓讨袁,一个用枪,一个用笔来捍卫共和。云南、贵州相继宣布独立。袁的两员大将段祺瑞和冯国璋均称病,婉拒就任征讨护国军的统帅。材料表明(  )
A.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B.军阀割据争抢地盘
C.维新人士领导讨袁 D.二次革命武装反袁
13.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11日,孙中山颁布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从屈辱走向独立
C.从封闭走向开放 D.从专制走向民主
14.在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按照党的章程和革命需要,党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推动了中国从昨天走向今天、从今天走向未来的光明前程。中共二大最杰出的贡献在于(  )
A.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确定了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C.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D.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5.陈独秀认为:“儒教孔道不大破坏,中国一切政治、道德、伦理、社会、风俗、学术、思想,均无有救治之法。”为“救治”中国,陈独秀呼吁(  )
A.推翻君主专制 B.复兴儒家思想
C.发动国民革命 D.进行思想变革
16.五四爱国运动已成燎原之势,全国30多个城市,卷入到斗争中来;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参与其中。这说明五四运动(  )
A.追求救国强国真理
B.取得惩办国贼拒签和约的胜利
C.广泛发动人民群众
D.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先锋
17.如表是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得出的结论是(  )
介绍马克思主义 西方习俗礼仪 国事要闻
文章数量(篇) 36 5 30
A.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18.以下两组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  )
A.洋务企业的发展 B.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C.辛亥革命的背景 D.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19.孙中山在1904年写道:“……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这体现了孙中山正在形成的革命思想是(  )
A.实业救国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联俄联共
20.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进步书籍报刊纷纷涌现。如图所示著作宣传的主流思想应当是(  )
A.“有田同耕”思想 B.反封建道德思想
C.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D.民主、科学思想
21.下列是王明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她探究的主题是(  )
A.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民族危机的加剧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新时代的曙光
22.《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中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攸关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23.“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中山题“烈士事略”序)该段文字所提及的是(  )
A.广州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安庆起义 D.黄花岗起义
24.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法律。这部法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献,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这部法律文献是(  )
A.《资政新篇》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填空题
25.   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26.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他们以“自强”、“   ”为口号,掀起了自救运动。
27.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    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   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三、综合题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列强加紧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使中国出现边疆危机、19世纪60年代,美国派军队进攻台湾,遭到台湾人民坚决抵抗,大败而归。19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武力侵台。台湾人民据险反击。
19世纪60年代,中亚浩罕国派阿古柏率兵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俄、英先后支持阿古柏侵略政权。19世纪70年代,俄国直接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区、阿古柏的残酷统治和俄、英两国的侵略活动,激起新疆各族人民反抗。
1875年,清政府任命口口口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口口口先收复乌鲁木齐及其附近地区等地、新疆各族人民主动配合清军作战、痛击侵略者。不久,阿古柏兵败身亡,1878年,清军成功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建立行省。
19世纪中后期,法国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1883年底,法国攻击驻守越南的清军,中法战争爆发,不久,法军攻占台湾基隆港,进犯台北。督办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率部抵抗,击退法军。1885年初3月清政府取得镇南关大捷,战后清政府与法国签订条约。从此,法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西南地区。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于1885年决定在台湾建立行省。
材料二:中法战争爆发后、业已退职的冯子材被清政府起用,参与抗法。他率部在镇南关内挖深沟、筑长墙,构筑了坚固的工事。1885年3月23日,法军在优势火力的掩护下,蜂拥而上,有的已越墙而入。在千钧一发之际,年近70岁的冯子材持矛大呼,跃出战壕,扑向敌人。全军将士见状奋起、与法军展开激烈的肉搏战,法军大败。
——以上均摘编自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边疆危机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中国解决边疆危机的方式。指出“口口口”所指的民族英雄的名字。
(3)根据材料二,概括冯子材等将士在反抗法国侵略过程中展现出的精神。
29.伴随着近代列强入侵,中国人民纷纷开展自救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有限地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摘编自雷暖《取静集》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师夷长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总而言之,这场败仗无可否认地证明了自强运动的失败……这种外交、军事与技术上的有限现代化努力,缺乏相应的体制与思想变革,无法振兴国家,并使之成为一个现代政权……这场战败标志了清王朝的即将灭亡,并且引发了帝国主义的加紧扩张及国内政治运动的兴起。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2)材料二中的“这场败仗”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概述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
材料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列举出19世纪末期,在中国力图利用“改良主义”来挽救民族危亡的代表人物,这场“改良主义”运动在当时的影响如何?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之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其对民主与科学的张扬,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通过新的表达方式普及到社会和民间,使国人又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启蒙了他们的民主精神,增进了他们的科学意识,推动了他们的思想解放。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师夷长技的主张”得以实施是在什么运动中?根据材料一,概括该运动的背景以及发展历程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的失败”指的是什么事件?康有为、梁启超“新的救国之道”是在什么运动中实践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出标志中国“千年专制”被推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并指出中国近代革命的任务,以及孙中山认为能解中国“千年专制之毒”的解药分别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0 BAADD ACBAA
11-20 BADDD CADBC
21-24 CDDB
25.1860;1864
26.奕 ;求富
27.李大钊;陈独秀
28.(1)美、日侵略台湾;俄、英侵略新疆;法国侵略台湾和西南地区。
(2)军民进行武装抵抗;在台湾和新疆建立行省。左宗棠。
(3)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29.(1)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2)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原因:日本蓄谋已久;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盲目自信和妄自尊大;清政府缺乏军事指挥策略。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在思想文化业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30.(1)运动:洋务运动;背景: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深重;发展历程:从军事器物的引进到全面学习科技,从创办军事企业到创办民用企业。
(2)事件: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运动:戊戌变法。
(3)事件:辛亥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解药: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4)民主和科学。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掀起思想解放的风暴,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